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九章 千年要塞1 文 / 血蝠

    第一百七十九章千年要塞1

    9月3日上午七點,林俊正在自己臥車的會議室餐桌上同沃羅諾夫一同用早餐。

    原來按照保克爾的意思是要為林俊準備一趟專列,但林俊認為這未免有些興師動眾,雖然自己目前的身份已經能夠享受這樣的待遇,但有可能會讓莫斯科的大佬們私下認為自己過於擺譜——其他副國防人民委員可都沒這麼幹過,而且還會給鐵路部門增添不必要的麻煩。

    專列的級別可是遠遠高於專機,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如果不是這次一同前往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的人過多,林俊早就選擇乘飛機去:專列要鐵路部門進行整條線路班次的重新調整,所有其它客貨運列車都將為專列讓車,還要時刻預備首長一時興起的停車,這其中而引起麻煩不是專機能夠比擬的。

    保克爾遵循了林俊的意思,通知鐵路部門給前往克里米亞半島(也有譯為克裡木半島的。)的旅遊列車增掛兩節專用車廂——保克爾不會讓安德烈同志和普通的旅行者一同乘坐普通的包廂,那樣可是他的失職。

    接到國防委員會的命令,敏感的鐵路方面同志為那名不知名的首長多準備了一個火車頭,力爭火車能夠在9月4日上午准點抵達塞瓦斯托波爾。

    早餐時列車已過庫爾斯克,下一個大站就是哈爾科夫,這次林俊沒功夫去看望科什金同志,要直奔目的地,前面就要進入遼闊的烏克蘭大平原。

    今天起來胃口特別好,吃了滿滿一份土豆泥,早餐不吃肉已經是自己多年養成的習慣,當然在戰爭條件下例外。那會是有什麼就吃什麼。

    旅遊列車提供的伙食本就不錯,更不用說最後兩節車廂裡的重要人物,鐵路局為這趟列車準備的是最高標準地服務與物資儲備,這到讓林俊的衛士們飽了口福。

    黑海沿岸的塞瓦斯托波爾雖然是軍事重地,但怎麼說也已經不是蘇維埃的腹地,靠著黑海,而且克里米亞韃靼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民族成份與地域歷史有些複雜(主要是1918∼1920年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那裡曾先後被德軍和英、法、希軍以及鄧尼金的白軍佔領。)。保克爾死活要林俊帶上衛隊——去這樣的「複雜」地區首長必須有萬全的安全保障。

    林俊也算是被自己辦公室主任的敬業弄地沒轍,只得帶上一個分隊的警衛員——按照保克爾的意思是整個衛隊全部出動,被林俊否決了,不然也太誇張了。

    但就是十人的衛隊就已經讓當時接待的莫斯科火車站領導有些想不明白,這倒不是人數的原因,而是有這些一看就不是一般軍人的同志個個都背著個黑口袋。

    「有些事最好不要想太多,好奇害死貓。」見慣了大人物的鐵路同志只是將注意力在那些口袋上停留了半秒鐘。

    內務部考慮地很周到,目前那些新式武器是絕不能在公眾面前出現的。只能出現在軍營裡,但安德烈同志的衛隊執行任務又必須配備,乾脆專門設計了可快速打開的專用偕行袋與偕行箱,布袋裡的ak47甚至可以在必要時不開袋射擊。

    現在衛士們就按照無數次地練習一樣執行著自己的職責:狗熊一般的阿廖沙就坐在林俊身後。

    林俊身後的位置已經不再是蘭德斯科奇地專利,一出門阿廖沙就會忠實的站在自己身後——還好他沒有拿著一隻ak47或rpd在自己身後晃悠。不然真有點後背發涼。

    一身嶄新的大士制服,一看就是特製的貨色,比量產的那些好看的多(兩米的身高不特製估計不行。),領章上的特殊符號表明它地主人是內務部直屬部隊的精英。由於是在列車裡。阿廖沙沒有戴他那頂特大號的布瓊尼帽,露著一顆大光頭,武裝帶上別著托卡列夫33手槍的槍套,林俊估計裡面的手槍是實彈。

    昨天林俊問過阿廖沙:托卡列夫手槍對於他蒲扇一般的大手會不會顯得有些小?

