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列強代理人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四十九章 垂簾之爭 文 / 破名

.    咸豐十一年,這一年是咸豐紀年的最後一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兩宮太后帶著小皇帝載淳在紫禁城太和殿上朝。

    這次參加朝會的有六部的尚書、侍郎、在京的滿蒙王公,三公九卿等等大清皇朝的在京四品以上官員。李明峰站在大殿之上略一打量,心中估摸著,這大殿上起碼站了三四百號子。

    今天的朝會重要非常,群臣早早的就排好了班。

    大小九卿站在左側,滿蒙王公和京外官員立於右側。

    左邊分成十排,橫向看,從左起分別是吏、戶、禮、兵、刑、工、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九個部門,最右邊是小九卿一排。

    縱向看,大九卿的列隊方式是滿尚書、漢尚書、左侍郎、右侍郎、郎中等等,一共九人。

    小九卿那一隊則是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府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寺卿九人。

    小九卿以翰林院掌院學士為首,又以苑馬寺卿為最末,所以,從排班上來講,翰林院掌權學士實際上是和六部滿尚書站到了一排,由此可見清代對翰林儒生的重視。

    李明峰這邊站的也是秩序竟然,第一排是鐵帽子王,第二排是親王,第三排是郡王,第四排是有差事的公侯貝勒。再其次則是李明峰等京外官員。

    太陽還未升起,約莫六點左右,太和殿眾臣就聽得太監高唱:「聖上升朝!群臣跪迎!」

    群臣山呼萬歲,兩宮太后領著小皇帝緩緩的走入大殿。等到兩宮太后和小皇帝都坐好,載淳小皇帝才在太監的示意下吩咐平身。

    等到眾臣都謝恩完畢,爬起來之後,慈禧太后才歎了口氣,說道:「哎,幾個月前誰能想到是這樣,竟然空了這麼多位置!」

    李明峰往前一瞧,發覺從上面看,果然是少不少人。

    第一排原本應該站十九個人,左邊是大九卿外加小九卿中的翰林院掌院學士一共十人,右邊是大清皇朝的九大鐵帽子王。

    現在可好,吏部尚書花沙納剛死不久,現在位置空缺,戶部尚書肅順、兵部尚書穆蔭謀逆被誅殺,桂良臥病在床,也沒來上朝,這麼一來,左邊第一排就空了四個位置。

    右邊第一排是九大鐵帽子親王的位置,如今鄭親王端華被誅,怡親王載垣不知所蹤,還有兩個親王年幼不上朝,這麼一來,九大鐵帽子王也空缺了四個。

    第一排朝臣十九個位置竟然只站了十一個人,確實顯得有些冷清。

    慈禧太后的一聲感歎,並未中斷朝會的正常進行,大太監繼續唱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臣有本啟奏!」太監聲音剛剛來落下,一人立刻出班高聲道。

    「哦?李卿家有何事啟奏?」慈安頗為驚訝的問道。原來出班奏事的正是李明峰。

    朝臣看到李明峰出班奏事,也是頗為驚訝,眾臣都想看看這位新任的直隸總督大人的第一本到底是奏的什麼事。

    「臣李明峰剛剛編纂了一本《治平寶鑒》,今日特獻於皇太后與聖上!」李明峰手捧奏本高聲道。

    太監將李明峰的厚厚的奏折接了過去,呈給了兩宮太后御覽。

    「此書詳述歷代太后臨朝,代天子掌管朝政等事。例如戰國趙太后,北宋高太后,南宋謝太后,遼國蕭太后等等,這些太后都是因為天子年幼而出掌朝政。現在我大清與當時的趙國、南北宋、遼國何其相似?臣李明峰斗膽懇請兩宮太后能倣傚歷代賢後,臨朝斷事!垂簾聽政!」李明峰說完,又跪了下去。

    這本《治平寶鑒》說是一本書,實際上就是焦佑瀛和杜翰連續兩天兩夜趕製出來的一個奏折罷了。李明峰想請兩宮太后臨朝,怎麼的也得拿出點根據吧。有清一代,太后從未臨朝,所以李明峰等人就將目光放到了幾千年的整體歷史上,反正這麼長的歷史,總有幾個臨朝聽政的太后出現,現在這些皇太后臨朝的事跡就成了慈安和慈禧垂簾的理論依據了。

    李明峰啟奏完畢,太和殿上鴉雀無聲,眾臣都沒想到,李明峰的第一本竟然就直接將最關鍵的問題挑明了!

