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四百四十四章 終極巨炮2 文 / 血蝠

    第四百四十四章終極巨炮2

    多拉巨炮,也許它口徑不是世界第一,但絕對是威力最為恐怖的「常規」火炮。正因為它巨大的威力,要找到一個值得「重型古斯塔夫」炮擊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般的城市根本不足以成為其炮擊目標,級別不夠,只有那種堡壘遍佈的城市才值得「重型古斯塔夫」出馬。

    明斯克照理還「不夠格」,但守衛者的決心讓希特勒下定了決心——單靠「多拉」的超慢射速就想摧毀明斯克城防,那等於癡人說夢,也許前期進攻「斯大林防線」時還比較合適,但它沒趕上。希特勒要的是它能夠造成的巨大心理震懾力——守衛者根本無法預測致命的炮擊會不會落到自己頭上:一旦被擊中,絕對有死無生!

    「多拉」的炮擊不同於轟炸,轟炸那是看得到的威脅,而炮擊是無法預測的死神召喚,對任何軍隊的心理都有極其顯著的負面影響,士氣很快就會下降。更為可怕的是:也許守衛者一時間都難以理解那樣劇烈的爆炸從何而來!

    「多拉」,列車炮中的終極猛犸!

    很奇怪,德軍密集的集群炮擊只是持續了短短的一陣,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步兵進攻,看來德國人是想用「多拉」和其它鐵道跑的炮擊逐步消耗紅軍的士氣。

    林俊在廠房頂樓找了把椅子四平八穩的坐下,隔一會就看看手錶,再抬頭看看晴朗的天空。巨大的煙團不規則的斷斷續續出現在城區,但都不是「多拉」的傑作,這樣規模的重炮炮擊守衛著們已經習慣了。

    這會在明斯克東部的兩座機場,能夠出動地35架彼2俯衝轟炸機正在準備,地勤人員使出渾身解數,力求最快速度做好出擊準備。

    在6號機場。波爾賓上校就在跑道邊召開一次緊急情況介紹會。

    「8號機場三大隊的12架轟炸機將全部使用集束炸彈,為我們壓制德國佬在目標區部署的防空火力,近衛第一殲擊機師二團一大隊為我們護航,代理大隊長闊日杜布大尉大家都認識。」波爾賓一指身邊的闊日杜布。

    木架子支起來的黑板上簡單繪製著行動示意圖:「目標是一門巨型鐵道炮,按照普倫雅科夫元帥的預測,它比艘驅逐艦小不了多少,小山一樣的一堆鋼鐵!」

    站在波爾賓面前的幾十個機組都不是什麼新手,個別幾位還見識過德國人地那些鐵道怪物。但「比驅逐艦小不了多少」的絕對沒見過,想像一下都有點「腦子短路」。不過短路歸短路,心裡已經有了各大概的概念。

    「記住,有小山一樣大,超出我們對任何大炮的理解,看到那樣的怪物就說明你找對目標了。」說實話,波爾賓都有點難以想像元帥說的那樣的巨炮是個什麼模樣!

    「距離不遠,我們將在機場就會和三大隊。經北側的二號航線進入搜索。為保證突然性,所有飛機奔襲時飛行高度不得超過200米,抵達目標區後,三大隊分散,配合我們這邊地三個分隊分三道回型航線搜索。明白沒有?!」

    「明白!」飛行員們的回答簡單明瞭。

    「所有人都練習過超低空投彈。記住我們所有飛機只有一次機會。德國人在目標附近部署有大量小口徑高射炮,還應該有防化兵的煙霧裝置。一旦發現目標,無論是誰,報告的同時就發動攻擊。所有飛機只攜帶翼下炸彈。100公斤的對那東西沒什麼用。有什麼問題?」

    一名中尉示意,「如果發現其它德軍重要目標是否需要攻擊?」

    「在確認徹底摧毀目標物前,所有飛機不得攻擊任何其它目標。」波爾賓地回答很明確——就是你看到了希特勒也要等到報銷了那門大炮之後再說!

    飛行員們四散開走向各自座機,波爾賓同闊日杜布再協調了一下。

    「我們會在300米高度護航,不要擔心德國人的戰鬥機,但他們的高炮火力非常猛,祝你們好運。」闊日杜布將率領24架拉格5護航。

    「一樣,也祝你們好運。」

    這會在明斯克四周。兩邊都佈置了密集的防空火力網,從中高空突防等同於「百分之五十『自殺』」,低空地威脅反而更小寫——但一旦進入小口徑高炮陣地控制區,那可就是九死一生了。也正因為這點,波爾賓選擇的是曲折航線和超低空轟炸,而不採用最近的直向航線和高精度俯衝轟炸:主要威脅不是在目標四周,而是在半道。

    23架彼2共攜帶92枚250公斤級高爆彈,應該能夠炸毀那個目標——出其不意是關鍵。波爾賓雖然弄不清楚元帥是怎麼算出那個五公里半徑的。但只要目標在那個範圍之內。飛行員們一定能把它給挖出來!

