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一卷 亂世將至 第四十九章 諸侯爭霸 文 / 天天不休

    也許眾多參加蔡府詩會的世家子弟都是敗興而歸,但是郭嘉卻分外高興。

    與荀彧一同坐在馬車之內的郭嘉面帶微笑,荀彧見了苦笑道:「奉孝,早知如此,我便推了蔡府之邀了。」[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可是郭嘉卻不這麼覺得,反而說:「為何不來?今天詩會多熱鬧?我郭嘉也開了眼界,長了見識,挺好挺好。」

    指著郭嘉搖了搖頭,荀彧歎道:「蔡府與你有私怨,我能理解,可你有何當眾與袁紹針鋒相對?落了他的面子,非智者所為啊。」

    對於那位未來的北方梟雄,郭嘉撇嘴道:「袁家四世三公了不起麼?袁本初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值一提。」

    儘管荀彧也認為袁紹威名言過其實,但還是嚴肅道:「不瞞奉孝,家中長輩多次提醒我要結好袁本初,話外之意,倘若有一天袁本初自立門戶,荀家子弟可盡力投效。這些年,袁本初確實為了士族在朝堂上能夠重新振作而四處奔波,借大將軍之力不但幾度翻案,更是接回了不少避難隱居的舊臣故吏。」

    荀家長輩?在洛陽有份量的荀家長輩只有荀爽了。

    對此,郭嘉無可奈何,他與荀彧立場不同,不好替人擅出主意,只好實事求是地說道:「荀家有這般打算也無可厚非,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如今又為解除黨錮而聚攏士族之心,也因此,士族擁戴袁家,隱隱有推舉袁家成為士族領袖的想法,所以,荀家慈明才讓你結好袁紹,袁家這一代,除了袁紹便是袁術,說起來二人年少時都是飛鷹走狗,惹是生非之徒,後來漸漸收斂才開始走上正途,為家族奔波效力。」

    知道郭嘉不願多談士族之事,荀彧也覺得這裡面的門道一時半會兒說不清,於是轉移了話題,他微微皺眉說:「近日幽州牧劉焉親自來洛陽上表天子,多方活動,意欲調去益州擔任州牧,此事,奉孝有何高見?」

    郭嘉咧嘴一笑,裝出受寵若驚地樣子詫異道:「文若心知肚明,為何還來問我?」

    「奉孝啊,你就別嬉皮笑臉的了,快說吧,我雖有些想法,但是怕思慮不周,因此想聽聽奉孝的高論。」

    數年不見,郭嘉一如既往地沒個正行,荀彧也不知道該如何說他。

    郭嘉雙手拍怕自己的臉,收起嬉笑表情,正色道:「幽州嘛,北面有異族南侵之慮,此是外患。遼西太守公孫瓚桀驁難馴,又御外有功,劉焉難以駕馭便有了內敵,再者幽州苦寒,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又有崇山峻嶺可拒中原,唯南部蠻夷偶有騷亂,倒不值一提,我要是劉焉,我也上表天子調往益州享福,嘿嘿。」

    荀彧聽罷若有所思,乍聽之下合情合理,不過怎麼都覺得郭嘉話中有話。

    崇山峻嶺可拒中原!

    就是這句話,荀彧猛然盯著郭嘉,笑罵道:「奉孝啊!你這是考我嗎?若不細想,還真被你騙了。我亦猜到劉焉千方百計想要調往益州定有內情,按照奉孝所說,難道劉焉別有所圖?」

    郭嘉攤開雙手無奈道:「幽州的確待著難受,他想去益州情有可原,加上益州牧卻檢胡作非為授柄於人,劉焉入益州,已是眼前事實,不過嘛,劉焉入益州之後,倘若暗中派人在漢中作亂,截斷往來帝都通道,益州就好比國中之國,劉焉嘛,天高皇帝遠,這天下最大的益州就成了他的後花園了。」

    荀彧聽得心驚膽戰,卻又想到一件事,脫口罵道:「劉焉國賊,枉為臣子,圖謀神器已久!」

    郭嘉這才又恢復了幾分笑意,看到荀彧終於明白過來,於是拍拍他的後背,讓他順口氣,別火氣太大傷了身。

    理順了氣兒的荀彧指著郭嘉又劈頭蓋臉罵了起來:「奉孝,你恐怕早知劉焉心懷不軌,為何不早說?他劉焉當年上表天子改刺史為州牧時,你肯定就料到了今日局面,為何不出言警示?」

