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超級科技強國

大道小說網 第三百一十五章 鴨綠江上的鬼影:日本幽靈 文 / 捕魚者

    第三百一十五章鴨綠江上的鬼影:日本幽靈

    中華太平洋艦隊的成立,一時間海內外掀起了滔天狂瀾。

    國內各大城市聽聞這一消息的第一時間,近乎萬人空巷,人人奔走相告,談論這個能夠和國防軍兵出塞外收復那些被蘇俄佔領的國土相提並論的重大民族事件。

    「賣報,賣報!國防軍太平洋艦隊成立,中華海軍實力大揭秘……」

    看著報紙上的頭號標黑標粗的頭條,看著那些篇幅巨大的聞圖片,那一幅幅艦艇特寫,那一眼望不到頭的艦群,高昂的炮管,遮天蔽日的艦載機群,整個畫面給人一種逼人之極的滔天氣勢。

    以國防軍的另類的韜光養晦風格,一直以來,對於國內民眾,都是有計劃地公開一些武力,宣示強大,昭示富強。

    但是,國防軍從未像這樣大規模地展示中華海軍實力,以成立大洋艦隊來向國民,向世界宣佈,中國,將加入世界海洋霸主的爭奪中。

    雖然民眾的眼中,復興黨乃至國防軍一直都是強勢、進取的形象,國防軍的裝備和訓練也給人一種強國強軍的感覺。

    但是,大部分民眾眼中,曾經那種弱到無邊無際的弱國地位,實是太深刻了。

    他們眼中,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可以是一艘航空母艦,一艘一兩萬噸的戰艦。也可以是一個不超過二十架飛機的機群、一架超過想像的大型飛機從頭頂飛過,或者一支荷槍實彈、軍容嚴整、作風嚴明的部隊從街道上馳騁而過。

    哪怕是接受過現代化教育的青年,也每時每刻都調整對國家強大,對國防軍強大的印象。

    因為,他們看來,國防軍每時每刻不給人驚喜,給國民驚喜。

    曾經弱到極限,差點亡國滅種的中國人,實是太容易滿足了,他們的想像中,只要自己的國家能夠敵人入侵時,有力量守衛疆土,就已經是天大的福氣了。

    清代以來,中國遭受到的來自世界各國的凌辱,實是太多了,每一次的過程都一樣:一個強大的敵人來了,我們無法抵抗,我們失敗了,我們賠款,我們割地,我們簽訂不平等條約。另外一個敵人眼紅了,他們也來了,接著我們又輸了……又輸了……又輸了……

    而西南政府的強勢崛起,國家的復興,讓他們看到的完全是另外的驚喜。

    經濟越來越好,軍隊越來越強大,社會越來越公平,貧窮和飢餓正加速遠離人們,商店裡的貨品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豐富,價格越來越低廉……

    而同時,軍隊一次次給人們帶來好消息: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我們又勝利了……我們一直勝利……

    隨之的結果就是,疆域不斷擴大,民族的凝聚力不斷增強。

    直到國防軍宣佈太平洋艦隊成立,對外公佈中國海軍的強大實力,這個時候,人們發現,或許,我們也可以走出去了,走向曾經那些的仇人,走向我們曾經率先探過的大洋。

    天津大沽口

    一名老者,帶著孫子站甲板上,眺望著岸邊早已改建成免費愛國教育基地的大沽口炮台,那裡,正由兩面旗幟海風中飄揚,一面共和國龍旗,一面國防軍的鐵血軍旗。

    「爺爺,那裡就是當年你和洋人打仗的大沽口炮台嗎?」小孩年不過十,但卻從小就一個個老故事中長大。

    老人的鬚髮皆白,年近七十,迎著海河入海口的大風,唏噓道,「是啊,當年,北洋艦隊覆滅前,八國聯軍再次取道大沽口進攻,清廷無力阻擋,大沽口炮台,羅大帥帶領我們血戰多時,終不敵,羅大帥也以身報國,我被炮彈震暈過去,逃了一命。」

