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列強代理人

大道小說網 第兩百一十八章 廬州城下 文 / 破名

.    李明峰繼續追剿捻軍,並非為了搶佔地盤。實際上,即便他佔據了這裡,也是沒用。甚至包括已經實行了清鄉運動的蘇北,和剛剛奪到的淮北,在戰爭結束之後也要上繳朝廷。

    李明峰兵力有限,保定、順德、天津、大同一代就消耗了全部城防軍的力量。若是要佔據蘇北和淮北,起碼得再增加兩萬軍隊。而且蘇北地區和保定地區相隔千里,兩塊土地不能往來相援,沒有戰略作用,只能分散兵力。

    蘇北、淮北不盛產鐵、煤等現代工業必須的資源,也沒有經濟價值。李明峰將來連蘇北、淮北這些已經到手的地盤都要放棄,那他就更不可能謀取安慶、廬州等湘軍的地盤了。

    李明峰之所以帶兵南下,是因為他自認為常勝軍已經發展的足夠強大了。五萬常勝軍,外加兩萬城防軍,足可頂五十萬湘軍使用!現在已經沒有任何勢力能夠一口吃掉李明峰了,所以老李開始謀劃著盡快結束內戰,進行工業改革。

    只有內戰結束,國家安穩,才能有發展經濟的機會。保定雖然沒有受到戰火波及,但是因為內戰,全國百姓不得安生,農業、手工業產值大幅倒退,也嚴重影響了直隸的發展。

    畢竟李明峰給天津下的定義就是北方地區的貿易中轉站。現在農民連飯都吃不上,他們怎麼會購物?這些農民連家都沒了,又怎麼會種地、生產東西?國人不購物,不生產,只打仗,天津這個貿易口岸又怎麼能發展起來?

    其他地區也是一個道理,天下大亂,保定休想獨善其身。保定地區要想成為全國工業中心、經濟中心,也需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

    至於叛亂被平之後,朝廷是否會翻臉修理常勝軍的問題,老李也考慮到了。如果不計算朝廷在豐台編練的十萬新軍,現在朝廷能調動的綠營和各族八旗兵不超過三十萬,而且還散落在全國各地,北京方圓千里之內朝廷能調動的只有十二三萬人馬。

    就憑這些軍隊,不被常勝軍吃掉就燒高香了,又怎麼敢攻擊保定?

    讓李明峰有些關注的只有三支軍隊,一支是朝廷新軍,一支是湘軍,一支是淮軍。

    朝廷新軍在人數上比常勝軍要多,雖然老李有把握未來通過使用後裝線膛槍佔據武器上的優勢,但是這優勢到底有多大,是否能彌補兩軍的數量差距,老李也不敢說。

    況且朝廷畢竟是朝廷,有稅賦的優勢。雖然一年之後朝廷會有十萬新軍,但是無論是奕?也好,慈禧也罷,都不會停止練兵。三五年後,甚至十年後,朝廷擁有新軍的數量恐怕會達到三十萬、五十萬!

    後膛槍的技術優勢能彌補數量劣勢,但是李明峰卻清楚的知道,即便佔據技術優勢,五萬常勝軍仍然無法對抗超過二十萬的新軍。

    第二個受李明峰關注的就是湘軍。曾國藩的湘軍雖然是舊式軍隊,但是人數眾多,湘軍所佔地盤也大。雖然現在李明峰認為老舊落後的湘軍不是西式軍隊的對手,但是湘軍會一直落後嗎?

    曾國藩可是洋務派的人物,十分開明。他之所以沒有使用西洋武器,不是他愚昧,是他沒有銀子!只要經濟允許,他一定會用西方火槍來武裝湘軍。到了那個時候,湘軍將是一支擁有五六十萬人馬的西式軍隊,再加上湘軍佔領了半壁江山,這就不能不讓李明峰重視了!

