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二卷 乘邊據險 第十五章 一念之間 文 / 天天不休

    劍閣道在現在這個時候還只是被稱為金牛道(以後只用劍閣道之名),道路險峻,崎嶇難行,是通往成都最後的險道,出了末端梓潼縣後,則是一馬平川,與成都之間再無險峻可守。

    這條道的重要不言而喻,數十年後,諸葛亮在此設劍門關,北伐或禦敵,此道都堪稱重中之重,北伐必經,禦敵必守,依著天險地利,姜維曾在這裡用幾萬人馬便阻擋了鍾會二十萬大軍。[搜索最新更新盡在]

    郭嘉深刻明白這條道的重要性,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雖然是指劍門關,但無論是日後的劍門關還是剛剛拿下的葭萌關,實際上都是在劍閣道上。

    立於劍閣道上,郭嘉情不自禁就會想起鄧艾滅蜀的奇襲戰略,從漢中西面的陰平郡走景谷道,可直取成都,也可包抄劍閣道末路守軍,但是這條奇襲戰略郭嘉不能用。

    劉焉的確不會在景谷道上設防,因為他連益州北面門戶的故道與褒斜道都沒有防守,怎會料到景谷道會有奇兵?

    從景谷道取成都不能說是險中求勝,而是九死一生,需翻山越嶺,克服千難萬險,人馬多不行,會延誤行軍速度,達不到奇襲效果,人馬少即便到了成都,劉焉哪怕只要有一萬守軍,都不會如同劉阿斗那般開城投降。

    所以鄧艾滅蜀的戰略,郭嘉不能採用,只能正道御兵,趟過劍閣道,兵臨成都。

    得到斥候騎兵的探報,郭嘉得知在劍閣道末端梓潼縣北邊,劉焉已派將領守住道口,道口兩旁的山上均有營寨,加上道口處駐紮的大軍,若要強行進軍,不但會在道口遭遇抵禦,兩邊山險也會有居高臨下的守軍,三面環敵是體面的說法,實際上會遇到正面守軍的堅守,兩面肆無忌憚的伏殺,想要從此道而過,難比登天。

    暫時在葭萌關休整的郭嘉已停留在此三日,深夜難眠的他站在葭萌關城樓上,手撫石壁,冰涼之感讓夏夜的煩熱消去幾分。

    遙望南方,郭嘉蹙眉不展,如何趟過劍閣道是一道難題,不是他擔心強攻損兵折將,戰爭沒有不流血的,只是他憂慮,麾下十一萬兵馬強衝劍閣道,就算是一比一的傷亡率,他都可以接受,可要是走出劍閣道時他身邊兵馬不足五萬時,又如何攻克成都?到時候是進退兩難,只能退回漢中,日後劉焉必定嚴加防範,對他百倍忌憚,再圖成都就更是舉步維艱了。

    登登

    戲志才登上城樓來到郭嘉身後,看到郭嘉表情知道他必定是為劍閣道而發愁,面帶微笑地對郭嘉說道:「主公,我有一計,不知主公敢不敢用。」

    「如果是派將領領軍穿山越嶺繞道而行的話,不用說了,元直下午剛獻過此策。」

    戲志才撫鬚一笑,走到郭嘉身後低聲幾句後,郭嘉眼睛一亮,權衡之後說:「可以一試。」

    ……

    天濛濛亮時,葭萌關內一萬餘俘虜被繳了兵器鎧甲,只穿著粗布麻衣窩在關內南部角落,數日提心吊膽,不知自身命運將會如何的俘虜們眼中佈滿血絲,蓬頭垢面,儘是狼狽之色。

    清晨來送飯的士兵只提了裝滿清水的水桶放到俘虜面前,然後轉身就走。

    「喂!怎麼只有水?」

    「只給飲水是想讓我們餓死嗎?」

    ……

    俘虜們頓時高聲抗議起來,可是來送飯的將士只是聳肩隨意道:「我們都快沒吃的了,還管你們?」

    ……

    俘虜們心底冰涼,沒想到這些不知哪裡冒出來的軍隊居然軍糧殆盡,按他們猜測,沒有殺俘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給碗水喝慢慢餓死還能多活幾天,可是,他們這一萬餘俘虜怎會坐以待斃?

    私下商量之後,俘虜們決定殊死一搏,於是趁著守軍不備,共同發難,奪了守軍的兵刃後衝開葭萌關南門,向成都方向逃去。

    疲於奔命的俘虜們沒有人去想為何南門幾乎不設防,也沒有人注意到在他們向成都奔逃的時候,萬餘人的隊伍看上去起碼有三萬之眾。

    葭萌關的混亂在俘虜們逃去後不久便穩定下來,站在關上望著俘虜們逃去的背影,郭嘉輕聲道:「傳令下去,全軍一個時辰後出發,高順率騎兵作為先鋒,許褚典韋為中軍大將,其餘將領與我一道在後方接應。讓高順時刻保持和前方逃去俘虜五里的距離。」

