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斬秦

第3卷 龍行千里 第195章 片言散秦援 文 / 輕杖勝馬一壺醋

    第195章片言散秦援

    身為太子,諸事皆有規矩,納娶之禮更是其大者。

    拜廟祭祖之後,燕王喜頒下詔旨,賜封李瑛為武陽夫人。以遂城、方城為食邑。

    以武陽為號,雖然不能當真以燕國下都武陽城作為李瑛食邑,可看在諸侯賓客和李嘉李恪兄弟眼裡,燕國是以此來表明李瑛嫡夫人的地位和身份。

    對此,秦國即便不高興,但畢竟燕國沒有直接冊封李瑛為太子嫡夫人,作為使臣的李斯,除了在國相鞠武面前抱怨幾句,被國相鞠武糊塗應付之下,很快李斯就不在操心此事了。

    畢竟他如今乃是秦王政身邊的紅人,對於秦燕關係演變的首尾很是清楚。在李斯看來,秦燕關係的癥結就在於秦國驅虎吞狼之計被燕國識破,所以燕太子丹趁機回國,才暗中聯合趙國擺了秦國一道。

    如果當初不是蒙恬獻計,只怕燕太子至今還風風光光的在秦國為質大發其財呢,秦國又怎麼會給趙國可趁之機!

    弄巧成拙呀!

    不過,這不是能後悔的事,關鍵是下一步,如何對付關東諸侯,避免關東六國趁機聯合起來反攻秦國。

    雖說如今秦國之力凌駕於諸侯之上,不過六國趁秦今年一敗的時機聯合攻秦,雖然說秦並不怕,可那樣畢竟還是麻煩。

    兵不血刃的散了諸侯之盟,甚至挑動諸侯相爭,那對於吃虧之後需要稍微恢復一下的秦國來講,當然是最有利的。

    秦趙之戰,秦國吃虧不小,但是趙國也損失了不少丁壯,既然已經議和,有了喘息之機,是不會馬上撕毀盟議,馬上進軍秦國。

    除非是各國諸侯聯趙立盟。

    燕國應該是不會出兵了,畢竟燕國孤弱,能不打仗就不會大仗,除非是諸侯已有定議,燕國隨大流行動,否則燕國肯定不會主動出軍的。

    除此之外,那就是齊、楚、韓、魏四國了。

    齊國親秦,和秦國相盟已經二十多年,兩國之間再無一次大戰,至於後勝為相,秦齊更是親密,連當年五國合縱攻秦都不參加,這次秦不過是小措而已,齊國更不會亂摻和了。

    剩下這三國,韓魏勢弱,能有力與秦為敵的,主要就是楚國。

    楚國大政,如今掌握在斬殺了春申君的外戚李園手中。

    李園本是趙國之客,久經謀劃,隱忍這麼多年,才終於一步踏上掌國之重位。

    他深知自己能夠上位,並不是有什麼定國拓疆之功,只是以外戚這血緣之親,在楚國考烈王臨危之際,在王后的支持下得便行事,幹掉了獨掌大權的春申君罷了。

    如今大王年幼,太后乃他親妹,李園自然得掌大權。

    可不服的大有人在!

    尤其是那些宗室封君大臣,對於外戚掌權,當然是不甘的很。

    不過李園現在已經獲得項氏、景氏、屈氏等貴族的支持,尤其是項氏、景氏,乃是在軍中勢力最終的大族,有此強援的支撐,宗室封君雖然不服,對李園也是無可奈何。

    雖說去年秦王納楚國宗室之女為夫人,又有昌平君以楚國大王之兄,貴公子之身執掌秦國大政。但因楚國宗親大權旁落,這秦楚之間關係不但沒有因此而改善了多少,反而由於軍中貴族的勢力的擴張,比以前還要更緊張了些。前幾個月,趁著秦趙大戰,唯一出兵攻秦的就是楚國。

    雖然只是被楚國奪走了幾個東郡的城池罷了,但秦國這口氣也嚥不下去。

    目下雖然不是對楚國動手的好時機,但要是能挑動諸侯和楚國相攻,李斯相信,大王一定會很高興。

    所以,李斯與韓魏兩國的使臣往來密切。

    魏韓兩國使臣也看出來了,燕趙兩國定盟主要是對著秦國來的。

    不過這剛打完一仗,這燕趙並沒有繼續對秦動手的意思。

    這也很好理解,畢竟秦國力強,兩國就是和盟,和秦國硬抗,總是還有些吃力,暫時歇歇氣,恢復一下元氣還是必須的。

    當初秦趙大戰的時候都沒對秦國動手,當然韓魏兩國現在也不可能去摸秦國的老虎屁股。

    李斯如今受秦王政的信重,諸侯都有所耳聞。對於李斯的有意親近,兩國使臣當然甚是高興。

    兩國這些年在秦的蠶食打擊下,國土日小,國力日弱。對於秦國,恨是絕對的,但更多的是怕。

    沒辦法,實在扛不住秦國的不斷攻伐。

    秦趙大戰,在韓魏來講,實在是盼望著能打的越大,打的越長越好。只要秦國與別國大打出手,對於兩國來講,就能獲得更多的喘息之機。

    如今都不打了,兩國反而擔心,秦國消停一下之後,是向趙國報仇呢,還是會挑軟柿子捏,返回身來收拾自己呢?

