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之傲視三國

第九卷 天下之謀 第一章 土地奴婢兩頑疾 鼓勵工商促經濟 文 / 小柯

    第一章土地奴婢兩頑疾鼓勵工商促經濟

    大軍回到薊縣,寇邵下令就地駐紮休整。幽州應接荒外,資費甚廣,以前每年都要調撥青州、冀州的稅賦二億多才能填補度之。如今天下群雄割據,誰還會拿自己的錢來給你應急?於是劉虞穿著樸素的衣服,用繩子穿鞋子,食無兼肉,務存寬政,勸督農桑,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悅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難歸劉虞者百餘萬口(史書的誇張說法,實際數字估計是十萬),劉虞皆收視溫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甚至不思念家鄉,甚至是忘記了自己是從哪裡遷來的。時有童謠云:「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

    這時,鮮於輔押著一干人眾來到寇邵、劉虞和盧植面前,「稟報主公∼這些是劉緯台、李移子和樂何當以及他們的家人,卑將前來請示這些人如何處置∼」

    這三人都是公孫瓚的拜把子兄弟,公孫瓚與之定兄弟之誓,自號為伯,三人者為仲、叔、季。平日裡他們恣意驕縱,而如今公孫瓚身首異處,他們也成了階下囚。此刻他們各個頭兒搗蒜,抖如篩糠,嘴裡一個勁兒的喊「饒命∼」

    寇邵此時身穿朝服與劉虞、盧植並坐在堂上,寇邵買個乖,向劉虞和盧植行禮道:「二位看此三人如何處置呢?」

    盧植自思在幽州,劉虞才是主人,於是也側身行禮問道:「還請伯安公示下∼」

    劉虞一臉的愧不敢當,說道:「子干公與滎陽侯太抬舉老夫了∼,這三人雖是與公孫瓚結拜,平日也很驕縱,但是亦沒有做什麼大奸大惡的歹事。以老夫之見,不如饒他們一名。」

    寇邵微微一笑,早知道你又要當好人,於是寇邵問他們道:「爾等以何業為生?」

    為首一個肥頭大耳的人答道:「謝劉大人不殺之恩。小人李移子,與樂何當以販運綾羅綢緞、特產方物去高句麗、三韓為業∼」在李移子身邊一個瘦子連連點頭,他便是樂何當了。最後一個身材瘦長,面相猥瑣的長鬚男子戰戰兢兢說道:「小人劉緯台,是個卜數師。」所謂卜數師無非就是擺攤算卦的。

    原來如此,寇邵心裡有了打算。自己手下已經有幽州商人蘇雙和張士平了,這二人為自己開拓漠北的商業通道和市場,眼下正好利用李移子與樂何當開闢東北地區的市場。於是寇邵說道:「伯安公高義仁厚,不取你們性命,也知道你們與公孫瓚為伍,只是受他裹挾,是不是?」

    「是,是是∼∼」樂何當連連點頭,「劉大人真是英明∼∼」

    寇邵點點頭,繼續說道:「只要你們遵紀守法,那就還是大漢的良民,官府是不會為難你們的∼」

    劉緯台、李移子和樂何當又是一陣謝恩,劉虞揮揮∼∼」三人更是千恩萬謝的退下了。

    待眾人退下,寇邵恭謹的向劉虞拜道:「伯安公,如今公孫瓚已除,幽州就是伯安公說了算,不知道伯安公打算如何治理幽州呢?」

    劉虞說道:「老夫以為幽州百姓外苦於烏桓、鮮卑,內苦於苛稅徭役。所以要使百姓安樂,首先要外撫鮮卑、烏桓,內輕苛稅徭役∼,同時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制屯民開墾荒地,以興田畝,積逾歲之糧。」

    寇邵微微一笑,伸出兩個手指說道:「其實,大漢眼下有兩大頑疾,自光武皇帝以來就沒能很好的解決∼∼」

    盧植插口道:「滎陽侯說的是豪強圈占土地和蓄養奴婢吧?」

    土地兼併和蓄養奴婢問題是西漢後期出現的兩大頑疾,是導致西漢滅亡的重要原因。針對嚴重的土地兼併,當年篡漢的王莽提出了「王田制」,具體措施就是:把民間的田地更名為「王田」,屬於朝廷所有,個人不得買賣;如果一家男子不到八個人,而田地卻超過了九百畝,那麼,這個家庭就應該把多餘的田地分配給本族或鄰居中沒有田地的人們;原來沒有田地的人,按照每個男子一百畝的標準分配田地。「王田制」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不論是對大土地所有者的限制,還是對農民的均田,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甚至是後來的封建社會,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王田制」,對於大土地所有者來說,無疑就是虎口奪食,無疑就是無條件的剝奪他們佔有的土地,這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他們強烈反對;「王田制」,對於貧苦農民來說,看似極具吸引力,但畫餅不能充飢,望梅止渴之舉反而會引起農民更大的怨憤。因此「王田制」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再之制度本身不嚴密,存在許多漏洞,一些執行者就營私舞弊,帶頭破壞。結果,「王田制」不僅沒有解決土地兼併問題,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社會混亂,王莽不得不下令廢除。

