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列強代理人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九十四章 保定大改制 文 / 破名

.    果然如焦佑瀛推測的一樣,朝廷接到李明峰的請賞奏折之後,幾乎沒有經過什麼討論,立刻就許了。只不過,在答應李明峰要求的同時,朝廷又下了一次奏折,催促李明峰抓緊到蘭州赴任。

    這次李明峰雖然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好處,但是大批的官員得到了朝廷的承認,讓李明峰的名聲逐漸的轉了回來。

    前幾個月,因為李明峰屢屢和朝廷對抗,很多人私下裡都認為常勝軍已經瀕臨造反。但是現在一看,李明峰還在替朝廷出兵打捻子,還在接受朝廷的任命。事實勝於雄辯,李明峰的所作所為讓天下人的嘴暫時停止了指責。

    這一次的封賞面積極大,蔡宜群、陳星翰、韋志俊、劉銘傳、吳長慶五個人都被任命為總兵。戴二品武官頂戴,戴單眼花翎。

    再加上原本就是總兵的宋慶,常勝軍已經擁有了六個總兵。宋仁和郭友乾都是參將,他們剛剛加入常勝軍,李明峰不好為其請封,只能是為他倆請下來了單眼花翎作為賞賜。

    杜翰被任命為直隸布政使,焦佑瀛被任命為直隸按察使,林德海任順德知府,周景通為天津知府。剛剛歸降的邱青林被封為保定知府,負責保定城的日常管理。

    這些官員都是暫任,朝廷聖旨寫明了,李明峰只要到蘭州去赴任,這些人都可以帶走,而且都可以在陝甘任職,具體職務完全由李明峰自己決定。

    在清代,武官的官職相對來說不值錢。比如一個都司一般統領一個營兩千多人,兵力相當於後世的一個團。別看管的人只有兩千多人,但是都司卻是正四品官,比知府還要高半級。但是知府相當於後世的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市長,權力遠大於一個相當於團長的都司。

    再比如,一個總兵,是正二品,和巡撫相當。但是實際上巡撫總管一個省的全部軍務、民務,一般一個巡撫手下起碼有三四個總兵,所以無論怎麼計算,總兵那個正二品都遠不如巡撫那個正二品。

    所以別看周景通僅僅是四品知府,但是從實際權力上來講,他絲毫不遜色於一個二品總兵。用後世的計算方法也可以看出來,一個總兵管理一兩萬人,相當於一個師長。一個師長從實權上來講,是不如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的。

    所以,別看杜翰、焦佑瀛他們雖然是從二品,比蔡宜群、陳星翰他們低半個級別,但是實際上還是杜翰他們的地位要高一些。

    李明峰是打定主意不離開保定了,所以一直以來都在想辦法拖延時間。雖然稱病可以拖延幾天,但是總不能總稱病吧?你要是總病,朝廷反倒可以借口你有病,讓你徹底歇著了。

    想來想去,老李還是決定將稱病這個最最簡單的招數留到最後用,因為他手中目前還有一個理由來推辭——結婚!

    李明峰今年可是二十八歲了,無論怎麼算也結婚了。而且他答應林婉兒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學的時候和其結婚,現在陸軍軍官學校已經基本建好了,正在內部裝修,恐怕最多也就是一兩個月就能全部建設完畢。

    到時候,李明峰既能遵守自己的諾言,也能拖延兩三個月赴任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於是,李明峰就向朝廷草擬了一份奏折,聲稱已經定於十月一日結婚,現在婚期已近,等到婚後再出發到蘭州任那個陝甘總督。

    奕?和慈禧一看李明峰的奏折,也不好反對,因為人家這麼大年紀了才結婚,總不能再耽誤吧。而且只要老李答應離開保定,慈禧和奕?就很滿意了,哪怕是晚上幾個月,他們也沒有任何怨言。

    同治元年九月,公元1862年10月,李明峰親自到天津港迎接了來自英、法、美、普等西方各國派遣的軍事教官四百餘人。

    之後的一個月,李明峰都在和眾西方教官規劃軍官學校的事宜。

    經過數十次開會研討,眾人最終決定在陸軍學校設立五個科目,分別是騎兵、步兵、炮兵、工兵和輜重五科。

    在一般學校的基本建制上,老李又增加了一個政治部,由老李親自指導,編寫了一本思想政治教育課本。這課本上介紹了很多西方的科技和西方的政治制度,當然介紹的政治制度也主要是英國、法國、普魯士的君主立憲制度,至於美國的完全民主制度則略過不提。

    老李想借自由、民主的思想來分化軍校學員和朝廷之間的關係,讓軍校培養出來的軍官明白,愛國和忠於朝廷不是一碼事,大清也和中國不是一碼事,皇帝和國家更不是一碼事。

    但是老李又怕美國那種徹底的民主制度會導致軍官的思想變得更加激進,沒準再將辛亥革命提早個五十年,那事情可就大條了。老李現在還沒準好收拾這種局面的準備。所以老李只提英法德,不提美利堅。

