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十二卷 冷戰鐵幕卷 第十四章 小歐洲大德國 文 / 大肥羊

.    德國人的歐洲新秩序,在實際意義上說,只不過是德大程度掠奪歐洲人財富而做的幌子罷了。自從1920年以來,在德國征~或支配下的各國各地,所謂歐洲「新秩序」以實際存在於德國統治的設施中。這些實際設施已暴露德國為有關各民族所準備的命運及其意義。

    在「新歐洲」的德國統治之政治型,是昭然若揭。在種族價值「較低」的各國,例如波蘭,德國官員已經接受其直接行政,波蘭人民立即淪於公開的隸屬狀況中,波蘭原來的統治階層和知識階層已被德國推倒而盡量消滅。在塞爾貝亞,德國實行的辦法似與此相同。

    在若干國家,德國將其領土加以某種變更,以酬勞忠實的德國衛星國,但同時不令任何方面滿足,使各衛星國及傀儡政權,互相敵視而不得不爭向德國搖尾乞憐。在種族「較高」及工業較發展的歐洲各國,德國盡量在表面上維持其原狀。如果某某國願意與「新秩序」「合作」,德國便維持原有統治階層的地位,而添派當地的德國分子參加政權,並將整個政治置於德國征服者支配之下。

    如果被征服的國家不肯「合作」,德國即推翻他的政權,令當地的德國組織新政府而代之。對於若干國家,最著者如對比國的保皇黨,法國淪陷區的法西斯派,德國似乎不急於直接德國的德國人物主持當地地政權,既然因為德國不願被征服的人民面前。太露骨幹涉他們的政治。德國大概希望只要暗中使用金錢,可以使親德運動好像出於自發地,一如德國當年在德國是賴國內與國外大工業家的經濟支持而成功。

    德國用兩種方法破壞各被征服民族的內部統一。一是在每一被征服國家製造當地的一個親德國小集團。如上所述。其次是盡量利用一切可能機會,培植鼓勵當地的各種分裂(獨立)運動。德國在各征服國的經濟設施,其目地不外求立刻盡量搾取當地地物資財力與人力並進速促成各國與德國工業「協調」。德國用地方法是:(一)勒令各國繳納軍事佔領維持費;(二)組織各該國與德國合股公司;(三)設立德國銀行;(四)支配各國的銀行等辦法。所謂「佔領費」數額是在大得可觀。據英國政府調查所得地統計,德國像各佔領國強迫招收的「佔領費」,包括德國駐軍維持費及各種實物負擔在內,依那些國家未被佔領前的外匯率計算。每年總數為十萬萬五千萬英鎊。

    1921年38日anotonescu)透露一點消息。他說直至當時為止。「被邀請到」羅馬尼亞。或「行軍經過」羅馬尼亞地德**隊已經費去羅國十億羅元。不過他又掩飾道:德國駐在羅國,使它能夠復員而節省了十億羅元。

    安東尼斯庫這個數字也許會令人誤會。以為德國向各國勒索而得的「佔領費」只等於各國原來的本**事費用負擔。事實並非如此,即安東尼斯庫所舉的數字可靠,一兆兆羅元是代表羅國動員到頂點時地軍費。無論如何。安東尼斯庫地話足以證明:即是對德國「親善」的各佔領國亦須向德國納貢,以買得德國的「保護」。

    德國在各佔領國徵收的佔領費,超過德國駐軍的實際費用甚大。例如,德國每年向法國徵收地佔領費六億比國法郎。約等於比國未戰敗時非常軍事預算所規定的軍費。除徵收佔領費外。德國在各佔領國又掠取軍用物資,以公開或欺詐的方式,沒收鐵路車輛,將在各國發現地原料存貨,加以侵佔而運往德國。

