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一百六十七章 論戰 文 / 血蝠

    第一百六十七章論戰

    「安德烈同志,我們最需要的是足夠數量的重炮,芬蘭人把他們的曼納林防線修成了第二個馬奇諾防線。」

    「據說領導這條防線修築的是他們的巴都將軍。」

    「是,這個人曾經參加了馬奇諾防線的修建,對築壘配系的建造很有經驗。如果開戰,我軍必定要從防線正面強行突破芬軍防線,估計遭受的損失不會小。如果有足夠數量的重炮,可能的損失將會小得多」

    聽得出來,德邊科對如何突破眼前的堅固防線還是有一定顧慮的。重炮,列寧格勒軍區不少也不缺,只不過每個軍區司令員見到林俊都會想著「撈點好處」,這可能是職業習慣。

    「到時候莫斯科會給你們加強幾個重炮師的。」重炮的問題好解決,暫時從其它軍區借調幾隻部隊就成,這不在林俊的權利範圍內。但估計斯大林會考慮到,更不用說歷史上就是這樣。

    「我倒不擔心卡累利阿地峽可能會遭受的困難,北邊曼塞爾凱丘陵一線才是大麻煩。這邊芬軍陣地堅固,但我們的攻堅火力也不是擺設,而且一旦強攻拿下陣地就不會有什麼後顧之憂。但北邊從丘陵地區一直往南差不多500公里邊境線,無論我們從哪個區域進攻都會陷入熟悉地形的芬軍的偷襲和騷擾。在森林區域的野戰環境,我們的優勢裝甲突擊力量無法發揮出有效的突擊能力,反而會有利於芬軍步兵。」

    林俊的擔憂就是史實,再堅固的防線也能被突破,只要你的火力夠強、戰士意志力、戰鬥技能和指揮合適;歷史上紅軍強行突破「曼納林防線」雖然付出了相對慘重的損失,但在這一地區並未陷入戰爭的泥潭——修築堅固防線,也就把能打游擊戰、搞偷襲地條件都給「修建沒了」,陣地一旦失守就是完蛋的結局。

    而北邊則不同。複雜的地形是重視裝甲集群突擊的紅軍最不想碰到的泥潭,密集的針葉林是芬軍大小部隊搞偷襲、圍殲戰的天然盟友。

    困難就擺在面前,德邊科是從國內戰爭裡走出來的優秀指揮員,不是碰到困難就手足無措地庸才,更不用說他還有足夠的準備時間。

    「按照莫斯科的意思,我們列寧格勒軍區已經開始重點研究突破築壘地域與林地作戰的研究和訓練。我從部隊裡調集了一批在國內戰爭時期有豐富游擊與反游擊戰經驗的基層指揮員進行強化培訓,很快就要將這些指揮員派往原有部隊,將老戰法再次運用到實際訓練中。專攻林地作戰。」

    「什麼級別的指揮員?」

    「連、營、團、師級都有,大部分是營團級指揮員,所有人都有當年的實戰經驗。」

    如果說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打游擊戰和反游擊(比如解放初期地剿匪,那些土匪打得可是貨真價實的游擊戰。)本事天下第一,那蘇聯紅軍和鐵托的游擊隊就是並列第二!

    蘇聯國內戰爭時期不僅要面對白軍和外國干涉軍的大部隊,更多的戰鬥對付小股白軍地襲擾,反過來當年有很多時候蘇軍也是在以游擊戰的形式對於白軍,而俄羅斯的廣闊土地就是敵對雙方最好的游擊戰場。

    如今部隊裡就有大量指揮員是從那個時期過來地。懂得如何打游擊,更懂得如何對付游擊隊。紅軍的主要作戰思想在10來年前就已經進入大規模裝甲集群突擊階段,現在是在特殊情況下有拾起老本行,指揮員們的老底子都還在。

    歷史上的紅軍在蘇芬戰爭時可沒這個準備,結果吃虧吃大了。現在讓游擊戰出身的反游擊專家去對付芬蘭的業餘游擊隊,林俊不認為芬蘭人會比紅軍做的更好。

    衛國戰爭時期在烏克蘭,在高加索地區、在白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到處活躍著蘇維埃地游擊隊,打得德軍鬼哭狼嚎。而很多游擊隊的領導者都是國內戰爭時期的老兵,他們將當年的老本行用來對付德國納粹,游擊戰只要條件合適就永遠不會過時,就是林俊前世那會也是如此。

    游擊戰不是一支從沒有經歷過游擊戰的部隊在短時間內能完全掌握的戰法,更不用說如何反游擊;游擊戰也不一定是幾十幾百人的小打小鬧,歷史證明十幾萬人組成的大部隊也能打游擊戰——游擊戰與反游擊只是戰法,和部隊數量無關。

    「如果按照我地作戰計劃,具有強大突擊能力地坦克軍與機械化軍將主要佈置在卡累利阿地峽一線。在重炮部隊的支援下突破芬軍曼納林防線,而北邊地作戰部隊將是步兵部隊為主。由於我們軍區熟悉野戰環境作戰的步兵部隊不足,可能需要其它軍區支援一些部隊。」

    「這個你不用擔心,真的到了需要動用武力解決問題時,克里姆林宮會從西伯利亞給你調派足夠數量熟悉林地作戰的部隊。」

    列寧格勒軍區的步兵部隊一貫的訓練就是如何在城市與平原地區作戰,讓他們去打林地野戰實在是不對「專業」,而西伯利亞的小伙子每天接觸的就是茫茫荒原山林,到曼塞爾凱丘陵地區就像在老家一樣適應。歷史上蘇聯調集的支援部隊有很大一部分是南邊敖德薩特別軍區的部隊。一幫在溫暖的黑海沿岸習慣了舒適氣候的士兵在北極圈附近碰到39年那個特別寒冷的冬天。不用開打戰鬥力就下降一大截,非戰鬥減員就足夠讓一隻部隊基本喪失作戰能力。

