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籠中對 第八十一章 四川亂局 文 / 金哨本無路

    雖然張獻忠自成都撤圍而去,可四川的形勢仍然實在不容樂觀。

    綿州以北被李自成的部將馬珂佔了。東北自巴州至廣元則是「土暴子」「搖黃十三家」肆虐。張獻忠佔了重慶直至遂寧東南一塊。大明只是佔據西南半壁,向東只是在順慶有一個據點。四川一地,就有四股勢力,犬牙交錯。作為四川的巡撫,面對的是三面受敵的格局。所以張獻忠的大軍撤去之後,龍文光就只好召集眾人議事。

    龍文光請來欽差秦知勇、巡按劉之渤、總兵劉鎮藩,以及劉鎮藩的裨將曹勳、楊展,共議四川戰事。

    龍文光憂心忡忡地說:

    「諸位,張獻忠雖然撤軍而去,據東門報告說是張獻忠被擊中落馬,死傷不知。本官推測可能擊中的確是張獻忠,所以逆賊方才撤圍而去。不過張獻忠傷勢如何,卻是不知。秦大人,據你估計,究竟張獻忠是否受傷?如果受傷,傷勢如何?會否是故意設局,誘我追擊?」

    秦知勇聽龍文光動問,卻也不敢絕對確定張獻忠究竟有否被擊中,當下答道:

    「素聞張獻忠狡黠過人,卑職也不敢斷定張獻忠是不是在使詐。不過卑職問過手下的狙擊手和觀察手,騎馬者長得高大,長鬚,身穿金甲,應是張獻忠無疑。至於說使詐,張獻忠事先並不知道我軍有射程這麼遠的火槍,而且狙擊手射擊的同時,其他十人的步槍也射向了張獻忠,所以卑職以為,張獻忠應該是中彈受傷落馬。至於傷勢如何,卑職認為應該也不會輕,否則以張獻忠的脾氣,很難輕易撤圍。」

    劉鎮藩早就聽見識了欽差大人這一次帶來的火銃威力,也點頭道:

    「張獻忠必是受傷不輕,要是死了更好。秦大人此次帶來的步槍,真是好東西啊,要是我大明兵士都能配上這樣的利器,何愁賊寇不滅!不知道皇上什麼時候也能給我們裝備一點?」

    那楊展立即附和:

    「是啊,是啊,張獻忠這賊子當時離東門少說也有300步遠吧,結果隔著那麼寬的一條河,就能把張獻忠打落馬去。這步槍實在是厲害啊,若是我的手下也能裝備百十支步槍,那還怕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

    秦知勇心說這次好不容易拼湊起200支步槍,兵部可是下了血本了。因此肅然道:

    「卑職此次帶來的步槍,打制十分不易,南京軍中統共也就幾百支。皇上為救援成都,這次讓卑職帶來的200支步槍,都是剛剛趕出來的新槍。皇上的御林軍,裝備的步槍也是幾個人才一支。不過,皇上在臨行前交代,兵部會陸續給四川運送新的火器,估計兩三個月後,新火器就將源源不斷運送過來。」

    曹勳驍勇過人,是一個炮筒子脾氣,慨然道:

    「張獻忠既然受傷,我軍又有新式火器,末將以為應該乘勝追擊,攻下重慶。」

    劉之渤不以為然,搖搖頭,說道:

    「四川連年征戰,崇禎六年以來,先是川東北有搖天動、黃龍『土暴子』作亂,之後高迎祥、李自成入寇四川,此後李自成、張獻忠的匪賊走馬燈一樣劫掠四川,加上搖黃十三家肆虐,四川東部、北部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經過連年戰亂,四川一半地區家破人亡,田地荒蕪,根本無力養軍,要不然前任巡撫陳士奇也決不會因為兵餉不足撤夔州十三隘守兵,若不撤守兵,張獻忠安能飛越天險!重慶何至陷落!唉!蜀地本是糧倉,經過十幾年的兵火之後,有多少百姓欲求一飽而不得。以蜀地目下之窮,糧草籌集絕非易事,兵餉更是沒有著落,遂寧又落入張獻忠之手,要不然還有井鹽拿來充作兵餉。面對三面之敵,卑職以為,還是慎重為要,張獻忠可不是好對付的,一旦輕敵冒進,為敵所乘,恐後果不堪設想。」

    龍文光聞劉之渤所言,當下說道:

    「皇上此次遣秦大人前來,帶來了密旨。皇上交代:第一,擊退張獻忠以後,不要相逼過甚,讓他在重慶能夠立足,千萬不可將張獻忠再趕往湖北。第二,李自成這一邊,皇上吩咐不得公開開戰,但是要設法擠走馬珂。第三,搖黃十三家,要設法招撫。」

    對於前兩點,劉之渤也是認同的。但是第三點,說要招安搖黃十三家,劉之渤想起這幫土賊殺人如麻、令人髮指的行徑,立時抗聲道:

    「龍大人,雖是皇上旨意,但卑職認為,搖黃十三家蹂躪川東北十二年間,殺人盈野,壞事做絕,其惡劣程度比張獻忠、李自成更甚。四川的東北幾乎是千里荒野,田地荒蕪,人煙斷絕,根子就是搖黃十三家,卑職以為,此種禽獸不如的東西,決不能招安!以卑職之意,既然有新式火器,頭一件大事,就是剿滅『搖黃十三家』這些戰鬥力不強而又專事殺戮的『土暴子』,恢復川東北的生產,駐軍屯墾,以為收復整個四川的基地。」

