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蘇聯英雄

第一卷 第五百四十九章 殘酷 文 / 血蝠

    第五百四十九章殘酷

    「就讓蘇斯洛夫同志負責這個工作,你們地方黨政機關做配合。」林俊的這句話注定在波羅的海三國將掀起一股殘酷而血腥的鎮壓!

    一直以來,斯大林對蘇斯洛夫的評價基本可以如此概括:你辦事我放心!

    剛才克里姆林宮已經給林俊來過電話,中央對於副統帥的安危和波羅的海沿岸的局勢深表關切:林俊為此要再向莫斯科掛個電話,向中央通報自己的決定和方面軍將採取的行動。

    不過電話不通!

    「古謝夫,向克里姆林宮發電:關於西北方面軍所屬範圍之內清除反蘇維埃恐怖組織的工作,已全權交由方面軍軍事委員會委員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蘇斯洛夫同志負責。」

    放下聽筒,林俊板著個臉發話。

    副統帥很不高興了,顯然這會電話線出現問題,而這最有可能是因為後方敵人的破壞——襲擊自己並沒有讓林俊火冒三丈,但這電話不通有可能會影響作戰,那幫子民族主義分子危害不僅僅像表面上那樣不傷筋動骨。

    「元帥,話務兵很快就能清除故障。」費科奇諾夫在邊上說。

    「嗯。」

    古謝夫已經記錄下電文,前去發報。「米哈伊爾-安德烈耶維奇,你現在就可以去做你的工作,我要的是乾淨。」

    「是,元帥。」

    蘇斯洛夫對於林俊剛才的口述電文聽得清清楚楚,向邊上幾位點頭示意,轉身離開——副統帥已經給了他權力,除了斯大林、副統帥以外再沒人能夠限制他的動作:放心大膽干!無論要死多少人、代價多大,副統帥要的只是「乾淨」!

    安塔納斯-尤奧佐維奇-斯涅奇庫斯也要向副統帥告別,前去配合蘇斯洛夫的工作。接下去立陶宛『共產』黨中央書記工作中的第一要務就是完全聽從蘇斯洛夫的命令。

    斯涅奇斯庫地內心是有些波動的,他並不完全認同副統帥和蘇斯洛夫的決定,但命令只能執行。

    林俊一貫不喜歡只在指揮部裡看地圖,看時間還來得及,就問費科奇諾夫:「入夜前能不能抵達門內奇內前線。」

    「可以,元帥,我現在就去做準備,5分鐘後可以出發。」

    就在林俊剛才剛抵達一師指揮部時。對於襲擊的報復已經展開,這還是在沒有得到蘇斯洛夫直接命令的情況下!

    方圓50公里內的所有村莊被徹底搜查,任何有「林中兄弟」嫌疑的人員全部逮捕,稍有反抗就地槍決!

    在帕涅韋日斯,參與大搜捕的紅軍在一家診所內發現一名「林中兄弟」地傷員——那個傷員倒沒有立刻送命,倒是醫生因為試圖阻止對傷員的逮捕,直接在診所門口被槍斃!

    很殘酷,但這是必須的!

    1942年。殘酷的事在世界各個地方上演,只不過在戰爭面前,很多的「殘酷」只是變成了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遙遠的薩哈(雅庫特)自治共和國,這片遙遠、身處西伯利亞腹地的地區就是對蘇聯人而言,都是「荒蠻地區」地代名詞。

    它很大。面積比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領土都要廣袤;它很冷,冬季的低溫能將鋼鐵凍裂!

    在這裡,就是在公路上開車,也常常是行駛兩天都看不到一輛來車!而很多居民點同外界的聯繫全靠馴鹿爬犁或騎馬。有些乾脆只能通過飛機!

    它封閉,這裡很多城鎮交通主要以河運交通為主,可沿北海沿線及勒拿河及其支流進行航運,但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根本無法通航,河上的堅冰「厚得能跑火車」!

    它人很少,這會在它310.3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內,居民加起來還不到30萬!

    它很貧窮,絕大部分地生活物資都需要從外部調運;但它並不貧瘠。深林覆蓋率高的驚人,因為這裡基本屬於沒有經過開發的「蠻荒」;它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金、金剛石、錫、雲母、煤、銻等等都儲量豐富。

    不過除了共和國首府雅庫茨克及「工業中心區」有幾家小型地工廠進行輕工業、食品工業、木材加工工業生產,它幾乎就沒有什麼「深加工」的企業!

    它實在「太落後」了,對於戰爭而言,從人力上來說甚至可以忽略:這不到30萬人口,組建一個步兵師應該有可能。但如果考慮上它的面積,就是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有限的幾個城鎮。這人力也實在有限!

    不過就是這樣。大小城鎮還都是超額完成了幾次增兵任務,現在整個薩哈共和國能夠組織起來的勞動力加起來還沒莫斯科一個大點的工廠多!

    對於那些散居在原始森林裡的雅庫特人而言。爆發在歐洲的衛國戰爭似乎很遙遠,他們中某些族群到現在還不知道外面在打仗!

    有些遊牧族群一年功夫才騎個十來天馬,去固定地居民點換些鹽巴等必需品!他們幾乎就是與世隔絕的,而政府要找到他們也幾乎不可能——他們可能在面積至少以「萬平方公里」為基本單位的原始森林、沼澤區裡遊牧馴鹿等家畜,上哪找人去?!

    2月15日中午,一架孤零零運輸機沿著維柳伊河右岸支流伊列利亞赫河飛行,它已經飛行了整整2個小時,飛行員在這會就靠下面冰凍的河流導航,而不去看羅盤。

    溫度計顯示外邊零下42度,估計地面氣溫也就比零下四十度高上那麼一點:兩名飛行員對於執行這樣一次飛行任務有點腦袋拴皮帶上的滋味——他們飛過這條航線,但並不熟悉,而且目的地就靠積雪的冰面當機場!

    下面那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每年只有冬季地四個月才可以乘爬犁通行,那座名曰車爾尼雪夫斯基地小城實在提不起飛行員的興趣。

    不過今天地乘客不得不讓飛行員們飛一次,而且還要毫無怨言,因為乘客、是拉夫連季-巴夫洛維奇-貝利亞。

    帽子下的頭頂已禿,臉色疲憊,但那副做工精湛的金邊眼鏡並不能擋住他永遠洞若觀火的逼人眼神!

    不過這會他的助手們並不知道貝利亞心中的想法,他在發呆:「多像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下面就是個監獄,關了他12年,我不過是活動範圍比他大些,好大的監獄!西伯利亞。同一類人,就不知道要什麼時候能回莫斯科了。」

    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俄國革命家、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列寧把他譽為「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舵手」。

    出現在飛行員眼前的那個小城關押了車爾尼雪夫斯基12年,貝利亞為之自嘲:他此行的空中旅行目的地到了。

    冰面上,貝利亞看到了一隊爬犁。

    時間在這裡似乎是停滯的,不過迎接他的駐軍讓這座百年來似乎毫無變化的小城(真的很小,人口最多3000)有了點生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