    兩國君臣都沒底。

    不過,兩國也都知道,只要諸侯不合縱相抗,秦國如今要滅掉自己這兩國,其實力量早已足夠。

    天知道啥時候秦國就會悍然將自己拿下。

    保命有兩條路。

    一是諸侯合縱,集六國之力對付秦國。不過六國合縱,說起來是好主意,但各國有各國的處境和打算,實在是人多心難齊呀!

    二是強大自身。不過被人家從大打成小,在別人眼皮底下,還想從小變成大,這個好像是更難!

    不過,看李斯的意思,好像秦國對於楚國現在是很不滿意呀!

    這裡面是不是有什麼文章可做呢?

    很快的,兩國使臣都藉機試探,道是兩國對於楚國趁人之危,進攻秦國攻城奪地很是不忿,如果秦國願意支持,兩國或許可以出兵攻楚,為秦報仇。

    對於兩國使臣的高義,李斯是滿口的稱讚。對於支持兩國之事,以個人意見,秦國定會欣然同意的。

    所以,三人很快達成一致,韓魏出兵攻楚,秦國助兵支援。

    當然,三位使臣,都沒有自家大王對此種談判的授權。但只要三人回去按此推動,與國大有利之事,想必問題不大。

    各有收穫,李斯和韓魏兩國使臣很快就離開了薊城,各自回國,推動韓魏攻楚一事。

    楚國使臣前來賀喜的使臣,乃是大受李園親近的軍中貴族景氏的一個年輕親貴,名喚景瑜,今年也不過才二十七歲。如今在楚**中擔任校尉之職,為人甚是豪氣,倒和姬丹一見如故。

    對於李斯與韓魏兩國的來往,姬丹有所察覺。

    姬丹印象中,史上記載好像是有過這麼一次韓魏攻楚之事,記得當初看到這段時,姬丹還曾經笑過,道是:「這韓魏兩國何等短視,都到了這個時候,還替別人做狗去咬同伴!」

    不過,來在這個世界兩年多,姬丹明白了很多的事情,站在後來的結局看過程,自然是輕鬆的很,說話也不用負責任,可身處其中,面臨太多的牽扯,選擇起來自然有太多的無奈。

    如果你和同伴遇到了一個老虎,無非兩個選項,對抗或逃跑。真要是直接選擇,我們就會發現,對抗的死亡機會會更大,因為你不知道你的同伴會不會和你做出同樣的選擇!如果他做出逃跑的選擇,那你已經死定了。即便他做出和你同樣的選擇,你仍然要承擔對抗中受傷死亡的的風險。

    如果你選擇逃跑,分析來看,反而是最有利的,因為同伴的選擇對抗,有他墊底,你基本安全,即使他選擇逃跑,只要你比他跑的快,那還是你逃生的機會更多。

    在不知道最後的結果面前,誰敢說自己的選擇一定是最正確的!

    韓魏兩國連秦攻楚,無非是想做比別人跑的更快的那一個!雖然他確實跑不掉。但他不知道或者不想承認。

    姬丹雖然對此事並無把握,但並不妨礙他提醒景瑜。

    景瑜聽了,不由一陣冷笑,道:「多謝太子提醒,韓魏兩國如今只剩下彈丸之地,還想對我大楚動手,真是不自量力。」

    「也好,我倒要看看,他們能從大楚得到什麼便宜!」

    姬丹令人給景瑜滿上酒,笑道:「景君豪氣無雙,佩服,佩服!」

    「如今各諸侯之大敵,乃是暴秦。韓魏兩國雖小,到底是關東諸侯,出兵與貴國相爭,即便貴國大獲全勝,可最後傷的,還是合縱制秦之力。」

    「以丹之見,能不戰則不戰,有待時機,我等合力制秦豈不是更妙?」

    景瑜不以為然,道:「太子所言雖是有理,但韓魏相攻,總沒有束手的道理!」

    太子丹呵呵大笑,道:「景君玩笑了,哪裡要貴國束手,但有一介之使,當可散去韓魏之秦援!」

    「秦暫留韓魏不取者,無非是韓魏力弱而易控,欲以隔絕中原,使秦攻趙之時,不至於腹背受敵之故也!」

    「秦助韓魏而攻楚,楚勝則楚愈強,非秦之利也,楚敗而韓魏強,則韓魏足以為敵也。以秦之力,助敵之強,置秦與不利。以此說之,秦自當撤其援,楚國不戰即可自全,又何必妄戰!」

    景瑜聞之大喜,道:「太子多謀善辯,瑜真不及也!」

    姬丹遜謝不敢,兩人歡飲之後,這才盡歡而散。沒幾日,景瑜返程歸國。

    如今七月之中,加之月餘不雨,天氣真真大熱。姬丹猛然之間,想起一事,趕緊奏明燕王,要緊急趕回武陽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