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十卷 而戰稱霸卷 第十四節 空襲 上 文 / 大肥羊

.    時向中國宣戰,並且加速抽調軍隊,準備應付這個可怕的敵人,在不久之前的那場被同盟國寄予厚望的偷襲行動,並沒有達到目的。

    中國展示了他的無與倫比的實力,雖然南海艦隊大部分沉入金蘭灣的海水中,可是最後的結果證明了,聯軍是失敗者-他.:切斷南洋航線。相反的,他們不得不把南洋航線讓了出來,一夜之間緊急後退300里,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了。

    人如果知道是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會冒然對德國下手的,這等於把放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境地,同時面對中德兩大強國的聯手進攻,雖然人十分自負,可也沒有信心在這種條件下支持下去。

    不過,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不得不硬著頭皮頂下去,前線方面的反應不錯,一舉挫敗了歐洲第一陸軍的戰績讓這些軍人信心十足,新式的喀秋莎火箭實在強大,就算中國的裝甲部隊碰上,也要跟德國人一個下場。

    俄國火箭武器的研製可以追溯到一站之前。一戰爆發後,苦於武器裝備的威力不足,人便想在研製一種大威力的炮射武器。

    一戰之後,俄國在火箭彈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專門研製火箭的第2家設計局成立。不懈努力,俄國設計師先後研製出了可以穩定飛400,射程1300米的火箭彈。以及-82毫米和-132毫米航空火箭彈。

    1908年10月,:「皇家禮炮」工廠8軌的-13-16試製成功,它:.:.的,在上下可分別掛1枚火箭彈。這樣-13共可以攜帶16枚-(-132改進型)132米火箭彈,發射架擁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

    俄**方隨即對其進行了各項嚴格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特別適合打擊暴露的密集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適合打擊突然出現地敵軍以及進行炮戰。不過由於火箭炮發射時,煙塵火光特別明顯。且完全沒有防護,因此它不適合在敵炮火威脅比較大的地域裡作戰。

    1910年,-13經試生產了6門,1913軍方又訂購了40,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門的定貨。1913年6月17日,-13成功地發射表演。6月21日,在-13定性測試尚未全部完成時,俄國政府作出決定。全力生產-13火箭炮及-13

    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但是炮架上有一個字,便愛稱其為喀秋莎()。這個名字後來不脛而走,幾乎成為俄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準稱呼。

    經過三年的生產。俄國人總共生產了2400門+-13系列和1800-30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到戰爭爆發前,俄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一大半地火箭炮都是-13。俄軍的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不過,這些火炮的缺點也是明顯地,過大的發射火焰,以及相對較小的炮射距離,使得它在開闊地容易遭受到火炮的直接火力打擊,而相對迅速得以動能力,則讓她可以迅速地躲避空中火力的打擊。這直接克制住了德國人的優勢,使得一貫強悍的德國人寸步難行。

    然而,中國人的反應讓俄國人覺得震驚,在開戰之後,俄國人就經歷了一場浩劫。一直以來,戰爭的目標都是軍隊,然而中國人把這一規則破壞了。中國人對民用目標進行了轟炸!這馬上引起了同盟國的憤怒,指責中國違反國際法,野蠻地對無辜的人民進行屠殺。

    而中國的盟友-德國則幸災樂禍的說道:「當英國的時候,並沒有區分廣州的民用設施,而是部分目標的大轟炸,造成了無數平民的傷亡。俄國人也是這樣的,在海蘭泡的惡行讓全世界為之羞愧,中國人完全有理由這樣(轟炸娥國)做!」

    的空襲計劃十分龐大

    在經過了一個月的準備之後,中國就已經確定了戰略轟炸的優先目標。這些計劃早在三年前就開始了。當時還沒有加入軍隊的燕妃已經敏銳地看到了戰略轟炸所具備的威力了。所以當中國正式加入戰爭的時候,詳細的轟炸計劃就已經放在皇帝的案頭了。

