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超級科技強國

大道小說網 第二百五十九章 巨額交易 上 文 / 捕魚者

    收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1941年,4月,漢京元首辦公中心。張蜀生從來沒有覺得日子有如此愜意過。

    隨手拿起桌上堆得高高的各種經濟、貿易、工業、商業報告,都是一片報喜,當戰爭進入深度化、白熱化後,中國和美國這兩大新崛起的經濟體開始強勢地在世界範圍內搜刮財富。

    從廣西到山東半島沿海的港口,繁忙的讓人難以置信。

    上一刻,一艘貨船載著性能很普通,但卻是德國人最急缺的雷達開往德國,或許下一刻就有一艘裝滿了其他物資,甚至是稀土礦物、防空高射炮的船開往英國。

    當然,或許還有一船船開往日本的商船,上面裝載的是日本人所急需的99年式山地坦克,因為日本無法從德國或者中國買到質量過硬的坦克發動機,國產的最新式坦克還在廠裡徘徊,原有的坦克型號,不是噸位太重就是性能太差,根本無法滿足東南亞山地地形的作戰。從中國進口專為他們特製的99年式山地坦克,用以在東南亞對抗英法取得了奇效。不過,日本人終究是要面子,這種坦克從始至終都被冠以了日本的名號,連購買也變成了『委託生產』。

    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中國只負責收錢,哪怕你要求我把坦克以廢品的名號賣給你,也沒關係。

    中國賣出去的東西繁雜的讓人難以想像,小的如軍隊所需要的數額極其龐大的日化品,醫藥品、軍用棉、軍用皂、牙膏、靴子、剃鬚刀、巧克力、咖啡和可可,中國可以一次次地從本土或者控制的貿易公司從原產地出口成百上千噸。大到『委託生產』的坦克、步槍、機槍、迫擊炮、重炮,甚至是發動機,潛水艇。只要你敢買,中國就敢賣,除了蘇聯人,目前陷入絕境的英國人和亟需中國在東方拖累蘇聯的德國人,都不敢和中國翻臉,更別說還有中美貿易互助協議。

    至少到目前,中國和美國的商船還是安全的。

    當戰爭規模越來越大,英國人也越發地感覺到了壓力,國內生產已經完全不能滿足大規模擴軍的需求。

    三十多萬人折戟於敦刻爾克讓英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倡導投降論的官員第二天就被暗殺在家中,對亡國滅種論的恐懼,國內甚至出現了英國式的納粹黨,迫於種種壓力,丘吉爾領導的英國政府已經通過了戰時總動員法令,戰爭形勢前所未有的嚴峻,納粹的歐洲軍團正在試圖包圍整個英倫。

    從最初200萬人的擴軍規模,迅速提高到本土500萬,海外400萬人的龐大規模,英國人做出了有史以來最具有戰略性的決定,其中印度是其最重要的兵員地。

    當部隊越來越龐大,兵力越來越雄厚後,英國政府發現自己的準備是多麼的不足,大到飛機大炮和坦克,小到步槍子彈靴子甚至是水壺,全部面臨著巨額的缺口。全英國都在緊急生產,但依然趕不上每個季度甚至多達幾十萬人的擴軍速度。

    殖民地運往本土的資源,受制於該死的航線,除非船隻從北冰洋方向試過來,否則都可能被德國人無恥的潛艇偷襲,損失之大讓英國人也難以承受。

    印度的本土生產能力又特別低,簡單的軍工生產體系完全不夠擴軍之需。在對印度人許以有史以來最慷慨的戰後政策後,印度上下嗷嗷叫地準備為英國人效力。

    英國人在經過反反覆覆的思考後,終於決定,只要能夠迎來戰爭的最終勝利,英國會答應印度的**要求。這個決定直接把整個印度民族都綁上了戰車,而且戰力前所未有的高昂,第一批新編的印度師,已經揮舞著庫存的武器,穿著因軍服不足而將就用的長裙,在越南山林田地中,一批批地向日本人的陣地發起衝鋒。

    這時候,武裝本土軍隊和殖民地軍隊的任務就顯得極其艱難,卻又極其要緊。

    於是,英國人理所當然地選擇了中國和美國。本土的需求不說,光是印度近300萬擴軍指標的第一批20萬人規模,由於有地理位置的便利在內,中國就幾乎全部拿下了全部的武裝份額。從廣西廣東沿海的商船,甚至從中緬大鐵路,為那些剛剛脫下長袍和裙子,甚至連鬍子都來不及刮的印度人,送去從子彈、刺刀到步槍、機槍的所有一切物資。

