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一卷 亂世將至 第二十二章 天生野心 文 / 天天不休

    帝都城破在即,守軍浴血奮戰卻漸漸不敵,眼看黃巾軍即將在這城門對峙中佔據上風,只要打開更大的缺口,黃巾軍即可蜂擁而入,席捲皇城。

    城內殺聲震天,城樓上的大將軍何進已握緊了手中的巨劍,面無表情的他內心在掙扎。[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帝都淪陷,我唯有自刎以謝皇恩。

    黃巾賊是平民造反,倘若殺入皇城,上至天子,下至百官,恐怕都不得好死。

    何進身為大將軍,執掌天下兵馬,可謂權勢滔天,臨危受難於社稷將傾之際,這本就是一場賭博。

    世間鄙夷何進乃一屠夫莽漢,憑妹妹姿色而竊據高位,何進自己也承認,沒有妹妹何皇后的枕邊風,他絕不可能攀登上大將軍的寶座,但是屠戶一說,他深為不屑。

    祖上的確是屠戶,可何進自小學文習武,比之士族豪門子弟有過之無不及。

    緩緩抬起手中巨劍,何進知道北城門快守不住了,黃巾軍步步緊逼,一步的進退,足以決定勝敗。

    回首望向雄偉的長樂宮,何進閉目暗暗道:陛下,臣已盡力,今生皇恩,唯有來生再報。

    再想到朝中文武與深受帝寵的宦官,何進露出一個玩味而嘲諷的笑容。

    此危亡之刻,文武百官在做什麼?宦官常侍又在做什麼?唯有我何進挺身而出,替天子把守這最後一道防線!

    我雖敗,卻無愧於陛下!

    我何進,不會乞降逃命,因為我是,執掌天下兵馬的大將軍!

    黃巾軍已衝破北門防線,只需片刻就會殺入帝都,何進深知大勢已去,長歎一聲,揚起巨劍,打算自刎殉國。

    千鈞一髮之際,何進停下了動作,因為他的眼角看到了城外黃巾軍的後方,突然出現了一股騎兵,那騎兵猶如一條游蛇在黃巾軍中左衝右撞,生生將黃巾軍數萬人的軍隊衝散,攪得天翻地覆。

    救兵?

    何進放下巨劍,站在城頭俯瞰整個戰場,此時此刻,不知從何處冒出了數支援軍,而這些援軍幾乎清一色騎兵,猛烈衝殺之下,黃巾軍死亡無數。

    而戰場的西北方,數萬鐵甲戰騎奔襲而來,氣焰震天,數萬駿馬奮蹄奔騰之下,地動山搖,勢如雷霆。

    渾身血污,盔甲殘破的曹操奔上城樓,見到何進後急切地說道:「大將軍,援軍到了!」

    何進雄心復燃,手扶城牆,興奮道:「好好好!援軍都是從何而來?」

    曹操如實答道:「吳郡孫氏率江東子弟千騎,陶謙率八千丹陽兵,遼西公孫瓚率三千白馬義從,幽州劉焉率軍一萬,涼州董卓率西涼鐵騎三萬。」

    望著那從西北而來的數萬鐵騎勢不可擋,黃巾軍兵敗如山倒,何進心中激昂難以平復:董仲穎,你救了本將軍和大漢啊!

    「大將軍,請讓末將率領城中守軍從東西南三門出門接應援軍,此時黃巾軍敗局已定,正是趕盡殺絕的天賜良機。」曹操請戰。

    何進也知道這是逆轉戰局的時刻,所以也不猶豫,傳令道:「曹操聽令,命你率五千人馬從南門出城迎敵,傳令袁紹帶五千人馬從東門出戰,傳令袁術帶五千人馬從西門出戰迎敵,務必將黃巾反賊一網打盡!」

    不多時,洛陽城另外三門大開,曹操,袁紹,袁術紛紛各自領軍出門迎敵,此時戰場勝負已經扭轉,黃巾軍毫無抵抗之力,紛紛只顧逃命而去,何況張角已經身亡,張梁與張寶傳令各部撤軍,至於撤向何處,他們根本沒有想過。

    ……

    黃巾軍六十萬圍攻洛陽,眼看漢室將傾,卻功敗垂成,最終潰不成軍,四散逃命。

    若是郭嘉在此,定會感歎:風雲際會,梟雄並起,日後的八方諸侯,終究還是在最關鍵的時刻,登上了歷史舞台,人謀,始終敵不過天意。

    浩浩蕩蕩的黃巾造反被火速鎮壓,儘管此後數年各地仍然有黃巾餘孽作亂,但都不成氣候,太平道謀劃十數年意圖顛覆漢室的起義,在洛陽城外落下帷幕。

    ……

    十日之後,穎川

    深夜的郊外,郭嘉盤腿而坐,飲酒消愁,伴著涼風,髮絲輕揚飛舞。

    左慈,戲志才,徐庶不約而同來到了郭嘉的身後,三人皆是一臉擔憂之色。

    「小太公,大賢良師已經歸天了。」

    此刻雖然穎川得到了黃巾軍兵敗洛陽城下的消息,但實際上並不知道詳細的情況,大致上只是瞭解到董卓,劉焉,公孫瓚,陶謙等各路援軍及時趕到洛陽城下,解了帝都之圍。

    但是左慈夜觀天象,推算出張角敗亡,這幾日隱而不說,現在忍不住,終究還是告知了郭嘉。

    郭嘉沒有說話,垂下的腦袋讓人看不到他的表情,只是下巴尖隱隱有晶瑩淚滴墜落。

    士為知己者死,郭嘉前世不明白,現在卻懂了。

    在東漢末年十四年的經歷讓他懂得了這個世道的艱難,深刻感受到了階級的刻薄。

    寒門子弟想要出人頭地簡直難比登天,在士族面前連最基本的尊重時常都得不到。

    世間知郭嘉有才華者,並非屈指可數。可這些人又怎樣對待郭嘉的呢?