    郭嘉無辜地翻翻白眼,撇嘴道:「我跟誰說?跟你說?你知道又怎樣?你以為劉焉當年上表朝廷的用意,朝中百官就沒有一個看出來?為何他們不說?一來向天子陳明利弊無濟於事,天子不聽忠言只認錢財。二來,朝中士族根基皆在地方,他們難道就沒有私心?你跟我吹鬍子瞪眼沒用啊,咱們人微言輕,大勢所趨,逆行而上只是自討苦吃,還是省點兒心長命百歲吧。」

    剛才荀彧也是氣急上火,稍微冷靜下來後也明白郭嘉所說句句屬實。

    當年劉焉上表天子改刺史為州牧,刺史算什麼玩意?歸根結底還不如兩千石的一郡太守,可改了州牧就不一樣了,總攬軍政大權,一州之地大權獨攬,時日一久,紮下根基,養兵自重,那就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

    可笑朝中百官還在爭權奪利,等他們互相算計落下帷幕時掌權上位又如何?地方已不聽號令,集權早已失去效力,哪怕是天子又怎樣?能使喚得動地方州牧嗎?

    至於劉焉入益州佔地為王,也算野心勃勃的亂世先驅了,要不是死得早外加兒子不爭氣,別說日後的孫權想打益州的主意,恐怕認劉焉做叔父的劉備也不敢造次。

    可惜天命就是自有定數,劉焉開創益州基業,傳給兒子就只能坐吃山空坐等敗亡。

    神色變幻不定的荀彧忽然閉目長歎一聲道:「奉孝,今日我想聽你一句肺腑之言,如你所看,亂世,還有多遠?」

    這回是真的收起了玩笑的表情,郭嘉神色肅然,閉目沉聲道:「天子殯天日,諸侯爭霸時。」

    心臟彷彿被重重擊打了一下,荀彧渾身一震,好似已經看到那時各地州牧不聽號令,皇城之中外戚閹黨絕地廝殺,血流成河,而皇城之外,萬里江山,戰火連天,狼子野心之輩,揮戈問鼎,逐鹿中原。

    心中明悟,荀彧在這一刻也終於明白了為何家中長輩讓他輔佐袁紹,因為許多長輩大智若愚,早已預見未來局勢,而後,亂世降臨,需有英雄挺身而出,蕩平四海,廓清環宇,終結亂世,扶社稷於即倒,救漢室於累卵。

    袁紹,是能夠終結亂世的英雄嗎?

    可是荀彧心中卻猶疑不定,倘若真到了那一天,他真的要去投效袁紹嗎?

    迷茫地抬起頭望向面前這個讓他從初次見面便佩服不已的至交好友,問:「奉孝,你既已看出天下即將大亂,那時,你又何去何從?」

    郭嘉眨眨眼,好似思慮一般沉吟片刻,輕鬆笑道:「尋一雄主,盡力輔佐吧。」

    看到郭嘉的輕鬆之態,荀彧起疑,問:「莫非奉孝心中已有人選?」

    郭嘉也不隱瞞,點點頭說道:「文若久居洛陽,可曾聽過曹孟德的大名?」

    曹操?

    荀彧在腦中快速回憶自己所知關於此人的點點滴滴,遲疑地說道:「此人出身閹宦之後,與袁本初少時便結為玩友,袁紹那一籮筐的荒唐事,都有此人身影,黃巾之亂,此人屢立戰功,被大將軍何進賞識,如今擔任西園軍典軍校尉,雖然此人做過些許令人拍手稱快的義舉,可論名望,始終不及袁紹,奉孝為何對此人另眼相看?」

    這個問題郭嘉也不好回答,在關東軍伐董之前,曹操的確可是說是名不見經傳,也就是首倡義兵時才聞名天下,現在嘛,要說比曹操名氣大的人,如過江之鯽。

    郭嘉洒然一笑道:「我要誇此人雄才偉略,文若你定然不信,我也無任何佐證,不過平黃巾之亂能夠戰功赫赫,可見其兵法韜略還是高人一籌的,至於此人究竟是否能夠平定亂世,你我也只能拭目以待,日後自見分曉。況且,天下大亂時,梟雄並起,文治武略才華橫溢者,數不勝數,誰能最終扶正乾坤,呵呵,難說。」

    荀彧認可地說道:「確實如此,以奉孝之才,無論輔佐誰都將受到重用,亂世之中,奉孝可一展才學,建不世功勳,為社稷江山立定鼎之功。」

    對於荀彧的溢美之詞,郭嘉只是一笑置之,亂世梟雄雖多,明主卻難求,不是有才華的人就一定會受到重用,郭嘉可以肯定,如果他去投靠袁紹,多半會被以禮相待卻不受重用,因為袁紹此人用人看重門第出身,郭嘉寒門子弟,他會禮遇而博取名望,卻不會委以重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