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十卷 而戰稱霸卷 第七十七節 初戰 上 文 / 大肥羊

.    印度的陸地戰爭是在1917年9月份打響的.那時雖然駝分穩定.運量也大大低於預期.可是中國的陸軍還是完.一批批軍隊物資調集到前線.然而考慮到先期作戰投入的兵力不多.所以在某些地方反而示敵以弱.誘使印軍主動進攻.然後將突出部|||後趁亂進攻.達到奇襲的效果。

    印度十分大方地接收了中國推出的那些堡壘,絲毫沒有意識到,有的時候免費的誘餌以為著後期更大的付出,在接受了這些堡壘之後,印軍的防線被拉開了,部隊的分佈更加惡劣,而且更主要的是給了中國一個主動攻擊的名義。

    在西藏前線指揮部裡面,總指揮宋兵策坐在正中,將軍門分作兩排,商量作戰方案。

    「首先我們要注意到,這次戰爭是在高海拔地區進行的山地作戰,地形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所以就要求我們拋棄原來的那種依靠人力,艱苦奮鬥的思想,而是要依賴空中的優勢,進行跳躍式的進攻」說話的是韓興華上將,他的話引起了一陣同意的聲音。

    「另外,我軍歷來的優勢就是快,以快打慢,以動治靜。利用印軍靜態防禦、戰線鬆散的弱點,發揚我軍大膽穿插的傳統作風,爭取在一天之內砸碎印軍的這個烏龜殼。」韓興華上將指著地圖上的克節朗,重重的點了一下。

    「然後我們就趁勢發動。趁敵人沒有準備好之前,攻擊敵人地補給路線。沿著克德讓宗、邦迪拉一路急行,將印軍的後面部隊擊潰,我相信,只要這場戰鬥勝利了,印度人就只能退出同盟國陣線,即便他們不退出地話,也要面對我們不是發動的襲擾。不得不把大量兵力佈置在平原,利用人數優勢來抵消我軍的威脅,那樣的話就可以大幅度減少在印度南部作戰的壓力。」

    「嗯,這一點我有點不同的意見,我們的主要目地是擊敗印度,而不是讓印度退出戰爭,所以我們需要在擊潰印度前哨部隊之後繼續進攻,而不是消耗印度的國力,這個陛下已經幾次說明了。我就不多說了。」宋兵策打斷了韓興華的話,其實這次出征,他也感到了壓力。雖然自己是吳俊升之後第一個升為元帥的,可是之後的戰鬥。陛下似乎忘記了自己,只有這次才派自己出征,而且還派了上將韓興華過來,這個擔子不好挑呀!

    門口突然傳來響亮的報告聲。聲音裡有著壓制不住得興奮,宋兵策心頭一沉已經隱約想到了大概發生了什麼事情。肯定是打了起來了,不過隨即一股久違的感覺出現了,一個名將期待一場震驚世界戰爭的心有跳動起來。

    果然,與宋兵策想的差不多,戰爭已經打響了。1917年,印度將進政策地重心由中印邊境西段轉移到了中印邊境東段。在頭6個月裡,印度在麥克馬洪線上建立了24個據點。1917年94,印度阿薩姆邦步槍聯隊的巡邏隊在克節朗河以北建立了一個哨所,這個位置在當時的印度陸軍地圖上都標明在中國境內。

    指揮巡邏隊的印度軍官顯然認識到了該哨所地敏感性,為掩人耳目,他將這個哨所用」國境線」以南約3里的一個叫多拉的山口來命名。9月8,我人民中**隊部隊約60人突然從塔格拉山脊上衝下來但他們並沒有直接進攻,而是在其周圍駐紮下來,控制住了多拉哨所。印軍驚恐之中向後方電稱「受到中**隊600的進攻,請求增援」。

    1917年9月9日226;門農召開會議,決定向中**隊發起進攻,目標是將」國境線」以北11公里地塔格實際國界。門農並電令當時處在最前線的第9旁遮普營立即進駐多拉哨所,第7旅其他部隊必須在24時內趕到。行動密碼代號——裡窩那。

    「裡窩那行動」幕後的策劃者和最大支持者是時任印度聯邦三軍參謀總長的b·m·考爾中將和印度聯~「裡窩那行動」看起來不像一個軍事計劃,而更像一個政治掛帥的指令的原因。這個計劃剛一提出,印度聯邦陸軍內部就有相當一部分高級將領激烈反對。

    首先是陸軍參謀長塔帕中將,他認為「東北邊境特區」的基礎設施太落後,根本不足以負擔起戰役級別地後勤保障,而且承平時間太久已大大削弱了陸軍的戰鬥力。印度聯邦應該採取的是守勢而非進攻。和他持相同意見的是印度聯邦前東線司令部司令官s·p·托拉特中將,早在1916年10,一~計劃,準備建立一條由前進哨所組成的警戒線,後方由兩條防線提供縱深支撐。

    在反對派裡份量最重的是當時駐紮在「東北邊境特區」

    聯邦第33軍指揮官烏姆羅·辛格中將,他根本就開戰,稱「裡窩那行動」為「新德里的官僚們的空想」。不僅如此,他還公開對抗國防部的命令,下令多拉哨所的印軍後撤3里,退回麥克馬洪線。儘管有如此之多的反對意見,但是考爾揣摩透了法米特爾的心思,他向法米特爾和門農拍胸脯做了保證。

