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上將

竹簡三 定三輔 北地起烽煙 第一百三十四章 風波又起 文 / Y冷冰凝Y

    第一百三十四章風波又起

    在收服了一眾涼州軍之後,潘鳳的日子倒也顯得悠閒起來,沒事便在家中與郭蓉、劉芸二人做做操,當然這操只是十分普通的廣播體操,畢竟劉芸雖然發育的十分健康,但潘鳳見到他心裡總有點小刺刺,平日裡談情說愛不少,但每到最後一刻總會敗下陣去。

    倒是因為這樣,與郭蓉的關係更加恩愛起來,便說是如膠似漆亦不為過。甚至連郭嘉看來都時常勸他要注意「身體」。

    也不知怎麼,潘鳳總覺得郭蓉在他身邊時都是盡可能的遷就,只有在自己偶爾心煩的時候,她才會進行開導,可謂是真正的賢妻。

    而偌大的一個安國侯府亦是在郭蓉的管理下,顯得井井有條,雖只是平妻,便是身為大漢長公主的劉芸見了她亦是喚一聲姐姐,顯得家庭和睦。

    「侯爺,門外一人稱乃是侯爺義弟,小的本以為他乃是行騙之人欲要轟走,他卻拿出此塊玉珮,言是侯爺所贈。」

    一日,潘鳳正於書房為劉協著治國良書之時,卻聽府內總管拿著一塊玉珮走上前來說道。

    原本安國府內管家乃是董卓所派,自董卓死後,潘鳳便於洛陽本地百姓之中選了一個根基清白,為人又比較老實之人做了他府上的管家,姓潘名安,字長河(差點叫長江了……),當然,這潘安並不是很史上那個帥的掉渣的類型,要不然的話潘鳳也絕對不會選他。

    這潘安本為一教習先生,學過幾年文化,但身為寒門之人並為他人所用,後董卓入京之時,其全家老幼皆為董卓所殺,自是恨董卓入骨,後得知潘鳳府上欲招管家,乃是自願入奴身,讓郭蓉十分感動,便選他做了管家。

    潘鳳從那管家手中接過玉珮一看,不禁大喜道:「大才至矣!」

    那管家看著潘鳳模樣卻是一驚,如今潘鳳雖官不至三公,但於劉協眼中地位卻比三公要重的許多,而門外那人看起來也不過只是一青年文士,如何能使得潘鳳稱之為大才?天下又有何人之才可比自家侯爺?

    當潘鳳走至門外之時,正見一青年文士正立於一旁等待。

    「可是我那義弟徐福?」潘鳳行至門外叫道。

    那青年文士聽得聲音,轉過身來,隨即拜於潘鳳面前言道:「義弟徐福特來向義兄請罪!」

    (有人猜到了麼?那個酒肆裡的……嘿嘿……)

    只見這青年文士雖面目清秀,卻又顯剛毅,與當初潘鳳於穎川之時所見的那少年有著七分相似,不是當初的徐福又能是誰?

    「吾弟何罪之有?為何長時不來尋我?」潘鳳將徐福扶起,言道。

    「哎~」徐福歎了口氣,言道:「此事不提也罷,如今小弟卻不叫徐福矣!」

    於潘鳳。

    其少年之時一位朋友因與當地一家豪門惡霸結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萬般無奈之際,只好請少俠徐福為其報仇雪恨。徐福接受朋友的請求後,以白色堊泥塗抹面孔,隻身闖入惡霸家中,一劍刺死了這個仗勢欺人、為害一方的惡徒。

    然徐福正要離去,不幸被聞訊趕來的大批官差包圍。因寡不敵眾,失手被擒,官府對他進行了嚴酷審訊,但出於江湖道義,他始終不肯說出事情真象。但他又怕因此株連母親,儘管受盡酷刑,也仍舊不說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計窮,對他不可奈何,只得派人將他綁在刑車的立柱上,擊鼓遊街,要老百姓來辯認他的身份。老百姓感於平日裡徐福行俠仗義,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無人出面指認。官府也無可奈何,後經他的朋友上下打點,費盡周折,終於將其營救出獄。