    而為了籠絡印度人,第一批以糧食為主的1000萬人民幣份額的商品也送到了印度各大港口,這是作為承諾的第一步,改善印度國內的民生。

    德國人的步步緊逼,每天在倫敦上空的轟炸,時刻都在推演的跨海登陸讓英國人驚慌失措,美國人遲遲不出兵,德國人卻在歐洲拉起了十幾個國家的龐大納粹軍團,英國人除了投降外,就只能全力抵抗。

    籠絡殖民地,大規模編練武裝殖民地軍隊,最大可能改善與中國的關係,維持海上供給,是丘吉爾作出的決定。法國人一倒台,整個東南亞都被英國人視為了自己的戰爭領土,整合從東南亞到印度的戰略資源,對抗越來越強大的納粹軍團是英國人能夠作出的最宏偉的戰略規劃。

    如果沒有日本人的阻撓,一個泛東南亞—南亞的龐大戰略帶,將給英國提供最強勁的海外動力,他們甚至可以從非洲一直打到地中海。

    「委員長,剛剛收到的情報,英國首相丘吉爾的特使剛剛結束了和斯大林的密談。英國特使認為,德國人很快就會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希望蘇聯配合英國,改變防禦的態勢,對納粹進行主動地進攻。根據特情部特工很艱難才得到的情報,英國人許諾屆時將在歐洲某一地發起登陸戰,配合蘇聯的進攻。」

    作戰部長粟裕任帶著剛剛收到的情報,向張蜀生做例行報告。

    張蜀生笑著擺擺手,「讓我猜測一下,斯大林是不是認為,德國人不會進攻蘇聯,反而會因為刺殺事件以及希特勒所表現出來的對英國人的極度仇視,所以武裝起歐洲的納粹軍團,向英國發起跨海大登陸戰?一舉解決英國問題。」

    德國人確實是非常瘋狂的,在張蜀生各種推波助瀾下,在比原本歷史上優越得多的戰略環境下,希特勒的抱負得到更大的實現,即將實現的全歐洲版圖,英倫的決死抵抗,這都是希特勒規劃中一定要解決的。

    而德國即將在年底實現的1000萬人軍隊規模,是這種野心最**裸的體現,當然,這不包括意大利人的500萬人規模的軍隊,也不包括另外一個亞洲盟友即將達到700萬規模的皇軍部隊。

    龐大的軍隊,空前運轉的戰爭機器,必須以發動戰爭來發洩能量,否則,任何一個國家都會被拖垮。對外戰爭,獲取巨大的利益,實現民族以跨州過海式的速度擴張,這原本是冷兵器時代那些帝王們的夢想,但在火器時代的今天,它同樣是非帝王獨裁者們的終極目標。

    原本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德國人外強中乾,希特勒壯志未酬,而如今,張蜀生的到來,為他們改變了戰略環境,讓他們看到了實現夢想的希望。

    更大規模的戰爭,世界大戰已經變化為一場種族大洗牌的文明進化戰爭。這種跡象越來越明顯,交戰的各方力量遠超原本的歷史,雙方的仇恨也更大,戰爭的規模已經無法控制了。

    「是的,斯大林拒絕了英國特使的請求,但表示將在合適的時候參與到這場戰爭中去。」粟裕任笑了笑,委員長對一些事情的預見能力確實不是自己這個作戰部長能比的。

    「敦刻爾克大捷以及刺殺事件,看似是觸犯了希特勒的終極底線,但是,作為一個前所未有的納粹獨裁者,希特勒的目標更高更遠,個人的仇恨,永遠會對第三帝國的目標讓步。他們不會放過英國人,但是,蘇聯人才是他們孜孜不倦的追求。龐大的國土,用之不盡的資源。甚至……」張蜀生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說道,「甚至,如果我是希特勒,當與中日瓜分了蘇聯後,他甚至可以宣佈成立真正的泛歐洲的第三帝國,如果美國不參戰,如果中德不開戰,那麼,希特勒規劃中的停戰日,並不遙遠,也許,他們認為,打敗蘇聯只需要一年,或許明年就可以全面停戰。」

