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我家的外星古樹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九章 淚水 文 / 很火星

    「兩百個左右吧。」趙天輕描淡寫的神情,讓王帥面部的肌肉一瞬間抽緊,兩百個研究員!基本上已經等於兩院院士的一半數目,還是年輕力壯,能夠幹活的傢伙,基本上就是科學研究員中所有少壯派的工作人員了。

    王帥一陣苦笑:「趙天,你有多少家當我不是不知道,這兩百個傢伙你要走能夠幹嘛?真的讓他們幫你管機器那也太大材小用了吧?」

    趙天撇撇嘴,說了一個王帥大將也不得不正視起來的理由:「我的發動機理論,就不是國內發動機的蘇式發動機的理論,所有的東西都是從美國佬手中參考的,而國內的研究員們的底子雖然不錯,但是在真正的開發上,他們的思維還是局限在一種或者幾種的思考模式下面,如果沒有徹底的進行觀摩分析,沒有一個人能夠將所有的關鍵統統掌握,不掌握的話,以後的改進和發展難道還要**刀?」

    「我可不是一個專職的科學家,至少說我是一個商人的話,我會比較樂意接受。」

    趙天的話像兩把剛到插進了王帥大將的心臟,作為這些科技交流會議上牽頭的人,國內的飛機引擎研究歷程他就好像背歷史課本一樣的流暢。

    王帥並不是別人,他是設計出中國第一台自主研發的矢量發動機的設計師嚴成忠的徒弟!

    上世紀70年代,航空發動機的技術掌握在少數大國手中。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只能向外國購買。於是,我國向某國購買一種發動機地生產專利。但是,對方苛刻地提出在購買該發動機專利同時,必須要至少購買五十台該品種的發動機,而且價格十分昂貴。因為當時不具備發動機的自主設計能力,面對這樣有意的刁難,我國也只能同意。而在當時。這種發動機早已停產,無論在性能還是技術指標上。都無法同當時的主流發動機相提並論。就是這件事令嚴成忠至今刻骨銘心,「沒有自己的發動機技術,就要處處受制於人,看別人的臉色,而且在航空競爭中處於劣勢。因此,不管付出多少心血,一定要研製出真正屬於中國地『爭氣機』」!

    「『崑崙』發動機的研製起於1984年。然而我們對航空發動機地研製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就已經開始了,這是個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歷程。可以說,『崑崙』今天的輝煌是建立在三代航空人畢生心血的基礎之上的。」通過當時的總設計師嚴成忠的講述,「崑崙」背後那段鮮為人知地故事一幕幕浮現眼前。

    早在1957年,第一代航空科研者就致力於發動機的自主研製工作,噴發1a航空發動機、渦扇五航空發動機、渦扇六航空發動機,這三個「流產」的孩子讓無數航空人心疼不已。尤其是渦扇六的研製歷程,從1964年到1984年。輾轉於瀋陽、四川、湖南之間,四次上馬,三次下馬,五次轉移研製地點,耗費了研製者近二十年的心血精力,但是失敗也為後來「崑崙」的誕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研製發動機是件難事。在中國研製就更難!我國由於工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有限,再加上技術儲備與研製水平的落後,航空發動機技術與國際存在著巨大差距。1984年,帶著祖國和人民地殷切期待,嚴成忠肩負起「崑崙」發動機總設計師的重任。

    在「崑崙」立項研製後不久,嚴成忠就遭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關。按照型號規範要求,發動機的設計材料必須符合負三西格瑪的標準。但是,我國當時卻沒有符合要求的材料性能數據。對此,嚴成忠打了個有趣地比喻:「這好比廚師炒菜。但是菜還沒有。一切得從種菜開始。」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在嚴成忠的帶領下。一場耗時長達八年的突圍戰打響了。嚴成忠組織了二十多家單位協助,收集整理了十幾萬個數據,在無數次編輯校對評審後,終於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解決了「崑崙」的難題,實現了零的突破,也為今後發動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1991年,在嚴成忠主持設計下,發動機經歷了兩次重大修改突破,攻下壓氣機轉子葉片、渦輪葉片斷裂等技術關鍵。「崑崙」試飛前只剩下最大的一隻「攔路虎」:壓氣機的高、低壓部分不匹配。

    壓氣機是發動機最重要的核心部件和安全運行地保證。「崑崙」發動機地壓氣機分低壓、高壓兩部分,如果這兩部分工作不匹配、不協調就會造成嚴重後果。首飛的日期已迫近,時間不等人。

