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卷 甲午風雲卷 第十二節 吾將上下而求索 文 / 大肥羊

.    送走了黑牛,趙剛又去兵工廠轉了轉,幾個月前已經可以批量製造1893式步槍,趙剛對這幾個月的進展還是充滿希望。冬日的連山關和摩天嶺落滿了白雪,將它們打扮成兩個白盔白甲的武士。更顯得雄偉無比,一路上到處銀裝素裹,讓人看了心情舒暢,趙剛與幾個親衛騎馬緩行,一路上有說有笑,十幾里路程不知不覺地就到了。

    守衛見是趙剛,不敢怠慢急忙將他讓了進來,一個管事的在邊上伺候著,趙剛問道:「詹總辦在哪裡?」

    那管事的還沒說話,就聽外面傳來一聲巨響,直如平地響起一聲雷,連地面都如地震般簌簌顫抖。那管事的被嚇得一腳跌倒在地,旁邊親衛愣了一下後馬上圍住趙剛,此時兵工廠已是一片混亂,幾面銅鑼敲響喊聲連成一片。

    趙剛一擺手,先教親衛散開,又對那管事的說道:「先不要慌,今天是不是在實驗新武器?」

    那管事的本來濛濛的,見趙剛如此鎮定心裡也不那麼慌張了,站起來回話:

    「大人,今天是在實驗新的75mm速射炮。」

    趙剛點點頭,75mm速射炮是趙剛最近才想到的,現在的火炮技術的最大進步在於制退復進器的發明,從而使管退炮取代了架退炮。19世紀中葉以前,一般火炮的炮身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即所謂剛性炮架。剛性炮架火炮發射時炮架受力大,炮管連同炮架整體後坐。因此,不得不把火炮設計得很笨重,造成在戰場上的機動困難。又因發射時整個火炮產生較大位移,重新復位和瞄準都很浪費時間,使發射速度受到很大影響。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火炮設計者嘗試著在炮管與底座之間安裝一個緩衝器,以減少火炮射擊時對炮架的作用力。經過長期摸索,到了19世紀90年代初,火炮的水壓彈簧式制退復進機終於被創製出來。這是火炮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突破,它標誌著火炮從架退時代進入了管退時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大部分國家都認為水壓彈簧式才是唯一實現制退復進的方法。

    但是在原來的歷史上,水壓氣體式制退復進機最早是由法國人莫阿於1897年首創的,先裝在75毫米野炮上。制退復進機分制退和復進兩部分。制退機由制退管、活塞及液體組成,制退管與炮身後端之連臂相連,火炮發射時,炮身帶動制退管後退,活塞一端之液體因受壓力,自漏口流至另一端,此時液體即發生一種抵抗力,以徐徐制止炮身後坐。復進機系利用氣體吸收後坐力之一部分,待後坐結束時,被壓縮之氣體,因其伸張將後坐體推至原位。這樣,通過制退復進機這個中介,炮管和炮架實現了彈性連接,既有利於減輕火炮的重量,又為提高發射速度創造了條件。

    在一戰中,法國人的75mm火炮每分鐘30發(最大每分鐘45發)的速度猛轟德軍,而德軍採用新型的77厘米速射炮每分鐘可以發射8發6.85公斤重炮彈。在完美的『水壓氣體式制退復進機』協助下,法國1897型速射炮在彈重更重、射速更高的情況下仍舊可以完美演出。更重要的是,雖然射速如此之快、後座力是如此猛烈,整門火炮在持續射擊下幾乎不會產生位移,因此炮手可以輕易地在每一次射擊間,調整射擊諸元以修整彈著點。

    經過一戰之後,所有的爭論都消失了,水壓氣體式成為了火炮的唯一選擇。

    而趙剛來看,水壓氣體式速射炮製造並不困難,甚至可以說,遠比水壓彈簧式要容易得多,這對於基礎薄弱的中國來說,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東西。

    但是,剛才的實驗顯然是失敗了,並且可能引發了周圍彈藥的殉爆。

    趙剛有些心煩,到了清朝以來他無往不利,不自覺地將自己看成了超人,想以一人之力改朝換代。這次事件就像一盆冷水一樣澆醒了他,讓他認識到現在中國的底子還很薄。

    突然間,門被打開了,一個人夾帶著一陣冷風跑了進來,進了門來卻發現趙剛在屋裡面,就愣了一下。趙剛一看原來是總辦詹天祐,直到他現在需要人手,就笑著說:「詹總辦,在兵工廠,我聽你的,你有什麼事情就直說吧。」

    詹天祐被趙剛的話嚇了一跳,但是事情緊急,拖延不起,也笑著說道:

    「趙大人,您安坐在這裡穩定軍心就好了,我這裡一會就好。」

    說完這些,詹天祐就將管事的吩咐幾句,人有一陣風般的出門了。

    過不多時,門外的嘈雜聲漸漸小了,有過片刻,詹天祐進門向趙剛施禮:

    「趙大人,真是對不起,剛才的試驗失敗了。」

    趙剛心裡咯登一下,雖然他知道大致是武器試驗失敗,但是真正聽到這一消息還是十分不高興,趙剛問道:

    「人員損失如何,失敗的原因找到沒有?」

    詹天祐有些沮喪,打起精神說道:

    「實驗火炮時一共有7名火炮研製人員12名操作人員都在場,全部……遇難。」

    趙剛黯然,兵工廠人數雖多,但是研究人員不過百餘名,操作員也不過百餘。這次爆炸一下子折損了十分之一,可謂損失巨大。

    趙剛有心訓斥詹天祐,但是看詹天祐難過的樣子又不忍心,就問道:

    「原因查明了沒有?」

    詹天祐搖搖頭:

    「還沒有,等查出來我寫個折子說明一下,順便辭去這個總辦之職。」

    趙剛大驚,急忙安撫道:

    「天祐兄何必如此,自辦兵工廠以來成績斐然,些許挫折怎麼就想此辭官呢?」

    詹天祐長歎一聲:

    「趙大人,近來身心皆疲,兵工廠識字之人不過百餘,其他數千人員皆不識字,所有工序必須手把手教,即便如此,也是常有疏漏。前幾日,一彈藥裝填員誤將彈藥填滿炮彈,幸好當日檢測檢出,方不致釀成大禍。今日之事,多半是炮彈裝藥太多所致。」

    趙剛點點頭,心裡也是毫無辦法,在清朝根本就沒有多少懂得洋務的人。而要先在培養的話,一個人才培養起來要十幾年,也是遠水不解近渴。

    又安慰了詹天祐幾句,趙剛悻悻的離開了兵工廠,回到了家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