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下) 第四卷 風雨江南 第二十四章 視察 文 / 林南1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二十四章視察

    大雨如注,從天而降。不但房前滴水簷宛如山澗一般落下一道道水線,便是外頭的地面也是白亮亮的一片,大雨落到已經積存了薄薄一層的水面,打出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水。偶爾興起一陣風來,頓時便是一片淒風冷雨的景象……

    鄭慈剛一跨門前台階,就被帶風的雨水掃了一身,後面跟著的長隨連忙一伸胳膊,黑色的油紙傘罩在了頭頂,頓時響起一陣密密麻麻的敲擊聲,聽得人心亂如麻。然而即使罩了油紙傘也不能倖免,不但是鄭慈,身後跟著的一眾人等,袍裾全都濺得滿是雨水和泥沙,很快下半身便都濕了。

    鄭慈恍若未見,依舊執著地跨出院門,率先登了早已準備好的廂車。兩匹駑馬拉韁,漫天的大雨中走得並不快,一行人分別坐兩輛馬車,沿著通驛大道,朝著江堤趕去。

    襄陽府位於長江中下,地域之內大河、小溪、山澗、湖泊,星羅棋布,水網眾多。西邊比鄰大青河,西南方則有南河,東邊是白河蜿蜒流過,西北方則是老龍河蓄勢而來。春夏之交,南方多雨,位於漢南地域的襄陽府也在其中。水多雨多,所慮者便是江河氾濫,侵擾百姓,這一點歷來是江南為政者的心腹大患。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整飭水網,防患未然以及抗災之事,也是歷來為政者都在做的事情。

    鄭慈雖然初到漢南,但也早就做足了功課,不會傻到連這一點都不。早在幾天以前,就已經明令發文敕令各府州縣,其中提到「陰雨連綿注意整飭河道,避免雨勢轉大而形成不可逆轉之汛情」。公下去了,但是各府、州、縣具體都能做到程度,做得如何,那就不是鄭慈所能左右的了。但在眼下,襄陽城周邊的情況,卻是鄭慈所能瞭解的,也是他必須要去瞭解的。

    以當前的這種雨勢,可以想見,即便漢南水網眾多,分流宣洩,但如此大雨也勢必會增加洩洪的壓力,如果處置好了自然安穩無憂,但若在處置的過程中稍有閃失,那就很可能是一場災難。往小了說可能是一州一縣,往大了說就可能是幾府或者一省,甚至是牽連幾省的大災難一旦這樣的事情出現,不管是在哪一個環節出了紕漏,甚至原因只是一個小小的疏忽,但最後的責任卻都要歸於現任的官員,而在這其中,首當其中的就是鄭慈。

    這樣的事,鄭慈自然不能讓它發生在的轄區之內

    因此,雖然天氣極為惡劣,雖然剛剛南來對周圍仍舊不大熟悉,甚至是對如何防治水患並沒有成竹在胸,鄭慈依然急急忙忙地奔赴了第一現場——臨近襄陽城的角叉子河。

    襄陽城周圍就有幾條河道經過,南邊是小白溝,流過一段之後匯入白河;西北四十里處,是老龍河的分支,叫角叉子河。這一段河道非常寬,河水在這裡蜿蜒流轉拐了一個大彎,再向東流,分岔之後分別匯入白河和大洪河。角叉子河雖然河道很寬,但在與老龍河接口處的位置,這裡的水勢卻非常急,洶湧澎湃來勢甚猛,一直以來人們因為這裡的水勢非凡,將這裡稱為老龍口。

    在角叉子河中段,轉彎處最大的那一段,也是最寬的那一段,地勢有些偏低,一直以來各任的官員都不斷在這個地方加高河堤,但年年加高年年低,這裡總是時常有水患發生,所以這裡雖然有擺渡人在這裡圖生計,但這裡卻被稱為仙人渡,尋常人是沒有膽子在這裡呆的。

    公文發下去,作為臨近布政使衙門最近的府衙,襄陽府自然是最先接到命令的,也是最早就開始發動民壯開始整飭河道,加固河堤,疏通於塞的。襄陽知府何長林,接到公文後也不敢怠慢,先不說他也水患發作起來是如何的難以收拾,便只是現在是在布政使衙門眼皮子底下這一條,便足夠讓他去規規矩矩做事了。他自然也是這麼做的,至少,何長林認為他是這樣做的。