    秦知勇見狀,心說這劉之渤就是個書獃子,現在四川這麼個亂局,對付張獻忠一個已是勉為其難。還要暗中擠走李自成,又是一道大難題。劉之渤更是異想天開,想把『搖黃十三家』十萬賊子一舉滅掉。說他偏激吧,對於張獻忠又是一口一個要慎重;說他慎重吧,在『搖黃十三家』的招安上又極其偏執。秦知勇只得開腔了:

    「劉大人,卑職充任錦衣衛多年,對『搖黃十三家』也是略有所知。不錯,搖天動、黃龍在時,搖黃賊以殺人為樂,殺人的花招什麼都有,簡直是禽獸不如。不過,搖天動、黃龍死後,『搖黃十三家』雖然互不統屬,但多聽命於袁韜、武大定。這個袁韜乃是沔陽人,原來也是小有家資,因奸嬸事發,這才投奔搖黃十三家。這個人不能說不壞,不過終不至於以殺人為樂。『搖黃十三家』盤踞川東山區,十餘年尚不能剿滅,如今強敵環侍,僅憑幾桿步槍,要對付十萬賊寇,只怕是杯水車薪啊。」

    秦知勇不待劉之渤反駁,繼續說道:

    「卑職聞說,四川一些地方在六月也開始試種蕃薯,此物產量很高,一畝能產五六千斤,饑荒年頭最是救荒之糧。貴州和雲南也在試種。按照皇上的安排,除了四川本地試種蕃薯自救以外,等到九月蕃薯收穫,屆時雲貴將會運糧來川,四川糧草匱乏的局面將有改觀。至於『搖黃十三家』,如果能夠受降,總比圍剿來得快些,生產恢復起來也容易些。」

    楊展也很是不贊同劉之渤,於是說道:

    「以末將愚見,對於搖黃十三家,還是以招降為好。先讓搖黃這幫『土暴子』見識一下新火器的威力,打他一個下馬威,然後再招降,可收奇效。說起來這些為惡多端的賊子,燒殺搶掠,無所不為。但末將說一句唐突的話,要是再沒有糧草和軍餉,末將也難以駕馭自己的手下不發生搶奪糧食之事。唉!這個亂世之中,你守規矩,就只有被搶掠、被屠殺的份。因此上,哪怕是好人,也會變壞,弱弱強食的後果,就是老實巴交的百姓也被裹挾進了賊寇的隊伍,莫名其妙就變成了殺人惡魔。故以卑職所見,對於賊寇,能招降的還是招降為好。須知,剿滅賊寇絕非一日之功,到時戰火連綿,必然荼毒一方,最後遭殃的還是百姓。」

    楊展是武進士,這些年來連年剿賊,越剿賊寇越多,也就越來越認同盧象升的上疏——「民從賊,多起於饑寒;兵從賊,多緣於缺餉。」。四川東北的百姓沒有活路,也往往只有從匪一途,從匪的投名狀就是反過來屠殺百姓,「搖黃十三家」就是這樣裹挾饑民從賊的。如今四川糜爛,絕非一個「剿」字就能解決。

    龍文光苦笑了一聲,說道:

    「諸位,此次能夠擊傷張獻忠,實乃邀天之倖!獻賊雖然退兵,形勢仍然極是嚴峻。皇上旨意說得明白,本官也以為,為今之計,只有遵照皇上的對策來辦,才是正理。獻賊本是流寇,讓他佔據重慶,就是要讓他變成坐寇。流寇之禍,危害千里,防不勝防。坐寇則可採取限制和蠶食之策,消耗其力量和銳氣,到最後其必會分奔瓦解,自取滅亡。從今日起,對獻賊採取守勢,輕慢其心。對於搖黃十三家,則無妨試一試一石二鳥之策。」

    按照計劃,秦知勇和楊展就負責招降搖黃十三家。

    在展現了步槍、手雷和霹靂雷的威力,重創了「搖黃十三家」中的白蛟龍一枝後,秦知勇的錦衣衛聯繫的一個袁韜舊識來到了袁韜軍中,轉達了招撫之意。袁韜本是自命鄉紳的人物,骨子裡是熱衷功名的,只因犯下不赦之罪,落草為寇,如今聞知大明有了恐怖的火器,感覺賊寇的前途很是渺茫,因此已是十分動心。那武大定原是賀人龍手下,到底做了大明的幾天官軍,也是陰差陽錯才做了土賊,在瞭解到大明的新式火銃老遠就差點取了張獻忠性命之後,和袁韜兩人權衡利弊,也決意改弦更張。

    通過一番討價還價,袁韜和武大定選擇了當一個大明武將的道路。當然,當大明武將的道路可不是一帆風順的。

    袁韜和武大定投降大明之後的第一個艱巨的任務,就是趕跑盤踞在綿州的馬珂。當然,袁韜和武大定還是打著「搖黃十三家」的旗號,只是隊伍裡多了許多個帶手槍的錦衣衛。「搖黃十三家」跟馬珂早就幹過仗,自然是馬珂佔了上風,現在反過來「搖黃十三家」要主動攻擊起馬珂來,袁韜可沒有什麼把握。對於這幫烏合之眾,馬珂可沒有放在眼裡。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