    林俊要的是西伯利亞來的野戰部隊:他們不會擔心夜晚氣溫到底是零下30度還是零下40度。他們有對付嚴寒的裝備,也有適應嚴寒的身體、意志和技戰術,北方的嚴寒就是他們的盟友。

    卡車抵達邊境還有段時間,而林俊手頭有一份德邊科提供的最新芬軍「曼納林防線」佈置圖,上面標注地各種防禦工事符號密密麻麻,只有少量區域表明的「不明」:這裡面一部分是情報部門的功勞。也有一部分是邊防部隊、航空兵高空偵察機部隊(如果在己方一側邊境將飛機飛至10000米高度,加上是個能見度足夠的好天氣,大口徑偵查相機能拍到的敵方縱深可不止10公里。)和紅海軍的功勞。

    為什麼還有紅海軍的功勞?芬蘭人都把卡累利阿地峽沿芬蘭灣一線修的如同銅牆鐵壁一般,防禦工事密度甚至比陸地正面還大!

    「安德烈同志,在拉多加湖我們沒有足夠數量適合登陸作戰地運輸船隊,估計芬軍也是吃透了我們這個弱點,在這一側設防密度不大,而芬蘭灣一線他們所採取的重兵佈防導致我們只能在地峽70公里正面強攻。紅海軍同志在這邊能給我們提供的支援有限。」

    林俊的手指一直在敲放在腿上的地圖芬蘭灣一側區域,德邊科知道他想的是什麼。

    「馬奇諾防線還有弱點,芬蘭人的防線真叫得上是銅牆鐵壁,工事修得一絲不漏,除了強攻別無它法。」

    無論從海上發起登陸還是路上突擊,紅軍面臨的只有強攻一條路能走,而相對於登陸作戰,把握更大地當然是紅軍更擅長的陸地作戰。

    天然的有利地形加上合理的工事佈置。放在紅軍面前的就是塊超級難啃地硬骨頭,更要命的是紅軍又必須把它給啃下來。

    林俊的話讓德邊科有意思疑惑——「馬奇諾防線還有弱點」?這可是現代科技與強大國力構築的超級堅固地防禦體系,「曼納林防線」和它相比不過是縮水版。如果將突破「馬奇諾防線」與突破「曼納林防線」拿來比較,任何一名指揮員都會認為後者會輕鬆的多。

    林俊看了一眼對面的德邊科,再看了他邊上幾個穿士兵服裝的「士兵」:這寫人都是德邊科最核心的參謀和警衛人員。

    「只要拿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佬的「馬奇諾防線」就會成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玩樣的代名詞。可惜,我們面對地防線找不到其它解決的方案。」

    兩年後德軍進攻低地國家,希特勒就是因為「馬奇諾防線」的存在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讓法國佬精心構築的防線成了一堆廢物。

    希特勒是被逼的,但歷史卻證明他選對了戰略,林俊這不過是告訴德邊科一個他前世「路人皆知」的事實而已。但司令員同志就不是這麼認為了!林俊說地話給他地感覺就是一次強烈地震——為了避開一條防線不惜與第三、甚至是第四方國家開戰,這裡面的「得到」與「代價」地天平足夠他消化一會。

    「德國在35年吞併了薩爾區,36年佔領了萊茵蘭,法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達拉第在去年已經決定從馬奇諾防線北端、沿整個法國到比利時邊境直至北海邊構築新的防線,叫什麼達拉第防線,還在對馬奇諾防線進行加強。這樣的一味防守戰略就像是不停的往身上穿鎧甲,等著別人來打。」

    林俊的口氣有些戲虐的成分,「不去說臨時購置的工事有沒有原有工事標準堅固。一味防禦的思想就是迂腐的東西。有時間和資源財力去造一條新的防線。還不如多建設幾個機動能力強的機械化軍,至少法國佬的北面還有幾個小國能給它頂上幾天。」

    「安德烈同志。你剛才的話就像一擊重錘,戰略思想上的新思維。」德邊科只能如此去形容:避開敵方的重兵防禦地區、從薄弱環節突擊是戰略中的最基本戰術之一,但要是這個「薄弱壞節」是其它幾個國家就是另當別論,這國家與國家間的關係是很多軍事指揮員很難弄明白的,也不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既然那幾個礙事的國家本就是敵人的盟友,遲早要開戰,那還不如先一步解決它們。法國佬已經感覺到這個危險,但他們的應對方式卻是落伍的選擇:防禦工事固然有效,但一味的防守只能等著挨揍。」

    「即要有邊境防禦的有效手段,更重要是有高度機動的鐵拳。」德邊科明白林俊的意思。

    「東方的中國有偉大的萬里長城,那是防禦思想的終極體現,其實中國人並沒有將長城作為保障國家安全的最重要手段。2000多年前的中國曾經和匈奴人進行了幾百年的大戰,最後將匈奴人趕到了歐洲,當時他們的戰略家是這樣形容長城的:有長城匈奴人一年襲擾一兩次,無長城中原就是匈奴人的掠奪場。」

    「2000年前的中國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因為他們知道就是再堅固的防禦工事也有被攻破的時候,只要集中力量攻擊一點就能成功,只有靈活而強有力的鐵拳才是真正最有效的防禦。但防禦又不能少,如果邊境不設防將是難以預計的後果。法國人只將重點放在防禦上,而它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的陸軍已經落伍了,至少在作戰部思想上落伍,成了防禦的附屬品,要不了兩年,德國人就會讓法國佬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現代化戰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