    除了分化軍官和朝廷的功能之外,政治課本還在有意無意的將李明峰塑造成一個開明的人,一個能領導中國走先進道路的人,甚至是唯一一個能救中國的人。

    五大科目設有政治處,班級設有政治委員,這兩級的負責人都由最早的常勝軍士兵擔任。李明峰定下,每週至少要上兩節也就是一個半小時的政治課,給軍官灌輸「先進」思想,以便於李明峰掌控軍隊。

    李明峰自己擔任軍校校長,英國人派來的一個退役的上校軍官喬治擔任副校長。老李基本只是掛個名字而已,真正的教學全部由副校長喬治負責。

    安德魯擔任步兵科主任,另外一個從英國派來的少校擔任炮兵科主任,法國人擔任騎兵科主任,美國人擔任工兵科主任,普魯士人擔任輜重科主任。政治部主任這個職務,李明峰則交給了保定知府邱青林兼任。

    陸軍學校的軍事課本都是由英國、法**校的正規課本直接翻譯過來的,教課方式也使用西方傳統的軍事教學方式。

    現在保定、順德、天津三地的常勝軍總數有三萬人,歸降的捻子、新加入的山東團練有五萬多人,總共八萬餘人。

    李明峰對這八萬人進行了整編,新加入的五萬人經過考核,有兩萬最優秀的士兵被編入常勝軍,剩下的兩萬中等素質的士兵編成城防軍,最後一萬考核不合格的,或者發銀遣散,或者轉到衙門去當捕快、衙役、稅丁。

    所以,現在的李明峰實際上擁有了五萬常勝軍和兩萬素質稍差的城防軍,第一批保定陸軍軍官軍校的學員就從這七萬大軍中選拔。主要挑選的是年級在十八週歲以上,三十週歲以下的官兵。

    凡是管理二十個士兵以上的軍官,必須接受培訓。(不識字和年級過大的中低層軍官,都已經在考核後,被李明峰調到各地的衙門裡做捕頭去了,級別高的,也轉任做了同知等權力不大,但是待遇不錯的官。)包括蔡宜群、陳星翰、劉銘傳,甚至宋慶、宋仁等人也都被李明峰嚴令加入陸軍學校學習西方軍事。

    李明峰設定的學校規模為可同時容納五千人上學,但是現在光這些需要進行再培訓的軍官就佔據了三千多個名額,剩下給底層士兵的名額十分有限。

    因為現在急需人才,李明峰超過學校規模,特意從普通士兵中選拔了三千名最優秀的加入到了陸軍學校。使保定陸軍學校第一批學員就達到了恐怖的六千五百人!

    選定好第一批學員後,老李特意發佈軍令,六千多學生,最多只許五千人畢業。李明峰講的很清楚,別看你現在是軍官,但是你畢業不了的話,絕對不許擔任原有職務!你得給老子回家種地去!

    即便畢業了,你成績不夠好,也要降級留用。與此同時,你的成績要是很優秀,畢業的那天,就可以直接越級任職。

    陸軍軍官學校是三年制的學校,但是鑒於每個學生水平不一,李明峰也將其劃分成幾等。

    在保定徵兵以前的常勝軍老班底士兵,直接讀三年級,保定徵兵以後的常勝軍士兵,直接讀二年級,新收編的捻軍和團練士兵,因為沒有學過任何火器的使用,也沒接觸過西洋戰法,所以必須從一年級開始學習。

    與此同時,同文館也建設完畢。李明峰選派了一個當初在英國使館和他認識的華人翻譯擔任校長。

    教官一部分由外國在華的傳教士擔任,一部分由中國本土的翻譯擔任。

    同文館設英語科、法語科、普魯士語科、俄語科和西班牙語科、日語科。其中英、普、日招收學徒最多,每科兩百人,法、俄、西班牙三科每科一百人,總共九百學員。

    同文館規模雖然沒有陸軍學校大,只能容納一千多人,但是學員因為少,這樣反倒有了餘地。陸軍學校的士兵也被鼓勵學習外語,李明峰下令,凡是能在課餘時間學習一門外語,並且最終通過考核的學員,每個月多發二兩白銀的軍餉。

    這樣一來,同文館的報名處也總是爆滿。二兩白銀相當於一個低級軍官的收入啊,誰不眼饞?

