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九卷 盛世卷 第十三節 真理不辯不明 下 文 / 大肥羊

.    回答很直接,也很巧妙:

    「華夏上下五千年,國子監不過三居其一;我朝自建立以來,未嘗有國子監一職。國子監在我朝而言,有何作用?不過是一個學術團體而已,即便趙總統以後設置職務,目前來說也不能說明它是官方職務。」

    可能是說得有些急了,或者火雞肉粗糙,嚴復噎了一下,只好暫停。辜鴻銘何等氣度,何等自負,竟然沒有說話,靜靜的等待嚴復的下文。順了氣之後,嚴復開始了自己的長篇反擊。

    「更何況最近百年以來,西方國家發展迅速,「物竟天擇、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於國家。觀清朝之覆滅,大帝認為找總統推翻了清王朝,這似乎已經成為不移之論。但是,清王朝在趙總統革命聲中覆滅是一回事,趙總統推翻了清王朝又是一回事。「

    趙總統並沒有強大到足以戰勝清朝的程度,困居東北三省的兵力也不足以推翻封建王朝。清王朝之所以在革命中被推翻,不僅僅是找總統鬥爭的結果,也是代表漢族地主階級利益的漢族官僚集團以及地方勢力奪權的結果。

    前者雖然嚴重地打擊和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但並沒有力量與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相抗衡,它只是創造了這樣一個條件,促使漢族官僚集團與滿族貴族集團分化、地方勢力脫離中央政權,並趁機奪取了政權。」

    其實,清朝這幾十年。可以說並無太多失德之處,但是為什麼還是鬧得天怒人怨。我認為主要是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接受西方文明,乃至於江河日下。而趙總統就能順應世界潮流,取而代之也就不奇怪了。

    對於清朝的國子監,我是瞭解地,對於西方文明,可以說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而我國對西方文明的介紹。大部分來自民間。所以說,國子監地設定,與民無益,不過是禁錮人民思想的衙門而已,有不如無。「

    嚴復的一席話,可以說牽扯甚大,辜鴻銘有些擔心。不過看了趙剛的臉色,竟然沒有一絲不快,這才稍微放下心來。聽了嚴復的一番話。趙剛感到自己果然沒白費心思,尤其是對清朝覆滅的那一段,當真是精彩之極。

    清朝末年各種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複雜,辛亥革命就是這些矛盾的總爆發。在諸種社會矛盾中。首先是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代表地人民大眾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這是基本的社會矛盾。它造成了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危機。

    雖然當時趙剛的軍隊有能力打敗清朝的軍隊,但是清朝如果上下齊心的話,還是能夠憑借國力與趙剛做消耗戰的,這種消耗戰是可怕的。而且對清朝是很有利地不過清朝並沒有這樣做,他們選擇了速戰速決,結果最後慘敗,反而給了趙剛一次大好的機會。

    辜鴻銘見嚴復說完了,也是暗中點頭,作為張之洞的重要幕僚,自然十分清楚清末的那段事情。

    「嚴兄說得不錯。清朝末年,滿族貴族集團與漢族官僚集團地矛盾,以及中央政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已經極為尖銳。不過,這些卻是滿清自己釀下的苦果,設想如果按照現在的政策,國子監作為官方機構,甄選人才,則不會有清朝之失。

    清王朝是滿族貴族與漢族地主階級地聯合政權,但滿族是統治民族,滿族貴族集團居首要地位,漢族官僚集團居次要地位。儘管清朝歷代皇帝都標榜所謂「滿漢一體」,在權力勢配上照顧到漢族官僚集團的利益,如中央各部長官設置滿員與漢員對等,但實際上滿、漢官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一般說來,官階越高,滿員的比例就越大,歷代軍機大臣幾乎全是滿族貴族。這種情況直至清朝後期才有所改變。地方官吏漢員較多,但總督幾乎全是滿員、巡撫則滿漢對等。總之,滿族官吏的比例大大超過滿族的人口比例,而且權力中樞操縱在滿族貴族集團手中。在軍事上,八旗兵一直是清王朝依靠地主要軍事力量,其待遇、裝備遠遠優於綠營兵。

    清朝早、中期,漢族官僚集團尚未形成足以與滿族貴族集團相抗衡的力量,只能依附於滿族貴族集團,因此,兩個集團的矛盾尚未尖銳化。至於清末,外患內亂不斷,充分暴露了滿族貴族集團的腐朽衰落,漢族官僚集團崛起,並起而向滿族貴族集團爭權,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清朝後期,整個統治階級的腐化日趨嚴重,滿族上層統治集團尤甚,它的腐化還與整個滿族的腐化相聯繫。滿族入關後,成為統治民族,男子不事生產,作為職業軍人一生下來便享受俸祿。承平日久,遊惰成習,文武皆廢,「八旗子弟」成為對社會毫無用處的寄生階層。