    原本在獄中之時,徐福也曾想過用潘鳳所交付的那塊玉珮使人往洛陽求潘鳳相助,畢竟當時潘鳳便已名傳千里,若僅是救他一人自不是什麼問題,但徐福甚是自傲,終是沒有那麼做。

    待得他被人救出之後,徐福便更思無臉見自己這個義兄,又認識到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剷除人間不平事,誅盡天下害人蟲。審時度勢之下,他又見如今朝廷日趨腐朽,諸侯割據,烽煙四起,遂改名徐庶,決心棄武從文,掌握一身治國用兵的本領,造福於天下蒼生。

    隨後徐庶更是尋遍良師,日夜苦讀,如今卻已有兩年。

    而後徐庶聽得潘鳳投於董卓麾下,更是氣憤,以為潘鳳乃是叛主小人,更是不願前去尋他,甚至一度想將那玉珮丟棄,好在思想之下沒有那麼做。

    原本他得知當世大儒龐德公與水鏡先生隱居於南陽之外,遂決定前去南陽求學。

    只是當他正欲前去之時,卻聽得潘鳳乃是假投於董卓麾下,如今親手將董卓斬殺,再以近年所學分析之後,才知潘鳳投於董卓麾下乃是別有用心,更是明白了自己的錯誤,遂前往洛陽,欲想向自己義兄潘鳳請罪。

    「若是如此,義弟何罪之有?來,與我進來見見你二位嫂嫂。」潘鳳看著這個徐庶就差流口水了,畢竟徐庶好歹也是三國裡面極其有名的謀士,如今雖然年輕,但勝在潛力足,只要培養得當,自己那參謀班子又將多一頂級謀士。

    「可是安國夫人與萬年長公主?」徐庶倒也聽說過潘鳳的妻子是何人,與潘鳳一齊進府時問道。

    「自是他二人,莫不成我還有其他妻子不成?」潘鳳自是大笑,說道:「義弟如今可有什麼打算?」

    徐庶思索片刻,方才歎氣道:「小弟想先於此地拜訪義兄之後便南下尋名士大儒學習,他日學成之時自來助義兄共興漢室。」

    二人於書房坐定,潘鳳才想起這個徐庶如今年齡不過十六、七歲,還只是剛剛棄武從文的時候,又怎會是他所熟知的那個徐庶徐元直?

    要知道徐庶後來的學識亦是經過多年積累,遍訪名士,於隆中與諸葛亮、龐統等人一同學得,如今的他也不過是一個稍顯聰明的學子而已,便是留在自己麾下恐怕也只是無法發揮他那種才能,還有可能因為自己的原因,使得他無法向歷史中一般,求學於水鏡先生以及龐德公門下。

    徐庶的才能可以從諸葛孔明對他的評價中看出,諸葛亮曾於朋友閒談時說徐庶只有一郡太守之才,那時他已求學多時,尚且只有一郡太守的才能,但當赤壁之時,諸葛亮卻說一大才便被如此埋沒,那時恐怕就是徐庶真正學成之時。

    以這樣一看,潘鳳又怎會敢把徐庶留在身邊?就算洛陽也不乏荀爽這種大儒,但恐怕在戰陣之道上沒有龐德公與水鏡司馬徽二人的教育質量好。

    「夫君喚我等前來可有何事?」郭蓉與劉芸二人一同入潘鳳書房之時見有一外人亦感奇怪,問道。

    「二位嫂嫂。」徐庶見來人倒也聰明,忙起身施禮。

    潘鳳知郭蓉不識徐庶,介紹道:「此乃當初我於穎川襲擊黃巾賊時所結拜的一個義弟,名徐庶,乃是一……遊俠。」

    潘鳳本想說是一大才,但是大才恐怕尚早,只得改口稱之為遊俠。

    郭蓉亦是奇怪潘鳳怎會有一遊俠為義弟,畢竟他所知的遊俠並不是不好,只不過堂堂一朝廷高官,竟會有一遊俠作為義弟,要知道遊俠在士人中印象可並不好。但郭蓉知道潘鳳有他自己道理,遂叫到:「叔叔。」