    江南一帶,歷年總有水患,因此整飭河道已經是常例,不但官員習以為常,老百姓更是司空見慣。有之前的常例可循,做起事來自然就有些條理,期間襄陽知府何長林還親自了一次河堤,勘驗了一下事情的結果。本來的十年內,也就是前任布政使林武在的時候,河工一事便做得不,何長林覺得便是這一次不用整飭,也八成不會有事。但因著以往鄭慈在西北的壞名聲,何長林還是覺得保守為,因此依舊是做了些水磨工夫。但是他沒有想到,今日如此大的雨勢,這位北方來的旱鴨子布政使鄭大人,竟然要堤

    尼瑪這不是要了親命了麼

    接到消息的第一,知府大人何長林立刻就把懷中半裸的小妾推了出去,慌慌張張換了一身官服,扯著的智囊師爺,夥同問訊趕來的一眾小吏,風急火燎地也奔著河堤去了。

    於是在這大雨之中,角叉子河的幾個巡河小吏就都看到了這樣一副足以讓人熱淚盈眶的情景:連天接地的大雨中,泥濘不堪的黃泥大路,忽然停下了幾輛馬車,一向空曠的野河灘居然出現了一些人。再定睛一看,巡河吏頓時一驚:哎呀這是知府大人堤了巡河吏心中頓時一熱,這位何知府果然心繫百姓,是個好官啊巡河吏連忙一溜小跑,甩開草鞋的黃泥飛奔前,一邊跑一邊忍不住打量,他要將這一幕罕見的親民景牢牢地銘刻在心裡,日後讓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們都,記住這位冒雨下基層的父母官

    很有記者天賦的巡河吏,很快就見到了一個讓他心潮澎湃的場景:這位知府大人何長林,下了車之後,尚未站穩便是一陣的張牙舞爪其狀真好似一身熱血正凝勢待發對抗天地雷雨之氣勢,時不我待之精神,都在這一頓舞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巡河小吏眼淚差一點就下來了,有這樣的民之父母,區區水患何足道哉

    然而接下來他就瞪大了眼睛,連雨水灌進了嗓子未能察覺。

    只見那位民之父母,先是手往揚,一足前踢,身子大幅度扭擺了兩下,一腔熱情似乎還未表露圓滿,接著便忽地屁股一墜,啪嘰身子朝後重重地摔倒在了一片黃泥之……

    「這……」巡河小吏心中呆愣了好半晌,才不得不眼中所見的事實:何大人腿腳不利索,這不是熱血凝勢待發,也沒有時不我待之精神,這就是下車一個不,跌了一交罷了……

    雖然這樣想,但小吏心中仍舊熱乎乎的,這種大雨天,知府大人能冒雨來視察河堤,本身就是對黎民百姓的一種眷顧了因此小吏依舊踩著黃泥,向馬車前進

    這時候眾人早就把何知府扶起來了,有何長林這個前車之鑒,其他人倒是加倍,接下來一個都沒摔倒。於是乎雨中就是這樣一番情形:一群落湯雞似的人,團團簇擁著一個彷彿黃泥裹子似的人,步履蹣跚地了河堤……

    巡河小吏手中拿著河叉跑到近前,見禮完畢之後,何長林便迫不及待地問起了河堤的情形,小吏一一對答之後,何長林一顆心終於放到了肚子裡——情況還是很好的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巡河小吏回答完畢之後,心中又是欣喜又是忐忑,在這裡沒事就沿著河堤走,以往見過最大的官也不過就是衙門裡的班頭,今天居然見到了知府大人,還親自前問話,這要和鄉親們說起來,得多大的臉面小吏正高興呢,忽然就看見不遠處的黃泥大路,居然又來了兩輛馬車

    尼瑪今天這是情況啊小吏有點不的眼睛,用力甩開雨水,揉了揉眼睛:確實是兩輛馬車小吏心下疑惑:知府大人都已經來了,這後面又是來的人啊?

    前面有何知府的三輛馬車在那停著,大路已經不好了,後面兩輛馬車於是就在那裡停下了,廂布一掀,裡面一夥人紛亂地就下來了。這小吏一看一撇嘴,這些鄉巴佬泥腿子,真是不知好歹,河堤來幹活,居然還坐著馬車來的而且也沒個規矩,居然敢停在知府大人的座駕跟前,哼哼看你們一會兒吃不了兜著走

    然後這小吏便夾著河叉,抱著膀子看笑話似的看著那幫服飾各異的人,穿著草鞋,踩著黃泥,一路辟哧啪嚓地就了。

    再然後,就看見一身黃泥的何知府連帶著周圍的人,全都彎腰俯下了身子……而那些完全沒有眼色的鄉民,卻一個個地昂首挺胸,表現得比下蛋的母雞還要派頭十足巡河小吏呆了接下來就聽見群起一聲下官見過布政使大人,見過諸位官」

    小吏一下子沒站穩,啪嚓一聲坐到了泥水裡……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二十四章視察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二十四章視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