    小皇帝即將在數日之後舉行登基大典,等到大典舉行完畢,按照大清的祖制,兩宮太后就不許再上朝聽政了。所以,在天子登基大典之前,輔政體制必須要確定下來,無論是親王攝政、太后垂簾還是大臣輔政,都要有個說法,否則朝政就無法正常辦理了。

    短暫的寂靜之後,站在最前排的數個年紀頗大的老臣也出來跪下。

    「臣周祖培也懇請兩宮太后臨朝斷事!垂簾聽政!」

    「臣倭仁懇請兩宮太后臨朝斷事!垂簾聽政!」

    「臣祁雋藻懇請兩宮太后臨朝斷事!垂簾聽政!」

    「臣翁心存懇請兩宮太后臨朝斷事!垂簾聽政!」

    隨著四大尚書的表態,鐵帽子親王也有數人出班懇請兩宮太后垂簾。

    這些人倒也算是為了朝廷著想了,現在的局面,權臣輔政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是在親王攝政和太后垂簾這兩種政治制度中選擇一種。但是親王攝政這條,群臣都有忌諱,畢竟有多爾袞的事情做先例,眾臣都不敢妄言攝政。

    多爾袞囂張跋扈,欺凌幼帝,很多人都認為,幸虧多爾袞沒有兒子,否則順治早就被廢了!

    所以,真正為朝廷著想的人,都出班贊同太后垂簾聽政。

    太和殿上,數百朝臣,現在跪在地上的僅有十幾人。

    「老六?」

    「六哥?」

    五阿哥敦親王和七阿哥醇郡王壓低聲音喚了一聲奕?。

    在咸豐朝,敦親王、恭親王和醇郡王都是富貴親王,手中無權,只能每日裡遛鳥鬥雞。這次改朝換代,眾人都希望能獲得個好差事。

    恭親王奕?是眾王中能力最強的,所以眾近支親王都默認他是領袖,唯他馬首是瞻,希望他能為眾人爭一份實權。

    眾親王、郡王、貝勒都在等著恭親王表態,那邊寶鋆、勝保、綿森等人也都暗自豎起耳朵,準備看恭親王如何應對。

    恭親王此刻心中也是猶豫不決,雖然他早就知道這個問題遲早都要提出,但是直到現在他都拿不定主意。

    換作兩個月前,他肯定是支持兩宮太后的,但是現在卻不同了。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對其的限制之意已經極為明顯。兩宮太后一旦掌握的朝政,奕?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奕?想出聲抵制兩宮太后垂簾,但是又有很多顧忌。一旦他表態不支持,甚至是反對垂簾,他就會站到兩宮太后的對立面上去,和兩宮太后直接發生衝突。

    兩宮太后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比如現在已經表明立場的四大尚書和幾位鐵帽子王等人都是「太后黨」。所以,一旦發生直接衝突,奕?也不敢說自己一方有幾分勝算。

    更何況,萬一兩宮太后一怒之下,鋌而走險,宣佈免了他的一切差事,甚至圈禁宗人府,奕?還真不知該如何應對。

    從始至今,奕?都沒想過造反,他所求不過是盡量多的權力罷了。所以,兩宮太后一旦使用極端手段,不想造反的奕?將會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地。

    「臣賈楨懇請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正當奕?猶豫不決的時候,站在最左邊的吏部尚書道。

    此人一出,眾人眼皮都是一跳,心中暗道:賈楨是恭親王奕?的老師,現在他在恭親王表態之前先開口,難道說他並非是「恭王黨」而是「太后黨」?

