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下) 第四卷 風雨江南 第三十四章 問謀 文 / 林南1

.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三十四章問謀

    江都西北,吳王府,湖心亭。

    兩個人圍桌對坐,中間一盞紅泥小爐不斷冒著水汽,一股茶香悠然飄起。

    「果然大才,前些時日天降暴雨,河水滿漲,本王還欲令人整飭河道,防患未然呢,豈料經寥寥幾句話,便讓本王茅塞頓開。如今看來,這天時之用,放眼當今天下,便是無可爭議的第一人了……」

    「王爺過獎了。」

    「哎——本王向來實話實說。」吳王張秀見茶已半沸,用茶棉墊著手,執壺倒了兩杯。「再說地利,多年以來,本王一直潛心經營,別處不說,東南江淮一帶,民心已經不是盡歸北方。加上這場大災,皇上處置不力,陷入了被動,嘿嘿,而本王卻應對得體,百姓之言如今已經盡皆附我。這又是大功一件」

    「此是王爺處斷有方,學生如何敢居功。」

    「朝廷雖然徵集糧草,但卻遠水不解近渴,哪有如本王近水樓台之利?呵呵,若真說起來,這江南稻米原本就是收了準備解送朝廷的漕糧,本來朝廷宣佈削藩,本王就在猶豫要不要送,卻是天從其便,如今水患一起,不但不用送將出去,還能為本王賺上大大的名聲,這等買賣……實在是百做不厭吶,哈哈哈」

    「呵呵,王爺說的是。」

    「如今用之計,利用饑民之怨,散播輿論,已經大見成效。不僅東南民心大亂,連其餘各地也開始盡皆觀望起來,這兩日接到下面奏報,朝廷最近的動作也愈加緊密,大軍指日便來,而朝廷撤藩的命令已經下來多日,本王卻還遲遲未曾應對,拖下去恐怕不是辦法呀。依本王之見,我等此時已經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齊備,為防有失,不如趁此良機,亮明旗號以為如何?」

    另外一人半晌沒有言語,只是默默沉思,吳王雖然心中急切,卻也沒有出言打擾。隔了好一會兒,那人才開口道王爺,學生以為,此時為時尚早,雖然表面看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齊,但王爺還差了一樣。」

    「哦?那是何物?只管講來,本王必定設法……」

    「哎——王爺誤會了。學生講到王爺所缺,乃是一個名義。」

    「哦……」

    「民心向背,向來是因時因勢,別有不同。王爺莫要忘了,名義上,王爺乃是一介藩王,而王爺面對的,則是朝廷。朝廷雖然無道,畢竟在百姓心中仍是正統。雖然現下大勢在我,但一旦王爺首先舉事,則朝野之間的論調必定還是會向著朝廷的。所以……學生以為,王爺此時尚不可動,依舊要蟄伏潛隱,以待時機。」

    「可是,若是這機會始終不來呢?朝廷的大軍已經快要集結完畢,說不定……說不定幾日之內便兵臨城下,到時候本王……本王便是再要動手,只怕也來不及了。」

    「王爺且放寬心,這機會……多半是一定的。」

    ……………………

    啪

    啟元帝把奏報重重地摔在龍書案上,氣得一張臉幾乎五官挪移豈有此理真是……豈有此理」

    奏報不止是一份,都察院的御史、飛翎衛的密探、各地的官吏……有先有後,不約而同地都上了書,把江南一帶的形勢和流言蜚語呈現給了啟元帝。看罷了奏折,啟元帝氣得七竅生煙,事情已經非常明顯,蛇無頭不行,謠言起來的?沒有人散播,會出現這樣的謠言?而且謠言選在了朝廷剛剛頒布撤藩令,江南忽然發大水的情況下傳播開來,所圖者何?

    啟元帝心知肚明,這一定是的小叔叔吳王幹出來的事情這就是不甘心俯首的表現他不想撤藩,不想交權,於是選在這個時候,向出招了啟元帝一邊惱恨吳王的不臣,一邊又憋悶得很,因為思前想後,他居然亂了方寸

    如此情景,應對?以謠言制謠言嗎?對方表現出比朝廷更關心百姓,拿出糧食賑災,呢?宣佈老龍河是有人故意決口的嗎?決口的人是吳王指使的嗎?

    如果這樣說,百姓會嗎?那故意挖河決口的官吏是不是朝廷的?朝廷的官員居然心向一個藩王,被吳王策反了?朝廷的人是干吃的?又說決口的人是吳王指使的,證據在哪裡?誰看見了?有證據?證據是假的

    不行,這條路行不通,會陷入一個輿論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

    那辦?現在首先的就是要賑災,可是在這個輿論形勢下賑災,朝廷豈不是顯得非常被動?即便賑濟了災民,人家一個言論出來,還是說吳王的好,是吳王帶頭賑濟災民,向朝廷請命,江南百姓這才有了飯吃。前後一合,還是吳王得的民心,朝廷呢?朝廷在哪?

    啟元帝越想越氣。

    保和殿內,此刻除了啟元帝之外,只有兩個人在。一個是李東路,一個是王元。盛怒之下,啟元帝將桌案拍得山響,鎮山河的玉板碎裂成幾塊,其中一塊險些砸在了李東路的臉上。整整持續了兩刻鐘,啟元帝這才停止了咆哮,口乾舌燥之下拿起手壺灌了幾口,又重重地頓在桌上。整個過程中,李東路和王元眼觀鼻,鼻觀心,倒是都當起了和尚。

    流言傳得飛快,早在都察院和飛翎衛兩個系統的奏報都上來之前,京師便已經有了些許的流言蜚語,但那時候人們的並不多,大都是屬於飯後談資消遣,到了兩三天之後,事情便開始嚴重了。

    江南一帶如此重大的水患,朝廷的舉措又沒有再恰當的時候跟上節奏,實在是有些遭人詬病,後遺症落

    1/2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三十四章問謀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三十四章問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