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二卷 乘邊據險 第七十章 桃色絢爛 文 / 天天不休

    第七十章桃s-絢爛

    夏初的陽光並不毒辣,明媚之中熱力四sh-,令人精神抖擻之餘,還有幾分蓬勃的動力。[]

    袁紹帶著十萬軍隊向三輔之地進發,前軍統帥顏良隨著行程越長,他的眉頭就皺的越深。

    派去前方探路的斥候一個都沒有回來

    這說明什麼?

    敵軍就在前方,而且重重佈防

    就在顏良打算將這一情況稟報給袁紹時,有士兵從前頭跑回來朝他抱拳說道:「將軍,西面來了大隊騎兵」

    顏良一驚,遙遙望去,塵土飛揚,煙塵滾滾越來越盛,馬蹄聲從微弱之勢漸漸高漲。

    顏良很想給那個士兵一個大嘴巴,對方騎兵都殺到眼前了才稟報,這敵情究竟是怎麼探的?

    顧不得太多,一面下令佈陣禦敵,一面派人去給袁紹稟報軍情。

    他所率先鋒部隊有三萬,袁紹親自帶領的中軍有五萬,張頜殿後的後軍有兩萬。

    顏良此時心急如焚,他的部隊有一萬弓箭手,一萬長槍兵,一萬刀盾兵。

    但真正要克制敵軍騎兵,要靠袁紹的中軍,那裡有一萬弓弩兵外加兩萬并州鐵騎

    可敵軍來的突然,他倉促禦敵,陣腳倒沒有lu-n。

    他是勇將,缺謀少智,可兵法佈陣懂不少。

    三萬部隊迅速展開,列出陣型,層次有序,長槍兵在前,刀盾兵護住弓箭手,弓箭手在後,整個部隊呈出一個扇形,既防止敵軍騎兵衝殺密集區域肆無忌憚,同時也營造出一個包圍圈,只要對方騎兵速度慢下來,將會在局部被圍殺。

    只見騎兵帶風,捲起塵埃洶湧而至,騎在馬上的將士銀甲披身,手持長戟,肩頭插著一根白羽,正是銀翎飛騎。

    統軍來襲的武將,自然是錦帆軍主將,甘寧

    甘寧一馬當先,身負長弓,由遠而近,他看清了敵軍的陣型與應敵措施,同樣也看到了顏良的旗號,嘴角揚起一抹冷笑,暫且抽回手中短柄長刀,摘下弓箭,甘寧策馬奔騰,微微伏下的身子挺起,彎弓滿月,箭矢如同泛著電光一般破空而去。

    顏良早就注意到了對方的主將甘寧,見到甘寧引弓放箭,幾名近衛已經舉著盾牌擋在了嚴顏的面前。

    箭矢襲至,顏良毫髮無傷。

    擋在他面前的盾牌也完好無損。

    只有在風中搖曳的一面旗幟緩緩而落。

    甘寧先聲奪人,顏良的旗號,倒了

    瞧見自己軍隊旗幟被甘寧sh-落,嚴顏大怒不已,旗幟是一面信號,是軍隊的臉面

    「愣著幹什麼還不快把旗豎起來」

    嚴顏對著身邊將士大發雷霆,如果他的旗幟倒了,中軍的袁紹發現後,多半要胡思lu-n想。

    銀翎飛騎如蒼龍入海,來去如風,在

    i近顏良大軍之前便主動改變了方向,本是朝著中心而去,卻直擊顏良大軍的左翼,而後風捲殘雲一般,所到之處並不停留,將士揮舞手中長戟肆意殺伐,從左翼一路向北,左翼,中間,右翼,猶如一道狂風旋轉而過,甘寧率領銀翎飛騎並不深入敵軍,將敵軍最外圍的部隊掃d-ng一遍後馬不停蹄,直接撤去,退去的方向不是他們來時的方向,而是向北偏西,那裡,是渭水與洛水的交匯處。

    一擊即退。

    初戰交鋒過後,顏良看著他的陣前被攪得人仰馬翻,可實際損失並不慘重,他零零星星地留下了近三百的銀翎飛騎,也只是付出了不到千人的傷亡。

    追還是不追?

