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青雲記

第三卷 碧瓦紅牆(下) 第四卷 風雨江南 第八十三章 歸鄉 文 / 林南1

    第四卷風雨江南第八十三章歸鄉

    沸反盈天的東南三王之亂終於徹底被終結,雖然東南半壁的吏治和兵財重新納入了朝廷的實際管轄之下,甚至在全國之內,削藩之策的推行再也沒有任何阻礙,但這一場耗時近半年的內戰打下來,留給朝廷的東南三省以及受到波及的地區,卻是一個大大的爛攤子。

    先前初夏和仲夏開始的幾場水患,蔓延到了整個江南地區,但由於其他地區沒有受到兵禍的波及,得以騰出手來真心整治,因此水患雖然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卻還在可承受的常規範圍之內。而在包括漢南在內的東南三省,則不僅受到了嚴重的水災,接下來又遭受了大面積的兵禍。天災和**的連番作用下,先前富家一方,被稱為天下糧倉的富庶之鄉,卻已經成了千里荒蕪之地。

    叛亂雖然已經結束,但對於朝廷來說,另一場戰爭卻已經開始,並且還遠未結束。

    東南三省之地,曾經是朝廷重要的鹽茶出產和集散地,同時也是全國重要的稻米糧食產區。以往每一年,都有數萬石的糧食從這裡產出,經過漕運輸往北方和京師。而現在,整個東南的水患尚未退完,大面積的土地仍舊是濕泥地和沼澤地,不但很多的茶園被大水沖毀,鹽道也暫時不能開工通行。最重要的是,大面積的田地被水患吞沒和被兵禍糜平,意味著今年有大量的糧食將減產甚至是停產。如此一來,別說今年的京糧漕運,便是本地百姓的餬口之糧,也不見得能保障下來。眼下水患和兵禍剛剛有了結束的跡象,若是糧食問題解決不好,拖得時間長了,恐怕民心不穩,走到極端,便是另一場兵連禍結的大亂子。

    好在建朝立國已經很多年,對水患和江南災情的處理,似乎有了很多經驗和辦法。連續幾道旨意頒下,原來混亂的東南三地,情況馬上有了一些變化,隨著百姓漸漸流徙輾轉回到災後的家園,並且開始慢慢地修復彌補戰後的創傷,一絲欣欣向榮的氣息,終於讓人鬆了一口氣。

    巴蜀之地的米糧和其他物資,江南部分地區的米糧、茶葉、絲綢、布匹、竹製品等等,通過朝廷有效的疏導和運輸、控制,整齊而效率地被輸送往那些遭受了水患的重災區以及被戰爭損毀嚴重的州縣。但是,僅僅靠巴蜀和江南部分地區捐獻的米糧,仍舊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有經驗的各地官吏,已經紛紛開始了相對務實的舉措。

    以漢南布政使鄭慈為首的官吏,在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天,便從忙亂的政事公文中抽出身來,親自下到了周圍三十里的州縣之地,考察水患過後適宜耕種的土地位置。現在水患雖然未退完全,但是大部分的地區已經看不到亮眼的水面了。而那些泥地和沼澤,雖然大部分的作物不能種植,但如果處理好了,卻恰好是稻米的良好種植區。

    眼看著就要時間已經進入秋季,如果能在此時搶著種下一茬莊稼,那麼在冬季之前或許還能收穫一茬糧食,哪怕東南三省只有一半的地域能夠產出糧食,也將可以解決很大的問題。因此不僅是東南的官吏紛紛下到田間,江南大部地區的父母官也都在朝廷的敕令下,在幫助百姓修復家園之餘,開始了糧食種植地的實地考察。

    與此同時,大量的工役和徭役被徵召,按照州縣的不同地域,開始整飭河道,修復農田。夏汛過後,眼下要忙的不但是搶種糧食,修復家園,而且還要在同時做好防禦秋汛的工作。若是河道不加以整飭疏浚,待到秋汛以來,即便莊稼已經種上,也難免會再一次沒入氾濫的洪水之中。

    大災和大戰過後,百姓人口數量上的損失統計也開始了。但是比以往好的情況是,經過了這一場大變過後,百姓人心思歸,渴望穩定和平安的生活,因此雖然整飭河道、修補家園、梳攏田地的工作量巨大而且相當勞累,但百姓人人爭先,老幼婦孺悉數投身到了火熱的建設中來,無人抱怨,倒是讓官吏們的工作推進順利了很多。

    與此同時,曾經雲集在東南半壁的數萬大軍,在經歷了最初的維持地方安定的任務之後,也開始陸陸續續地撤回原籍了。濟州衛、洛城衛隨著江北水師的軍隊橫渡長江,返回了北方。而虎川衛和南嶺衛增援東南的軍隊,也返回了各自的領地。

    江南水師大營的水軍,經過這場叛亂之後,兵員損失泰半,將領也缺失了很多。與江南水師情況類似的,還有先前一戰幾乎損失殆盡的鍾州衛、襄陽城血戰過後的襄州衛、被東陽衛李顯殺得差點散架的安陵左衛……隨著百姓們轟轟烈烈地重建家園,朝廷軍隊的重新組建和補充,也在緊張忙碌地進行著。