    計劃確定從1916年中期開始進行的

    (1)戰機生產加工工廠;

    (2飛機發動機工廠;

    (3戰艦基地以及船塢;

    (5石油,鋁和橡膠的生產基地。

    對於這些優先目標的確定,蕭小燕與趙剛的意見是非常接近的,但是在具體執行上雙方卻存在著巨大的分歧,以至於後來的協調上也出現了嚴重問題。這種分歧導致了所謂「全天轟炸」。

    趙剛認為,戰略轟炸機的攻擊只有在晚上才能進行。但是這樣的話,一方面的確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小敵方戰鬥機以及高射炮的威脅,但另一方面,自身的轟炸精度也大大的降低了,只能進行大面積的轟炸(例如進行全城轟炸)。

    後來發明了一種指向性目標發生器解決了這個問題,一些安裝了目標標定雷達的轟炸機,作為領隊先導機負責尋找目標並且採用目標指示照明彈為轟炸機群指示目標(即被稱為「光明塔」的發光裝備)。

    於是,這些轟炸機群(有時多達數百架甚至上千架)排著長長的,鬆散的隊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編隊)飛臨目標區上空,然後朝著各自的目標區域投彈。只有對於個別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的目標才進行晝間轟炸。

    然而,蕭小燕的所提倡的的戰術是截然不同的。它注重的是以晝間轟炸的高精度獲得更為明顯的轟炸效果。中國空軍的轟炸機群以嚴密的隊形飛臨目標區上空,在大約為7000-8000的高度由領隊長機引導進行精確轟炸。

    轟炸機群以這種所謂的密集陣密集飛行編隊可以建立起良好的自身防禦體系,以有效抵抗敵戰鬥機的攻擊。一支十五架飛機的編隊裡面,只要有三架熊貓樂園(空中堡壘)據可以抵禦相同數量的戰鬥機。

    而且這種高度以及整齊的呈面狀的編隊也使得敵方的防空火力不能有效的發揮效能,敵機想要到達這種高度也需要一段時間,避免了被敵人伏擊的危險。1916年夏秋在俄國西部和南部上空的空襲行動使中國航學到了許多東西。

    由於俄國戰鬥機持續不斷的攻擊使得那些沒有護航的轟炸機群損失慘重,許多轟炸機從部署開始撐不到一個月就被擊落了。俄國戰鬥機對於執行晝間轟炸任務的轟炸機群的威脅實在太大了,於是中國不得不採取護航戰鬥機編隊伴隨保護的戰術。

    開始這種方法的效果並不明顯,因為一方面護航戰機的有效航程太小,不能提供全程護航,另一方面護航戰機的編隊往往有重疊的地方,每次也只能為轟炸機編隊的一部分提供保護。在護航戰機不得不返航的時候,轟炸機群就只能依靠自己了。

    隨著1917年初中亞空軍基地的建成/入現役,有效護航航程的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轟炸機群的無護航航程幾乎縮短為零了,而且這些戰鬥機也可以攻擊俄國的鐵路,公路運輸以及船隻。

    不久之後,德國開闢了第二條空中前線。1916年11月1日,這條空中戰線正式建立,主要由德國陸航第1航空軍承擔作戰任務。德國陸航第軍的任務就是「有效摧毀和癱瘓俄國的工業和經濟系統」。

    德軍開始對於俄國的空襲不同於中國對於俄國大城市的夜間大規模空襲,他們盡量避免對俄國的城市進行那種毀滅性的空襲。他們精巧的在目標上空盤旋,盡力提高精度,以避免誤炸民用設施。然而,俄國人十分有效的利用了這點,他們把軍用設施混雜在民用設施裡面,以增加轟炸難度,並同時加大德國人的損失。

    所以,在察覺到這一點之後,德國人只好放棄了自己的高貴信念,開始學習中國人,對俄國大城市的實行夜間大規模空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