    一個民族培養不出合格

    人才,也必然喪失統治能力。在和平時期尚可勉強家有事,其**無能便暴露出來,這就迫使最高統治者轉而仰仗漢族官僚集團以挽救其危機。漢族以其人口和文化素質的優勢,擁有滿族難以相比的人才資源。「

    頓了一頓,辜鴻銘又喝了一杯酒,繼續說道:

    「所以,國子監的設定與其他無關只與制度有關,豈不聞,江南江北之變,與官制何干?」

    「因此,歷史趨勢必然是漢族官僚集團地位的上升,並且最終取代滿族貴族集團的統治。鴉片戰爭前夕,道光帝鑒於滿族大臣的無能,破例委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辦理禁煙事宜,已經初露漢員地位上升的跡象。太平天國割據江南,八旗兵不堪一擊,滿員不堪一用,清王朝岌岌可危,最後靠中興三傑等建立湘軍、淮軍地主武裝才打敗了太平天國,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

    事後清廷不得不破例給曾、李封爵。爾後,李鴻章躋身軍機,成為晚清的棟樑之臣。而且,淮軍也取代八旗、綠營成為清軍主力。所謂「同光中興」實在是憑借漢族官僚集團之力,清王朝也因此多喘息了許多年。自此以後,漢族官僚集團地位空前上升,不斷的外患內亂給他們創造了崛起的機會。

    統治危機又迫使統治集團進行改良,搞洋務、變法維新、編練新軍,這些都需要人才,而滿族貴族官僚卻保守~.一步把漢族官僚集團推向政治舞台的中心。洋務派、維新派幾乎全是漢族官僚。更重要的是政權的支柱——軍隊最後也掌握在漢族官僚集團手中。

    與滿族貴族集團沒落、漢族官僚集團上升的趨勢相一致,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削弱,地方勢力崛起,這也是清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清王朝汲取歷史經驗,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統治,不允許地方官吏與地方勢力相結合,也不允許地方官吏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清末外患內亂造成了深刻的統治危機,也大大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促成了地方勢力的崛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過程中,曾國藩、李鴻章等不但統領軍隊,而且兼署督撫職銜,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形成了有獨立性的地方勢力。甚至在英法聯軍逼進北京的危急關頭,正在圍困天京的曾國藩竟然以安內重於攘外為由拒不奉詔勤王,以後,督撫大員取得了節制軍隊的權力,從而造成了地方獨立於中央的隱患。

    地方勢力的崛起,還有經濟上的原因。洋務運動中,地方官僚興辦了一批新式工業以及文教事業,如曾、李、左興辦的軍事工業,張之洞在湖北等地建立的紡織、煤礦、冶鐵等企業。這些官僚企事業加強了地方的獨立性和經濟實力。

    同時,民族資本的發展,也要求地方政府維護其利益,以抵制中央政府的壓迫(如四川的保路運動),這在南方各省較為明顯。這樣,地方官吏與地方勢力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相對獨立性,中央的控制削弱,甚至出現地方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局面。……「

    辜鴻銘還在滔滔不絕的講下去,趙剛卻覺得有些不對,本來是接風宴的,怎麼一轉眼功夫,就變成了國子監是不是官方機構,然後一轉眼,變成清朝滅亡原因的討論。看起來馬上就要變成對於經濟地方性保護與中央政府對抗的話題上了。

    看兩位大師爭論的熱烈,趙剛悄悄的溜走了,這種辯論雖然精彩,可是離題萬里,一個主題沒說完,又轉到了另外一個主題上。趙剛自思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一針見血的本事,只好回去制定了一個新的辯論制度。

    兩位國學大師倒是談得不亦樂乎,兩人雖然互有所長,不過中西學功底都十分深厚。平時只有人來請教,仰慕,何曾與人有平等的交流,這次碰到了,馬上感覺到對方有自己想要瞭解的東西,竟然一直聊到第二天中午,兩人精疲力竭,這才休息。

    等兩人休息完畢,再次見面時,已經是入夜十分,這兩人也是奇怪,掌燈夜聊,聊到高興處,辜鴻銘提議「不如去香帥府上,暢談半月,也好解我胸中塊壘。」

    嚴復也是妙人,竟然把趙剛晾在一旁,兩人連夜坐了火車,一同去京城張之洞府上,把那巨額的獎金,還有天大的前程,統統丟在一旁,研究學問去了。

    只留下一堆爛攤子給趙剛,眼看再有一個月,就是辯論開始之際,趙剛卻沒米下鍋,弄得好多人都準備看熱鬧。趙剛焦頭爛額之際,又開動腦筋,竟然又響了一個辦法出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