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光芒萬丈 1181 哥譚獎臨 文 / 七七家d貓貓
今天第三更,求推薦,求訂閱!
走進曼哈頓的下.城區,不同於中.城區和上.城區,這裡的街道呈現出不規則的排列,在街道之間穿行的時候,偶爾還會看到上個世紀初的古老建築,那種烙印在紐約這座城市骨子裡的歷史沉澱感,讓感歎聲不由自主就從口中溢出。
斯普萊利餐廳(cipriani)是一間意大利傳承超過七十年的老牌餐廳,其連鎖店從遙遠的大西洋彼岸來到了繁華的紐約,在曼哈頓下.城區舉世聞名的華爾街上落地扎根。古樸的建築風格,百老匯風格的旋轉門,宴會廳式的挑高大廳,藝術感十足的壁畫,老舊的鵝黃色菜單……這一切都讓斯普萊利餐廳洋溢著濃郁的歐洲風味,如果再搭配上美味異常的意大利美食,那麼所有都會立刻變得完美起來。
每年的十一月份,美國電影哥譚獎都在在斯普萊利餐廳拉開帷幕,同時也正式拉開北美頒獎季的序幕。一般來說,頒獎季是從十二月持續到次年三月,十二月開始,美國公告牌音樂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波士頓影評人學會獎等典禮陸續登場,將頒獎季的熱鬧裝點得繽紛異常。但事實上,十一月就已經有頒獎典禮登場了,哥譚獎就是每年頒獎季的第一炮。
美國電影哥譚獎,由美國獨立電影製片協會(independent.feature.project,縮寫ifp)創辦於1991年,現已經發展成為僅次於聖丹斯電影節之外,美國第二重要的獨立電影獎項。哥譚獎的意義不僅在於是頒獎季中的第一個獎項,而且其每年評選出的最佳影片獎,也被譽為美國獨立電影行業裡最重要的獎項。
「哥譚」這個名字就取自於紐約的別稱,每年都會在華爾街五十五號拉開帷幕,其評選對像通常都是沒有在主流院線大規模上映的獨立電影,也包括小部分在其他影展上映。但尚未正式上映的作品,其中有許多都是導演處女作。
哥譚獎一共只頒發六個獎項,最佳影片,最佳紀錄片。最佳群戲,年度突破導演,年度突破演員,最佳未上映電影。從這個獎項名單就可以看出,哥譚獎對於主流商業所關注的東西並不在乎,他們唯一在乎的就是「突破」。
埃文-貝爾出身獨立電影,去年就憑借「神秘肌膚」。拿到了最佳導演的提名,還有約瑟夫-高登-萊維特在「神秘肌膚」在出色表現贏得了年度突破演員的提名;「撞車」則獲得了最佳群戲的提名。雖然最終都沒有能夠獲獎,但的確可以看出美國獨立電影製片協會對埃文-貝爾的肯定了。
今年,一部「陽光小美女」和一部「斷背山」,毫無疑問地讓埃文-貝爾再次進入了哥譚獎的視線。「斷背山」入圍了最佳影片、最佳突破演員的提名名單,而「陽光小美女」則更加出色一些,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群戲的三項提名,讓這部電影徹底坐實了「獨立電影旗幟」的稱號。
十一月十六日。傍晚七點,埃文-貝爾結束了演唱會的綵排之後,就和泰迪-貝爾一起抵達了斯普萊利餐廳。作為一年一度的重要獨立電影盛會,去年埃文-貝爾因為「加勒比海盜2」的拍攝而錯過了,今年他就在紐約籌備演唱會,自然是沒有再錯過的理由。
雖然這也是一個頒獎典禮,但卻沒有學院派的嚴肅和正式,埃文-貝爾下午四點都還在麥迪遜廣場花園,隨後回家洗澡換衣服之後,就直接往華爾街走了過來。對,步行,而沒有使用任何的交通工具。
今天埃文-貝爾就穿著一襲便裝出現。煙灰色牛仔褲搭配白色塗鴉繫帶帆布鞋,黑白方格大圓領t恤,最後穿上了「十一」這一季剛剛推出的那件黑色宮廷外套——全球只有六件,其中一件就穿在埃文-貝爾的身上。這個樣子就好像是出席一場私人派對一般,完全沒有頒獎典禮的氣氛,但是衣服套在埃文-貝爾身上。強大的氣場和完美的呈現效果,卻讓人不由側目。
現場的記者並不是很多,視線之內也就看到不到四十名記者的模樣,抵達現場的影迷更是比不上大型頒獎典禮的熱鬧,就如同哥譚獎的獨立性質一樣,無論是媒體還是觀眾,對於哥譚獎的關注程度都遠遠遜色於其他頒獎典禮。
不過這樣也更加契合哥譚獎的氣質,人貴在精而不在多。現場不到一百名的觀眾看到埃文-貝爾抵達的時候,並沒有肆意歡呼起來,而是聚集了上來,嘴裡都在不斷提問著,埃文-貝爾甚至聽到了「埃文,『香水』什麼時候上映」的問題,看來,這些獨立電影的忠實粉絲們,對於埃文-貝爾的作品一直都有著密切的關注。
雖然沒有正式的紅地毯,斯普萊利餐廳只是在門口不到十碼的空間上鋪墊了一塊紅色地毯,不過看起來一點紅地毯的感覺都沒有,反而像是餐廳門口的踏腳墊。但是,埃文-貝爾卻十分樂意在這裡停留多一點時間,和周圍的觀眾們隨**流一些問題,和記者們也聊聊最近演唱會的籌備事宜,整個氣氛都顯得十分輕鬆。和聖丹斯電影節不一樣的氣氛,但是本質上卻是相同的,這種獨立電影的氣息讓埃文-貝爾覺得如魚得水。
