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盜帥

第十一部 京師內亂 第三章 百戰先鋒 文 / 盜帥二代

    第三章百戰先鋒

    魏府。

    魏征今日輪休,空閒在家,本打算看看古籍聊以度日,卻不想吏部尚書侯君集來訪。

    侯君集因高昌一事,受到了牢獄之災,但李世民畢竟是顧念舊情之人,念在侯君集昔日大功,還是給予了赦免。對於侯君集的任職,李世民也是煞費苦心。原來侯君集任兵部尚書一職,但隨他下獄之後,兵部尚書已由李績擔任。論才幹,李績毫不遜色侯君集,在謀略、為人方面,甚至更勝一籌。他任兵部尚書,並無侯君集的恃才傲物,同僚關係和睦,較之侯君集更為出色。侯君集想要再度擔任兵部尚書已經不可能了。

    有人提議讓侯君集擔任十二衛大將軍其中之一,如此提議讓李世民否決。

    李世民太瞭解自己這位愛將了,昔日侯君集位列兵部尚書是李績的直系長官,如今讓侯君集成為原下屬的部下,以侯君集的性格是萬萬接受不了的。故而兵部失去了侯君集的立足之地。

    恰逢其會,原六部尚書之首的吏部尚書告老還鄉,這特殊的位子上空缺一位能人。吏部為中央六部尚書之首,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勳等事務,地位何其重要,非能人不可擔任。

    侯君集性格固然不好,但卻有大才,李世民不計前嫌的調任他為吏部尚書,希望能夠讓他改過之餘,體會到自己的良苦用心,好好的以自己的才華,為國家效力,對他是一如既往的器重。

    然而侯君集卻沒有體會李世民的用心,反而覺得李世民當初處事不公,懷恨在心。

    魏征對於侯君集還是頗有好感的,他非常的讚賞侯君集的才華,多次提議讓侯君集參知政事,成為宰相中的一員。得知他的到來,魏征熱情迎接,將他迎入客廳奉茶。

    兩人入座,客套一番。

    侯君集便單刀直入道:「魏侍中,君集今日前來是有事相求……」

    魏征和氣的笑道:「你我同僚,何須客套,但你知我脾氣,公事公辦,私事到可隨意。」

    侯君集正坐道:「魏侍中剛正無私,朝野中誰能不知。今日君集卻為公事而來,但絕不是因為一己之私。我早年投入秦王帳下,麾下有一偏將叫仲孫之,是我一手提拔而起,隨我多年,立過赫赫戰功。」

    魏征略作回憶,記起了這個名字道:「可是你麾下的那員百戰先鋒?」

    「就是他……」侯君集道:「仲孫之剛猛無錯,擅打硬仗,摧城拔寨,攻無不克。君集每次出征,他必為先鋒。貞觀九年,我唐軍討伐吐谷渾時,在沓無人煙地區行軍兩千餘里,途經無水無草的破羅真谷,人齔冰、馬瞰雪,最後追上了伏允可汗。孫之領兩百騎首先突破敵陣,生擒吐谷渾猛將哈米克。貞觀十二年,我大軍征討高昌時,為了揚威西域,我率大軍追擊西突厥餘部。深入西突厥腹地八百多里,西突厥可汗咥利失欺我軍遠來疲乏,糾集了八萬兵馬迎戰。我令仲孫之率五千騎兵,從正面硬抗西突厥的八萬大軍,而我與其他諸將分左右夾擊。仲孫之硬是以五千之眾將敵八萬大軍咬住,為我軍創造了輝煌的勝果。此戰過後,仲孫之身受十瘡,依然面不改色,談笑自若。」

    「真勇將也!」魏征也算是行伍出身,聽之聞之,肅然起敬。

    侯君集歎道:「確實是一員難得的悍將,只可惜,脾氣差了點。高昌一戰後,我因過入獄,他心中有些不滿,一怒之下也棄官不幹了。如今空閒在家,靠打獵砍柴為生。我不忍如此悍將埋沒於鄉野,希望侍中大人,能夠向朝廷舉薦,令他重新得到重用。」

    魏征道:「人無完人,如此悍將,有些脾氣,倒也正常。」他想起了程咬金,這貨的脾氣讓人蛋疼,但話說回來,他上戰場以後的那股狠勁,便是秦瓊、尉遲敬德也未必比得上。隨即,卻又奇道:「此事身為吏部尚書的你更有說話的權利吧?何須通過我來?」

    吏部有著考核、任免四品以下的官員,侯君集要提拔一個人,甚至不用詢問李世民,有著直接的權力。

    侯君集頓了一頓道:「這我不是沒有想過,只是怕落人把柄……如今我身為吏部尚書,還沒有什麼作為就開始提拔舊部,怕人說閒話。」

    魏征正色道:「侯尚書此言差矣,為國薦才,不分親外,只要問心無愧,即便舉薦親子,又有何妨?」他為人正直,所作所為,只求問心無愧,根本不在乎他人所想,但見侯君集臉上有些謹慎,知道他經過了牢獄之苦,已經改了性子,也不強求道:「不過既然你有這個顧忌,那就讓老夫代勞吧,如此悍將,不為大唐效力,實在是我大唐的損失。」