    除了精英層面之外,普通士兵也在抓緊訓練。五萬常勝軍被劃分成五鎮,每鎮設四個團,每團設四個營,每個營設四個連,每個連設立四個排,每排設四個班,每個班共九個人,設班長一名。

    每個鎮都是獨立的作戰單位,擁有兩個團的步兵,一個團的騎兵和一個團的炮兵。

    第一鎮由總兵陳星翰擔任統領,所部一萬人以最早的常勝軍士兵為主;第二鎮由總兵韋志俊擔任統領,所部一萬人馬以當年投降的長毛為主;第三鎮由總兵劉銘傳擔任統領,所部一萬人由他當年率領的團練士兵和在保定新招收的士兵,還有投降的捻子組成;第四鎮由總兵吳長慶統領,也由他當初率領的團練還有新兵、投降捻子組成。

    第五鎮也是最後一鎮,由宋慶擔任統領,一萬人馬都是他原來的舊部。山東團練本來投過來四萬多人,其中有七八千因為不符合標準被強制退役了,剩下的一萬三四千人被編成了城防軍,真正加入常勝軍的只有兩萬人。這兩萬人有一萬是全歸宋慶管轄的,剩下的都被打散編入到了劉銘傳、吳長慶、陳星翰的部隊之中。

    還有兩萬城防軍,被李明峰分割成了三個鎮,城防軍第一鎮由總兵蔡宜群任統領,城防軍第二鎮參將由郭友乾任統領,城防軍第三鎮由參將宋仁任統領。這三鎮每鎮只有不到七千人,人數較少,所以每鎮只設三個團。

    蔡宜群是最早跟著李明峰的將領,理應受到重用,但是這次被分配的部隊人數較少。李明峰為了防止他胡思亂想,所以私下裡找蔡宜群談過話。

    根據李明峰的規劃,將來常勝軍主要是用來戰鬥的,城防軍則是用來防守直隸根據地的。李明峰以後要是親自率軍出征,這直隸根據地就需要由蔡宜群全權負責了。雖然他控制的人數少了一些,但是職位的重要性卻比五鎮總兵還要大。

    蔡宜群聞言,表示理解。

    將七萬大軍劃分完畢,李明峰又開始改革軍制,李明峰下令,以後互相之間不許稱「大人、老爺」,也不需自稱「卑職、末將、小的」等明顯帶有官僚氣息的名稱。

    咱們的李大總督下令,在保定陸軍學校正式開學的那天,也就是自己成婚的那天,開始施行軍事改革。

    從今以後,所有人無論是在面對比自己職位高的將領,還是比自己職位低的小兵的時候,都必須自稱「我」。

    至於稱呼他人,在軍隊外部,沿用往常稱呼,軍隊內部,則改為以職務相稱。李明峰為總督,也是常勝軍和城防軍的最高指揮官,所有人需稱呼其為「李督」或者「總司令」。

    其下的八鎮統領,需稱呼為「司令」,表示「司掌令牌」的意思。再其下,團之統領由三品武官參將擔任,稱呼為「團長」。營之統領由四品都司擔任,稱為「營長」。連之統領由五品武官千戶擔任,稱為「連長」。排之統領由六品武官百戶擔任,稱為「排長」。最小的單位是班,其頭目由七品武官把總擔任,稱為班長。

    這個建制和後世中**隊建制不同,後世為「三三制」,這個卻是「四四制」。所以實際上常勝軍的營長、團長要比後世的營長、團長管理的士兵要多的多。要按所轄部隊的人數計算,常勝軍的一個團實際上相當於後世的一個旅。

    整體制度改革定下來之後,就輪到了軍服改革。以前老李還遮遮掩掩的,這次老李是徹底的下定決心改革軍服。經過李明峰的親自指導,新的軍裝徹底的擺脫了長袍馬褂的影響,而是類似於後來中華民國北伐時期的革命軍軍服。

    到目前為止,這種設計還是極為先進的,蔡宜群、陳星翰、劉銘傳等人看到李明峰命人做出的樣服,都驚詫不已。但是當李明峰親自穿上之後,眾人看到那股子威武的氣息,也叫好不已。

    眾人試穿以後,都感覺新軍裝方便了行動,絕對能大大的提高士兵的敏捷性。於是,李明峰就和在保定城外剛剛建好的,法國人的紡織廠預定了十萬件新軍裝。常勝軍軍服的顏色為中山裝的那種灰色,城防軍的為土黃色。

    軍服分成冬夏兩種,冬天的是棉的,較為寬大,而且裡面還配有成套的制式棉襖。因為工藝先進,材料也好,所以這種棉襖要比往常的棉襖輕便的多,保暖效果卻絲毫不差。夏季的軍服為單衣,輕便涼爽。

    軍帽也使用那種大沿帽,至於頂戴花翎,那玩意就徹底的廢棄不用了。要不是因為還有些顧忌,老李索性就下令連辮子也絞掉了。

    軍靴是在英軍軍靴的樣本上稍加改造的,更加的柔軟輕便。因為成本問題,所以軍靴只給排級以上軍官配置,普通士兵只穿厚底布鞋。其實布鞋更加的方便行動,但是卻有不結實的缺點,假如在較差的路上行進個兩三天,一雙布鞋可能就此壞了。

    李明峰返回保定之後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就改革了軍裝、軍制,後世的史書上稱之為「保定改制」,新軍裝也被稱為「62」式而記入史冊。

    同治元年十月初一,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開學的日子,老李也終於迎來了等候已久的婚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