    少年年幼無知,但卻知道,這些外國人是壞人,捏起自己的小拳頭,大聲說道,「爺爺,以後外國人再打來,爺爺家裡休息,孫兒去打他們。我也可以守衛炮台。」

    老人愛憐地摩挲著少年的蘿蔔頭,溫聲道,「小蛋蛋啊,以後不用守炮台了,炮台是死的,那是迫於形勢的無奈之舉。

    如今我們的太平洋艦隊已經成立,那是比當年北洋李大帥的艦隊還強大一百倍一千倍的大洋艦隊。大沽口的歷史不會再重演,你們的未來海洋上,那裡,才是你們的戰場。」

    雖說如此,老人和少年依然甲板上眺望著大沽口炮台,身後的其他乘客,不少人也靜靜地肅立,有的甚至對著越來越遠的大沽口炮台脫帽致敬。

    台灣基隆

    「嘟……」

    海港的漁船正緊張地,遠處的基隆軍民兩用港,正忙碌一片。一艘艘的艦艇,正拉著長長的汽笛,駛進基隆軍港。

    「快看啊,好多軍艦啊!!」

    一名漁民正高高的船桅桿上檢查繩,看著遠處進港的戰艦,不由一手抓住鐵桿,一邊振臂高呼道:「喂!~」

    「是太平洋艦隊的戰艦!」

    不知是誰喊了一嗓子,漁民中的大多數人都不會識字,但總有一些人消息靈通,時刻關注聞,聽人讀報紙,聽廣播。「廣播裡面說了,以後太平洋艦隊的駐地之一,就是台灣,這些一定是太平洋艦隊的戰艦。」

    「那真是太好了,以後整個台灣都安全了。」

    所有的漁民都高呼起來,以前台灣基隆港不是沒有軍艦,但數量少,噸位小,而如今,遠處駛進軍港的戰艦,光看那架勢,就比這些漁民見過的所有軍艦都大。

    「我的媽祖娘娘呢,這是什麼戰艦,好大啊……」

    望著那艘巨無霸的戰艦,漁民們不由低頭看了看腳下的漁船,曾經,他們認為這些百十來噸的漁船,就是了不起的傢伙了,這也是解放後靠政府補貼才置辦上的。

    「可能是航公母什麼……」一個漁民似乎有點印象,大聲說道,「那麼大的傢伙,一定是。」

    「哈哈哈……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航空母艦,不是航公……」

    一名漁民大聲笑道。

    眾人說笑間,漁船紛紛起錨,所有人都彷彿看不夠一樣,直到那龐大的航空母艦都已經隱約不可見時,才收回目光。

    大部分人都想著同一個問題:有這麼多,這麼大的戰艦,以後應該能安心捕魚一輩子吧。

    漢中省,廣州,香港,乃至遠到中亞的霍去病省,西伯利亞的北海省,遠到那些北海上巡邏的國防軍巡防隊,都討論太平洋艦隊成立的問題。

    而國外華人的反應,為巨大。

    太平洋艦隊的成立,猶如一場地震,傳遍了世界各地。

    美國,唐人街。

    幾個穿著西南裝的青年正飛快地奔跑,舉著手中的電報紙,高聲喊道,「特大喜訊,特大喜訊。」

    隨著他們的奔跑,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了注意力,停下手中的事情,看著這幾個青年。每一次,當這些穿著西南裝的華人青年唐人街呼嘯而過時,總是會帶來天大的好消息。他們擁有國內的無線電消息,是國內快的消息來源渠道,而也正是這群人,創辦了唐人日報。

    當眾多人圍攏過來時,西南裝青年們跳上唐人街中心的一個大磨盤,那是許多許多年前,華人們留下來的,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剛剛收到的來自國內的無線電消息,我國正式宣佈以十數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編成多個航母艦隊群,藉此成立我國首支大洋艦隊——太平洋艦隊,並東海舉行***海上閱兵式,此次閱兵式對外公開展示了我國多艘航空母艦,委員長親自檢閱了海上閱兵式,並且親自宣佈太平洋艦隊成立,授予艦隊旗幟……」

    「萬歲!!!」

    雖然華人們身國外,輕易難以回家,但是,當這個消息傳來時,所有人都沸騰了。

    國內的富強,經濟的發展,軍隊的日漸強盛,疆域的擴大,或許會讓華人們慢慢地感覺到祖國的復興。

    但是,當中國有一天,也成立了類似美國人那樣的太平洋艦隊,並展示了強大的,足以與美國人一爭高下的海軍實力時,所有人都驚醒道,祖國不知不覺中,已經強大到了如此地步。

    對於海外的華人們來說,能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強大的直接因素,不是祖國的軍隊有多少,不是國富民強,他們能感受到祖國變強的,至少目前,只有海軍。