    倒是劉芸身為長公主,平日裡也常聽得許多關於遊俠之事,倒是對徐庶有些好奇,亦是跟著郭蓉一同叫道:「叔叔。」

    「二位嫂嫂無須多禮,喚我表字元直便可。」徐庶自是客氣道。

    郭蓉自是坐於潘鳳身邊聽著兩人說話,不過兩人聊的也都是一些日常之事。

    畢竟潘鳳雖知他是徐庶,但認識並不久,即便是義兄弟的關係,若要裝作十分親密,自是不太可能。

    到後來,隱隱轉變成了潘鳳給徐庶上課一般,要知道潘鳳雖不算大儒,但說起話來亦是頭頭是道,聽的徐庶大感佩服,遂將原本不解之事說出,讓潘鳳為其解答。而潘鳳亦是很享受這種教導他人的感覺,畢竟徐庶本便十分聰慧,常常能舉一反三,算是個可以讓老師很放心的學生。

    兩個人一個願學,一個願教,自是相得益彰。

    直到第二日天明,二人於榻上醒來方才記起二人昨日夜談甚久,後便於榻上睡著。

    徐庶自是想著自己這個兄長當真乃是個奇人,不嫌自己才疏學淺,與自己同榻而眠。心中自是為有這麼一個兄長而高興無比。

    而潘鳳則是一臉鬱悶,好好的一個晚上不去和自己嬌妻探討人生,竟然為了當這麼一回老師而和一個大男人睡在一起。不過想到自己讓徐庶這種歷史名人佩服不已,心中自然也十分得意,整個人看上去也有些得瑟。

    倒是徐庶起來之後自稱打擾許久,便欲告辭,前往荊州求學。

    對於這個潘鳳當然也不會阻撓,畢竟如今徐庶還不是他記憶中的徐庶,去了荊州不僅能夠學到計謀,更重要的是還能有可能拐騙上諸葛亮與龐統兩個絕世小正太,又何樂而不為?

    「元直但去便是,你母便是我母,自會奉養之。」

    「多謝兄長!」徐庶聽罷自然更加感動。

    徐庶之事,不過只是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罷了,不過數日之後的一則消息卻讓潘鳳不禁驚出一身冷汗。

    洛陽皇宮大殿之上……

    「竟會有此事?」劉協聽著殿中之人所言,小手上甚至滲出汗跡,對潘鳳問道:「潘尚書,此事當如何行之?」

    此時荀爽不在洛陽,如此一來,卻是潘鳳最得劉協信任。

    只是潘鳳亦是頭疼不已,原來羌胡族之人聽聞中原大亂,起兵二萬連同鮮卑族大軍三萬往并州而來,目的無疑便是大漢京師洛陽。

    原本只是這兩族倒也算了,偏偏南匈奴懼二族大軍,後不得不依附於二族,亦是起匈奴兵五千,隨二族一同前來趁火打劫。

    要說此三族揮兵,卻都是拜潘鳳所賜,當初他使曹操於并州之地便是謊稱外族欲取洛陽,才使得董卓懼外族之兵,派其回援,如今倒是自食其果。這三族本不知洛陽形勢,卻因那些謠言傳至他們領地當中,羌胡、鮮卑之中有許多仰慕大漢文化之人,便以漢人為謀士,此些人得知漢朝形勢,自是慫恿各族首領起兵,乘亂去取漢朝帝都。

    加上此時并州刺史丁原尚在虎牢,并州一地防衛甚是薄弱,只得以雁門關而守。但雁門關亦只有數千漢兵,如何能抵擋的了外族數萬大軍?而求援於并州各郡亦是無多餘之兵,只得前來洛陽求援。

