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上) 第五十二章 然否 文 / 林南1

    第五十二章然否

    壽康宮,後花園。

    太后和靜淑皇后、吳貴妃、林貴妃、衛嬪等一大群後宮女官,一邊賞著月亮一邊不住地談笑。花園小徑那頭,張如海慢悠悠地穿過花叢,不一刻便來到了太后左近。到得附近,張如海並沒有做聲,只是站在一小塊陰影裡,一動不動,好像一直就在那兒,和周圍花樹融為一體了似的……

    太后又再和靜淑皇后以及兩位貴妃談笑了幾句,這才轉頭看了張公公一眼,隨後說道:「好啦,時候也不早了,也不知道皇上他們在前面怎麼樣了……」言罷轉過身來,問道:「前頭如何了?皇上喝醉了沒有?」

    張公公沒有抬頭,恭謹地答道:「回太后,方才老奴打發人看過了,皇上興致正濃,正在和諸位王爺、大人們賦詩。以皇上的酒量,這會兒應該還醉不了。」

    太后聽了朝著皇后和諸位妃子一笑:「聽見了吧?這下沒有人不放心了吧?」太后這番半認真半玩笑的話惹得幾位嬪妃都笑了起來。太后又道:「皇上酒量是好,但是也得注意節制。眼看時候也不早了,哀家也躲了好一陣子的清靜,也是時候過去看看了。諸位王爺們好不容易回一次京城,哀家也總得盡盡心,不能讓他們覺得咱們人情薄了,涼了心……說到底,還都是血肉親情,這大建朝的江山,還得靠他們為皇上守著哪……」

    靜淑皇后和兩位貴妃聞言趕忙站起行禮,連聲稱是。公公張如海依舊是那副樣子,微俯著身子,低著頭站在原地一語不發。待到太后起身走過之後,張如海卻彷彿一個影子一般,不遠不近地跟在太后側後方,朝著前殿轉了過去……

    前殿之內,詩會已經接近尾聲。此時大殿之上,上自王公下至輔臣,都詩興正濃,互相交頭接耳推杯換盞,紛紛談論著剛才當庭朗誦過的詩詞。當然,如幾位大學士一般的人物,自然少不了暗裡顯露一下自身詩詞的造詣,贏得一片讚譽。

    啟元帝端著酒杯,面上滿是笑容,待眾人互相誇獎得差不多了,啟元帝開口說道:「今日中秋家宴,菜品合口,酒味沁脾,更兼有妙語佳句不時相佐,倒是頗為盡興。楊卿,今日之會,妙詞甚多,不知哪一句最是合你之意呀?」

    大學士楊自和聞聽皇上問他,忙放下酒杯,略一沉吟說道:「皇上所言甚是,今日詩會佳句屢現,著實讓臣見識到了我大建年輕一輩的俊才。然諸多詩句之中,臣覺得……還是太子殿下的那句『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更深得臣心……」

    聽了楊自和的回話,啟元帝微微一笑。楊自和身為當朝大學士,同時還另有宮銜,官封太子太師。師徒師徒,自古以來老師都是向著徒弟的,此時在壽康宮大殿上這麼多人面前被問到這個問題,楊自和這般回答也是意料中事。不但啟元帝心中了了,滿朝文武也絲毫不感到奇怪。

    「李卿和范卿意下如何?莫非也和楊卿是一般看法麼?」

    范宣和李東路聞言忙上前一步,同時答道:

    「回皇上,正是。」

    「回皇上,非也。」

    嗯?眾人聞聽都心中詫異,同一個問題,兩位學士也是同時回答,可是答案卻大相逕庭。范宣答「是」,李東路卻答了「非」……

    范宣自是心中納罕,不由自主地轉頭朝李東路看了一眼,想從李東路眼中看出些什麼來,卻只得了李東路溫顏一笑。范宣心中頓時咯登一聲,知道自己這一次怕是猜錯了……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雖然這些人都為大建效力,同殿稱臣,但彼此之間也少不得爭上幾口氣。諸多學士之中,最牆頭草的是李天常,最機敏的是楊自和,最老實的是范宣,最穩健的則是李東路。而眾人最佩服的也是李東路。可是此時這個最穩健的老學士,卻明顯沒有選擇最穩妥的答案來應對皇上的提問。范宣心中疑惑,莫非皇上這一問背後真的有什麼深意不成?

    李東路拈鬚沉吟道:「皇上,臣以為:人有人性,詩有詩格。從一個人作詩的格調,便能將其人舉止脾性看出一二來。」李東路微微停了一停,繼續說道:「若是單論詩詞,臣自認不如李天常李大人善賦,但若是勉強說今日詩會有哪一首詩合臣的脾性,臣倒還是能說上幾句。太子之詩宏大,二殿下之詩殺伐,三殿下之詩婉約,四殿下之詩曠達,十六殿下之詩血性……其中,最能打動老臣的是四殿下的那首詩。其詩充滿閒情逸致,山野之趣,如桃花之源,讀來讓人心生嚮往……呵呵,不瞞皇上,讀了四殿下之詩,老臣心中著實有些歸鄉的念頭。」

    聽了李東路的話,人群中忽地起了一陣小小的騷亂。前面李東路贊四殿下的詩句,一些人只是小聲附和,可李東路最後一句,卻讓一些人心中訝異。在朝為官,這歸鄉之辭可不是輕易能提及的,李東路身為當朝首輔,居然在中秋之夜起了歸隱之心麼?