    因為,沒有人比他們明白,海軍的強弱對於今天的地球意味著什麼。

    相比於普通的中國人,只有這些流浪外,有家難歸的華人才明白,地球有多大,海洋有多麼重要。

    他們曾經一次次羨慕地偷看過美國人的艦隊,***人的艦隊,德國人的艦隊,英國人的艦隊,甚至意大利人的艦隊,西班牙人的艦隊……

    他們曾經暗暗憧憬,也許有一天,我們的祖國也會有強大的,甚至強大的大洋艦隊。

    如今,有了,太平洋艦隊的成立,給了他們大的驚喜。

    ……

    漢京。

    太平洋艦隊成立,中國展示強大海軍力量的颶風,似乎沒有吹到漢京山,也沒有吹到共和國元首大本營。

    但是,只有張蜀生知道,當他親自宣佈共和國太平洋艦隊成立的那一刻,一顆心就難以平靜。

    大海意味著什麼,張蜀生很清楚。

    對於後世的中國來說,大海意味著的是全球貿易之路,依靠它,中國能夠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政治往來,是連接世界各國的真正道路。

    那時候,中國也沒有能力成立大洋艦隊,不是不想成立,而是沒有那麼多強大的軍艦,沒有那麼多拿得出手,鎮得住場的戰艦,或者說,相比於世界各海軍大國,中國的海軍,一直是海岸線附近游離。

    那時候,沒有強大的大洋艦隊,我們的商船會被別人隨意地攔截檢查。

    那時候,沒有強大的大洋艦隊,我們的商船會被海盜一次次掠奪。

    那時候,沒有強大的大洋艦隊,兩千海里外的敵人,就可以一邊搶佔我們的海域,搶佔我們的海島,一邊脫光褲子朝著我們扭屁股,一邊喊著:你打我,你來打我啊……。

    那時候,沒有強大的大洋艦隊,韓國人,***人,越南人,菲律賓人,印尼人,馬來西亞人,幾乎所有人的周邊國家,都可以扣押我們的漁船,毆打我們的漁民,收繳我們的漁民財產。他們中,有的甚至是那時我們口中所謂的『兄弟國家』,但這些癬疥之疾,卻從不會對兄弟國家、地緣大國客氣。

    正是因為弱小,我們才不敢自大地稱為『太平洋艦隊』,而只能是『小海艦隊』。

    而這一切,現都已經改變了!

    對於如今的中國來講,海洋不僅僅是一條通商往來,經貿政治之路,而是中國走向世界,征伐世界的通道。

    「我的太平洋艦隊與美國人的太平洋艦隊並不相同,我希望有一天,太平洋,可以成為我們的內湖,那時候,太平洋艦隊才是名副其實的太平洋艦隊。正如後世的幾大海艦隊。中國要走向世界,而海軍則是維繫將來佔領土地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這是張蜀生心中真正的夢想。

    咚咚咚……

    「委員長,情報部羅峰上將來了。」茅雲先門外說道。

    「嗯,讓他進來。」

    張蜀生收拾了一下心情,回到桌前,整列了一下文件,這時,羅峰正好推門進來。

    「委員長!」羅峰進門,慣例敬禮,然後退到一旁,也不坐下。

    「委員長,太平洋艦隊的成立,實是大快人心,根據我們明裡暗裡的調查和統計,目前全國上下,民心空前團結,愛國熱情再次高漲,是繼我們收回蘇佔領土後的又一個**。

    目前來看,我們復興黨國內的受支持率遠高於納粹德國的受支持率,我們的支持率幾乎達到了95%以上,這已經是一個絕對支持率了。」

    羅峰高興地說道,「而國外的情況來看,解放後的這些年,隨著國內經濟政治發展,軍事力量變強,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國外對我們的認可度,也幾乎到了90%的地步。我們的形象非常好。」

    張蜀生:「支持度只是一個體現。我們安心為民服務,為民族服務,想不受歡迎都不行。我的羅主任,你這一來,不會是只有這點消息吧?」

    羅峰搖搖頭,神色變得凝重起來,說道,「委員長,根據剛剛收到的情報,由於朝鮮境內越來越嚴重的反抗行動,以及中日朝鮮問題上的日益僵化和嚴重。***人已經決定,支持朝鮮成立偽政府,支持朝鮮**,遲下周,這個消息就會對外宣佈。而根據我們的情報,朝鮮的領導班子已經基本確定,基本是啟用一些親日的朝奸。

    目前日軍已經將之前秘密訓練的多個朝鮮僕從師劃歸到即將成立的朝鮮偽政府旗下,作為偽軍存。而這些朝偽軍的規模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不利的是,目前中朝邊境就有一支兩萬多人的朝偽軍存,之前的多次小摩擦和小衝突,就有他們的身影裡面。」