    「是的,安德烈同志,但已經習慣了,再說目前手槍已經不是我的主要裝備。」

    同一支部隊當然要用相同地武器,這樣彈藥會通用。但手槍在林俊地衛隊裡相對來說已經不是很重要——當然在ak47能光明正大的出現前同志們還得用段時間。

    「左輪手槍用地慣嗎?」

    「還好,以前我很長時間用的都是左輪手槍,就是原來的納甘手槍用著不怎麼舒服。」

    林俊知道阿廖沙說的是m1895納甘轉輪手槍,沙俄的老爺貨,好處只有不卡殼這一點。就是到現在蘇維埃很多重要人物的警衛員都還在用轉輪手槍——彈容量不大沒問題,一槍就夠了。

    「我那有把美國產的11.43毫米大口徑轉輪手槍,回去後我送給你。美國佬的傢伙你用估計剛合手。」

    上次裝備部進口了批美國最新製造的手槍和彈藥做試驗,林俊看著做工不錯就利用職權拿了把玩玩。結果發現11.43毫米的傢伙自己當玩具還是有些不合適:後坐力過大。塊頭也嫌大。

    美國佬的左輪手槍都已經是種文化,很多型號根本就是為特殊的人群「量身定做」的——誰讓自己看中的是把超大號的柯爾特。自己一米八二的塊頭用著都嫌大,估計就是為阿廖沙這樣的巨人準備的。

    這美國人也有些過分,連一起進口的子彈都是清一色的露鉛開花彈,根本不是記憶中的美軍制式槍彈,彈殼比軍用點四五手槍彈長出一節,要是用來對著人來上那麼一下,估計就是一個大窟窿,最適合阿廖沙這樣的魔鬼筋肉人。

    「裝備部進口這樣的民間玩樣幹嘛?!」

    林俊這也不是因為好玩才想到送衛士武器——t33的穿透力太強,要真是到了需要用手槍來上一傢伙的時候。自己身後地那位有支一槍能把人打飛的大傢伙也未必不是好事,再說自己拿來的子彈都有個上千發,足夠阿廖沙去熟悉手中的新玩樣。

    餐桌上林俊並沒有和炮兵主任同志聊大炮或是要塞,而是把話題放在了車窗外的黑土地上——一望無際的烏克蘭大平原就在前方,這裡是蘇維埃的糧倉,蘇聯的命脈之一。

    每次經過烏克蘭平原,林俊都會想起前世到過地三江平原——黑土地在世界上僅有三大塊,除了烏克蘭大平原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就是中國東北的黑土地。

    烏克蘭大平原的面積約為190萬平方公里,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面積約為120萬平方公里,它們和東北黑土地一樣,都分佈在四季分明的寒溫帶,由於植被茂盛,冬季寒冷,大量枯枝落葉難以腐化、分解,歷經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質。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層。

    鐵路兩邊的麥田無邊無際,給人欣欣向榮地感覺——有件事是現在的蘇維埃人刻意不去提及的:因為十多年前的政策失誤,由於過度毀草開荒、破壞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嚴重,這裡發生破壞性極強的「黑風暴」,糧食歉收導致烏克蘭大饑荒。

    烏克蘭地黑土雖然肥沃。但由於完全就是廣大的平原,由於每年冬季漫長,開墾後的土地一年只能耕作一季,這和林俊記憶中的東北一樣。正是這個原因導致土地裸露地時間過長。結果風一吹就是噩夢。還好這些年蘇維埃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採用了科學的輪作方式,盡量減小風蝕的危害,不然林俊不用去關心紅軍建設了,光糧食問題就夠領導人們頭疼的。

