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十二卷 冷戰鐵幕卷 第九章 直諫 上 文 / 大肥羊

.    為使比利時經濟完全聽命於德國,比利時煉鋼工廠已德國煉鋼工廠。例如在比、盧兩國都有分廠的烏格馬裡哈公司(ougreemarihaye)已被德國併入科隆的奧圖·烏爾夫鋼廠,合併後的新公司以科隆工廠為首腦,而比利時工廠僅成一分公司。」

    據我們所知,比利時的鋼鐵工業現在的產量已經不到原來的七成,而且還在繼續下滑,比利時人的生產方式與德國人的完全不同,但是現在都被迫使用德國人的生產工業以及生產流程,造成的後果就是生產大幅度下降。「

    「那長期來看,比利時的生產會不會走上一條更快的發展線呢?「趙剛對於短期內比利時的萎縮並不感到太多的驚訝,但是有些時候這種休克療法的功效是在長期才能看出來的,而與德國人的競爭也絕對不是短期之內可以分出高下的。

    「這個,考慮到礦場的分佈已經達到了極限,所以歐洲大部分資源消耗性企業都將陷入一定程度上的瓶頸,所以我認為,比利時的工業會越來越差,因為他們的產品還是原料都是不自由的,在某種程度上就成為了德國經濟體制的犧牲品。「

    「說得好,繼續!「趙剛點點頭,示意梁帙行繼續說下去。

    「接下來我們要說到的就是荷蘭,荷蘭經濟的特點在於它的商品農業和深加工農業:進口外國地飼料與肥料,出產大宗的蔬菜、花、牛奶產品與肉類。丹麥為歐洲大陸所需要的豬肉、牛肉、干).:供給者。而荷蘭對歐洲的出口規模僅次於丹麥。不過荷蘭這些出口品大部要依靠從海外進口的玉米、油餅和燕麥等飼料方能維持。

    荷蘭原來的工業規模頗不小,不過許多原料也須從外國進口。荷蘭的主要工業部門為石油(英荷殼牌)、人造絲(佈雷達公司)、無線電器材(飛利浦公司),人造油脂和肥皂(英荷聯合油脂公司,unilev以及和紡織,航運業亦甚重要。戰前的荷蘭對外貿易總是入超,但有航運業及在外國特有地利益以資補償。

    荷蘭地進口品最大部分來自德國(1918為21.3%),而出口產品最大部分是銷往英國(1918年為22.5%)。德國經濟計劃專家地目的在於促成荷蘭經濟生活的某些變化,使那種依賴進口飼料方得以維持的、高度發達的農業趨於衰落。例如德國要荷蘭多種蔬菜而不種鬱金香。他們要將荷蘭工業配入德國工業體系。以期最後德國的原料和半製成品在荷蘭製造。然後送回德國市場。這計劃已在積極進行,凡可以與德國工業發生競爭的荷蘭工廠均被勒令停閉。只有那些可以為德國服務地工廠能得到原料。

    基於以上的政策,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德國的做法就是將荷蘭完全的扼殺,由於原材料的限制,荷蘭的工業生產能力大量被閒置,現在的生產總額不及平時的一半。有三百萬人失業,國內是一片抱怨之聲,而且有一些組織已經在尋找幫助,我想他們馬上回想到,在亞洲大陸地我們地。「

    戰敗的法國現在已準備接受德國替它在「德意志秩序」中安排的地位。1920年7月11日,貝當上將曾宣稱:「真地,我國的公共生活現在必須有一個新的方向,必須配入全歐洲的生產與交換體系。」在一年之中。法國農業已經完全仿照德國農業自治區的辦法而被改組。因為德國要使法國降為一個農業國以供給德國所需原料。

    法國工業的新結構(依據1920年816日的法令)仿照德國的工商業自治區,若幹工業部門(如紡織業)因為與德國的同類工業相競爭,將被抑滅。自屬意中事。法國淪陷區內的工廠十中有九其機械設備已被德國完全拆走。在1920年間,許多法國工業廠家,例如雪鐵龍汽車工廠,只剩下空房子,僅可做貨棧了。其後雖有若干廠家重新開張,但只為德國的訂貨而生產了,德國對此表示滿意。

    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在這些國家,德國所要應付的是高度發展的農業與工業。在挪威與丹麥,約有30%的人口從事農業和林業,約28%從事礦業與工業,有10%經商,7%到8%從事航運和交通。兩