    朝鮮要**了?張蜀生心裡有些腹誹,這個國家,後世,無論南北都是大有特色,北方是宇宙第二金家大國,南方是宇宙第一***大國,小國民心態一直非常嚴重,而咄咄逼人的行為,是令其經常性地各大大小小問題上和中國為難。

    對於北方,張蜀生是冷眼不屑,對於南方,他則是多有憤恨,南北都不是好東西。

    朝鮮要**的事情,並不是沒有風聲。

    之前,張蜀生就得到過報告,說是朝鮮人強鄰中國的刺激下,一直試圖靠攏過來,某些姓金人氏還甚至想以朝鮮族的身份進入復興黨。

    這些人屢屢向中國的邊境地區政府訴苦,希求這些地方政府向共和國元首大本營轉達『欲修復自古之好』的想法。

    說到底,是想借助中國人的強大力量,反攻朝鮮,拿下朝鮮,把***人趕回家。他們知道,這時期的***人,還不敢得罪中國,如果自己能爭取到中國的幫助,背靠中國這座大山,光復朝鮮指日可待。

    他們一直打中國人的心思,把事情寄托中國人身上,他們一次次希望中國支援他們武器裝備,糧食,技術人員,甚至是軍官……

    但是,大本營沒有一次答應他們,還勒令這些人離境。

    金氏朝鮮人有些搞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張熱臉會靠到中國人的冷腿上?哪怕是說好話,中國人就是不肯有任何表示。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又爬到美國人和蘇聯人那裡去,希望得到支援。終,經過多番乞討,美國人給了一筆資金,蘇聯人給了一些武器裝備。

    這些就是全部,因為,緊接著遠東戰爭就爆發了,蘇聯人已經自顧不暇,這些朝鮮人能夠獲得的,也不過是一些美元。

    然而就是依靠這些美元,他們開始朝鮮境內有組織地***。

    而由於***人的過度剝削,那些前往中國當苦力勞工的朝鮮人為主下,爆發了多個地方的反抗,幾乎是幾年的功夫,眾多游擊隊就建立了起來。

    這些人和金氏不同,他們同樣沒得到中國的支持,也沒有得到蘇美的支持,然而就是依靠中國多年的勞工生涯,眼界和認識上,都有一定的覺悟,而許多勞工又會捐錢給他們,這就造成了朝鮮終越來越亂的情況。

    當然,另外一方面,中國人重兵陳列鴨綠江畔,國防軍官兵日夜整戈待旦,也始終猶如一把利劍懸***人心頭。

    「委員長,目前我鴨綠江附近的駐軍已經與***人發生過多次小摩擦。

    比如,上個月發生的日軍強制扣留我漁船的事件。當時我戰機立即出動,果斷採取攻擊,江面上擊沉了***人的武裝艇,這才得以讓我巡防艦艇順利接回我漁民。

    事後,***人一口咬定我漁民意圖刺探鴨綠江東岸的軍情,迫於我瀋陽地區軍隊的龐大威懾力,***人才不得不賠償。

    不過,這次事件雖然被***軍方強制壓下來,但一些***下層軍官卻被遠東地區和東南亞的勝利沖暈了頭,認為我們中國不過如此,主張強硬解決中朝邊境糾紛問題。他們瘋狂地認為,以戰養戰,就應該像德國人一樣,占強國的便宜,而不是僅僅依靠貧瘠的朝鮮來養戰。

    結合此次***深化朝綏靖政策的情報,我們發現,***軍部和朝日軍的想法有些差別。朝日軍,尤其是北部朝鮮的部分軍官,似乎重起了心思。

    尤其是,當我們的軍隊,看起來將被龐大的蘇聯領土消耗,被蘇軍或者美國人拖住時,***人的這種想法,尤其是中下層軍官的想法,又開始變得極端起來。

    這種思想發展下去,有可能是一場邊界衝突,也可能是一場邊境戰爭,有可能是一場再次爆發的爭奪東北的戰爭。要知道,此時***國內,已經擁有了隨時可以上戰場的過百萬軍隊。」

    羅峰有些憂心重重地說道,他是共和國的情報主管,各個層面的情報,他都很熟悉,尤其是***人的這些鬼心思,他每天都要得到不少專門的報告,綜合來看,他認為,中日的爭端,遠未十年前的解放戰爭時期結束。

    張蜀生點燃了一支煙,抽了半響,聽了羅峰講完後,才說道,「其實,羅峰,我們都應該清楚,***軍方高層的真正掌權者也應該清楚,中日之間的戰爭,遠沒有當年那場停戰談判上結束。

    中日之間,帳沒算完,事沒解決,怨恨沒算清,怎麼能夠放下手來談和平發展呢?

