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九卷 盛世卷 第五十八節 經濟危機 三 文 / 大肥羊

.    響的《經濟週刊》就曾經這樣指出,這些宣傳只不過幫人,抱成一團,製造喧鬧,就能為一些不重要的投機者爭取政府的補貼」而已。但是問題還不僅於此,問題在於他們的經濟「理論」(姑名之為「購買力學說」)牽涉到「拯救」美國太平洋對岸的中國,而且又反射過來,起著把美國從經濟衰退中「拯救」出來的神奇作用。

    其實際的目的在於,將中國的經濟血液徹底抽光,然後把這個經濟巨人幹掉,在他的屍體上品嚐勝利的美酒,這種陰險的伎倆自然是不敢拿到檯面上的,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間,美國政府突然變得猶豫,沒有控制力。

    這與1898年美西戰爭的表現截然不|:蔽了幾乎所有的人。直到一百年後,仍然由中國人認為,美國政府是友善的,他們只不過沒有覺察到白銀集團的陰謀。

    事情卻遠沒有他們想像那般美好,白銀大亨的經濟「理論」一開始就沒有為經濟學家所接受。經濟學家認為一個國家的對外購買力主要依靠國內生產能力以及出口銷售能力,而不取決於它的貨幣價值。

    就在白銀集團運用它們的理論對羅斯福總統施加壓力時,美國經濟協會百分之八十五的會員投票反對提高銀價;經濟學家全國委員會也提出書面建議,主張停止收購白銀,他們認為提高銀價對美國國內工業和對外貿易都沒有好處。這時候美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對於美國經濟是有天大的好處地,所以在幾年之後。當白銀利潤滾滾而來時,美國經濟學家開始失語,避而不談白銀政策對中國的傷害。

    一些著名地經濟學家如愛爾特及布萊特都指出白銀集團所宣傳的「購買力學說」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錯誤的。德國經濟學家愛爾特在給美國國會作證的信中指出,人為地把銀價提高,只會導致中國的經濟緊縮。

    世界銀價的提高若不伴隨著其他商品價格的提高,將會影響中國地國際收支,迫使中國只有輸出大量白銀才能彌補這個差額。(後來的事實證明。愛爾特的預見不幸而言中,而且比他想像的更糟)。

    對於這些經濟學家的批評,白銀大亨們置若罔聞,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的:假使批評者具有合理而健全的論據的話,那麼白銀大亨卻擁有政治權力和進行貨幣實驗的條件」。或者說,白銀大亨們更加樂於見到這種局面出現,這意味著白銀利潤地大幅度上升。

    1908年的總統選舉,是「權力」與的大選,兩黨都想討好白銀集團。在它們地競選綱領裡都有拯救白銀危機的諾言。羅斯福對白銀大亨們特別慇勤,為了爭取這一部分人的選票,他在競選時就許諾過「要為白銀做點事情」;當選總統以後,懾於這一集團在議會中的勢力。更是不敢得罪他們。

    這些似乎是成立地,美國政府是因為懼怕某些利益集團而做出了一些讓步,不過,同樣是1898年。美國政府在利益強大的農場主集團面前,堅定的選擇了降低穀物補貼的,並沒有顧及到更強大的農業集團的勢力。然而,10之後,卻要對弱小的多地白銀集團讓步,這本身就值得懷疑,趙剛曾經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如果你的鄰居帶著一條惡狗。結果不小心,他把狗給放了出來,狠狠地搖了自己一口,那麼早使人到底是誰呢?是那條狗還是狗的主人!」

    所以,一貫強硬的羅斯福總統退縮了,只是因為特別「害怕」白銀派議員在參議院的聯合抵制會使他一系列的立法方案頻於流產。在總統的暗示下,白銀派議員當然知道怎樣利用他們的政治上的優勢。

    第一個攤牌的是參議員畢德門,當他一再迫使羅斯福提高對白銀生產的補貼未能如願以償時,他就以不對新的商業法採取立法行動加以威脅,迫使羅斯福同意增加對白銀生產的補貼。羅斯福也以此來換取畢德門對商業中立法的支持(畢德門是當時參議院很有權威的商業委員會的主席)。

    令人好笑的是,當時美國執政黨在參議院擁有絕對少數,即便加上了畢德門,商業法仍然沒有通過,票數差得太多了,即便加上畢德門的票也無濟於事。而且任命畢德門為商業委員會主席的人,就是羅斯福總統。