    徐庶,戲志才同出寒門,推心置腹引為知己無可厚非。

    荀家待郭嘉至誠至真,可士族與寒門之間那條看不見摸不著的鴻溝始終存在。

    這個時代是士族壟斷著仕途,士族處處打壓寒門子弟也並非嫉賢妒能,不過是為了家族利益罷了。

    郭嘉想要得到荀家支持,除非拜入荀家門下,將來出仕,才有可能得到荀家的舉薦,倘真如此,郭嘉從寒門跨入士族集團,身份地位將瞬間轉變,但他的立場也將為之轉變。

    正是這個原因,郭嘉雖與荀家俊傑私交頗深,卻也時刻保持著距離。

    而豪門大戶甄家的賞識也讓郭嘉感動,但僅僅是感動,論其本質,郭嘉深刻明白,甄家也是想招攬他,為甄家所用,否則甄逸豈會將女兒指婚給他?豪門婚嫁皆利益驅使,成人之美只是天真的妄想罷了。

    唯有張角愛惜郭嘉之才,甚至想要將畢生基業傳給郭嘉,這讓郭嘉除了感動之外,更有難以訴說的激動。

    寒門子弟懷才不遇者車載斗量,而太平道基業大的難以想像,張角竟肯托付重任給郭嘉,足見其誠,也恰好說明張角知道郭嘉的才華有多麼高,這一點,郭嘉與張角心照不宣,卻都心意相通。

    只可惜時運不濟,郭嘉命中注定的伯樂不是張角,但是這份情義足以讓郭嘉銘記一生。

    拭去眼角淚珠,郭嘉仰起頭看向左慈,戲志才,徐庶,輕聲道:「嘉叫各位見笑了。」

    三人各自搖了搖頭,看到郭嘉振作起來,心中懸著的一塊大石終於落下,左慈轉身離去,戲志才和徐庶在郭嘉面前坐下。

    「如今帝都之圍已解,太平道造反也大勢已去,此次不遠千里趕去帝都解圍的人馬,看來會得到天子重用。」徐庶感慨不已,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四方英雄雲集,那副場景,何等壯觀。

    喝了口酒,郭嘉卻抹嘴冷笑道:「哼,狼子野心之輩。太平道造反,天下焉有安樂之土?自家一畝三分地況且不太平,卻奔赴洛陽解帝都之難?還不是妄圖藉機豎立名望,掌權上位。」

    戲志才與徐庶相視一愣,而後露出釋然之色,徐庶歎服道:「奉孝一言驚醒夢中人,以奉孝所見,這些人能得逞嗎?」

    郭嘉微微一歎,說:「此一戰必傳誦天下,而此戰脫穎而出的英雄人物也將名揚四海,這天下皆知的英雄之名,這些人自然收入囊中,誰也取不走,不過,他們若是想入朝掌權,那是癡心妄想。要不了多久,這些人從哪兒來,還得回哪兒去。」

    戲志才卻不同意郭嘉的說法,反駁道:「奉孝此言差矣,若天子不重用這些趕來救駕的忠臣,試問若是日後舊事重演,誰又會來替天子解難排憂呢?」

    郭嘉輕笑聳肩,不置可否地撇撇嘴,隨即問道:「那我問你,朝中權力落在何人之手?」

    戲志才思量片刻後說道:「如今朝中大權盡落宦官與外戚之手。」

    郭嘉繼而說道:「桓帝時,第一次黨錮之禍便奪了朝臣大權,靈帝登基時,第二次黨錮之禍更令朝中士族雪上加霜,而如今,宦官與外戚專權,士族會甘心嗎?張角起兵冀州時,靈帝便下令解禁黨錮,如今士族眼看有了興復的苗頭,他們會把機會送給董卓,公孫瓚,劉焉等人?宦官也深知一旦他們失去權力將是什麼下場,宦官會給他人機會嗎?再說外戚,大將軍此戰守洛陽不失,威望如日中天,靈帝將帝都安危交託給大將軍,而大將軍也不負天子所托,你們說,天子會削大將軍的權嗎?如果不會,那麼外人又怎有空隙入朝掌權?」

    聽完郭嘉的分析,戲志才啞口無言,而徐庶則憂慮地說道:「這些率軍千里趕赴洛陽的有功之臣若是遭到冷落,必心生不滿,若回了各自屬地,恐生不臣之心。」

    郭嘉不以為然地說道:「這些都是天生的野心家,恰逢亂世,順勢而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