    夜幕降臨,會議室裡卻燈火通明。專家組成員們地眉頭緊鎖,情緒有些低落,氣氛也變得格外沉重。面對眼前的一切,嚴成忠打破沉寂:「國外先進的發動機都是從無數失敗挫折中誕生的。我們決不能因為這只『攔路虎』就喪失信心,決不讓『崑崙』在我們手中成為遺憾!」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縝密思索,嚴成忠決定實行「兩步走」的靈活方案———即第一步在高壓部分設計「放氣」裝置,防止不匹配產生的喘振,保證「崑崙」首飛安全上天;第二步用「不放氣」方案保證定型。

    1993年12月12日,一個振奮人心的日子。這一天,裝備著「崑崙」的戰機帶著人們的希冀與期望劃過跑道,展翅在廣闊的天宇中!「崑崙」首飛成功了!

    「崑崙」試飛成功後,遭遇到了更艱巨的挑戰。「崑崙」能否通過嚴格的定型考核將最終決定其命運。按照當時研製任務書、型號規範以及上級追加的考核要求,「崑崙」必須要通過多達二百五十九項嚴格的地面考核與幾百次空中試飛,才能最終達到定型標準,如果其中任何一項考核失敗,都有可能使「崑崙」面臨下馬的結局。面臨這近乎苛刻的要求,有人向嚴成忠訴苦說:「二百五十九道坎,這對於『崑崙』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能不能松一點兒?」對此,嚴成忠鄭重嚴肅地回答道:「這些標準和規範是前人用鮮血和生命總結出來的,我們的研製工作不容有一點鬆懈僥倖。二百五十九道關口,我們一道道過,一道也不能少!」

    1997年,「崑崙」在高空大馬赫數試飛考核時,發動機出現多次「停車」。飛行員一下飛機,就生氣地質問嚴成忠:「發動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聽著埋怨,嚴成忠的心彷彿扎上了無數根刺。他說,如果地上有縫,我都能鑽進去。問題十分嚴重,只有在短時間內解決高空大馬赫停車這一難題,「崑崙」才能得到轉機。

    「化失利為動力」,嚴成忠迅速從陰影中振作起來,他細緻分析了成千上萬個試飛數據,從紛繁冗雜的疑團中理出頭緒,弄清了原因,並設計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嚴成忠組織起骨幹力量,日夜奮戰,對設備的每一處細節都嚴格把關,親自監督。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五天的嚴密測試,終於拿到了令人信服的數據結果,統一了大家的思想。嚴成忠提出的解決方案很快得到落實,最終,僅用四個月就解決了高空大馬赫停車的技術難題。一位有經驗的試飛專家說,以往解決這樣的技術問題,通常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2001年12月20日,「崑崙」通過全部的二百五十九項考核試驗。嚴成忠主持的定型攻堅戰宣告勝利!那天他最高興,在當晚的慶祝會上,從不喝酒的他一口氣幹了一大杯白酒,縈繞胸口數十年的航空夙願終於實現了。

    「崑崙」發動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在數十項先進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最突出的當數「崑崙」發動機採用的定向凝固無餘量精鑄復合冷卻空心渦輪葉片技術。這項國際先進技術有著當代航空發動機技術「王冠上的明珠」之美譽。

    雖然崑崙的研究成功,為整個國家的自主航空產業道路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和所有的自主研發發動機的國家一樣,崑崙發動機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推力嚴重不足,所產生的推力僅僅能夠維持j-7的運行,對於一個急需將自己的空中力量進行幾何倍數放大的國家來說,崑崙的重要性,顯然不能與趙天的這次近乎完美的表現聯合在一起。

    大型發動機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一種能夠滿足現代意義空中戰鬥的主要旋律,而是能夠將原本薄弱的空中環節,通過一種好像是畫龍點睛的手筆,化腐朽為神奇,將所有的空軍力量都整體的提升出一個檔次。

    說實在的,王帥覺得自己手下的那幫傢伙實在是吃乾飯的,空氣動力的研究和材料的研究,早已是空軍研究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這兩樣東西,在趙天的手中就好像是吃飯一樣的簡單,按照自己的空氣動力研究的水平,今後的飛機,僅僅需要一個趙天提供的引擎那就可以在轟鳴聲中飛上天空,將國家的領空守衛的和鐵桶一般。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