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中華大帝國

大道小說網 第十二卷 冷戰鐵幕卷 第三十九章 拖刀 文 / 大肥羊

.    於宋兵策,趙剛溫勉有加,「國之棟樑不可輕出,跳將出兵平之即可!「

    接到趙剛的聖旨之後,宋兵策呆坐半響,連日來,宋兵策臥不安席,食不甘味,眉頭緊鎖,愁緒萬端。自去年上疏以後那種憂喜摻半,舉棋不定的心情完全被絕望和惱羞成怒所取代。

    宋兵策坐在後花園偏殿中閉目養神,下人送上來一盅蓋碗茶,他順手端起,輕掀泥蓋,眼睜睜地看著那飄飄的熱氣;皇帝登基以來,對自己的照顧一件件地浮上心頭。他那顆煩亂的心,就像被無數個滿刺的松球滾紮著一般。

    他怔怔地捧盅半晌,才又輕軟地吹開漂在水面上的茶梗,微微啜了一口。他的眉頭倏然皺成一團,竟覺得這茶比起往日業似有雲泥之差的苦澀。

    宋兵策曾長期駐守北方,他對巖味的烏龍、水仙,溪味的極品毛尖、山青峰等名貴的山茶,全無興趣。這些清苦的濃汁,實令他難以下嚥,那如北國的香片使人提神。他以為是下人搞錯了,正欲發火,忽有一僂馥郁的香氣鑽進鼻中,他才悟到是自己口苦舌干之故。

    陛下的這手棋,下的好妙呀!

    秦寶川雖然兵力只有三十萬,在數量上說並不多,可是那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打起仗來做刀刃的好鋼。可以說北方野戰軍要是少了秦寶川的人馬,水平至少下降兩成半。現在陛下居然要一下子劃去秦寶川的三十萬鋼軍。陛下地胃口真是好呀,竟敢打起自己心腹的主意來了。

    宋兵策豈能讓他的算盤滴溜溜地如意轉動!不派嗎?這是陛下的聖旨。抗旨罪名已不輕,何況當此非常變故之際、民亂沸騰之時之時,抗旨不發兵,你宋兵策之前說的那個為民請命的心思到哪裡去了,豈不都是假話?

    皇上的話都不聽,你的幾百萬北方野戰軍意欲何為?國家花費千萬,養這樣一隻虎賁之師又有何用處?倘若陛下這樣質問,定然激起天下共責。不待殺頭滅族,便早已身敗名裂,死有餘辜了。宋兵策真的進退不是,左右為難!

    可秦寶川這個莽夫。偏偏不知內中奧妙,以為率師南下平亂,正是取悅皇上、立功受賞地大好時機,幾次三番地催促:「元帥大人。鋼軍全體將士已經準備好了,就等皇帝陛下的調兵領了,好多兄弟都急得不行了。元帥大人,救兵如救火。還有啥子要想的?快下令吧!」

    面對著這個頭腦簡單的秦寶川上將,宋兵策哭笑不得。想說北方野戰軍不能離開他,又怕他因此昏頭昏腦。居功自傲。鋼軍本就依仗常打勝仗地資本跋扈囂張。不把其他軍隊看在眼裡。就是那種兩頭冒尖的隊伍,要是這句話一說。這尾巴不還翹到天上去,可能會連他這個統帥的話都不聽了。

    想告訴他陛下欲借此挖空北方野戰軍的實力,壯大自己地私人勢力,又怕這個心裡不能藏話的直漢子,將此話捅出去,與陛下撕破了臉皮。要是更壞的結果就是秦寶川選擇陛下,這種可能性對於宋兵策來說幾乎是致命的,一旦秦寶川出現反水,宋兵策地手下幾員大將都會跟著反水。無奈,只得用幾句話敷衍著秦寶川,心裡急得如同火燒油煎,終日繞室

    這天妻子宋劉氏提醒道:「夫君,三人行必有我師,何不廣招賢人,找到解決的辦法呢。」

    宋兵策覺得有道理,立即派人到大伯處,徵求大伯的意見。幾天後,回信來了。「不可去,不可不去,賢侄速決「

    宋兵策決定廣泛徵求幕僚地意見,命他們每人就此事寫一個條陳。條陳送來了,大部分人地意見主張立即遵旨出兵;也有幾個條陳說按理當剿賊,不過也要兼顧國防,如何取捨,由元帥獨裁。幾十張意見書閱罷,宋兵策深感失望。