    這些外族之人自然不可能有那個能力打入洛陽,畢竟如今有黃河之險,但只要想到這些外族之人攻入并州之後會做的事,潘鳳便氣的牙癢癢,但偏偏現在他卻無能為力。

    因為今日告急之事不光光有外族為患,同時前往西邊的取長安的黃忠亦是被人所阻,如今董卓敗亡之事已傳入徐榮、張濟等人口中,先前詐城之計自然也不可能能夠成功了。

    說到這也只能怪黃忠運氣實在是太過不好,攜萬餘西涼軍往長安而去之時,正好被白波軍楊奉、郭太等人看作是董卓派去剿滅他們之人,自是與黃忠戰於一處。

    黃忠於陣前斬去白波軍主帥郭太,勝得一陣。後本想繞道先取散關,但卻又被白波軍所阻。黃忠雖勇,但他麾下終究只有一萬大軍,雖不曾大敗,但想勝之亦是絕無可能。

    不能打敗白波軍也無所謂,偏偏白波軍屯兵之處卻正好將黃忠行軍路線所阻,詐向徐榮求援,然徐榮卻只派數千人取白波軍後路,為楊奉所破,便形成了僵持之勢。

    數日的時間,自是讓董卓被殺的消息傳入徐榮耳中,這樣一來徐榮又怎會不知黃忠所帥之軍有詐?更是緊守長安、散關等地不出,使得黃忠只得獨對白波軍,如此一來,黃忠方才派人求援。

    兩地同時求援卻又不得放棄任何一處,畢竟北地若是為外族所破,恐并州之地將裊無人煙。而長安乃是必取之地,否則洛陽又如何能守?

    洛陽如今有數萬大軍,但僅潘鳳一員大將,徐晃、廖化雖亦可統兵,讓其中一人領兵北上對付外族倒也不是不可,只是潘鳳未必放心,必得郭嘉、荀攸、戲忠三人之中一人前往。戲忠如今身體自是不宜遠征,甚至留於洛陽都不適太過操勞,自是不能將他算入。

    而白波賊一邊,若是自己領兵而去,則無疑洛陽守備便會空虛,要知如今關東聯軍尚未解散,又怎知他們不會乘機入京?因此於洛陽,必須得留下一心腹之人,如此一來,若是留下郭嘉、荀攸二者之一,則自己若是出兵,則恐麾下無謀士可用。

    如今潘鳳可是知道自己於心機之上完全比不過這些「古人」,很多時候還需依仗郭嘉的算計。

    「陛下勿憂,待臣與眾位將軍商議之後,再議對策。」潘鳳皺眉不已,心中暗道:「此事唯有與奉孝、公達、志才三人商議之後,再尋良策。」

    如今當朝百官之中,驃騎將軍董重為將領之首,但其麾下無兵,洛陽兵權皆在潘鳳手中,其他文武沒有對策自然也不敢開口說話。

    而見潘鳳亦是這般為難,劉協又怎有什麼好心情,自是下朝而去。

    待得與郭嘉、荀攸二人坐於馬車之上,潘鳳倒是有些沉默。

    他現在倒是有些想念呂布,若是呂布如今在洛陽的話,便可使其往并州,以他在并州的名望,恐怕那些外族還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就算外族仍舊欲要南侵,那呂布亦可將他們拒於雁門關之外。而自己亦可攜麾下全軍援黃忠而去,順帶也可將長安、散關等地取下。

    「姐夫如今可是左右為難?」郭嘉仍舊是一臉笑意,彷彿絲毫不在意那事一般。

    荀攸亦是深思片刻,歎道:「兩地皆不可失,唯有無雙分軍兩地方可,只是何人可為將?」

    「我又如何不知,若是志才如今身體無恙,荀師於洛陽輔佐陛下,我自可如此行事。只是如今洛陽尚且未定,我等又要領軍出征,如此奈何?」

    「姐夫何必如此擔憂,以嘉看,北地只需一將拒之數日便可,屆時北地諸侯各歸其地,外族安敢再戰?」郭嘉出口說道。

    潘鳳一聽,大驚,郭嘉說的雖簡單,彷彿任是何人都可行一般,但其中要害卻並無如此容易。

    外族如今乃是趁中原大亂之時方想乘機而入,若是關東諸侯撤軍而回,又怎會放過外族的後方?恐屆時外族亦是不得不回兵,如此一來,外族又豈能算是什麼大威脅?只需速派一將領援兵前往,拒外族於雁門關之外便可,但此軍速度必須得快,否則雁門關中數千將士又如何能擋外族數萬大軍?

    「我知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