    現的軸心國同盟關係完全不決定什麼。坦白說,如果我們想,我們可以隨意捏造一個借口,軍隊可以八個小時內推進到鴨綠江以東兩百公里。

    而***人,難道沒有戒備我們?中朝邊境,遠東戰場亟需兵力的時候,都保持著暗中近四十萬人的佈防規模。整個朝鮮的駐軍,是從未少於100萬,即便***人以包括參戰軍隊的調動等各種借口為掩飾,但,他們騙不了我們。」

    頓了頓,張蜀生繼續道,「遠東戰場實際兵力不超過250萬,東南亞的軍隊,除開大量印尼僕從軍,日軍只有一百萬的規模。而這350萬人外,朝鮮尚有駐軍100萬,本土還有大約150萬規模的軍隊。整個***,可以上戰場,並且具備中長期作戰能力的部隊,已經達到600萬,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數字。

    如果整個二戰,對於***來說戰局不順,那他們會比較安穩,但一旦他們東南亞消停了,遠東又見到勝利曙光時,我絕不認為,他們的數百萬軍隊,會乖乖的沿著西伯利亞北部,向歐洲方向進攻。他們的目標,必然,也只能是中國!

    他們會乘我們自顧不暇,找一個恰當的借口,吃掉我們一部分土地,這個地方可能是東北,因為他們可以從遠東掉過頭來攻打我們,也可以從朝鮮直接進攻。

    這就是我從未低估***人,也從未放鬆過警惕的原因。

    中日,必還有一仗。」

    這就是張蜀生內心深處的想法,中日必有一仗,哪怕是***人不挑起戰爭,中國也將主動發起戰爭。而根據張蜀生的綜合預測,他認為,***人挑起戰爭的可能性大。

    這也是他不願意讓蘇聯人遠東過早失敗,而是讓他們牽制住***人相當的兵力和精力,把中日之間的主動權牢牢把握自己手裡。

    意大利人可以兩面三刀,***人自然也可以隨時中國背後下刀子。尤其是如果中國敢怒不敢戰,他們是『爭端借口』的基礎上,再次冒險成功。

    不過——

    張蜀生笑著對羅峰說道,「不過,我們絕不會給他們機會,哪怕是任何情況下……羅主任,你看看這份情報,這是我們的王牌特工以特殊渠道送回國的。」

    羅峰微微疑惑,打開一看,頓時兩眼震怒,「真是要翻了天了!鬼子賊心不死啊!!」

    「是啊,***人不是你和我,知道中國的強大。朝鮮人是井底之蛙,他們才不會乎中國有多麼強大,他們只需要暫時窩***人的褲襠下,就會覺得很安全。

    這個時候,***人哪怕是暗中挑唆他們做任何事情,他們都會異常聽話。」

    張蜀生嘴角露出了嘲諷的笑容,從這份絕密情報上面來看,***人裡面負責此次計劃的中下級軍官,雖然談不上***軍部有什麼權力和背景,但用心卻是很險惡。

    如果這個計劃讓他們得逞,可謂是一箭雙鵰,既刺探清楚了中國的底線,又朝鮮布下了足夠多的禍亂元素。

    只要稍微一閉上眼,張蜀生就能想到,***鬼子,能夠使的陰招實是太多了。***人不是德國人,雖然他對德國人同樣沒有什麼好感,但***人和德國人比起來,奸險,陰毒,善於使陰謀詭計。

    重要的是,他們對中國,戀戀不忘。尤其是當他們以為自己一定能夠獲得遠東戰場的終勝利,當他們認為,向蘇聯人三大方向同時進軍的中國,極其可能被蘇聯人拖住,甚至部隊主力全部陷入蘇聯廣袤國土時,而那時候的他們,如果坐擁遠東,東南亞,整個亞洲還剩下什麼呢?

    那時候,他們就會有所異動。他們也許會進攻印度,但可能一些中下級軍官的陰謀詭計下,再次打起中國東北,或者包括海蘭泡內的中國佔領土地的主意。

    張蜀生內心深處始終迴盪著一句話,「***人,絕不會獲得好下場,中日之間,哪怕是你***人擁兵數百萬,也必將是螳臂當車,自食惡果。」

    最新章節txt,本站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