    還有就是李鴻章的淮軍!最初為了轉移朝廷視線,免得被朝廷猜忌,曾國藩特意將湘軍分出一少部分,組成兩支軍隊,交給他的心腹幕僚李鴻章和左宗棠負責。這兩支軍隊一支就是淮軍,一支就是楚軍。

    李鴻章不甘為人下,安慶保衛戰結束之後,安徽全境都是朝廷的勢力,給淮軍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條件。

    李鴻章領著曾國藩分給他的兩營湘軍,到安徽淮河地區大舉招兵,短期內將手下軍隊擴充到了十八個營,三四萬人。因為主要人馬都是淮河地區招來的,李鴻章的軍隊就被人稱為「淮軍」。

    李鴻章從湘軍系統獨立出來之後,奉命鎮守上海。後來李秀成揮軍進攻上海,李鴻章率領淮軍和洋人武裝並肩戰鬥,保護洋人租借,取得了巨大勝利。那次戰鬥讓李鴻章看清楚了西式軍隊的厲害,緊接著,李鴻章就要求洋人賣給自己武器。

    李鴻章沒有錢,他是想空手套白狼。英國人、美國人、普魯士人、俄羅斯人都不肯給李鴻章武器,但是,法國人卻在關鍵時刻拉了李鴻章一把。

    法國公使已經知道李明峰暗中和普魯士往來了,為了防止李明峰完全倒向普魯士之後,中國沒有了法國的代言人,法國公使就借給了淮軍一批武器,並且訓練淮軍。很顯然,法國人和李鴻章私下裡達成了某些協議,李鴻章做了法國人的代言人。

    其後,部分裝備了西方武器的淮軍連戰連勝,陸續收復江蘇南部大片土地,包括無錫、常州、常熟、太倉、昆山等處。朝廷特升其為江蘇巡撫,以表其功。李鴻章短短兩年之內,就從一個幕僚,躍升為掌管一省的巡撫,陞遷之快,令人側目。

    現在的各方勢力之中,淮軍是最小的。使用西方武器的軍隊也就在一萬人左右,剩下的仍然是使用土製火槍和大刀長矛的老式軍隊,而且總人數也不足五萬。

    但是,李明峰相信,不出三年,淮軍勢力必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原因很簡單,有法國人在背後支持,淮軍又掌握了上海這麼個大銀庫,將來淮軍的完全火器化,是指日可待的。況且,李明峰也很重視李鴻章這個人。

    就憑李鴻章這個名字,就注定了他所統領的淮軍勢必會不簡單!

    現在李秀成、張宗禹、苗沛霖等人擁兵二十餘萬,無論從人數上,還是戰鬥力上,都絲毫不遜色於前來增援的湘軍和淮軍,最終鹿死誰手很難說。

    李明峰這次南下助剿,就是要尋找機會,賣湘軍和淮軍一個人情。這次弄好了,老李就能和三支有威脅的軍隊中的兩支,打下良好的關係。

    按李明峰的設想,將來常勝軍、湘軍、淮軍三大勢力應該結成同盟,互相支援,既不造反,也不任人宰割。一旦這個設想成立,三軍聯盟,那朝廷就不能,也不敢削弱他們!

    這種體制實際上就類似於美國這樣的聯邦制國家,中央政權對地方政權有指導性作用,但是沒有領導性作用。

    ******************************

    李明峰和袁保慶率軍渡過淮河之後,分兵兩路,袁保慶去救**,常勝軍去救廬州。廬州為皖中第一重鎮,由湘軍將領把手,駐軍三千。

    湘軍、淮軍救援的第一目標是安徽首府安慶,安慶極其重要,只有先擊敗李秀成,穩定了安慶局勢之後,湘、淮兩軍才能抽出空來救援其他地方。因此,廬州就成了無援之城。

    廬州城外是已經連續多日發起攻擊的苗沛霖,其麾下士卒十萬,聲勢駭人。幸虧廬州城城池堅固,而且城內軍民一心防守,再加上苗沛霖主力仍在清掃外圍,沒有全部投入到攻城之中,廬州才能守到今天。

    李明峰必須在短期內擊敗苗沛霖,否則的話,廬州城就要丟了。苗沛霖一旦佔據了城池,有了地利優勢,再加上人數優勢,常勝軍再想吃掉他,那就難了。

    李明峰率軍由北向南往廬州進發,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劉銘傳帶領本鎮一萬人,進攻千人橋鎮;第二路由吳長慶帶領本鎮一萬人,進攻金牛鎮;第三路由韋志俊率領本鎮一萬人馬,進攻三河鎮。

