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第一鬼才

第一卷 東漢末年 第八章:至琅琊,初露鋒芒 文 / 夢與君同VS諸葛

    第八章:至琅琊,初露鋒芒

    「什麼?」諸葛瑾吃驚起身,額頭撞上車頂也渾若不覺。

    作為一個三國迷,熟知三國的諸葛瑾,怎麼會不知道丁婉是誰,雖然這幾年中已經有了影響歷史的心理準備,乍然聽見自己面前這位三國中有名的「丁夫人」還是吃驚不小,想想又是釋然,如今曹操也才剛過20歲。

    過了片刻,諸葛瑾穩下心神,重新坐下,轉身看向車外,口裡開始喃喃嘀咕:「曹大大啊曹大大,卞夫人已經在我家了,現在丁夫人又到我家了,以後我諸葛瑾想要發展,還要挖你的牆角,杯具了,嘿嘿……誰讓東漢就屬你牛呢,不過我喜歡,哈哈……」

    諸葛瑾轉身,對著丁婉說道:「丁姐姐,丁伯父怎麼會帶你們到鉅平來?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

    丁婉看著面前的孩童,年歲不大,長得唇紅齒白,煞是惹人喜愛,問的問題有條有理,更是讓人不敢相信:「小女子本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家道中落,先父聽聞琅琊諸葛家傳有『神童』,因與諸葛家為舊時,原本欲帶弟弟前往泰山諸葛郡丞處,令其與公子伴讀,以期今後能中興丁家,未料到,路途上遭人強搶,爭執下傷了身體,以致行到鉅平,便先行而去」

    諸葛瑾聽了,搖頭苦笑,原來還真是自己這只蝴蝶煽動的,估計再過幾年,歷史就會被改變的面目全非了吧,看來要加快人才搜尋了:「丁姐姐,你已知曉我就是琅琊諸葛了吧?」

    丁婉臉色微紅:「聽見恩公名號便已知曉,天見可憐,在鉅平得見恩公,是以才糾纏鐵二,恩公勿怪!」

    諸葛瑾擺擺手道:「丁姐姐別想多,我沒有見怪的意思,『恩公』這兩個字也不要再叫了,小弟承受不起,直呼我的名字就好了。」

    「那我便稱你主人吧,葬父之恩不敢相忘。」丁婉堅持著說道。

    「古人啊!」諸葛瑾感歎,古人對於忠孝禮儀實在是苛求,若是在21世紀,哪還有人會在乎這個,誰要是說謊臉紅,那都屬於是修煉不到家,發誓更是家常便飯。

    其實也不能全怪古人重諾,冷兵器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時效性太久,傳遞消息有時就需數日,甚者數月,對於古人來說,承諾就必須推崇到極高的位置,也算是時代的局限性吧。

    諸葛瑾見阻止不了丁婉,只好折中話語:「這樣吧丁姐姐,主人就不需要了,你便叫我公子吧!」

    丁婉聽完再拜:「見過公子!」

    由於年關將近,鐵一鐵二趕車走在大路上,不時會有周邊百姓進城或販賣、或購置年貨,馬車行走很慢,只是在北方,冬日裡是很冷的,到處是枯草敗葉,滿目蕭瑟。

    古人太過早熟,就說這丁婉,年僅11歲,琴藝卻是不凡,一路上,在休息時,由於受環境的影響,滿心的感慨,便不由自己的清唱著《三國殺》,卻不想,丁婉竟根據其所唱,記下了曲譜。

    於是,當丁婉滿臉希冀的拿著曲譜向諸葛瑾請教時,諸葛瑾徹底鬱悶了!原因無他,他一個現代人,也僅僅是會唱幾首歌,哪裡懂什麼曲譜。而且,諸葛瑾此時才3歲多啊,雖說長的已有5、6歲的樣子,老爹怎麼會教他曲譜。看著丁婉,諸葛瑾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丁盛,讓姐姐給咱們唱曲兒好不好?」諸葛瑾一把抱過丁婉的弟弟道,這傢伙剛剛被丁婉的琴聲亂醒,今年也才3歲,是174年年底生的,剛剛懂點事,一聽說要讓姐姐唱曲兒,拍著肉呼呼的小手笑著:「好啊!好啊!」

    丁婉無奈:「盛兒乖,姐姐等到少爺家以後給你唱好嗎?」

    丁盛歪著腦袋,想了下說道:「好!」

    一路上,有了丁盛這小傢伙,馬車裡的氣氛倒也不太尷尬,三天後,總算回到了琅琊,吩咐鐵一安置好丁婉姐弟,諸葛瑾便前去拜見父親與伯父。

    諸葛玄與諸葛珪正在書房,其實諸葛珪一行也是昨天晚上剛到琅琊,諸葛家家道中落,兄弟幾人中只有諸葛玄與諸葛珪小有才能,兄弟兩人自小關係親密,為了諸葛家中興,更是費盡心血,一大早地,兄弟兩人便進入書房,諸葛珪剛剛將諸葛瑾與眾不同之處說與諸葛玄知道,便聽到下人來報諸葛瑾回來了,兄弟兩人對視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興奮。

    一路走進廳堂,見到諸葛玄與諸葛珪均在,諸葛瑾便上前拜見:「見過父親、見過伯父。」

    諸葛玄當先開口:「瑾兒,出門半月,便已一飛沖天啦!」

    聽到伯父如此說,諸葛瑾一腦門的疑惑:「不知伯父為何有此一說?」

    諸葛玄哈哈大笑:「瑾兒,這個且先不說,對於諸葛家未來去向,你心中可有想法?說來聽聽!」

    想了一下,諸葛瑾正要開口,其父親諸葛珪上前攔住,對諸葛玄道:「大哥,這裡人多嘴雜,咱們還是到書房去談。」

    諸葛玄點頭稱是。

    三人進到書房,才坐定,大伯便忍不住再次問起。這次諸葛瑾再沒有猶豫。想要以後發展,光靠他自己是不行的,畢竟他現在的年紀太小了,很多時候不能讓人信服,想要留住人才,還要諸葛家的長輩出面才行。

    「至今日,大漢王朝歷時400餘年,方今天下,士族豪強林立,土地兼併盛行成風,大漢朝1%的人手中掌握著99%,甚至更多的財富,卻不知收斂,變本加厲地盤剝農、商,長久下去,必將會發生不可想像之事。

    民,乃一國之本,所謂『家國天下』,一個國家首先是由千千萬萬的家庭組成,試問,當百姓無法生存,民不為民之時,國當若何?

    古之由來已久便言『士農工商』,工、商為賤,民之不存,工、商焉在?

    工者,匠也,農用器物,國用器物,哪一件不是由匠而制?商者,實乃經濟發展之繫帶,衣食住行,哪樣能夠離開商人?判斷國之發展,主要是看貨幣在市場中的流通,雖說商人逐利,但若非商者,貨幣如何大量流通?經濟又如何發展?

    豈不聞,事物的發展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有弊有利,若因為懼弊便棄利,人之若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