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總裁

籠中對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主角?配角? 文 / 金哨本無路

    身穿明軍迷彩服的大隊援兵與童枚山的一百多號人匯合之後,童枚山這才知道這來援的是八百朝鮮新軍。

    這八百朝鮮新軍領頭的名叫樸達志,童枚山和樸達志相見,互相見禮,樸達志身為團長,童枚山才是連長,於是問題來了,合兵之後,究竟是聽誰指揮呢。要知道,童枚山這個連長可是特戰隊的連長,哪怕是明軍的一個團長也沒有放在眼裡,在童枚山看來,朝鮮的這位新軍團長也就是懂得紙上談兵,根本就沒有新式火器的實戰經驗,事實上整個朝鮮也找不出具備新式火器實戰經驗的將官,何況童枚山這一次還是這次行動的總指揮,童枚山自然認為這姓樸的應該聽自己指揮。

    童枚山客氣一番,眼見清軍又有至少一千騎兵追了上來,心知不能蠻幹,於是說道:

    「樸團長,韃子騎兵太多,不如我們先構築陣地,再攻不遲。可不可以分五十枚火箭彈和500顆手雷給我們,我們截住韃子騎兵,擋他一擋,樸團長就領著手下構築陣地如何?」

    童枚山的想法,面對兩千以上的騎兵,如果不構築一個陣地,與騎兵野戰注定是要吃虧的。誰知道樸達志根本就不這麼想,樸達志本來是一個讀書人,半年前追隨宋時烈,投筆從戎,憑著苦練和才智,在朝鮮新軍中脫穎而出,是屈指可數的少壯派軍官之一。樸達志所學習的戰例當中,萊州之戰明軍新軍僅僅不到200人,就能攻取萊州,爾後更是擊退了十倍以上的敵軍,這會兒自然也就對號入座,以為裝備了熱兵器就可以以一當十。何況,在樸達志眼中,童枚山不過就是一個連長,跟自己差了好大一截,人數也就是那麼百把號人,這種情形,指揮權自然是不能拱手讓人。你小小的一個連長,手下就是百把人的殘兵敗將,居然想當主角,門都沒有!樸達志是一個有志軍人,一心就想當李舜臣那樣的英雄,當年讀史的時候,讀到露梁海戰那一段戰史,很是為朝鮮海戰戰神李舜臣鳴不平,為什麼就是明將陳嶙作為聯軍指揮呢?在樸達志心目中,以李舜臣之神,自然應該是李舜臣是主角才對,至於陳嶙、鄧子龍,他們的角色應該是最佳配角。

    樸達志一看這明軍連長那副怯戰的樣子,還想發號施令,當時就不樂意了,心說,今日樸某帶了八百勁旅,裝備的是新式火器,苦練半年之久,對付韃子那些大多數只有冷兵器的隊伍,我八百人即算不能擊破韃子八千,怎麼說也能殺敗五千韃子吧,區區不到三千韃子,何足懼哉!那樸團長畢竟是讀書人出身,心想也不必跟這小小的連長一般見識,只是笑了笑,那笑意當然十分勉強,不過樸團長說話也是頗有涵養的,只聽他說:

    「童連長,你們辛苦了!怎麼還能叫你們擋在前面!火箭彈撥五十枚給你們毫無問題,至於手雷嘛,我們要用來進攻韃子。這樣,童連長,我們在前進攻,你看我們是如何擊破韃子的,你們只要在後面用火箭炮掩護就是。」

    高一珀一看這姓樸的那個得瑟勁,當時就噁心壞了,心說,這姓樸的傢伙,啥玩意!你看那名字,嫖什麼不好,要嫖韃子,真是跟韃子前世有仇啊!童枚山一看,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丫的這姓樸的憑什麼就以為清軍是豆腐做的,竟然想就憑他手下一群初經戰陣的嫩鳥就想把兩千多清軍騎兵打垮!雖然有點惱這姓樸的朝鮮哥兒年少輕狂,話還是得說:

    「樸團長,韃子的騎兵,可不要小看,騎兵衝起來之後,沒有持續的火力壓制,那是會吃虧的。依我看,我們不如排好陣勢,然後選一個高處構築陣地,韃子未必敢來衝陣,就算他敢來,排槍、手雷還有火箭炮,夠他喝一壺的。兵法雲,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守住本陣之後,再嗣機破敵。等到晚上,我們再去接應困在山腰上的兄弟,如此穩妥的多。」

    童枚山的意思是,你和騎兵對攻純粹是找死,老老實實守著,韃子拿你沒轍,那時再進攻,還有退路。年輕人,不要衝動,更不可輕敵!當然這話只能憋在肚子裡,童枚山可不敢說出來。

    樸達志一看明軍的連長婆婆媽媽,雖然說這兩句話不過一兩分鐘時間,但是戰場之上,當然是間不容髮,眼看韃子騎兵就準備衝上,兩軍交戰,須得當機立斷,樸達志大聲道:

    「狹路相逢勇者勝!童連長,快,你們快去接收火箭彈,然後架炮,掩護我們進攻。」

    這分明已經是命令的口吻,由不得童枚山再說。樸達志再不遲疑,第一時間命令手下迎著放馬衝過來的韃子騎兵,反衝過去。

    這裡畢竟不是平原,清軍的騎兵不能完全展開,倒是給了樸達志的朝鮮新軍一個機會。樸達志這八百新軍練了半年,排槍交替射擊演練得已經再是熟練不過,前一排下蹲射擊,第二排同時射擊,然後第三四排越過第一二排,開始第二輪射擊,第一二排原地裝彈---,就這樣,隊伍交替前進,交替射擊、裝彈,裝彈、射擊,火力持續不斷,清軍的騎兵迎著密集的火力,不斷有人馬中彈,不斷有人馬倒下,在樸達志的指揮下,交替射擊的火力一直在持續著,好像永遠有打不完的子彈似的,在清軍的前方織出一片死亡彈幕,當著非死即傷。

    在死亡彈幕覆蓋之下,清軍一片人仰馬翻,這一來後續的清軍騎兵為倒伏的人馬所阻,騎兵反而奔跑不開。越是這樣,越是被動挨打,連綿不斷的子彈射過來,越來越多的騎兵倒下。當前面的一百多騎倒下之後,後面的清軍騎兵再也支持不住,拍馬就逃。

    樸達志一看韃子騎兵跑了,自己這邊才剛剛開了個頭呢,打得根本還沒有過到癮,當然不肯就這麼輕易放過韃子,一聲令下,揮兵追去。

    童枚山正在後面架炮炮轟韃子的騎兵中軍,一看樸達志這廝這麼輕巧地上韃子的當,連忙大呼不可,樸達志卻哪裡聽得到這呼聲,就算聽到,那也是置若罔聞。童枚山心知要糟,這姓樸的自己就往火坑裡跳了,攔都攔不住。童枚山歎一口氣,只好安排手下預先做點亡羊補牢的準備。

    樸達志帶著手下一口氣追出兩三里,那逃命的韃子騎兵看似就在前邊,卻總也追之不及,正追得起勁,忽然左右兩側響起了密集的槍聲,與此同時,前面逃跑的清軍騎兵也不再逃跑,馬隊從中間分開,從中衝出一匹匹已經起速的騎兵。

    兩邊的槍聲來得太過於突然,一下子就收割了樸達之幾十個手下,最要命的是,這一路狂追之下,早已沒了隊形,兩邊槍響之後,更是亂了套,就地臥倒的臥倒,往前衝的還是繼續向前。

    這八百朝鮮新軍畢竟是初次上戰場,打順風仗的時候章法井然,排槍收拾韃子的騎兵簡直跟練兵沒有兩樣。然而遭遇伏擊之後,一個個便如沒頭蒼蠅一樣,不知所措。清軍的騎兵趁著這機會,全速衝來,馬蹄聲敲打著地面,整個地面都在顫抖,這時樸達志的指揮已經有所不靈了,根本就組織不起排槍的有序射擊,零零星星的射擊縱然打翻幾騎時機騎清軍騎兵,根本就阻止不了呼嘯而來的騎兵。後面的朝鮮軍發一聲喊,就往後逃去,這一逃,前面的朝鮮軍軍心更亂,越來越多的兵士發足就往後逃,樸達志見阻止不住,只好被裹挾著下令後撤。

