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籠中對 第五章 籠中對 文 / 金哨本無路

    武英殿西暖閣,四周點滿了燭光,燭光的亮度夠亮,但光線柔和,帶著暖暖的色調。廳堂裡擺著6套桌椅,這6席連環成一圈,中間擺滿鮮花。南北兩席相對而設,規格比其他四席都高出一頭,其他四席則東西兩兩相對。這個佈置正是牛金星徵求了王承恩意見的結果,而王承恩綜合後世的自助餐和影視裡漢朝軍營酒宴,推薦了這種佈局,與此同時在禮儀上也不免參乎了一下,使這場宴會既有千年前的等級禮制,也體現了幾百年後的對等外交慣例。

    按照安排,李自成作為宴客的主人和崇禎帝遙遙相對而坐,兩廂裡分別是牛金星、宋獻策、李巖、王承恩。當宮女將出席宴會的各位主賓陪客請到座位上就坐時,宴會主持人牛金星開始了演練了多遍的開場白:

    「今日,大順朝皇帝陛下宴請大明朝崇禎皇帝陛下,為大明崇禎皇帝陛下壓驚。請大明崇禎皇帝陛下和大順朝皇帝陛下就坐。」於是李自成和朱由檢相對作揖,然後坐下。看得出來兩人作揖的樣子不太自然,不過李自成和朱由檢都覺得這個禮節自己不虧。李自成意識中崇禎皇帝曾經是自己的老上司,不,應該是上司的上司的上司,現在居然可以平起平坐,爽!倆月前還想著只要在崇禎帝手底下混一個獨霸西北的王爺就心滿意足,今天這樣當然不虧!而朱由檢現在的思想完全由龔大明主導,龔大明比較了一下崇禎和李自成,認為朱由檢這個富n代明顯不如白手起家的草根人物李自成,對李自成作個揖千肯萬肯,即使骨子裡殘餘著朱由檢的高傲和仇恨,但如今是階下之囚,知足吧!

    王承恩怎麼看怎麼覺得滑稽,估計其他三人也是如此,皆是心照不宣而已。不過杜逸典覺得這禮數雖然滑稽但也算公平,彼此都有對不起的地方,15年前崇禎下了李自成的崗,如今李自成讓崇禎下崗,從此兩不相欠。

    牛金星隨即開始介紹作陪的四位嘉賓。「奉命作陪的有」

    開始唱名:「大順朝牛金星」,唱完自己分別向李自成和朱由檢鞠躬,有如後世的演員出場和球員下場。

    牛金星接著唱名:「大順朝宋獻策」,唱完之後宋獻策如法炮製。接下來自然是「大順朝李巖」、「大明朝王承恩」依次鞠躬,然後坐下。

    牛金星隨即通知上酒。「上酒」令一下,宮女們流水價擺上豐盛的菜餚,6個人的面前瞬間便擺滿了酒菜。

    牛金星隨即起身,道:「請大順朝皇帝陛下致祝酒詞。」牛金星對禮儀規制有一種骨子裡的迷戀,王承恩不過是把後世國宴的演禮略提了提,牛金星居然很是推崇這種路數,簡直是樂此不疲啊。

    李自成微皺了一下眉頭,這種時候不免有點撐不起場面的感覺,好在今日不同往日,自己已是此間主人,不怕說錯什麼,當下起身,說:「大明崇禎皇帝陛下,我是個粗人,今日不提往日恩怨,大家把酒言歡,一醉方休。來,請飲酒!」。說罷一飲而盡。

    「下面請大明崇禎皇帝陛下致答謝詞。」其他人不覺得牛金星搞的這一套過於做作,朱由檢和王承恩卻有點哭笑不得。

    朱由檢起身,端起酒杯,然後道:「今日吾等在此會宴,應了一句古話,『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要說吾和李自成有沒有恩怨,有!不但有,而且怨恨頗深。然則面對迫在眉睫的清兵外侮,縱使吾兩人有任何恩怨,也不過家門私怨而已,值此民族存亡之際,吾兩人絕不能不顧兄弟同胞之情,完全應該也完全可以捐棄前嫌,一致對外!故此,吾作為闖王兄的階下囚,敬闖王兄一杯酒,這杯酒,祝願闖王兄率我中華軍民,橫掃清兵,北定遼疆。」前世作為一個體育老師,龔大明的教學頗得學生歡迎,原因就是龔老師講的課深入淺出。崇禎這位老兄的口才顯然是差了點,情商又低,所以忽悠不轉臣子們,反而被象袁崇煥這樣口若懸河的臣子忽悠。龔老師的口才和崇禎的政治智慧一結合,這話就說得冠冕堂皇。在坐的王承恩聽了,覺得後世再高的高調便也不過如此!賣糕的!這也行!