    正在宋兵策苦惱之際,一個人敲響了書房地門,宋兵策一看,原來是自己的首席幕僚段瑞「元帥,我沒有寫條陳。」段瑞進來了,一眼望見桌上散開地一大疊紙,知宋兵策仍在為此事發愁。宋兵策這才想起,人人都上了條陳,唯獨段瑞一人沒上。

    「你為什麼沒有寫?」

    「有

    便寫在紙上,我想和元帥面談。」段瑞回答,眼的光芒,段瑞,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生於18653月6日(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段瑞的父親段從文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生種田。1872年,7歲的段瑞被祖父段佩帶往江蘇宿遷任所(段佩時統「銘軍」直屬馬隊三營駐防於此),少年段瑞逐漸習慣並喜歡上了軍營生活。1881年,段瑞在祖父病故後隻身徒步前往山東,投在威海駐軍中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被安排在營中當司書。1885年歲的段瑞考入天津武備學堂,為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

    在天津武備學堂,段瑞先後學習了兵法、地利、軍器、炮台、算法、測繪等新式課程。1887年,他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業。1889年春,段瑞等5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在用一年半時間系統學習理論課程後,段瑞又單獨奉派入克虜伯炮廠學習半年(其他4先期回國)。虜伯炮廠是當時世界上第一流的兵工廠,他在這裡耳濡目染,有了實踐的機會,獲益匪淺。1890年底,段瑞學歸國,任職北洋軍械局。次年,調往威海,任隨營學堂教習。

    之後他來到了袁世凱的手下,眼看著前程似錦,結果甲午戰爭打過,袁世凱死了,接著大清王朝轟然倒塌,接下來趙剛上台,他這個外系的武將竟然沒辦法坐上晉陞的快車,被徹底閒置了,那個年頭講究的是一個嫡系,他這樣的宿敵手下是沒辦法得到重用了,一直到了現在他才混到了一個幕僚,而不是元帥,段瑞的心氣難平!

    「好吧,坐下慢慢談。」宋兵策素來喜歡和人談話。在與朋友、幕僚的談話中,他能從對方的言談中得到多方面的啟發,獲得多種知識。雖然閒談耽擱了時間,但總的來說,所得大於所失。

    「元帥,我為此事想了很久。」段瑞在宋兵策的對面坐了下來「我以為,出兵平亂一事,實屬空言,於皇上無半點益處。」段瑞少年得志,鋒芒畢露,說話辦事,向來不知忌諱。

    這一點,與宋兵策大不相同。

    「芝泉,你這話從何說起!」宋兵策的口氣似乎有點不悅。

    「元帥,洋人已抵京城,如果他有意加害皇上的話,完全可以憑著洋槍洋炮的威力,向熱河追去。擋得住也罷,擋不住也罷,都只是三五天之內便見分曉的事,哪有從數千里之外調兵入衛的道理?這不是皇上被突然變故嚇昏了頭,便是有人要借此奪走北方野戰軍的幾十萬精銳。」段瑞的話乾脆尖銳,一針見血,宋兵策聽後心裡很痛快。

    「你認為回亂不平,陛下會不會放任不管?」

    「我以為,甘陝乃中國腹心,陛下絕對不會放任不管,出兵之事不過旦夕之事。依我之見,皇帝不管北方野戰軍如何動作,最後都會出兵的,陝甘之亂不過半月即可平定,所以實際上我們的軍隊可以不動的。」

    「芝泉,你說的固然有道理,但南下事關君臣大義、將帥職責。君父有命,臣子豈能袖手不理?陝甘之亂再蔓延開來,我北方野戰軍將士也逃不了干係呀!」宋兵策明明是希望段瑞提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來,嘴上卻以教訓的口吻說話。

    段瑞對宋兵策的性格是熟悉的,忙答道:「元帥教導的是,遵守君父之命是臣子義不容辭的職責。秦寶川乃一戰將,非一面之才,陝甘之亂情勢複雜,一旦出問題就是大問題,秦寶川實在難以勝任,元帥理應親帶北方野戰軍前往。依我之見,元帥可據此再作一奏折,請皇上於指定元帥統兵北上,平定陝甘。聖旨下達之時,立即發兵。」說到這裡,段瑞壓低了聲音,「就算是八百里加急,奏折最快要走半個月,再來個往返的,怕不要一個月時間,陛下怎麼能等到那個時候?如果陛下一出兵,南下平亂一事,已是時過境遷不再是麻煩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