    一場大戰過後,不僅是朝廷方面的軍隊數量急需補充,同時,原本屬於吳王張秀麾下的東江三衛,也迫切需要打散重整,原來三衛駐守的地域,也需要朝廷派遣軍隊進行接管。

    ………………

    襄陽城。

    大戰過後,一片狼藉。儘管戰後的十餘天內,以襄州衛為主的守卒和本城的精壯百姓,一直夜以繼日地修整著護城河、城防和街道,並且已經收效顯著,但當日損毀嚴重的幾處地區,仍舊依稀可見當時戰況的慘烈。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當時在襄陽城避難的流民百姓,在朝廷的號召下,都分批離開了襄陽城,漸漸回歸昔日的田園。襄陽城中紛亂的景象,一點點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戰後的蕭索,卻仍舊一時揮之不去。戰亂過後,商貿活動漸漸開始復甦,南北的行商漸漸匯聚在襄陽城中,冷清的茶館店舖,又漸漸熱鬧了起來。

    這一日,襄陽城中迎來了幾位北方來的客人。

    舊坊市的巷子中,兩個粗布衣裙的年輕女子正在水井台邊打水,正是居住在李氏小院裡的子瑤和小青。水患過後,昔日清澈的井水變得有些渾濁,兩個女子纖瘦嬌弱,一根竹製的扁擔中間,挑著兩桶八成滿的井水,晃晃蕩蕩地朝著李氏的小院走去。

    剛剛走到院門口,未等二人邁步進門,忽然身子便被突然出現的一條胳膊攔住了去路。走在前邊的小青驀地一驚,抬眼一看,頓時瞪圓了眼睛,張了張嘴,話語卻像卡在了嗓子眼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與此同時,站在她身後的子瑤,也是赫然一愣。

    沒等子瑤二人反應過來,幾個堵在李氏院門口的年輕壯漢中,忽然一人邁步上前,朝著子瑤微微一禮:「大小姐,好久不見。」

    「衛良?」子瑤定了定神,冷眼說道:「你怎麼找來的?」

    那叫衛良的漢子微微一躬身:「老爺下了死命令,小的自然就得找到。大小姐,這就跟我們回去吧!」說著話,身子跟著就朝前邁了一步。

    子瑤眼睛微微一瞇,下意識地朝後退了一步:「衛良,我不回去,你回去告訴爹爹,我……我已經……」子瑤的臉上略微一紅,稍微停頓了一下說道:「如果爹爹不改主意,還是要逼我嫁給他認定的人,那麼……我這輩子都不會再回京師……啊——衛良!你幹什麼——」

    子瑤兀自說著話,卻冷不防對方幾個人忽然搶上前來,攏住子瑤雙臂和雙腿,一矮身便上了肩,猝不及防之下,子瑤頓時被對方牢牢地制住,再也掙扎不動!

    「啊——衛良!你竟敢對小姐……阿牛!張桿子!你們……你們好大的膽子!」小青眼見著小姐被制住,頓時丟了手中的扁擔,匡噹一聲,兩隻水桶東倒西歪,流了一地的渾水。同時,小青扯開的嗓門大吼,聲音傳出老遠。

    「大小姐,對不住!」衛良略帶歉意地說道:「這是老爺的命令,如果小的有得罪大小姐的地方,等回到府裡,大小姐願打願罰,小的都甘領就是!」

    幾個人沒有理會小青的喊聲,衛良肩扛著子瑤,另外兩人同時制住了小青,一行人轉身就朝巷子口衝去。就在這時,李氏的房門忽然蓬地一聲被撞開,喬老漢當先從裡頭衝了出來。

    李氏隨著喬老漢身後也躥了出來,一邊朝院門處跑一邊扯著嗓子高聲大喊:「搶人啦——有人搶——人——啦——快來人哪——」

    「你們是什麼人!快放下兩位小姐!」喬老漢跑得急了,差點一個踉蹌絆倒在門口,伸手扶著門框,朝著外頭吼道。

    眼看著巷子口頃刻間湧出無數的人來,衛良情知不交代幾句是走不了的,因此頓住了腳步,回頭看看喬老漢,高聲喝道:「這是我們大人府上家事,這位老爹,我勸你還是少管閒事!免得惹禍上身!」

    周圍眾人聞言都是一愣,喬老漢下意識地便拿眼去看子瑤和小青,卻見二人雖然沒有說話,但臉上神色卻分明告訴了他實情。喬老漢猶豫了一下,雖然知道強行干涉怕是不行,但若就此丟下二人不管,怕是少爺回來了也無法交待。

    就在喬老漢猶豫不決的時候,衛良已經返身抱起了子瑤雙腿,扛上了肩頭,朝著巷子口行去。眼看著周圍的行人漸漸朝兩邊讓開了道路,再走下去可能就再也無相見之期,子瑤的雙眼漸漸迷濛起來。趁著衛良一個分神,背後的子瑤猛地一咬嘴唇,身子扭了一下,脫出了衛良的束縛,抬手一揚,一樣物事朝著喬老漢飛了過來。

    「喬叔!這個……這個送給喬大哥!就說……如果他有空……讓他來京師……來京師……找我!」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