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風流三國

第十卷 第二章 歷史中的人物(一) 文 / 浴火重生

    龐統似有深意的望了一眼張浪後道:「還止如此吧?恐怕主公想的是先借傀儡之手,除掉司馬懿,然後再策反曹營,那時再將分散的勢力逐個蠶食。」

    郭嘉很是憤慨的說道:「對!最好是控制這個傀儡,殺了司馬懿!」

    張浪道:「事情不會這麼簡單,以司馬懿之才應該不會這麼輕易的被傀儡殺死。但是由我們從幕後策劃的話,那事情就得另當別論咯!」

    周瑜道:「主公英明!此數計並施,想來司馬懿這此也跑不掉了吧?」

    張浪道:「不然!司馬懿絕非泛泛之輩,想要憑借此數計就想殺他,談何容易?」其實張浪嘴上雖說歷史之事三分假七分真,可是自己畢竟對他太熟悉了。司馬懿怎會如此輕易的死在自己的手上。

    龐統道:「主公!既然司馬懿如此這般厲害,那我們可緩後再圖之。只要不被他控制曹營大權,那我們就算贏了一半了。」

    張浪道:「士元所言,我也想過,可如若這次把司馬懿留下的話,將來必定會後患無窮。」能從諸葛亮手裡拿到蜀漢的人,這個實力強悍到什麼程度啊?

    周瑜道:「主公,士元所言不無道理,只要我們不讓司馬懿得到曹營的大權,就算他有什麼本事,沒有兵權也是無濟於事啊!」

    張浪這時突然想到了什麼,恍然大悟道:「吾剛才思量許久,終於想到一人,他要是出手的話司馬懿可除也!」

    眾人立即猜測這人是誰。跟隨張浪多年,他們都知道從張浪嘴裡說出來的人,就沒有一個是簡單的人物!這分信任似是成為了江東不變的真理了!田豐道:「確實!若水鏡先生出手的話,必可降伏司馬懿,可是他已經隱居山林多年,且早就不理世事,若要他出山,想來不大可能!」

    張浪接著道:「水鏡先生確實有此本事,但正如元皓所言我也知道,水鏡先生早就不理世事,隱居山林所以我根本就打算要打擾他。」

    郭嘉道:「莫非是劉備手下的諸葛臥龍先生?」

    張浪聽到郭嘉如此說到,便想起「黃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丕對太子說:「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明帝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西南)。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

    當初蜀將孟達降魏時,魏朝待其甚厚,司馬懿認為他言行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聽,任命孟達領新城太守,封侯,假節。魏文帝死後,孟達失寵,蜀丞相諸葛亮即暗中與之通信,圖謀叛魏。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無常,想促他速叛,知魏興太守申儀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儀處詐降,有意洩露其事。孟達聞此洩露,準備馬上起兵。

    申儀將此事密告司馬懿後,司馬懿怕他突然發難,給他去信,詳為慰解,信中說:「將軍昔棄劉備,託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達得信大喜,猶豫不決。司馬懿則暗中率軍進討,諸將見孟達與吳蜀交接,勸司馬懿先觀而後動。司馬懿說:「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當及其未定促決之」。司馬懿親自率軍日夜兼程前去討伐孟達,八天後抵達新城城下。吳、蜀派出援兵解救孟達,被司馬懿部攔阻於西城的安橋、木蘭塞等地。此前,諸葛亮曾告誡孟達加緊防範,不要上當,孟達寫信給諸葛亮,認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等到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驚歎:「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司馬懿揮師渡水,毀其木柵,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司馬懿回軍,仍駐宛城,獎勸農桑,禁止浮費。南方吏民心悅誠服。

    前初,申儀久在魏興郡,專威弄權,擅自借皇帝名義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達被殺之後,申儀自生疑慮。當時各郡郡守見司馬懿克敵制勝,紛紛奉禮祝賀。司馬懿聽之任之,並讓人向申儀暗示。申儀只好前來祝賀。司馬儀乘機將他收捕,送往京師。

    司馬懿又將孟達餘眾七千餘家遷往幽州。不久蜀將姚靜、鄭他等率其部屬七千餘人來降。

    當時邊郡新附,戶口不實。朝廷想加以核實,請司馬懿進京,徵詢他的意見。司馬懿認為:「賊以密網束下,故下棄之。宜弘以大綱,則自然安樂」。明帝又部他吳蜀都該討伐,應該先從何處著手?司馬懿回答說:「吳以中國不習水戰,故敢散居東關。凡攻敵,必扼其喉而樁其心。夏口、東關,賊之心喉。若為陸軍以向皖城,引權東下,為水戰軍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此神兵從天而墜,破之必矣」。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舊駐紮宛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