    這一來兵敗如山倒,兩邊的射擊肆意收割著朝鮮軍的生命,而呼嘯的騎兵越來越快,轉瞬就衝了過來,馬還沒到,一輪箭雨就飛了過來,跑得慢的朝鮮兵被箭雨釘上,撲地便倒。

    童枚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好在手上有火箭炮,這會兒便只有毫不吝惜地開起炮來,大部分的炮火對準清軍騎兵的前方,意欲強行阻斷韃子騎兵的追擊。打字騎兵這個時侯要是追上只顧逃命的朝鮮兵,就完全只是單方面的屠殺。不斷有炮彈在清軍騎兵的前進路上爆炸,隨著爆炸聲,一陣陣人仰馬翻,但是清軍騎兵這會兒真是玩命了,不管不顧,前面的倒下,後面的騎兵繞過,愣是拚死往前衝。不過這一來還是減慢了一些速度,被騎兵追上的朝鮮兵無一例外會被清軍騎兵一刀劈了,一開始那些被追上的朝鮮兵毫無反抗就死在帶刀下,後來,被追上的朝鮮兵明知是死,便拉響手雷與敵同歸於盡,這一下,接二連三的爆炸,讓清軍騎兵的追擊為之一窒。

    崔三磊組織火箭炮專門對付左右兩側埋伏的清軍,使得埋伏的清軍有所顧忌,總算朝鮮軍的處境有所緩解。在童枚山的火箭炮掩護下,朝鮮軍終於撤了下來,一點人數,只剩下不到四百人逃了回來。

    可歎樸達志建功心切,輕敵自傲,落得這個慘敗的下場。樸達志敗下陣來之後,整個人編入霜打的茄子,再也不跟童枚山搶主角來當了。

    童枚山接過指揮權,一面利用火箭炮直射壓制清軍騎兵,一面組織排槍火力進行防禦,同時開挖戰壕,用手雷在陣地前沿佈置詭雷。清軍見無機可乘,也不敢貿然前衝。

    這時候已近黃昏,看起來要是到了晚上就會是這麼一個對峙之局了。不過這還只是一個開始,雙方在猴石山的戰鬥還只是一個開頭。鄭芝豹在旅順港口外的海面上,通過望遠鏡可以觀察到猴石山上的戰火,在旅順港口戰船燃燒的火焰熄滅之後,旅順港口的對峙變得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猴石山的戰鬥反而更加激烈了。鄭芝豹當然不是呆鳥,自然是明白猴石山那邊達成了焦灼戰,鄭芝豹的水師也訓練了陸戰隊,隨軍的陸戰隊也有一千二百人,下午鄭芝豹就急令一千陸戰隊乘船趕赴西岸,快到黃昏的時候,一千陸戰隊已經在西岸登陸,然後徑往猴石山開來。

    當然清軍也沒有閒著,清軍水師的大型戰船都被燒了,不過水師人員傷亡不大,絕大部分人都跳水逃生了。清軍水師兵員也有二千之數,烏海都和孫三炮合計一番,孫三炮便點起一千人馬,逕往猴石山增援。不過,孫三炮所增援的對象是山上的日本人,孫三炮這一路人馬由水師日本顧問川田幸矢帶領,通過老虎溝山,爬上了猴石山。

    當然孫三炮生來就是當配角的命,投降清軍便認韃子做了主子,自甘下賤,上了山頂,便點頭哈腰跟西村拓夫混上了。西村拓夫壓根就沒把孫三炮當盤菜,一看這傢伙給自己帶上來這麼多炮灰,大咧咧地收羅下來,儼然高高在上的主子,一番調派,便準備一舉把山腰上的明軍滅掉。

    不過,西村拓夫不久就又看到,西面源源不斷的火把向東而來,西村皺了皺眉,說道:

    「川田君,看來,在這猴石山上,小仗要打成大仗了!「

    川田幸矢搖搖頭,說道:

    「大仗倒是不要緊,西村君,只怕這一來,大仗要打成爛仗啊!「

    歷史上在這裡就是打成了爛仗,這兩日本人心頭一緊,都有了一種不詳的感覺。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