    賈楨一開口,緊接著又有數十人紛紛表態。

    這些都是六部的中層官員,他們見到頂頭上司們都出來表態了,所以也連忙附和。

    「哀家姐妹年淺識薄,怎能擔此大任?」慈禧坐在大殿之上,悠悠的道。雖然極力掩飾,但是她聲音中那微微的激動卻是誰都能聽得出來。

    「母后皇太后和聖母皇太后是天子慈母,兩位太后垂簾,乃是正理!至於年淺、不通政務之弊,臣認為,簡派親王議政當可彌補!」賈楨跪在地上說道。

    原來是在這裡等著呢!李明峰心中暗道,還以為這廝是個好人,哪裡知道他竟然這麼無恥。慈禧那句「年淺識薄」擺明了就是客氣話罷了,但是賈楨卻故作聽不懂,順著桿子往上爬,直接要求親王議政,來彌補兩宮太后的「缺點」。

    聽了賈楨所言,慈禧眉頭微微一皺,面露不愉。但是,殿下仍然站立的群臣卻是面露喜色。眾人都看出來,這賈楨並非是投靠了兩宮太后。

    他之所以贊同垂簾聽政,原來是因為看出了親王攝政這條路已經行不通了,所以才退而求其次,要求親王議政。

    「賈中堂所言不差,如果簡派親王議政,確實可以彌補太后垂簾的些許不足!」寶鋆、勝保等最堅定的「恭王黨」率先出班附議。

    「臣等也贊同賈中堂所言!」綿森,趙光等人也紛紛出班表示贊同。

    片刻之後,除了親王們因為避嫌而不出聲外,其餘的滿朝文武全都跪在了地上。

    慈禧皺著眉頭沉吟半響,轉頭看了看慈安,發覺慈安神色無異,她心中暗歎一聲,知道這位姐姐一點心計都沒有,不能指望他出什麼主意,於是又瞧向了跪在地上的李明峰。

    李明峰察覺到了慈禧的目光,不禁略微抬起了頭,兩人對視一眼,都微微的歎了口氣,搖了搖頭。兩人都明白,現在恭王勢力正盛,要想徹底的拋下他,組成新的權力制度,恐怕是不可能的了。

    慈禧調整了一下心態,不惜不怒的說道:「眾臣所言不錯,哀家和姐姐前些日子也討論過這事,眾位卿家都說說吧!讓哪位王爺出來議政是最合適的?」

    刑部尚書綿森說道:「恭王爺乃是先帝胞弟,與聖上關係最為親密,而且去年又有監國之功,實為議政親王之不二人選!」

    寶鋆也附和到:「正是如此!論功,論能,論德,論親,六王爺都是上上之選!」

    一時之間,大殿之上保舉奕?的人無數。

    「嗯,那此事就定下吧,由恭王議政,諸位都贊同否?」早知結果的慈禧問道。

    群臣哪裡有敢反對的,都是爭相表態,一致的贊同。

    「臣李明峰有些不同意見!」正當群臣口徑一致的時候,李大總督再度出班奏事。

    「哦?李卿家難道不贊同恭王爺議政嗎?」慈禧語氣略微有些怪異的問。

    慈禧一直認為李明峰是頗為精明的人,現在的局面,恭王議政之局已定,精明的李明峰又怎麼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出來反對呢?

    假如李明峰真的不識時務的反對恭王議政,那結果只有一個,就是剛剛獲得一點點權力的李明峰將會被碰的頭破血流,即使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想護著他都不行,因為他觸怒的將是整個朝臣、皇族派系!

    所以,此刻的慈禧不禁為李明峰捏了一把汗。心中暗暗祈禱,希望李明峰不要做傻事。

    「臣贊同恭親王議政,但是以臣之見,恭王精力有限,朝政卻十分繁雜,所以不若再增加一位親王議政,以減輕恭王之勞累!」不等慈禧太后詢問,李明峰繼續說道:「醇郡王也是先帝胞弟,而且年富力強,依臣淺見,不如讓恭王、醇王兩王共同議政!」

    此話一出,殿上眾人表情各異。醇郡王當然是興奮不已,慈禧太后則是皺眉思索,恭親王臉上則是青一陣,白一陣,難看的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