    「美國人一定會加入到戰爭中來的,他們的準備速度也越來越快了。不過,德國人似乎始終沒有觸及到他們的底線。」粟裕任疑惑地說道。

    張蜀生笑了笑,美國人的底線其實很簡單,不外乎三個,第一,對美國本土或者菲律賓等殖民地發起戰爭。第二,對美國龐大的太平洋艦隊進行偷襲,比如原本歷史上的偷襲珍珠港。第三,德國將切實準備登陸英國。

    這三樣,任何一樣都會讓美國人真正地加入到戰爭中來,而且會迅速地從貿易國轉變為同盟國,對蘇聯、英國的支持也將從一味地賺錢,變成真正的扶持。

    而那時候,才是中國爆發出潛藏了幾十年戰爭能量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

    如今,不過是一些開胃菜罷了。

    「他們的底線在哪裡,還需要時間來證明,不過猶太人的底線,已經被德國人踩到了。」張蜀生回頭望著坐在那裡,一直聽著幾人討論的外交部部長,政務院副總理劉紹齊,「紹齊,你說說關於猶太人的請求。」

    「是,委員長。」劉紹齊起身,拿出自己準備已久的文件,開始說起來,「昨天,我們收到了猶太復國委員會的正式公函。在公函中,猶太人新成立的歐洲猶太人救援事務委員會希望與我們展開關於歐洲猶太人的全面談判。這個委員會的負責人還是委員長的老熟人,猶太復國委員會的二號人物,格魯尼。這個救援事務委員會由三方組成,包括猶太復國委員會,世界猶太商人協會,泛美肯氏國際貿易公司。格魯尼率領的代表團將於三天後由漢中省乘坐漢中——海南的班機前來漢京。」

    「嗯,猶太人確實著急了,其實,我也很為他們著急。」

    張蜀生這倒不是開玩笑,種族論的希特勒,即將揮舞起集中營的屠殺大刀,中國雖然需要猶太人才,也願意有償地救援猶太人,但並不代表希特勒就會乖乖地把猶太人養在集中營,等待中國去救。

    作為個人的立場出發,張蜀生希望救走猶太人,無論如何,好歹是一條條生命。但是,站在國家的立場,如果沒有巨大的利益,中國為了換回這些猶太人,勢必憑空付出巨大的代價,這將是一種個人意志導致犯罪。

    畢竟,這不是幾個猶太人,也不是幾千,幾萬猶太人,而是最終將達到幾百萬之巨的猶太人。即便張蜀生是上帝,也只是打開了那扇位於天空的通往生存的門,但前提是,猶太人需要爬到那麼高,自己走進生存之門。

    不出血是必然不行的,猶太人不差錢,不需要武裝軍隊,不需要生產飛機大炮。他們不需要面對蘇聯,日本。美國甚至是德國,中國才差錢。那麼,這次救援,就當是他們用幾百年的積蓄來贊助中國的戰爭行動吧。

    想到這裡,張蜀生說道,「我們前期的工作,如果拋開吸引猶太人才,幾乎就是為了這一次史無前例的巨大交易,紹齊,你負責和猶太人的先期談判。我過一段時間再見格魯尼。」

    「好的,委員長放心,這可是千載難逢的一次機會。百年前,西方人充當奴隸販子,今天,卻是猶太人求著我們做這筆大生意。」劉紹齊笑道。真是戲劇性的一幕,猶太人以吸血鬼著稱,幾乎橫掃了英國與整個歐洲經濟,而今天,他們卻束手無策,錢再多也無法從希特勒手裡直接買回來猶太人,他們只能求中國。

    「此一時彼一時,和猶太人的談判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讓猶太人通過他們在全世界明裡暗裡的勢力,為我們搜刮人才,越多越好。第二是給他一個承諾,如果交易能夠達成,以後……」張蜀生頓了頓,拋出了另外一張最大的底牌,「戰後,我們支持他們建國。」

    張蜀生知道,所謂的種族生死攸關,都是無法讓那些猶太人掏腰包的,或者至少不會那麼慷慨,真正能夠促成這次史無前例的大交易的,只有這個承諾,關於猶太人夢想了幾千年的復國。

    這個承諾對中國沒有任何影響,對戰後也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對猶太人卻意味著命運的轉折。

    一周後,張蜀生在漢京山的萬國廳,會見了歐洲猶太人救援事務委員會的負責人,那位幾十年的老朋友格魯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