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五百二十七章 突擊炮和坦克集團軍 文 / 血蝠

    第五百二十七章突擊炮和坦克集團軍

    揚克羅夫這會的工作就是把本師駐紮地範圍之內的所有繳獲的德軍裝備集中在一起,這工作單靠他的步兵連可幹不完,各部隊都會自動把裝備往這運。

    這裡沒有完好的德國卡車,它們早就被紅軍各部隊編入自己的運輸隊,連能夠找到的一切德國卡車殘骸都被收羅了一番,充實汽車單位的備件庫。

    為了拖動那些零散的德國裝甲車輛,揚克羅夫想出了不少辦法:把能夠開動的德國坦克當牽引車使,把不少損壞的德國坦克拖了回來。

    這裡的所有德國坦克被分給了坦克軍,這會坦克部隊就調來不少重型牽引車,要把損壞的德國坦克拉去軍修理所進行修理,看看能不能用德國人自己的部件多修出幾輛能用的坦克。

    聽了那名裝甲兵大尉的報告,林俊問他:「你們的修理所是不是只能修理而不能改裝?」

    「是的,副統帥。換個炮塔、修個變速箱什麼的還成,如果是小改動也能,但要更換不同型號坦克炮一類的工作,軍一級修理所還不成,只有在方面軍一級的修理工廠才可能做到。」

    大尉回答的非常清楚,不過這也只有軍人能明白:就像這「換炮塔」的意思就是把車體損壞、炮塔完好的坦克的炮塔,換到炮塔損壞沒有修理價值的完好車體上,前提是同型號。

    如果是要把德國的75毫米火炮換成蘇聯的76.2毫米坦克炮這樣的大動干戈,就不是軍修理所能辦到的,焊個指揮塔、加個大燈還行。

    那些破爛不堪的德國坦克將被拆下所有完好的部件,當做其它同型號車輛地備件,而車殼將會留下交給後邊「收破爛」的地方人員處理。

    「元帥,加上這裡繳獲的,這次我們大概能得到20輛左右的德國四號坦克和5輛能用的自行反坦克炮。可以組成一個新的坦克營。」

    「前期你們損失比較大,就是獲得上級補充也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齊裝狀態。那些德國裝備也還能湊合,做為補充也是個辦法。」林俊想了想,「那彈藥能不能解決?」

    「方面軍後勤部在盡量收集我們能用的德國炮彈,現在就已經湊了5個基數,我們的炮兵們看不上德國佬地75毫米炮,就是穿甲彈少點。機槍彈倒非常多,把我們的坦克機槍打禿了也用不完。」

    「古謝夫。讓三個方面軍的後勤單位各自協調一下,看看各自範圍內有哪些繳獲的德國裝備物資可以協調一下。」

    「是,元帥。」

    統帥嘛就做做決定、指出要點,具體的事交給下邊人去辦。

    「走,我們到外邊看看。」林俊對著揚克羅夫說,「那些德國佬的突擊炮有時候比他們的坦克還難對付。」這後半段是對那名裝甲兵大尉說的。

    「是地,副統帥。有時候都不知道炮彈從哪飛來的。」大尉站起來回答。

    為什麼難對付?因為三號突擊炮夠矮!

    在林俊面前的這些突擊炮高度才2米16,憑借它低矮的外形成為難以捕捉的目標和危險地對手!

    3號突擊炮在二戰中給紅軍製造了大麻煩。很多德國炮兵用它獲得過驕人的戰績!其中在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第244突擊炮營的一輛三號突擊炮f型(由軍士長庫特-普弗瑞德納指揮)在20分鐘內摧毀了9輛紅軍坦克。1942年9月18日,他因此被授予騎士十字勳章。

    第667突擊炮營的騎士十字勳章獲得者軍士庫特-克利策,1942年2月在北部戰線,幾天之內擊毀了30輛紅軍坦克。

    而「大德意志」師突擊炮營地營長。又一個騎士十字勳章獲得者上尉彼得-弗朗茨,在1943年3月14日,在波瑞斯沃卡地區帶領他的營一天內擊毀了超過43輛t-34/76坦克!

    歷史上截止1944年初,據說突擊炮手們擊毀的坦克總數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20000輛!而它本身的產量、包括各種變形車在內。到戰爭結束時也就是大約9500輛。

    對於紅軍坦克車組而言,三號突擊炮是個非常危險的對手!