    德國這種掠奪政策的一個結果。是1921年21日,法蘭西銀行報告德國駐軍當局在該銀行尚有五億存款未用。322,維琪政府向法蘭西銀行借得1000億法郎地無息貸款。交給德國當局作一部分佔領費,在此次戰前。法蘭西銀行地發行總額不過1300億法郎。德國人用一部分這樣取得的資金。大量購進法國工業的股票及法國支配地外國工業的股票,因而支配法國的各種企業。例如,德國人已經收購法國各大銀行的百分之四五或百分之四九的股票。那個幾乎壟斷法國廣告事業的哈瓦斯公司(havasblicity)的遭遇亦如此。

    1921年3。德國又組織了一個德法合股公司,支配法國許多工業部門,這大公司的法國股東股票只略佔多數。中立觀察家相信法國的其他外國的「多數股東」既是分散的,德國人不難實行支配(見39美聯社維琪訊)。如果德國將在法國實施的辦法,推行於他處,——事實上,德國已經在那樣做——戰後歐洲的結構將受很大的影響(除非德國戰敗),德國用其掠奪政策,不僅獲得當前的利益,並在把握將來歐洲生產的成果。德國名義上「付出」當地的通貨,購買工業,但這些代價實際是掛賬。

    所以,被佔領的各國人民向德國人納過數十年的捐稅後,他們才可以從德國人那裡收到他們「賣給」德國人的工業之「代價」。(意味德國由各國人民身上搾取金錢以付償從他們手中奪去的工業。德國實未償出一文。)

    在各佔領國內,德國的橫徵暴斂造成當地的通貨膨脹,而受影響最大的是工人及支薪過活的大眾。股票被德國人收買的各股東欲從公款裡獲得補償。德國除掠奪各國的經濟資源外,又設法擴大其在歐洲的貨幣統治及金融統治。他們已在努力將歐洲大陸立刻一舉而變為一個「德國馬克集團」。在各被征服區,馬克與當地通貨同時法幣。至於當地通貨與馬克的兌換率則由德國政府規定。德國又發行各種「佔領馬克」,在各佔領區通用,其價值亦隨德國馬克而定。

    「佔領馬克」最先行使於波蘭。當波蘭被德軍侵佔後。全部信用機構隨即崩潰。德國於是在波蘭設立德國信託局,

    通貨流通,供給信用貸款。這些辦法後來又推廣至區,但在西歐各佔領區地德國信託局,任務較簡單。主要只限於以一種貨幣供給各地的德國佔領軍。讓他藉此招購軍需及其他物資。「佔領馬克」隨各佔領區而異。德意志銀行不予承兌。

    在各佔領區,德國的貨幣辦法不完全一致。在德國已經正式吞併的各區域,馬克是唯一的法幣。除法國外,所有其他佔領國內,德國會將當地通貨對馬克的兌匯率略加提高,使超過佔領前德國官價之上。德國行這政策,一半是為政治理由。一半是為經濟理由:他們要藉此使各佔領區內的工資與物價結構更配合德國的工資與物價結構。

    德國政府在荷蘭與比利時地措置可以作例,證明德國如何操縱匯率,以圖自私,而損害當地人民地利益。德國人侵入荷比兩國時,即大量收購肉類,牛油,牲畜,及家禽。他們付給比荷當地農人地價格。表面上似乎不低。反正,比荷的農人非將其物產賣給德國人不可,因為德國已將他們海外禾糧來源切斷。使他們無法繼續養活其牲畜,大體上,德國方面是用清算協定的辦法,收購比荷兩國的農產品。

    結果,被佔領他的本國政府用當地通貨付價給農人,而德國方面付給各被佔領地政府的卻用佔領馬克信用款的記賬。後者地清算賬上,於是積存巨額的佔領馬克或馬克信用。1920年7月22日德國政府突然將比國法郎的匯率貶低為每一比國法郎只值百分之八的德國馬克。同時又將荷蘭的通貨貶值,只等於佔領前對德國馬克匯率的百分之一點三三。關於比國法郎貶低匯率事,德國官方的解釋是說:佔領開始時期規定的十個比國法郎等於一個馬克是臨時匯兌率,現在已經不符合德國馬克與比國法郎地「內部關係」。