    此時眾人都以為瞭解了李東路的想法,唯獨啟元帝依舊注視著李東路,一語未發,似乎在等待下文。果不其然,說到這裡李東路忽然話鋒一轉:「然而,後來的一首詩,卻讓老臣改變了想法,呵呵。」

    「哦?」啟元帝這時候似乎也起了好奇之心,立刻問道:「是哪一首詩,能讓李卿頃刻之間便改變了想法?朕也甚是好奇,說來聽聽。」

    「回皇上,便是方才皇上賜賞的二等侍衛林南之詩。其詩縱意曠達,追古思今,頗有滄桑之慨……然而在感慨之餘,胸中卻尤有一股豪氣,漫言風物,指點英雄,更有一絲不服輸之意夾雜其中……老臣讀來心生感佩之餘,也暗自有些慚愧,歸鄉之心也便淡了……」

    「哈哈哈!」啟元帝聽了朗聲大笑,環顧群臣,說道:「如此說來,林侍衛之詩倒給朕立了一功啊,不用朕費唇舌,便替我大建朝挽留下來一位肱骨之臣,啊?哈哈!這麼一來,朕先前的賞賜可就有些不夠了,來人,再賞!」

    眼前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著實讓大殿上眾人有些驚訝,但驚訝之餘,也有一些人不免對林南產生了些許的嫉妒之意,不光是年輕一輩,便有些年老的也是一般。有心思精明的更是心下琢磨,皇上從來沒有如此高調讚賞一個人,難道此人真是天賦奇運,輕而易舉便要飛黃騰達麼?

    啟元帝又道:「此詩朕也頗為滿意,林侍衛正是成童之年,少年意氣,暢論英雄,激揚文字,正是應時應景之事。然我輩君臣,雖是年事已高,氣血漸衰,卻也不可輸了意氣和鬥志!放眼江山萬里,書中英雄無數,但在我等看來,俱已往矣!」啟元帝聲音漸長,繼續說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古人能夠名標青史,莫非今人反不如古人乎?皇叔以為然否?」啟元帝最後一句話,忽然話鋒一轉,將話頭引到了吳王身上。

    啟元帝問得突然,吳王微一錯愕,接著哈哈一笑說道:「皇上人中之龍,世事洞明,文辭練達,臣一向是由衷欽佩的。誠然,如李大人所言,這位林侍衛之詩頗顯鋒芒,氣血很盛,皇上是知道的,若是臣年輕之時,依著臣的性子,怕只因著此詩便要痛飲一場了。只是時光似箭,皇上到了知命之年,臣這個做叔叔的也眼看著就六十了,哈哈,現在便是指點江山,也只剩下漫言風物,卻再沒有『卻待老酒看今朝』的心思了……」

    吳王說罷,面上帶笑,抬眼朝啟元帝看去。卻見啟元帝也正在拿眼看他,吳王絲毫不驚,似乎早就知道一般。二人略微對視一眼,啟元帝便哈哈一笑道:「皇叔此言差矣,誰不知皇叔老當益壯,雄心未已?」

    「哎——」吳王擺擺手,動作略顯遲滯,似乎顯出了一絲老態:「皇上謬讚啦,若是早上幾年,臣也斷然不會出此言語,只是近幾年著實有些感歎,心生出塵之心,正如四殿下詩作描述一般,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省卻許多煩憂,那才是神仙般的日子呀……」

    「唉!」啟元帝聞言也感歎一聲,真情流露道:「此是皇叔肺腑之言,朕倒有些失察了。這些年皇叔替朕守在東南,日思夜憂,著實辛苦,朕心裡都記著哪!皇叔既有此心,朕便記下了,日後一定物色一個妥帖之人,來接下皇叔身上的擔子!」啟元帝目注吳王,又道:「只是現在的光景,於我大建朝來說,皇叔卻是不可或缺之樑柱,於此等時候,皇叔萬不可起了遠離紅塵之心哪!如此,祖宗基業幸甚!億萬百姓幸甚!朕……也幸甚!」

    啟元帝如此一說,不但滿殿群臣驚異莫名,吳王也慌忙跪倒,連稱不敢。吳王這一跪,開平郡王相鈺和諸位王公、大臣呼啦啦一下子全跪下了,口稱萬歲,頌揚皇上英明之心,吳王拳拳之意。

    啟元帝雙眼微瞇,面上顯露出欣慰的笑容,待群臣表過了心意之後,方才一舉杯子:「都起來吧,大過節的何必跪來跪去的,今日是家宴,都不必拘禮!不必拘禮!」群臣應聲而起,紛紛舉杯相慶,壽康宮大殿之上,又恢復了康樂祥和的景象……

    前殿後進的門旁,翠綠的珠簾之後,太后靜靜而立,不知道來了多久。那如影子一般的張公公就靜靜地站在太后身後兩尺之地,剛要上前掀簾子唱聲,卻被太后一揮手阻了。太后雙眉微蹙,嘴唇微微抿了起來,連一直戴在腕子上的佛珠手鏈也不知何時緊緊地捏在了手心裡……

    唉!看著大殿之上言笑晏晏的啟元帝的背影,太后心裡無力地歎息了一聲。莫非這事情,就真的沒有挽回的餘地了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