    眾將議定,三鎮人馬分頭進攻,等到攻陷廬州北部之後,再一同到廬州城下會合。

    李明峰則率另外兩鎮,押運攻城火炮隨後而行。

    這一代的地形常勝軍早就瞭如指掌了,當年三河鎮之戰和安慶保衛戰的時候,常勝軍都在這裡打過仗。

    苗沛霖不相信常勝軍會渡河追擊,所以只在廬州北方駐紮了三千餘人,用作警戒。這三千人哪裡是三萬常勝軍的對手,槍聲一響,苗家軍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三路大軍,勢如破竹,直抵廬州城下。

    殺到城下,常勝軍眾將才發覺已經來晚了。苗沛霖已經在昨天晚間攻入廬州,此刻城牆上的士卒全都是剪掉辮子的長毛。湘軍士兵的屍體全被拋到城牆之下,慘不忍睹。

    「速去回報大人!請求指令!」看到苗家軍已經徹底佔住了廬州城,劉銘傳趕忙讓人回報李明峰。

    吳長慶說道:「大人今日也到不了,咱們還是暫時安營紮寨吧,免得被苗沛霖這小人偷襲。」

    韋志俊點了點頭,神色不變的說道:「行!就這麼辦!你們兩軍去伐木紮營,我負責防守!」

    劉銘傳一愣,隨即說道:「喂,韋老二,防守這任務太艱巨了,還是讓我們鎮負責吧!」

    常勝軍眾將在一起多年,交情都不錯,因為韋家是韋昌輝老大,韋志俊老二,所以眾人都稱韋志俊為韋老二。

    伐木紮營可是個累活,比急速行軍都要累,而且起碼要工作四五天才能全部完工。相比起來,所謂的防守,才是真正的好任務,悠閒的很,所以韋志俊和劉銘傳都搶這份工作。

    韋志俊腆著臉繼續爭道:「沒事,我出生入死慣了,還是我來吧!」

    吳長慶看到劉銘傳還想爭,不禁開解道:「行了,你倆別爭了,咱們抽籤決定!」

    最終三人抽籤,最終還是韋志俊獲得了防守的任務。韋志俊高興的滿臉堆笑,劉銘傳則憤憤不已,但是既然有言在先,也不能反悔,只好去做苦力。

    廬州附近全是密林,木材很多。但是現在這個年代工具缺乏,全靠人力砍伐和運輸,所以這個工作可不是一般的累。忙活了一天,才把柵欄和營寨大門立起來,算是圈起來一塊地,至於裡面則什麼建築都沒有修建。

    當天夜裡,果然不出眾人所料,苗沛霖派了五千勇士出城偷營。因為營寨沒有修建完成,而韋志俊專門負責防守,所以他可不敢有絲毫懈怠。

    白天倒還罷了,數萬大軍在修建營寨,敵人不敢出城。但是晚上偷襲卻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伐木建營的兩鎮兵馬都累的疲憊不堪,睡的正熟,敵人正是要借這個機會來偷襲。

    苗沛霖也只是試探罷了,並不是真的認為常勝軍能白癡到沒人防守。所以在出兵之前,苗沛霖就吩咐道:「若是敵軍懈怠,則可以趁勢攻營,敵軍若是防備嚴密,則立刻撤退。」

    韋志俊帶著數千人守夜,到了凌晨兩三點鐘的時候,苗家軍估計常勝軍此刻防守最薄弱,才開始往營寨方向潛行。

    韋志俊盯著緊著呢,得知敵軍開始行動,他也不著急動手,只是命令大軍戒備。

    等到敵軍即將進營的時候,韋志俊才下令攻擊。頓時槍聲齊響,苗家軍片刻之間就有上百人倒地。後面的人看到常勝軍有了防備,記起苗沛霖的吩咐,也不繼續攻擊,反身撤退回城,韋志俊趁勢追出去,又殺了幾百人才罷兵而回。

    之所以沒有取得顯著戰果,是因為此時月黑風高,看不仔細,不利於槍械瞄準。韋志俊知道常勝軍的缺點,所以見好就收,沒有繼續追擊。在這種環境下,萬一路上遇到埋伏,常勝軍的優勢可是發揮不出來的,那就要吃大虧了。

    這一夜,苗家軍就偷襲了一次。第二天晚上又偷襲了兩次,但都是無功而返。

    第三天,李明峰率領大軍帶著攻城火炮和彈藥、服裝、糧草抵達了廬州城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