    林俊在裝甲兵大尉的介紹下詳細看了看一輛三號突擊炮,大尉認為這些突擊炮生產出來最多才半年,還非常新,裝備的是43倍口徑地75毫米炮。

    這就相當於f型的火力,備彈54發。

    「元帥,這種德國自行火炮的觀瞄裝置非常精密,如果在防禦作戰中使用。將會對我們造成非常大的麻煩。它太矮了,很難擊中也難發現。」

    「我看它不僅僅適合於防禦,進攻作戰中要是和坦克配合的好也極具威力。我們也需要相同的突擊炮!」林俊看了看大尉,「很快,你們裝甲部隊就會得到裝備更大口徑坦克炮的自行反坦克炮。」

    林俊知道最晚在二月初,第一批su-85型自行反坦克炮就將運抵明斯克,補充給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在3月結束前,所有方面軍的裝甲部隊都將獲得自己地su-85。

    人員就地訓練。那些su-85將從遠在烏拉爾地製造廠貨運站直接上裝上火車。連同整營、整團需要的配件和少量先期經過技術培訓地技術骨幹直抵明斯克。

    德國佬的坦克裝甲越來越厚,那些四號坦克的裝甲都在加附加裝甲;德軍的坦克炮達到了能和t34-85型相對抗的程度。根據估計。下一次大規模正面衝突時救將會遇到防護更堅固的德國坦克——到底有多厚?

    林俊完全是按照虎式的性能估計的,在其影響下,這反坦克炮火力那是越猛越好!

    造坦克時間、工時相對自行反坦克炮要費,但自行反坦克炮是不可能替代坦克的,為此林俊做出了個非常「蘇聯化」地決定:兩條腿走路,坦克卯足了勁生產。另一邊自行反坦克炮的生產也加班加點——把蘇聯坦克裝甲車工業的生產潛力完全挖出來!

    su-85比歷史提前出現。

    歷史上要到1943年1月,紅軍在列寧格勒繳獲了1輛德軍的虎式重型坦克,蘇聯最高指揮部被震驚了後才催生su-85。因為虎式坦克的裝甲對於當時大多數紅軍火炮來說實在是太厚了!紅軍裝備最普遍的f-34(t-34-76安裝)和zis-5(kv-1安裝)型坦克炮,只有在近乎『自殺』的距離上才能擊穿它!

    當時的解決辦法是「海選」,最後發現有兩種火炮:85mm地防空炮和122mm的a-19型炮可以對付『虎『式坦克,這就催生了t34和「斯大林型」坦克。而另一方面,彼得洛夫設計局被指定開發一種新型的坦克殲擊車,要求在已經設計的su-122底盤上安裝一門85mm火炮。

    43年5月5日。彼得洛夫設計局開始設計在su-122上面安裝1939型85mm火炮,最終彼得洛夫設計局的一種安裝有d-5s火炮的試驗型在比較測試中顯示出其優越性,經過改進後稱為su-85-ii,被接受並定名為su-85自行反坦克炮。

    su-85攜帶48發炮彈,還有1500發乘員使用的衝鋒鎗子彈,24枚f-1型手榴彈以及5枚反坦克手榴彈。因為它的引擎,傳動,以及大量其它部件都是和t-34(無論是76還是85型)通用地。這對於乘員在一線接車、掌握新車使用非常方便。

    後勤上的保障也不難,因為su-85的彈藥同t34-85型通用,加上零部件也具有通用性,維修保養同t34類似,零配件供應也容易得到保證。

    這會由於「斯大林」重型坦克的火炮供應問題。「紅色猛犸」的產量一直上不去,和t34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大量部隊希望得到一種比t34-85更具威力地坦克,雖然「斯大林」重型坦克威力無比,但估計到年底最多能提供1500輛。有點僧多粥少。

    再研製一種重型坦克是不可能的,那只會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坦克炮工藝要求高導致「斯大林」型產量的限制,等將來工藝得到改進,產量自然會上去。林俊覺得部隊是被源源不斷能夠獲得的新裝備給「慣壞了」,堅決地否定了某些人的提議。

    贏得戰爭要靠t34和大量的自行反坦克炮,「斯大林」重型坦克不是當做「四處亂爬」的t34用的,現在能夠保證的產量已經足夠,不必花更多的資源和精力去擴大它昂貴的坦克炮生產。

    不過即然部隊希望得到更強有力、數量更多地進攻武器。林俊已經讓坦克工業部和自行火炮部門給下面發文,設計一種基於t-34坦克地盤,裝備一種「容易生產的」100毫米火炮的新型坦克殲擊車的指令。

    林俊把設計新式火炮的任務交給了費爾多-費多羅維奇-彼得羅夫,讓他組織一個設計團隊在海軍的100m毫米b-34型炮的基礎上搞研究。

    命令很**,除了b34型,其它的100毫米口徑火炮都不需要去浪費時間——彼得羅夫在速度非常快,自從去年11月得到命令,這會新型炮已經定型。命名為d-10:還是兩個型號。坦克型地為d-10t而自行火炮型地為d-10s,這兩種型號僅有很小的區別。