    「私屬制」是王莽試圖改革奴婢問題的重大舉措。「私屬制」,就是把民間的奴婢更名為私屬,不允許買賣,以區別朝廷的官奴。顯然,「私屬制」不是反對奴婢的佔有和使用,而是為了保持私人佔有奴婢的現狀,防止越來越多的人淪為私人奴婢,避免影響到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然而,奴婢問題和土地問題是密不可分的,解決不了土地問題,奴婢問題也無從解決。由於「私屬制」限制和妨礙了地主階級的利益,自然引起了他們強烈的不滿、反對和抵制。對農民而言,雖然奴婢的生活幾與牲畜無異,非常痛苦,地位非常底下,但是,賣身為奴無疑是他們無以為生的一條出路。

    西漢初期,冶鐵業、水利的迅速發展,使漢初的農耕生產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加之統治者採取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社會財富迅速增加。與此同時,豪強地主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紛紛兼併土地,巧取豪奪,以致廣大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流民或豪族的傭工。農民喪失了土地,無以為生,他們先是變賣家產,然後賣妻鬻子,最後,他們窮的只剩下自身。於是,他們只能把自己賣為奴婢,這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出路。漢朝建立之初,由於大饑荒,許多百姓變賣子女為奴。當時曾出現固定性的人口市場,為賣一個好價錢,有的奴婢被主人精心打扮,更多的奴婢和牛馬關在一起出賣。

    不過,眼下寇邵卻有一個很好的開局,由於黃巾賊掃蕩了許多州郡,那裡的士族大家、豪強大戶幾被殺盡。於是出現了大量無主的田地,寇邵在冀州時就把這些田地收為官田,用來安置流民屯墾,為將來把這些屯民轉化為自耕農打下基礎,因為發達的自耕農經濟才是封建社會穩定的經濟基礎。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因為商業遭到長期的打壓和歧視,地主階級以及富人們增加財富的唯一手段就是增加自己的土地擁有量。他歧視商業,更熱衷於購買土地。土不願意將資本投入商業或者手工業。地增加了,就需要更多的人手來耕種,這時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自然而然的就淪為了這些豪強的奴婢。而奴婢的數量急劇增加,朝廷掌握的自耕農數量則大量減少。這樣,向國家納稅的人口銳減,國家財政更加困難,導致朝廷開始賣官鬻爵。賣官鬻爵又導致了吏治敗壞,貪官污吏橫行,由此形成惡性循環。為此寇邵大力扶植和鼓勵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地主和富人們的資本轉移目標,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引導他們的投資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兼併土地,然後找人耕種,春耕夏種秋收冬藏,投資的回收速度相當漫長。要是風調雨順還好,萬一遇到個災年就顆粒無收。而寇邵開辦的工場投資見效快,收入多且穩定,無疑是向豪強們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另外豪強中本來就有經營手工工場的,在寇邵扶植政策下更是在短時間內賺了個盤滿缽滿,讓那些只知道農為本的土財主們眼紅的很,也想來分一杯羹。

    大量資本注入商業和手工業的結果是生產力的提高,造成市場上的商品極大的豐富起來,為了購買這些眼花繚亂的商品,豪強地主們就需要大量的貨幣購買各種奢侈品。他們或出售手中的土地和糧食,或者要求佃農用貨幣代替實物地租。這樣,農民必須出售一部分農產品,換取貨幣來繳納地租。在貨幣地租條件下,農民可以根據時常情況自行安排自己的生產。因此,貨幣地租比實物地租更能刺激農民的生產興趣,使封建自然經濟日益捲入商品貨幣經濟,促使封建制度的瓦解,為經濟轉型做下鋪墊。

    當豪強地主們不再以兼併土地為目的之時,那麼農民就不會因為失去土地無以為生而淪為奴婢,地主們一旦失去了大量私人奴婢,那割據性也將大大削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