    這會地勤人員正將最後一批高爆彈掛上炸彈掛鉤,機械師們已經完成最後的起飛前測試。

    波爾賓身穿飛行服進入飛機。機組人員各就各位——普倫雅科夫元帥的直接命令,波爾賓這個新任的轟炸機師師長絕對要親自上陣,而且自己的轟炸技術絕對是最好地!

    所有機組就位,機場打出兩發綠色信號彈;加大油門,發動機發出咆哮。拉格們先起飛,23架彼2緊緊跟上。

    只在機場上空兜了一個圈,三大隊的飛機到了——他們是滿彈藥出擊,不僅僅翼下掛著4枚250公斤級集束炸彈,機腹彈倉和發動機後部彈倉都塞著100公斤殺傷彈:它們將傾盡全力壓制目標區的德軍防空火力。

    相對於高爆彈和普通殺傷彈,集束炸彈對於暴露目標的殺傷效果要大得多,用「金屬風暴」來形容也不為過,只不過對硬目標基本無能為力——對付防空陣地那是最佳選擇。

    從接到命令到第一架飛機騰空,波爾賓只用了40分鐘,這已經是超高的效率——油是滿的,但掛載需要的炸彈是個工作量非常巨大的工作,兩個機場經驗豐富、訓練有素。

    林俊在樓頂上等到了機群已經起飛地消息,在這樣短地時間內集結這樣一支專門的攻擊機群,林俊對於科別茨和波爾賓地效率很滿意。

    40分鐘,「多拉」只在10分鐘前再次開火,巨大的炮彈並沒有準確擊中什麼大樓,而是落在了斯維斯洛奇河裡,把河水、碎冰和河泥炸起幾十米高,「順帶著」還徹底摧毀了一大段河堤。從47公里外炮擊,能有一個大體的命中率已經很不錯,德國人也不能指望「多拉」的精度能和坦克炮近距離炮擊相比。

    林俊估算著下一發重達四噸多的巨型炮彈會在個把小時以後發射——「多拉」一天最多只能發射14發炮彈的「資料」看來是正確的。

    根據德國人的資料顯示,「多拉」最短炮擊間隔是15分鐘,估計這是發射第一和第二發之間的間隔,之後的間隔時間會越來越長,直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常量。

    差不多兩噸的發射藥所產生的巨大熱能會有很大一部分被炮膛和炮管吸收,有一個必須限定的最終界限——厚重的鋼鐵散熱需要很長的時間,雖然現在的氣溫早已是冰點之下。

    也難怪後世的人對「多拉」褒貶不一,還貶低的居多:除了特定的場合,它的作戰價值無法與其建造、使用它的代價維持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

    35架彼-2分成四個小分隊,從100至150米的超低空以380公里的時速飛躍己方控制區,而拉格們在稍高的位置。超低空突防需要嫻熟的技術和勇氣,機群呼嘯而過,引來地面己方陣地官兵的注意——在這樣的高度,當自己空軍的飛機從背後呼嘯而過,那種感覺對於地面上的人來說相當震撼和興奮(當然,正在打瞌睡的同志除外,他們會很惱火。)。

    飛行員們根本沒去注意下邊同志們的反映,全神貫注的駕駛已經需要他們精神高度集中,而且還有嚴峻的考驗在等著他們——一過己方控制區,德國佬的高射炮和機槍就「熱烈歡迎」。

    高度夠低,機群是一閃而過,地面防空炮火的威脅並不是很大。波爾賓測算著角度和距離——目標區就在前面不遠。

    「我是俯衝者,各分隊按照計劃散開,搜索目標。」波爾賓下達指令,四個分隊按照預定計劃分散,高度稍稍上升至300米。只要一發現目標,各分隊長在發動攻擊的同時將報告位置——其實通話器裡一喊就能互相看到,五公里半徑在空中只是很小的一個圈子。

    「一點鐘方向,德國戰鬥機!高度1000數量八架!戰鬥機跟我上!」耳機裡傳來「雄鷹13」的呼叫:彼-2們不需要分心,它們只需要最快速度的找到目標,摧毀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