    軍令下達之後,郭嘉輕聲喃喃道:「此戰,就看替劉焉把守最後門戶的將領殺伐決斷如何了。」

    ……

    自從領了三萬兵馬出成都來到梓潼縣北邊鎮守劍閣道出口,吳懿排兵佈陣規規矩矩,道口兩旁山上分別派五千士兵設伏,自己統帥兩萬將士在道口攔路,算是中規中矩,只要郭嘉敢來,就算擋不住郭嘉大軍,至少三萬兵馬拚殺掉郭嘉十萬,也不是不可能。

    而成都還有四萬守軍,能不能守住,吳懿不敢妄自猜測,畢竟郭嘉號稱四十萬大軍南下,如今葭萌關也在一日之內失守,郭嘉究竟有多少兵馬,吳懿不清楚,但必定不會少,否則葭萌關不會丟的那麼快。

    傍晚時分,甲冑在身的吳懿坐在帥帳中讀著兵書,不到三十歲的他面貌斯文,有儒將風采,但實戰經驗還是少得可憐,跟隨劉焉入主益州,除了打擊地方豪強時略有功績外,本身並無大戰經歷,要不是他是劉焉帶來益州的可靠將領,恐怕也不會領兵三萬來為劉焉把守通往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

    「報,稟將軍,北邊有大軍來犯!」

    吳懿聽到消息,立刻衝出帥帳,召集將領一同走上前線,準備迎敵。

    騎馬越出軍陣,吳懿望著北面劍閣道口神色凝重,不多時,道口拐角處煙塵揚起,目力所及之處,浩浩蕩蕩一群人混亂地朝這邊跑來,吳懿眉頭輕皺,頭一次見到如此混亂的軍隊。

    手臂一揚一落,道口兩旁的山上箭雨彷如輕雲蔽日而落。

    前方的人停住腳步,慘叫聲不絕於耳,吳懿看清了他們的模樣,粗布麻衣,手無寸鐵,心中驚疑更甚,見到他們沒有再向前衝,於是下令停止射殺,朗聲問道:「郭嘉何在?」

    這奔逃而來的人群正是從葭萌關逃出的俘虜們,本以為向成都逃來能夠苟活下來,沒想到跑的最快的先頭一夥人卻死在箭矢之下,慘不忍睹。

    後面的人也不敢再向前衝了,聽到吳懿的問話,立刻七嘴八舌地朝吳懿喊了起來。

    「將軍,我們是葭萌關的守軍啊!」

    「別放箭啊,我們不是賊軍。」

    「賊軍還在葭萌關。」

    「快放我們過去吧。」

    ……

    吳懿不敢掉以輕心,可看到他們既無兵器,又無鎧甲,加上一口地道的川話也就信了八分,又有身邊將領經過手下稟報,確實在那裡面認出了老鄉,吳懿於是下令讓大軍讓開道路,供他們迅速通過。

    擺在吳懿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放他們回成都併入軍中,要麼就在眼前將這些人全部射殺,一念之間,吳懿選擇了前者。

    俘虜們聽到吳懿放行,頓時喜形於色,也不急著跑了,井井有序地通過吳懿大軍讓開的道路。

    望著眾人長龍一般的隊伍通過自己的軍隊,吳懿忽然驚得面無血色。

    葭萌關只有守軍兩萬!

    為何如今逃來了不下於兩萬的人?

    「站住!」

    吳懿拔劍指天,居高臨下俯視那些穿過軍隊的人,大喝一聲:「將這些人全部斬殺!有賊軍混入其中!」

    「將軍,我不是賊軍啊!」

    「將軍,他是賊軍!」

    「不要殺我!」

    ……

    這一行三萬的俘虜爭先恐後地指認身邊的人是賊軍,表明立場,其中有多少人是渾水摸魚,顛倒是非的,沒有人說得清楚。

    吳懿大軍亮出兵器開始斬殺俘虜,俘虜們奮起反抗,原本有條有序的大軍從內部開始混亂,而正在此時,劍閣道北邊傳來了震天的馬蹄聲。

    亂軍叢中,吳懿還在指揮大軍斬殺俘虜,可俘虜至少有近兩萬從他大軍中間穿過,前中後均有隱藏在俘虜中的郭嘉將士,來自張燕所部,製造混亂之後便開始了一場混戰。

    高順率五千輕騎奔襲而來,縱然劍閣道道路狹窄,可供二十匹馬並排而行還是足夠的。

    道口兩旁山上弓弩手不斷施放箭雨,可沒有吳懿大軍將敵人阻擋在道口處,短時之內也無法將敵軍全部伏殺。

    五千輕騎由高順率領衝陣,本已混亂的吳懿大軍此時不堪一擊,戰馬奔騰而來,毫無抵禦能力,只片刻便被高順的輕騎部隊衝開道口,騎兵隊伍之後的許褚與典韋大軍全力衝鋒,絲毫不顧兩旁山上的襲殺。

    當高順率領騎兵衝開攔路的吳懿大軍時,劍閣道的障礙已經不復存在,就算兩旁山上居高臨下的襲殺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利,可在郭嘉大軍衝出道口之後,他們的箭雨也無濟於事了。

    吳懿被俘,道口兩萬大軍折損七千餘後,餘者皆降,山上設伏的一萬將士見主帥被俘虜,也下山繳械投降。

    儘管取得了勝利,郭嘉此役,仍然損兵兩萬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