    牛金星、宋獻策、李巖話不斷變換著臉色,一段話說完,在目瞪口呆之餘發現人家話說的滴水不漏,簡直是身段柔軟之極,這哪裡還能找到崇禎孤傲執拗的影子,真是出人意表啊。

    李自成也沒有想到崇禎會說出這番話來,這說起來大義凜然,立意高遠,同時暗含歸服之意,卻又不卑不亢。乖乖,連「闖王兄」也稱呼上了,自己要是捏著鼻子認了,日後若是想把崇禎殺了會不會有心理障礙呢!但政治家就是政治家,當初和羅汝才不也稱兄道弟嗎,該滅了他的時候還不是照樣滅了他。李自成在心中轉了無數個念頭後,認定這樁買賣只賺不賠,於是大呼一聲:「好!崇禎兄好肚量!飲酒!我李自成喝了這杯酒,誓與清兵不共戴天,決不負崇禎兄平遼心願。」

    如今一個稱「闖王兄」一個稱「崇禎兄」,牛金星本來還想繼續他那套宴會演禮調調兒,這會兒不得不閉上嘴,連插嘴的份都撈不上。

    「闖王兄,要是沒有清兵威脅,吾早已是命赴黃泉。我大明朝建國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吾當死而不死,乃是吾深知清兵狼子野心,一旦吾死之後,國門大開,內亂迭起,大明無守邊之兵,闖王兄倉促之間亦無從在千里邊關從容佈防。吾尤為擔心者,乃是洪承疇這個人降了滿清,洪承疇的才具在大明朝首屈一指,而且知兵,對闖王兄的虛實也頗為熟悉,有此人在滿清那邊,吾料定清兵必然大舉興兵,兵鋒所指,必定就是北京,必定就是闖王兄。」

    龔大明對清兵入關這段歷史耳熟能詳,說起來當然一副篤定的模樣。

    李自成對洪承疇的老辣是領教夠了的,崇禎這段話當然不是唬人。要是洪承疇看不到現在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他就不是洪承疇了。大明朝的皇帝倒真不是軟柿子,從來沒有什麼和親納貢,反而是萬曆「萬里援朝」,大明朝的皇帝骨頭不是一般的硬。就是這個崇禎,那麼艱難還是死頂著清兵。當初要不是為發動對清兵的松錦之戰,把大明朝對付他李自成的精兵抽調一空,在重兵圍困之下,他李自成劫後餘生的18騎能不能逃出生天還真是未定之數。要不是松錦之戰大明精兵被清兵所滅,他李自成至少數年之間不能恢復元氣,更不要談問鼎天下。

    李自成雖然知道崇禎所說不錯,還是心存僥倖,說道:「我聞說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專權,與豪格不和,擁立福臨,滿清發生內鬥。況且我大順軍有近百萬之眾,清兵不過十萬,又生內鬥,對我百萬雄兵必有幾分忌憚,而我大順一路招降大明舊部,往往未出一兵,大明的軍隊便望風而降,故我大順軍仍在節節壯大,又何懼韃子十萬兵馬!」李自成明知自己有點打腫臉充胖子,但現在手握重兵,大有「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聲勢,要讓他相信清兵會擊敗自己他顯然也是不信的。

    龔大明聽李自成這麼一說,就明白李自成雖然也把清兵真當回事,終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李自成打敗左良玉,然後逆轉戰勝孫傳庭,之後一路凱歌,這人啦,大順大順,太順了就會得意忘形!得迎頭敲他一棒。

    「據吾所知,多爾袞已經控制大局。而且滿清向來以軍功為重,昔日皇太極每犯我京畿一次,聲望就隆盛一次。多年來,清兵早已習慣劫掠大明,所以此次絕不會錯失良機。」

    崇禎頓了一頓,繼續說:

    「也許僅僅是清兵還不是致命威脅,但如果再加上吳三桂呢!據兵部說關寧鐵騎戰力是孫傳庭後來組建的大明兵馬戰力的兩倍有餘,亦即吳三桂的四萬關寧鐵騎相當於普通的大明兵馬八萬有餘,吳三桂若是降清,不知闖王兄是不是還有必勝把握。」