    林俊並沒有因為彼得羅夫地自作主張、多設計了個坦克用d-10t而發火。但讓設計局暫時保留d-10t的設計,而準備投產d-10s。

    幾家工廠反應現在的生產任務已經壓得他們快喘不過氣,如果這會上馬裝備d-10s型100毫米反坦克炮的su-100坦克殲擊車生產計劃,那su-85的生產就會受到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坦克的製造。

    林俊早就吃過大躍進的虧,於是命令su-100地生產計劃暫時壓著。連d-10s的生產也暫時押後。至於時間,林俊認為最晚半年之後,su-100就會具備生產的先提條件——它的對手!

    對付「虎、豹」們su-85也成,但su-100當然更好!

    同這會紅軍大量使用的su-76的設計、使用思路不同,su-85和su-100可是說完全就是為對付對手的坦克、突擊炮而準備,而su-76雖然具有不錯的反坦克能力,但其主要任務是對步兵實行近距離火力支援,反坦克作戰排在了第二位。

    林俊就要返回城區。臨別之時緊緊握了握揚克羅夫地手:「有事就給我打電話,你知道往哪打。」

    「安德烈,打不通怎麼辦?」揚克羅夫終於用上了幾年前的稱呼。

    「呵呵,那就找古謝夫,電話基本會從他那過。」

    回到明斯克的辦公室時,已經有份來自莫斯科的文件在等著他:如果不是三個新的方面軍司令員還沒上任、部隊整編連開始都還算不上,林俊這會就該返回莫斯科了。

    根據將有可能出現的夏季坦克大戰和烏克蘭方向進攻作戰的需要,最高統帥部決定要組建5個坦克集團軍。這可是紅軍歷史上最大建制的裝甲突擊集群!

    40年那會都認為機械化軍都有可能指揮不靈,而現在經過實戰考驗,更大規模地坦克裝甲集群都要投入作戰!

    這並不是對完全新的部隊進行組建,而是在原有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基礎上組建5個坦克集團軍。其中第一和第四坦克集團軍將部署在烏克蘭,另三個坦克集團軍將在莫斯科附近組建。歸屬最高統帥部,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部署到白俄羅斯,或將其中一個調往烏克蘭。

    坦克第1集團軍將在目前西南方面軍所屬第38集團軍的基礎上組建(注意,紅軍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被改編為其它番號部隊後。原有番號基本不會廢除不用,而是再聚集一批部隊重新組建。這38集團軍就將被重新組建,只不過所轄部隊不同了。而這樣地情況在衛國戰爭中很常見,比如紅軍衛國戰爭時期的10個坦克集團軍和5個突擊集團軍基本就是這麼來的。),將編有坦克第13、第28軍,步兵第131和第399師,坦克第158旅以及若干炮兵、工程兵和其他部隊。

    其集團軍司令員的人選讓林俊眼前一亮:基裡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炮兵少將。

    那是名優秀地指揮員,非常有特點——脾氣火爆崇尚進攻、性格剛烈渾身是膽!讓他指揮一個純粹就是為進攻的設立的坦克集團軍。在林俊看來正好是「門當戶對」!

    一看他幾天前的職務,林俊都覺得有點摸不著頭腦——騎兵第六軍軍長。林俊知道歷史上莫斯卡連科在1955年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但著直接從騎兵軍軍長擔任坦克集團軍司令員,這差別也實在有點大。

    林俊不知道,莫斯卡連科「照理」要先擔任第38集團軍司令員,然後才是坦克第一集團軍司令員。但這會在第38集團軍司令員位置上的並不是他,倒是有不少高級指揮員對他的進攻思維和作風非常看重,自然有人做舉薦。

    要詢問騎兵高級指揮員的調動的情況。找布瓊尼沒錯。

    接通電話。「謝苗-米哈伊洛維奇,你那有沒有收到統帥部組建坦克集團軍地文件?」

    林俊文的直截了當。布瓊尼喜歡那樣。

    「是的,安德烈-尼古拉耶維奇,就在一小時前。」

    「第一坦克集團軍司令員的人選基裡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這人你怎麼看?原來是第6騎兵軍軍長。」

    「果敢、崇尚進攻,雖然不是騎兵出生,但有騎兵一往無前的膽魄,而且富有指揮才能。」

    「謝謝,謝苗-米哈伊洛維奇,我會給統帥部打電話。就確定其擔任坦克第一集團軍司令。」

    林俊這不是到布瓊尼這瞎問,口氣是恰到好處:布瓊尼能聽出林俊的詢問口氣——人是不是你推薦的?