    侯君集大喜***,眼中閃著莫名的意思。

    侯君集稍作逗留,告辭而去。

    魏征也沒有多想,他壓根不在意侯君集這個舉薦的人,他只在乎被舉薦的對象是不是有真才實學,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哪怕舉薦人是一個乞丐,他也不在意。仲孫之的能力,恰在他的認可行列中。

    魏征送走了侯君集,遙見大兒子魏叔玉沖沖趕來,正想訓斥,還未開口,邊聽魏叔玉道:「父親大人,不好了,弘福寺貪財奢靡,鬧出了最大的醜聞,轟動了整個長安。現在長安上下所有百姓,都是義憤填膺,人心暴動。」

    魏征先是一愣,隨即忙問緣由。

    魏叔玉將自己打聽到的消息告訴了魏征。

    原來弘福寺一事,並未因納言、慧空的落網而告一段落,所帶來的餘波遠遠沒有結束。

    四萬百姓在憤憤不平之中,四處將真實情況告之其他毫不知情的百姓。

    佛教對於金錢的態度很明顯,佛陀釋迦摩尼就曾指著地上的黃金,說它是毒蛇。佛家之意錢在好人的手裡就是無價之寶,在壞人手裡就是毒蛇。有錢人不應該享受,而是用錢去做好事佈施,不能執著與錢財。

    如此說法,比唱的好聽十倍,但一個個所謂「高僧」的面目揭露出來,他們才知道所謂「高僧」也不過如此。

    百姓大多節儉,並不是因為他們小氣,而是他們知道,錢,來之不易,都是血汗,不能奢侈花費。但為了求家人的平安,他們願意將自己的血汗錢捐出去,給能夠庇佑他們的神佛。而今卻得知自己受騙了,憤怒可想而知。

    怒火隨著知道的百姓越多,燃燒的越旺。

    所有百姓的怒火就如無數的星星之火,聚在一起,威力足以掀起一場震撼京城的暴動。

    魏征聽後也是義憤填膺,憤慨大罵:「好一群可恨的和尚……」他作為儒家正統文士,對於外來的佛教本就有著強烈的排斥之心,這下更是讓他這位面善心黑的老實人動了濃厚的殺機。

    魏叔玉並沒有繼承父親的那種穩重性格,慌張道:「百姓情緒很不穩定,萬一受到挑唆,將會照成無法預料的嚴重後果。」

    魏征卻不疾不徐的道:「慌什麼,天塌不下來。現在是太平盛世,亂不起來……給我準備朝服,我要進宮面聖。」

    魏征治國重視民意,對於百姓的心裡揣摩的相當清楚。

    換在別的時代,可能會造成暴動。

    但現在出在大唐,一個政治清明,朝廷凝聚力十足的輝煌時代。

    所有的百姓,對於大唐這個王朝,對於李世民這個皇帝,都有著極大的信任。尤其是那些經歷隋末***,楊廣***的老一代人,更是對於現在的太平日子特別重視。

    前車之鑒,他們老一輩人是不允許年青的這一輩人亂來的。

    雖然事情已經鬧得百姓心中有如火燒,但卻沒有造成什麼***。只是在等,在等大唐帝國給他們這些子民一個說法,等李世民這個天下所有百姓的「爹」,給他們一個公道。

    不僅是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這三位宰相急急忙忙的進宮,滿朝文武幾乎得到消息的有著一定品級的大員,都馬不停蹄的往皇宮趕去。

    一場因為佛教引發的政治動盪,即將展開。

    卻說侯君集離開魏府之後,帶著暢快的心情回到了府邸。

    來到了演武場,一位身形修長面目冷峻的青年,正在舞動著手中的長戟,一招一式,剛猛無錯,將長戟的長處發揮的淋淋盡致。

    他就是侯君集麾下的百戰先鋒仲孫之。

    他並沒有如侯君集說的那樣,沒於鄉野,打獵砍柴,而是專心致志的練習武藝,爭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好戟法!」侯君集征戰一身,摧凶克敵,可謂戰無不勝,論武勇在大唐諸將中也排得上號,眼力自是不凡。

    仲孫之收戟而立,恭恭敬敬的道:「將軍……」他本是一個為了混口飯吃而加入軍中的少年,因受到了侯君集的看重,學了武藝、學了韜略,方才有今日的成就。

    他的一切都是侯君集給的,對於侯君集,他有著超乎一切的尊敬。

    侯君集得意得道:「我已經為你鋪好了路,不久魏征就會向陛下舉薦你。而我趁勢任命你右金吾衛將軍負責宮中、京城巡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