    「吳三桂未必就會投靠滿清韃子吧!」李自成皺了皺眉,但仍然信心爆棚,以為自己天命所歸,吳三桂必會傾心歸附。論起關寧鐵騎,李自成心下當然有數,當初曹文詔伍仟關寧鐵騎就常常趕著數倍義軍窮追不捨。

    崇禎心知李自成現在就是一自大狂,不過話還得照說:「吾知吳三桂深矣,祖大壽乃是吳三桂之舅,如今在滿清。滿清對降將不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投降滿清皆封為王。據我所料,在今日形勢下,吳三桂定然在闖王兄和滿清之間選擇一方投效。請問,闖王兄可以封吳三桂為王嗎?還有,關寧鐵騎,將士均遼人,記念故土,若是滿清以故土為餌,將士能不動心嗎!」

    崇禎一邊說一邊想,自己知道歷史走向,所說自然有根有據。但是即使不知道歷史走向的人,只要瞭解基本局勢,仔細推演,就會發現清兵南侵發生的可能性是100%,而吳三桂降清的可能性在50%以上,這個不需要特別的智慧,也不需要預知歷史走向就可以推演出來。可為什麼李自成沒有料到呢!得意忘形?僥倖心理?還是狂妄自大?自古驕兵必敗,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啊!

    李自成一聽,除了自己現在萬民擁戴的風頭以外,自己還真沒有什麼好辦法就能保證拉攏得了吳三桂。對大明朝的舊主,還講究個忠心,至於新主子,大多數人還不就是誰出價出得高,就服誰嘛。給他封王?陝西那幫老手下會不會服氣?恐怕第一關劉宗敏這一關就過不了。

    「吳三桂一家老小都在北京,在我們控制之下,難道吳三桂沒有忌憚嗎?」牛金星終於還是插嘴了。

    「吳三桂的家人固然可以為質,但楚漢爭霸項羽以劉邦老父為質那又如何!」王承恩馬上嗆了一句牛金星。心底裡給牛金星派的儘是弱智、低能的詞兒。

    崇禎繼續說道:「闖王兄,吾這番話絕不是危言聳聽!大明失敗一在於吏治**,失敗之二在於軍事上兩線作戰。當然也有天災方面的原因。但若不是兩線作戰,決不會失敗得這樣慘!如今反過來,闖王兄馬上就要面臨兩線作戰。吾現在雖為階下囚,乃是籠中之鳥,但吾落到如今這步田地之後,心思不為天下諸般難事所困,反而對天下情勢看得清楚了許多。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而闖王兄雖然為勝利者,眼看也會陷入兩線作戰的囚籠處境,恕我唐突,卻不知道闖王兄如何應對?」

    李自成早已明白崇禎所說不假,事實上宋獻策和李巖在西安諫阻攻取北京時,就或多或少點到了會有兩線作戰的問題。想了一想,道:

    「我想還是先招降吳三桂,招降吳三桂則多一助力。反之滿清招降吳三桂則我多一勁敵。崇禎兄定有妙策,不妨賜教。」

    他大爺的,兩個死對頭眨眼間便好似真成了同一條戰壕裡的戰友!這李自成也是相當會踢皮球啊。不過正好入吾彀中。

    「其一,吾將為闖王兄修書一封給吳三桂,陳述義理及利害得失,同時可以善待吳三桂在京家人。闖王兄則應派得力幹才前往彼處招降吳三桂;其二,速速加強北京一線兵力,一則對吳三桂市之以恩,二則以威震之,並有足夠兵力阻擊清兵。闖王兄身經百戰,自然比吾精通調兵遣將;其三,擇日舉行禪位大典,以示闖王兄天命所歸,既是吾這個無能皇帝主動讓賢,闖王兄那時號召天下,原大明兵將或不至於與你為敵,甚至紛紛歸降也是大有可能。穩定後方,爭取吳三桂,備戰抗清,有此三項舉措,或可緩解目下形勢。吾此策,可稱作為『一半政治,一半軍事』。」

    「一半政治,一半軍事,妙!多謝崇禎兄,崇禎兄所言,正合我意。我敬崇禎兄一杯。請!」

    「請,為闖王兄成功抵禦清兵,直至勝利,乾杯!」

    「乾杯!」,「乾杯!」。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