    柏林官方這一解釋也有它地道理,但它並未說明造成比國法郎貶值的實際情形。上述的德國辦法無異強迫比國膨脹通貨,因為比國政府不得不增加鈔票發行,對比國人民,為德國購貨付款。在理論上,德國在比國有馬克信用作清算存款,又有佔領馬克預支比國各銀行,足以作比國通貨增加之基礎。

    但在實際上,德國或是不將德國商品運交比國,以維持兩國間清算賬目地平衡,或是延期交貨,而佔領馬克又在德國不能通用。因這些原因,比國通貨便真正膨脹了。德國於是對這種情形加以法律的承認,改變比國法郎與德國馬克的兌換率,使馬克的匯價增高。這不過是德國剝削整個外國民族之時髦方式的最後一著。德國所謂各國通貨間的「內部關係」,聽起來好像是個公正無私的科學名詞,實際只是上述剝削異國的巧妙飾辯。

    在所有依賴德國市場的歐洲各國,德國政策的共同趨勢是設法將馬克最後變成歐洲的領導通貨。例如,在佔領保加利亞,征服南斯拉夫之前,德國已經在執行清算協定時,將德國馬克對保南兩國通貨的兌換價值提高。對其他各國,例如匈牙利亦是如此。1920年11月以後,南,保,匈等國,依清算協定辦法與德國方面抵賬時,不得不增加他們通貨對德國馬克的貼水。

    除上述各種操縱別國的通貨辦法外,德國已完全統治各佔領區的一切外匯。德國在每一佔領區,設立一所「外匯保護局」,所有各銀行及信用機構必須向外匯保護局詳細呈報其一切外國資產,值錢的東西,珍珠寶石等。它的保險箱只有當外匯保護局代表到場時,方許開啟。

    各國這類資財,究竟有多少被德國劫掠而運往德國,現時尚不知道。除對波蘭與比利時外,德國對其他被征服國的銀行及金融機構,尚未有根本的改變。就大體而言,德國維持原有的銀行與金融機構,但在德國設立一個「領導銀行」(bankdirigent)將那些銀行與機構,置於它的支配之下,並修改他們的規章法令,使其適合他們的體系。

    這些改變的重要特點為:(一)給德國政府以幾乎無限制的借款權;(二)將現有黃金準備運往德國,而由德意志銀行發給「黃金證書」執存。這一切德國措施的總結果是將那些國家的金融完全隸屬於德國金融體系。它使德國征服者可以為政治或經濟理由,任意操縱各國的金融。德國的私家銀行與半私人銀行,在各被征服國又大大擴展其營業,這更加重德國操縱各國金融的趨勢。

    19214,德國勞工銀行——勞工陣線設立並經營的——宣佈在荷蘭與比國設立分行,並準備在華沙與克拉考,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設立分行。勞工銀行荷蘭分行的資本定為300基爾頓(荷蘭銀幣,平時約值美金一元)。其中三分之一由德國勞工銀行負擔。比國分行的資本定為1000萬比國法郎。

    同時,德國的德瑞士德納銀行(dresdner名為大陸銀行,資本亦為1000萬比國法.+4月20,紐約時報柏林電訊)。德國與各被征服國及各附庸國訂立的清算協定,實與德國的通貨政策,金融政策「佔領費」有相當效果。在1921年已有12歐洲國家是通過柏林,而與挪威,荷蘭,比利時,及波蘭的「總政府」作經濟往來。這12包括中立國如瑞士瑞典,及巴爾幹小國如保加利亞,希臘,洛克謝,甚至軸心夥伴意大利。德國政策是使各附屬國通過柏林而實行清算。這政策使德國能吸取各國的商業精華,加強馬克做歐洲基本通貨的地位,並加強有關各國對德國經濟與德國友誼之依賴。

    經過了這些無恥的剝削之後,德國人的實力像吹氣泡般的增強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