    沒有什麼不滿,就是瞭解此人如何。

    要組建坦克集團軍的消息林俊早就知道,但並沒有去做什麼推薦,顯然騎兵部隊那邊向統帥部反映過莫斯卡連科這個悍將,這會就派上用場了。應該只是向上面反映這個指揮員地能力出眾,而不是直接舉薦他擔任什麼。

    發給林俊,這人選如果他同意。那統帥部就會立刻任命,而不需要經過什麼考慮斟酌——斯大林和林俊都認為這人不錯地話,還用考慮什麼呢?

    基裡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1920年參加紅軍,1926年加入蘇聯『共產』黨。畢業於烏克蘭紅色指揮員聯合學校(1922),工農紅軍炮兵指揮人員訓練班(1928)和捷爾任斯基軍事學院高級指揮人員進修系(1939)。

    莫斯卡連科參加過國內戰爭,當時為列兵,曾在烏克蘭和克裡木對白衛軍和馬赫諾匪幫作戰。在頓河和北高加索同反革命匪徒作鬥爭。1922年起在北高加索軍區和白俄羅斯軍區工作,歷任炮兵排長、連長、營長和炮兵團參謀長。1934年任炮兵團長,1935午6月任遠東機械化第23旅炮兵主任。1936年9月任基輔軍區機械化第133旅炮兵主任。

    39年捷爾任斯基軍事學院高級指揮人員進修系畢業後,任彼列科普步兵第5l師炮兵主任:在該師編成內參加了1939—1940年蘇芬戰爭,為基輔軍區參加蘇芬戰爭的少數部隊之一。其本人在炮兵使用方面表現出非常高地水平。後任敖德薩軍區步兵第35軍炮兵主任,1940年8月—1941年5月任該軍區機械化第2軍炮兵主任。

    1941年5月起任摩托化反坦克炮兵第1旅旅長,就旅長職務上參加了衛國戰爭。後歷任步兵第15軍軍長、騎兵第6軍軍長。

    坦克第二集團軍在第三後備集團軍的基礎上組建,將轄有:坦克第11、第16軍。步兵第60、第112和地194師,步兵第115旅,滑雪兵第28旅、剛剛獲得「近衛」稱號的近衛坦克第11旅以及其他兵團和部隊。

    坦克第二集團軍司令員人選是原第17集團軍司令員普羅科菲-洛格維諾維奇-羅曼年科中將。

    坦克第3集團軍將以第58集團軍為基礎組建,暫時直屬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轄坦克第12和第15軍、近衛摩托化步兵第1師、步兵第154和第264師以及坦克第179旅,編組完成後將前往白俄羅斯前線,司令員人選為帕維爾-謝苗諾維奇-雷巴爾科少將。

    雷巴爾科也是個林俊熟悉的指揮員,因為他在40年那會是駐中國武官,而歷史上更是在1945年就被授予「裝甲坦克兵元帥」軍銜。

    其1919年加蘇聯『共產』黨。1919年參加入紅軍。畢業於高級首長進修班(1926,1930)和伏龍芝軍事學院(1934)。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為列兵。1917年12月參加赤衛軍。

    國內戰爭期間,任騎兵第1集團軍的團政委和旅政委,同白衛軍和波蘭白匪軍作戰。1926年任騎兵連連長,1928—1931年先後任團長、團政委、騎兵旅旅長和騎兵旅政委,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任山地騎兵師副師長。1937—1940年,曾任駐波蘭和駐中國武官。後來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從事教學工作。

    戰爭開始後。雷巴爾科擔任了第34集團軍副司令。他雖然不是裝甲兵出身,但對指揮坦克部隊作戰瞭如指掌。作戰勇猛、思維縝密。瞭解他的人都知道其平時沉默寡言,但一旦行動起來就猶如猛虎下山、勢不可擋!

    坦克第4集團軍將在頓河附近組建,下轄坦克第22和第23軍、步兵第18師、坦克第133旅、殲擊第5旅以及若干獨立部隊。司令員為瓦西裡-德米特裡耶維奇-克留喬金少將。

    坦克第5集團軍將在莫斯科軍區組建,直屬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下轄坦克第2和第11軍、步兵第340師、獨立坦克第19旅以及若干炮兵和其他部隊。組建後最有可能歸屬白俄羅斯前線。

    集團軍司令員人選亞歷山大-伊裡奇-利久科夫少將,一個作風硬朗地指揮員——林俊認識他,也知道他在「那場衛國戰爭」中的結局——1942年7月25日,在沃羅涅日州梅德韋日耶村附近陣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