    業是深度耕種的,需要外國供給大量花費。兩國的出產奶製品、家禽與牲畜,所以須由外國進口大量的飼料。丹麥與挪威的糧食都不夠自給,都經常由外國進口大宗的穀類。

    以丹麥論,其農產品占出口的75%,進口的25%,挪威倚賴農業的程度不如丹麥為甚,它的主要出口產品為賽璐珞和紙類產品,其最重要的工業大概是航海運輸生意。挪威人口雖少,但它的商船之多,在前占世界第四位。丹麥和挪威都是貿易入超國,賴航運業收入以資抵補。

    從德國的立場看,丹挪兩國經濟的主要特點是他們依賴國際貿易而生存。在兩國對外貿易中佔第一位的是英國而不是德國。二戰前丹麥90%的鹹肉(相當於差不多每9秒鐘向英國出>的雞蛋是賣給英國的。德國的課題是如何將丹麥與挪威併入新「歐洲經濟」中,並使他們兩國脫離英國的經濟影響。

    為達到該目的,德國必須變成丹挪兩國的市場兼原料供給者。直至現在為止,德國似乎沒有原料供給丹麥與挪威。戰前丹麥有2600萬隻雞、320頭豬、165頭奶牛,每年需要從加拿大和英自治領進口到140噸糧食和飼料,這麼多穀物是德國無法供應的,德國的飼料還不夠養自己的牲畜。根據柏林的報告,丹麥農夫的「煙熏豬肉委員會」決定宰殺150頭豬。,1920夏季,丹麥已經不得不將全國所有母雞殺掉1/3。德國給丹麥的報酬是改變它整個農業的需要。「丹麥與德國密切合作時,德國能生產並供給丹麥所需的物品,又能吸收丹麥的出品。這可以為丹麥建立一個健全而穩定的經濟(《德國經濟學者週刊》1910年6月7日)。已將丹麥經濟結構的每一方面加以管制,使其配合德國的體系。價格,工資,職業,資本與信用全受嚴格統治。

    丹麥已經採用德國的工資,丹麥工人被強迫送到德國做工。挪威的情形與丹麥的一樣,勞工與價格的管制全依德國的公式。挪威的木材工業已被改組,以適應德國增產賽璐珞及人造纖維的需要。挪威全國所用的煤以前是由英進口,被佔領後改為全由德國供給。挪威的經濟情勢向來隨世界市場變化而改變,現在卻要決定於德國政治與經濟的需要了。「

    梁帙行把幾個國家的情況介紹完畢,自己也累得不行,坐下來喝了一口水,靜靜的等待趙剛意見。趙剛沉思了一會,忽然笑了起來「德國人的做法雖然粗暴了一些,不過效果看起來還不錯,值得我們借鑒學習。而且德國人才多少,最多不過一個億,歐洲有五個億,這麼說來一個德國人要管五個其他國家的人,他的胃口在大,我想也吃不進去這麼多的油水,說到底也是要吐出來的。只不過有的時候,大夫不動手,毒瘤自己是不會消失的,也需要我們想點辦法幫助一下歐洲那些喜歡自由的人民了!」

    梁帙行眼睛一亮,不過很快就擔心的說道:「陛下你說的對,不過有一點,我們的做法實際上跟德國的差不多,也是大力推行殖民化,將各行省建設成為我們的經濟殖民地。說實話我是挺擔心的,我們國家人口雖然很多,可是各行省的人口加起來,幾乎是我們的一倍半呀,這個數量如果處理不好,引起的麻煩可不比德國人少呢!」

    梁帙行開始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有些語調不暢,深怕得罪了皇帝陛下。可是說到後面就順了很多,說完之後更是覺得神清氣爽,舒服之極。這些話憋在心裡有半年多了,看著其他人在皇帝面前歌功頌德,而個大海外行省民怨沸騰,隨時都可能形成燎原之勢,梁帙行終於忍不住要當庭直諫了!

    「嗯?」趙剛的臉色有些發黑,略帶不快的說道「梁部長只管介紹歐洲形式,不相干的事情不要多提!」話音雖然不大,卻像一大鐵錘般砸在梁帙行心上。周圍的氣氛一下子靜了下來,只有知了還在樹上不停的叫著。梁帙行歎了一口氣,跪在地上,開口說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