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下) 第四卷 風雨江南 第八十章 八王爺張燈禪 文 / 林南1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八十章八王爺張燈禪

    隨後,大學士李東路、兵部尚書王元、定國公趙廣、勤國公向河、戶部尚書鄭桓、飛翎衛都指揮使杜寧……幾個人相繼被宣召進宮,在保和殿見駕。一番前後梳攏和商議之後,最終的意見終於被確定下來,而在隨後的幾天裡,啟元帝依然是毫無動靜,每日處理處理日常的公文之後,便退回養心殿休息,對於前方東南一地的戰事,竟依然是不聞不問,似乎就此放任下去了。而之前那些壓下來的折子,似乎也早就忘到了腦後。

    如此一來,都察院御史台的一些人再也坐不住了。這個時候,正是他們大顯身手的機會,也正是豁出性命發表言論搏出位刷存在的時候。以僉都御使鍾良、副都御史李青山為首的言官集團,忽然間像被捅了窩的馬蜂一樣,有關東南戰事的折子,各級將領貪墨糧餉、欺壓百姓的折子,東南水患各府州縣官吏處理不當的折子,甚至還有人上了一道彈劾皇上縱容臣子的折子……如此折騰了兩三天,啟元帝被弄得煩不勝煩,終於火了。

    這些言官的存在,不可否認是有一定的正面積極作用的。然而在有的時候,他們卻由於自身所處的位置,個人的履歷和人生經驗,以及所代表的階層利益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對有些事情難免缺乏正確的判斷。尤其是對於軍事上的一些事情,不僅僅是這些言官,包括大部分的文官也都一樣是外行,眼睛只盯著戰事的結果看,對於各場戰事牽連到的很多內在因素,並沒有根本性的認識。

    比如眼前的這場東南戰事,便也是這樣。最開始的時候,吳軍勢如破竹佔了上風,當時不僅僅是戰場上頗為被動,朝堂上也被這個突然出現的結果打傻了。除了少數知道內情的人之外,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都有些迷茫,不知所措。而一俟戰事進行到中期,朝廷後發制人,取得了戰場上的表面優勢的時候,先前一直找不到方向的文官系統,終於開始發聲。但他們只知道瘋狂地歌功頌德,一邊稱讚著皇上的英明神武,一邊誇獎著前方將領和士卒的驍勇用命,眼中只看到了大勝的結果,卻忽視了之前連番大戰之後,雙方的戰鬥損失。有些時候,即便知道了這些,他們也不會說的,戰鬥損失那是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的事情,和他們沒有關係。勝利的時候,這樣做自然無可厚非,但在眼下,前方形勢有些不妙的時候還這樣不管不顧地瞎起哄,那就不是啟元帝能夠容忍的了。

    根據前方送來的軍報和飛翎衛系統密探送來的諜報,兩相印證,前方連番血戰之後,吳王叛軍固然是損失慘重,朝廷軍也一樣虧損嚴重!三岔口一戰,足足打了七天有餘,僅僅在這個狹小而險要的關隘處,朝廷就損失了足有八千餘人的人馬!而相比之下,雖然東陽衛的守軍人數只有朝廷軍隊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但除卻東陽衛兵精將銳之外,對方還有地理上的巨大優勢,因此東陽衛的精銳損失相對下來要小得多,連番幾場血戰下來,東陽衛竟只損失了兩千餘人,剩下的千餘人馬,儘管傷兵殘卒眾多,卻仍舊且戰且退地撤回了東江梁河一線!

    而在北線江陽一戰,雖然最後朝廷軍隊穩住了局勢,仍舊將叛軍逼迫在江陽一線,但由於先前的高歌猛進,造成大部分將士的驕縱之心,一時的失察導致了江陽一戰的被動局面,結果雖然局面未改,但一戰過後,卻白白地損失了萬餘戰力!損失此戰過後吳軍也一樣損失嚴重,但損失的多是流民和散兵,招募來的海寇江寇的烏合之眾,反而吳王敵襲的三衛兵馬,相對地保全得很好,此消彼長之下,朝廷先前積累下來的巨大優勢,忽然間變得並不明顯了。

    然而即便這樣,局面依然可控。在這樣的情形下,儘管朝廷不發一言,前方的將士心中也必然知道自己的錯誤,臨陣之時一定會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嚴查,在這個時候,身為後方的決策者和操控者,必須要有一定的大局觀,要允許前方的將士犯錯,並且還要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即便是很嚴重的錯誤,也不能在這種關鍵時刻背後捅刀子。何況之前的錯誤,並不是將士們羸弱怠戰,不肯向前,也不是通敵叛國臨陣倒戈,既然不是殺頭的罪過,又何必急在一時呢?但是這番道理,啟元帝只能自己心裡想想,卻不能宣之於口,言官有言官的職責,也不能封了他們的嘴。