「嘿,米勒,米勒,請問你有預料到這次的作品大受歡迎嗎?」身後又有人出現了,大部分記者就蜂擁了過去。在這裡,大牌有特權,但並不是絕對特權,憑借實力得到認可的人,才是真正受歡迎的。所以,埃文-貝爾在這裡雖然受歡迎,卻不是獨一無二的。
埃文-貝爾也順著記者們的視線回頭看了過去,來人赫然是貝尼特-米勒。提起這個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頭霧水,第一反應必然是「誰?」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人來說的確是很陌生的,就算是在獨立電影領域也算不上是大名鼎鼎的名字。但是埃文-貝爾卻對這個名字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
身為一名導演,貝尼特-米勒比起埃文-貝爾有個性得多了,看埃文-貝爾不務正業歸一碼事,但是他的作品還是很多的,僅僅是導演作品現在就已經有三部問世了;但是貝尼特-米勒一直到埃文-貝爾重生的2012年以前,也只有兩部導演作品,從1998年拍攝第一部紀錄片入行之後,到2012年整整十四年,貝尼特-米勒只拍攝了兩部劇情長片,數量著實是少得嚇人。
數量是一方面,而從貝尼特-米勒的作品本身來看,也一樣是個性十足,比起埃文-貝爾來說也不遑多讓。貝尼特-米勒導演的兩部劇情長片,分別是今年上映的「卡波特」,還有未來在2011年上映的「點球成金」。但就是這兩部作品,卻讓貝尼特-米勒成為了獨立電影導演履歷表中不容忽視的一員,他的才華他的能量他的魅力,在這兩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讓埃文-貝爾總是會想起一樣是作品稀少部部精品的編劇查理-考夫曼。
「卡波特」是一部傳記電影,講述了美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南方文學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的一生。杜魯門-卡波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為1958年發表的「蒂凡尼早餐」,該小說後被改編成為電影,片中奧黛麗-赫本深入人心的完美形象將影片腿上了影史的經典位置。但真正奠定杜魯門-卡波特文壇地位的作品則是1966年出版的「冷血」。同樣,作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公開同性戀者,杜魯門-卡波特擁有傳奇的一生,他在上流社會裡遊戲人間,但同時有沉迷於酒精和毒.品的世界裡,糟糕的身體狀況甚至遏制了他的寫作熱情。「冷血」作為他的巔峰之作,出版之後,杜魯門-卡波特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作品問世,最後他與許多曾經才華洋溢而不可一世的藝術家一樣,人生舞台用一種並不光彩的方式——用藥過度——完成了謝幕。
貝尼特-米勒將杜魯門-卡波特的一生搬上了大屏幕,電影在多倫多電影節、紐約電影節先後上映,受到了廣泛的讚譽之聲。由於和「斷背山」一樣,杜魯門-卡波特本身就是同性戀,媒體也不可避免地討論到了,今年似乎是同性戀電影完全崛起的一年。「卡波特」受到了無數讚譽,包括了對導演貝尼特-米勒詩意鏡頭和對影片人文層面的深層次探討,還有男主角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精湛演技的認可。
埃文-貝爾之所以會對貝尼特-米勒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上一輩子當記者的時候,對於貝尼特-米勒受到了奧斯卡學院派的熱烈追捧有著十分生動的機會。
「卡波特」作為貝尼特-米勒的導演處女作,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等提名。而一直在二線活躍著的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也憑借這一部電影戰勝了一種對手,拿下了奧斯卡影帝!這一輩子,雖然埃文-貝爾已經在改變歷史軌跡了,但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依舊是明年奧斯卡影帝最有力的競爭者。
爆發求月票,求訂閱!稍後還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