    難道說,羅斯福費盡全力,只扶

    個不聽話的人嗎,在以後的幾十年裡,畢德門的表現清清楚楚,就是羅斯福的一條狗。不過為了避免徹底激怒中國,這場獨角戲還要演下去,美國總統與自己的傀儡仍然裝作不知情,企圖糊弄其它的人。

    所以為了討好畢德門,羅斯福委派他為19097月在倫敦舉行的世界經濟會議的代表。這位美國代表,在倫敦會議上為他心愛的白銀沒完沒了的發言,搞得其他代表們都昏昏欲睡。在會議期間,他曾經手持長刀在他所住的克拉琪旅館的走廊裡忿怒地追擊一位被他認為對白銀不夠熱情的美國代表團顧問。

    拿長刀揮舞的把戲,後來在美國當然沒有重演,但是在以後的幾年裡,他確實在國會走廊裡不斷地揮舞著「白銀大棒」,成功地「迫使」羅斯福總統和財政部長摩根財團持續地提高銀價。羅斯福總統雖然堅定地否定了強制性的白銀立法,但是終於從政治考慮,還是同白銀大亨們妥協了,它的結果就是1910年6月19日公佈的「1910白銀收購法案」。

    有充分的理由證明,美國的行政當局決定採取這一步驟時的完全理解到它可能在國際上所產生的嚴重後果的。但是國內政治因素處於優先考慮的地位。雖然有很多種說法,不過公認的說法是「羅斯福對白銀集團的屈服終於使美國採取了一個嚴重損傷中國經濟,因而也嚴重損害國際平衡的政策。導致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根據購銀法案,財政部長或者把收購白銀的數量達到相當於貨幣準備金的四分之一;或者通過收購把世界白銀價格提升到每盎斯一元二角九分美元的水平。由於黃金儲備量在不斷地增加,所以構成四分之一的白銀儲備也相應地增加。從購銀法案通過以後(6月19日)到1910年底,由於黃金儲備量的增加,白銀準備的量也增加了104(由120盎斯增加到12500盎斯),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這就意味著美國政府購買白銀的壓力也不斷的增加,也注定著世界銀價要不斷地上漲。接著羅斯福總統根據購銀法的第七款發佈了白銀國有令,把美國國內銀價定為每盎斯50美分。與此同時,美國在海外大量收購白銀,於是世界銀價像脫韁的野馬,直線上升。

    國際金融市場的白銀投機者像是在同美國財政部比賽,看誰更有能力把銀價抬上去。到1911年紐約每盎斯的銀價已相當於1908的2.:。這種白銀價格的劇烈波動,主要是美國人為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有兩件事成為事情的關鍵:

    第一,一個僅僅為國內某些利益集團而發生的行為常常會影響、制約、有時甚至改變美國的對外政策。歷史的記錄表明,白銀集團的大亨們為了維持銀價或抬高銀價,他們的手伸得很長,壓力很大,干預的範圍也很廣。

    經羅斯福總統同意派遣羅傑斯對遠東金融狀況的調查,可以因為白銀集團的反對而歸於無效;中國政府為解決白銀危機派代表去到美國進行會談的建議,也為畢德門堅決反對,羅斯福總統只得作罷。

    這些出訪與來訪本來會客觀地溝通情況,也許有助於美國調整它的白銀政策,甚至對外政策的。但是白銀集團估計到這些活動可能會阻止銀價上漲,千方百計地使它們沒有成果或不能實現。畢德門雖然代表美國參與簽定了以穩定銀價為主要目的的倫敦白銀協定,但促使銀價猛烈上漲,直接違背國際白銀協定精神的也是畢德門。

    第二,作為白銀政策的直接受害人,中國的反映有些慢,雖然有一部分人預見到了對中國的傷害,不過大部分的銀行仍然沒有進行防範,大規模的白銀調用在銀行間隨處可見,這種寬鬆的金融環境雖然有助於快速發展經濟,但是同樣的,所蘊含的風險也是巨大的。

    不但如此,更嚴重的是,由於中央政府沒有強制建立中央銀行,金融系統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王國,不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在商人追逐利潤的天性下,金融系統的利益與中國的任何一個系統都沒有關係,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在其後的白銀危機中,這些隱患終於爆發出來,中國開始為自己的稚嫩付出代價!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