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一百四十六章 送老婆上學 文 / 血蝠

    第一百四十六章送老婆上學

    武器的效能在於綜合性能,不單是個體的作戰效能,還要考慮戰略上的問題,如果所有能力綜合到一起它是最優秀的,那它就是最好的武器。

    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是很多新兵的惡夢,隔個幾年總會聽說有人在投擲訓練時將自己炸飛,那是太緊張的原因,就是最簡單最安全的手榴彈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但這樣的意外是能夠接受的,只要不是常常出現就行。

    林俊兩輩子見識且親身使用過的手榴彈有七八種,這不是他前世空軍飛行員生涯的原因,而是他有個好叔叔(大軍區的軍械修理所可不光修武器,去過的朋友就知道,那簡直可以稱為軍械沃爾瑪。),不然一個空軍飛行員是不可能有機會使用四零火箭筒和熟悉它的構造。

    小叔那連541式進攻手榴彈和542式防禦手榴彈都有「收藏」,雖然是經過惰性處理的玩樣,而這兩種手榴彈完全就是蘇聯四十年代產品rgd-5和f1的仿製品。這幾個老古董是小叔的寶貝,絕對的稀罕玩樣,因為我們當年認為這兩種手榴彈結構複雜,工藝要求高,生產了很短的時間就停產了。修理所裡不光有古董,先進貨色也不少,不過單個數量也不多,因為很多只是配發試用,數量很少,部隊裡最多的當然是67式木柄手榴彈。

    歷史上f1大量投產後就停止了rgd-33的生產,原因是f1生產、裝配、訓練和使用比rgd-33簡單,而我們還是認為f1結構複雜,工藝要求高:這裡面工業基礎有一定關係,但也能說明些什麼——所以林俊給設計師同志的幾張設計不光有類似與f1的無柄手榴彈,最重要的一張是木柄手榴彈結構設計圖。

    蘇維埃不缺木材,也不缺小型鐵工工廠。有這兩樣就能生產林俊的主打設計——67式木柄手榴彈。誰都知道67式手榴彈在幾十年後可以說是「手榴彈界」裡落後的代名詞,但它地優點是世界上任何先進手榴彈都無法比擬的——製造使用方便,產量大的嚇人,殺傷力要是相比二戰時期的各國主裝備手榴彈一點也不遜色。雖然安全距離過大,達到80米(林俊的父親曾經親眼看見他的營教導員在新兵投彈訓練時,被一枚斜向飛出的彈片擊中眼眶而犧牲,而那枚手榴彈的炸點距離營教導員有110米!但在79年地越南,67式手榴彈和56式衝鋒鎗一樣。一樣是父親最信任的夥伴。),但它仍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手榴彈之一。

    德國人這麼講究武器質量的民族都會為了增加手榴彈的生產數量去設計實柄的手榴彈,因為省下鑽孔的時間能製造更多的數量,前線地手榴彈根本不夠用——大型戰爭的彈藥消耗是驚人的,特別是軍工體繫在遭到破壞的情況下更是需要能簡單快速製造的武器提供部隊。

    林俊以前有個玩具,是個貨真價實地82-2式手榴彈,這個全塑無柄鋼珠手榴當然比67式手榴彈先進,威力大安全距離合適。但卻不適合現在的環境——蘇維埃從技術層面能造,但造不了多少。

    從先進性來說手榴彈的發展方向是分「進攻」和「防禦」兩類,但林俊現在沒這個功夫去過多考慮:防禦手榴彈在投擲後需要注意隱蔽,而進攻手榴彈卻不需要——林俊個人認為這是毫無必要,手榴彈只要殺傷力、投擲距離、準確性和彈片夠多就行。沒有哪個笨蛋會在手榴彈直的投出後還在死命往前衝。投擲距離也就是三四十米,在進攻時這個距離有時間投手榴彈還不如直接用衝鋒鎗把對方打成蜂窩,如果是敵人在直射火力打不到地位置,那也就可以說彈片也基本飛不到自己這邊。

    如果是邊打邊沖、緩慢推進。投出手榴彈後人的條件反射就是找隱蔽,最重要的是沒人會站到顯眼的地方投手榴彈:要是有人這麼做,那幾十米外的敵人不需經過考慮就把他打成蜂窩——這點又說明一個問題:他在潛意識的動作中已經將自己的身體處在隱蔽的位置。