    於是接下來的這些天,啟元帝便開始煩不勝煩,但是他仍舊在忍耐,因為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一張底牌,已經到了該打出來的時候了。三天之後,就在東南戰事的雙方都在對峙,彼此都在積蓄著力量準備最後一搏的時候,忽然漢南之地傳出了一個消息。

    消息來自林武曾經在任數年的昌寧府,在前方兩軍對壘,即將拼盡全力最後一戰的前夕,一個老人走進了昌寧府的大堂。據傳,這名老人自稱叫張燈禪,手中拿著皇家信物,金冊印璽一應俱全,竟是王爺的印綬!與此同時,這位老人對昌寧府宣稱,希望昌寧府對前方交戰的雙方發佈一個緊急行文,休兵罷戰。同時呼籲吳王張秀,放下手中的刀槍,向當今皇上負荊請罪。如果吳王張秀不聽勸阻,那麼他將以個人的名義,向整個大建朝的諸王發佈公告,號召所有的王爺,盡棄兵財,助朝廷平叛。

    昌寧府的現任知府本來以為遇到了老瘋子,開始時本打算把這人給轟出去,誰想到,對方卻亮出了皇家印信。這知府第一反應自然以為是偽造的,可是觀其穿著舉止,卻自有一股睥睨氣度,因此雖然這知府心下不信,卻也不敢有所疏忽,一邊小心應對,一邊忙不迭地行文上報。這等消息自然傳遞得飛快,可沒等消息傳到京師,便有人過來作證,這個步入昌寧府大堂的老人,乃是大建朝貨真價實的王爺!那知府一邊心下犯疑,朝廷的人怎麼會來得如此之快,一邊卻又不敢造次,連忙大張旗鼓地開始忙活開了……一邊提高了接待規格,一邊按照那位老人的吩咐,發佈了一張對吳王張秀的佈告。

    就在這位一無所知的知府渾渾噩噩地在胡亂忙碌的時候,他卻不知道他這個無意中上報的消息,在朝野之間引起了多大的亂子。這條消息飛一般的傳播過程中,接觸到這條消息的群體之中,為官超過四十五年以上的人,很多人都驚得瞪大了眼睛!

    張燈禪!

    在當今的大建朝,由於深層次的不可為人道的隱秘原因,導致在今日的官場,或許很多後人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但在老一輩的官場人士當中,尤其是歷經了兩朝甚至是三朝的大小官吏群體中,這個名字究竟代表著什麼,再沒有人能比他們更清楚了。

    當今的建朝,第一人自然是當朝皇上。可是在以前,當今皇上還沒有成為皇上的時候,這個老人的名字,便早已煌煌然如日中天了。只是在那個時候,他還不叫張燈禪,而是叫做張翰。

    說起張燈禪,或許知道的人極少,只有一些參與過當年某些事情的人,口口相傳下來的後輩才多少有所耳聞。但是若是提起來八王爺張翰,這個名字,哪怕事情已經過去了近六十年之久,依舊是朝野皆聞。

    想當初,在啟元帝的父祖一輩的皇族中間,若論文韜武略,張翰認了第一,便再無人敢認第二。而當年的張翰,本是皇位的最佳人選,惜乎上天似乎並不垂憐於他,在一場對北戎的征伐之戰中,張翰被敵兵刺中了下身,再也無法生育。而張翰本人,雖然文韜武略集於一身,卻對皇位興趣缺缺,儘管朝野眾口一詞,他卻絲毫不為所動。最後力挺仁厚謙恭的太子哥哥張玄,繼位登了大寶。而後自己卻出家做了和尚,十年後英年早逝,圓寂於漢南菩提寺……

    這些事跡建朝的後輩子民往日談來如數家珍,宛如歷歷在目,誰料想,就在近日朝廷動盪,東南殘破,甲士浴血的大變動時期,這個傳聞中早已死去數年的八王爺張翰,做了和尚的張燈禪,卻忽然死後翻生,再一次出現在了世人面前!儘管有朝廷的明文證明,可是距離中心尚遠的很多朝廷官吏,仍舊是不肯盡信,各種相應的傳言,立時遍佈大江南北……

    這位出家前的張翰,出家後的張燈禪,按照族中的輩分,卻已是當今啟元帝的祖輩!便是啟元帝要叫一聲小叔叔的吳王張秀,見了這位也得叫一聲叔父!而若是林武在生,林南此刻身在昌寧府,見了這位老人一定會大驚失色。因為眼下這位令朝野一片翻騰,傳言遍佈神州大地的八王爺,赫然便是林南小時候放鳶而識,後來時常過府受其教誨,絲毫沒有身份隔閡的那名老人!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