    憑借法米特爾做後台,考爾打壓了所有反對意見。首先讓國防部長門農將烏姆羅·辛格中將調走,接著將克節朗地區從第33軍的轄區內劃出來(該軍被限制在錫金和不丹西4步兵師就是在此時從新德里調來地)。「東北邊境特區」和不丹東部。1917年104,考爾正式擔任4軍長。東北邊境特區」的軍事行動。以三軍參謀長直接指揮一個軍地作戰,這在印度聯邦陸軍中從未有過,在整個世界軍事史上也極其少見。

    很顯然,「裡窩那行動」從提出構想到具體實施,其間摻雜了太多非軍事因素。它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將常年駐紮高原山地、熟悉地形的第33軍置之不用,而從新德里調來的缺乏山地作戰經驗的部[裝都沒有就直接被派往4000米海拔的

    就在這種情況下,印軍開始了艱難的集結。陸軍准將約翰·p·達爾維指揮地印度聯邦4第7步兵旅(加強第4炮兵旅2營),,9月14日後徒步向克節朗地區開進。4是印度聯邦陸軍最著名的王牌部隊,戰績一向彪炳,綽號「紅鷹」。

    1917年的第7步兵旅下轄3步兵營和1個步槍聯隊(相當於營的編制):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這種命名法常見於英國及英聯邦軍隊中,通常在由2部隊合併組成的單位中同時保留2支部隊的番號),其歷史可追溯到1823年,士兵多來自尼泊爾。

    廓爾喀僱傭兵的戰鬥力是舉世聞名的,當年英國陸軍中的廓爾喀兵團就曾經是王牌部隊第2其普特營。成立於1798,士兵多是來自印度聯邦東北部地拉賈斯坦和旁遮普邦的拉其普特和賈特人,他們自稱是古印度聯邦武士種姓剎帝利的後代第9旁遮普營,成立於18紀中葉。第4近衛營為4的機動兵力。此外還有一些.)

    不過這種知名只是在之前地戰鬥,當一支部隊全部是由一族人組成的時候。這種部隊實際上也就意味著實際上還是一隻封建的軍隊,本身的戰鬥力全部有血肉之勇支撐,在現代化地戰爭工具下,這種部隊注定走向沒落。

    印軍在集結中遇到了相當的困難,首先是當地糟糕的交通狀況和惡劣的地理環境迫使第7旅在上山之前就輕裝,幾乎所有重裝備都扔在了平原上。當地又正好在收割季節,軍隊征不到民工搬運物資。印度聯邦士兵必須背負全部給養進行漫長的山地行軍。每名士兵負重近35公斤;其次由於倉促集結,印度聯邦官兵隻身著棉制秋季作戰服和帆布軍鞋在嚴寒中行軍,3士兵分享2床行軍毯,這導致了為數不少的~員,凍傷和肺水腫十分普遍。

    第19廓爾喀步槍聯隊在出發的第2就有2士兵死於肺水腫,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印軍士氣。印度聯邦空軍試圖用空投解決問題,但陸軍聲稱至多只有20%地物資到了士兵手中。問題出在降落傘和空投場上,為了省錢,印軍空軍重複使用降落傘,這使得一些降落傘已經破損完全不能發揮作用。不知什麼原因,空投清單上沒有冬裝、彈藥,只有帳篷釘和裝在200油桶裡的煤油。許多油桶順著山坡滾下去,尤其是由印度自製的大型運輸機空投的物資損失特別大,因為那玩意兒實在飛的太快了(實際上印度的大型運輸機載重量略小於中國的中型運輸機,只略高於英美的中型運輸機)。

    先期出發的第9旁遮普營經過數天強行軍,於9月1日到達克節朗河谷。此時,第2拉其普特營>重迫擊炮團的2中型機槍排已到達龍布;第4近衛營到達達朗約6里的章多是第7旅的戰術指揮中心和後勤補給節點,集結非常不順利,部隊行動緩慢。考爾在9月5日抵達龍布時發現第廓爾喀步槍聯隊和第2其普特營仍然留在龍布沒挪窩,他們正在等待收集更多的空投物資。他於是強令這兩個只有3給養且沒有滿編的營立即向章多開進。9月6日,考爾中將和4師長帕拉薩德少將到達克節朗。集結完畢後地第7旅部[u

    考爾堅持應在9月8日正式開始執行「裡窩那」計劃。第1個步驟就是將第2其普特營派往塔格拉山脊,攻佔頂峰西側的雍錯山口。這個計劃幾乎將達爾維嚇破膽。因為這意味著1個沒有炮兵掩護的營要在中**隊眼皮底下向海拔4876米的山頂>.

    他拒絕執行考爾的命令,面對下屬的抗命,考爾的答覆在以後地歲月傳遍了印度聯邦陸軍——「勇敢無畏的步兵不需要炮兵掩護」。無奈之下,達爾維退而求其次,要求在第2其普特營出發前先派出一支巡邏隊前往尺冬地區,為該營提供側翼掩護,而第2其普特營(缺1個連)定於910凌晨發起攻擊。

    於是尺冬的戰鬥掀開了中印戰爭的大幕。關於尺冬的小規模戰鬥,中印兩國的資料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說法,根據中國官方的資料,印軍一支約50人左右的巡邏隊於9月8日在尺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