    如果雙方打瘋了,那還有誰在乎自己會不會被子彈打倒,更不用去擔心自己投出地手榴彈的彈片。

    防禦和進攻的界限在這裡是不明顯的。

    林俊提供給設計師的那張67式手榴彈圖紙有兩種選擇:彈體設計不同,第一種完全就是67式的翻版,但第二種在彈體的構造上與rgd-33的外部構造差不多,軍工廠可以用現有技術設備製造它地彈體(它地「腦袋」。柄還是木頭。),不同於67式手榴彈的鑄造彈體,而是用刻有預置槽地鋼板捲成。兩種設計都可以在彈體外面套上用rgd-33技術製造的附加破片套,兩者彈體的外部尺寸設計的一樣。

    後一種設計適合大型軍工廠「自動化「生產,後一種就是家庭作坊也能造,也不會浪費現有的設備和技術力量。

    「我到時候要知道幾種設計大批量製造的預計成本、工時和殺傷能力綜合報告,還有與現有的rgd-33綜合性能的對比。」

    林俊還給技術員們一份文件:「這是試制命令。」

    林俊不是軍閥,蘇維埃試制軍工產品需要審批。因為生產是有計劃的。還好他抽屜裡就有一大疊審批表,試制單兵武器只要林俊自己簽字就可以。他有這個權利。

    2月14日上午,林俊借了阿爾希波夫嘎斯轎車送妻子去莫斯科第一醫學院報到。今天他和所有參謀都是一身便服,為的是不顯擺,再說公車私用也不光彩。原本他只想自己開參謀們的專用車送妻子,但參謀們都要跟來,說是為了首長的安全,林俊也就沒有堅持。前段時間自己原來的那輛嘎斯已經歸還,因為斯大林又分配給他一輛進口的「帕卡德」高級轎車,這可是蘇維埃都沒有幾輛的好東西。斯大林對這個愛將實在是太溺愛了,要知道連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成員中間還有很多人沒有這個檔次的座車。自己的座車太顯眼,結果害的林俊常常去借老大哥的專車。

    從妻子那得知,莫斯科第一醫學院原本是莫斯科大學醫學系,30年才獨立出來,但現在已經是全世界最好的醫學院之一,而進修班的導師尼古拉-尼洛維奇-布爾堅科是全蘇最好的外科專家之一,特別是在戰鬥損傷的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

    其實林俊見過布爾堅科,當初給林俊體檢的醫生裡就有他,只不過林俊那是看這些醫生很不爽,根本就沒去記他們的名字,更沒興趣瞭解他們到底是哪科的專家。但現在是不認識都不行,原本還想低調處理妻子進修的事,沒想到布爾堅科已經在等著自己。

    其實一大群具有軍人氣質的軍官(雖然沒穿軍裝)陪著一位漂亮的女軍官來醫學院已經很顯眼,只是現在林俊已經習慣這樣的排場才沒感覺。不過在布爾堅科陪同下參觀了醫學院和它的附屬醫院(進修學員大部分時間將是在醫院裡實地學習)後,參謀們發現自己今天實在是來對了:林俊的參謀有幾個都快三十,可沒一個有老婆,而醫院裡漂亮年輕的女醫生、護士和實習的女大學生多如牛毛!

    對於工作參謀們個個都是老手中的老手,「契卡」的訓練包含了方方面面,怎麼和女性打交道他們也會,只不過根本沒有時間和條件給自己找老婆——估計這也是軍人的一種悲哀了!

    還好林俊知道什麼叫做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一看醫院的情況就和參謀們說:「有時候我沒時間給卡婭送東西就你們來送,明白嗎?!」

    廢話,手下當然明白,而武金斯卡婭聽到丈夫的話也是微微一笑,她也知道林俊話裡的意思。而參謀們對於首長「奉旨找老婆的命令」更是舉雙手贊成。

    「我說同志們,其他小伙子在你們這個年齡小孩都一大堆,是該找個老婆了,以後大姐會幫你們的。」武金斯卡婭比丈夫的參謀年齡都大點,以大姐自稱也沒錯。

    聽到她的話,參謀們就差沒喊萬歲!

    參觀後大家在布爾堅科的辦公室坐了會,而林俊也順便瞭解了一下現在的野戰醫療情況(布爾堅科當時已是軍級軍醫)。當得知現有的戰傷抗菌處理用的是磺胺制劑時,他問:「我們對抗菌素的研究有多少?」

    布爾堅科不僅是外科專家,也是藥物專家(事實上他就有這麼厲害。),「真沒想到安德烈同志能說出這麼專業的術語,讓人驚奇!知道這個的人很少,就是醫生也沒幾個瞭解內情。說實話,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們剛剛開始。」

    「看來契卡該為抗生素的研究出點力了。」林俊想,1942年美國人才開始批量生產青黴素,而目前它還在探索階段,蘇維埃在這方面已經落後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