    前世的林俊瞭解過一些蘇聯饑荒的歷史,那是在18年至22年和32至33年,蘇維埃餓死了不少人。第一次從1918年開始,歷時3年的武裝干涉給蘇俄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各種物品匱乏,公共設施遭受破壞,持續地乾旱又使各種作物難以生長。在這一年裡,蘇維埃的土地上掀起史無前例的糧荒,波及蘇維埃的30多個省,受災人口達到3350萬人。在這些地區,每天都能看到有人餓倒在路上。在這次大饑荒中,美國幫助蘇聯抗過了這場災難。高爾基都曾盛讚華盛頓出手挽救了至少900萬條生命。

    但美國人不是無私幫助別人的慈善家。商人藉機發財,美國救援更是不忘趁火打劫:美國當時對蘇俄援助的人道性不容否認。但是在援助過程中也夾雜著複雜的政治動機和商業目的。比如從一開始就提出了很多附加地政治條件。蘇維埃在困難地情況下不得不屈從於美國的要求,這就使得援助帶有很強地功利性質,發政治財同樣是美國人特有的精神。

    而第二次饑荒的災難程度一點也不遜色,蘇聯解體後很多嚮往西方式民主的人更是將一切原因歸根到蘇維埃的政策錯誤上,忘了是誰讓他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對這點前世的林俊十分反感。

    「沃羅諾夫,32年的那次饑荒可不好熬哦。」

    沃羅諾夫看著林俊:「安德烈同志,這可是個危險的話題。」

    「是有點危險,不過是對蘇維埃的敵人而言。饑荒過去沒幾年,你看現在人民的生活多好。對了,我對18年的那次饑荒記憶很少。」

    林俊的言下之意就是要沃羅諾夫說說當年的大饑荒,再說那次饑荒主要是由帝國主義的入侵造成的,不算危險話題——其實危險話題又如何?林俊在任何事都可以說,只要不是反斯大林的就可以。

    「您那是應該是在西伯利亞了吧,那邊當時的情況相對這裡好得多。18年我剛在列寧格勒參加紅軍,部隊裡還好,至少一般還能吃上黑麵包,但老百姓吃的更少。農村裡很多地方就是靠樹皮草根過活,冬天沒吃的,極少地方甚至吃死人。但老百姓就是再怎麼艱難,還是會把糧食給我們,讓戰士們能吃飽去打白軍和干涉軍。」

    「列寧格勒當時的情況怎麼樣?」

    「那幾年冬天每年都會餓死人,有些人在街上走著走著就倒下了,連救的人都沒有,因為大家都沒吃的。還好,這種事再不會發生,現在我們有的是糧食,那些敵人也不敢再打我們的注意。」

    一般人都不會想到還會有哪個國家敢於大舉入侵蘇維埃,更不會想到歷史上幾年後的列寧格勒圍城。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毛主席的話是至理名言,沒吃的什麼都是一場空。

    「看今年的天氣又會是一個豐收年。」林俊看著窗外的麥田自顧自的說。

    「是的,安德烈同志,是個豐收的好年景。」

    「要是沒記錯,蘇維埃明後兩年都會是糧食豐收年,從明年開始要逐步採取糧食備戰計劃。」林俊想。

    糧食貯備不是勒緊褲帶過日子,現在沒這個必要:目前每年蘇維埃都會將大量富裕的糧食以優惠的價格出口,還有大批糧食用來釀酒,甚至因為儲存不當而發霉倒掉的糧食也很多。只要在這三個口子上做些合理的文章,完全能在不降低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逐步儲存大批糧食,那些酒鬼們也不會為了找不到伏特加而發牢騷。

    自己這個副國防人民委員是想的、管的越來越寬——權利越大責任越大,回去就要同斯大林和加裡寧同志商量這個問題,而且還要弄出個合適的方案:一個不好比打亂工業生產體系更糟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