    這個他做不了主,必須請示袁紹。

    袁紹得知甘寧率銀翎飛騎來襲,雙方的損失都不痛不癢,但他下一步該如何做?

    是直取長安還是追擊銀翎飛騎?

    「主公,郭嘉如今無地利優勢,手中也只有騎兵能夠對我軍造成重創,他手中僅有的奇兵便是這銀翎飛騎,主公只要剿滅了這支部隊,無論郭嘉是與主公硬拚還是死守,都將必敗無疑。」

    審配的建議是先消滅銀翎飛騎,那就要追擊。

    其他謀士沒說話。

    袁紹也覺得要先剿滅銀翎飛騎才行,以剛才的傷亡比例來看,如果這支騎兵部隊對他不斷騷擾,很有可能一萬騎兵換他四五萬的步卒,顯然很不划算。

    再者袁紹的糧草是從河北運來,路途遙遠,而他的兵馬只有身邊的十萬大軍,如果不在推進長安的路上剿滅敵人,那麼假設敵軍繞到他的後方斷他糧道,他的後果的將會不堪設想。

    要克制銀翎飛騎,袁紹就要出動他的中軍。

    「淳於瓊,你率兩萬騎兵,鞠義,你率麾下所有弓弩兵,你們與顏良一同追擊敵軍,我率餘部隨後就到。」

    淳於瓊與鞠義領命後率軍前去,與顏良兵馬匯合後,三將近六萬兵馬向北追去。

    在袁紹身邊看著他發號施令的曹c-o默不作聲,他沒有資格對袁紹指手畫腳,哪怕是建議,當著袁紹手下的面,他都不會吐一個字。

    y-u敵啊

    這顯然是y-u敵啊

    曹c-o只是換了個方式去思考問題,如果郭嘉真是打算用銀翎飛騎做奇兵,就不會在白天曝l-,也不會在他們剛出潼關還未踏入三輔的時候出現,要斷袁紹退路,銀翎飛騎可以在他們走在半道的時候去潼關,也可以用步卒佯攻,騎兵來突襲。

    不管用什麼方式,銀翎飛騎這麼早出現肯定不是消滅袁軍的主力部隊,否則一擊即退算什麼?真的要做小鬼死纏爛打地騷擾袁紹嗎?

    假如郭嘉就這點能耐,還決什麼戰?直接退回益州吧。

    難道袁紹手下謀士就沒有一人瞧出這銀翎飛騎是y-u敵嗎?

    不,肯定有。

    關鍵是袁紹不能放任銀翎飛騎來去自如,如果郭嘉要挑一個好地方決戰,袁紹也會奉陪。

    關西平坦,沒有了崤函之險的關中,郭嘉想在哪裡決戰,袁紹都不介意,沒有高山險道,他的十萬兵馬總不可能被郭嘉五萬多人包圍吧?

    追擊銀翎飛騎的三位將領,淳於瓊,顏良,鞠義,他們三人一邊追,一邊心中也起疑。

    不管他們將略如何,打仗前研究地形地勢都是必備攻克。

    潼關西面地勢平坦,往北是渭水,這裡也沒有高山險阻,銀翎飛騎朝這邊撤,完全沒有道理

    難道郭嘉在渭水上搭橋讓銀翎飛騎渡河後拆掉嗎?

    這太不符合兵法之道了,如果是過河拆橋的計策,那郭嘉還不如當初增援函谷關呢。

    壓下心中的疑慮,三位將領率軍一路往北,追著銀翎飛騎的尾巴來到了渭水邊上。

    這時,三將近六萬將士都是目瞪口呆。

    距離這裡還有一里才是渭水,呈現在袁軍面前的是一堵高牆,高牆一眼望不到邊,從東往西,隔斷了他們的去路。

    而在這座石牆的東面尾端又是一處高地,在高地上,傲然而立著一人,樣貌看不清楚,但那人身後的大纛的名號卻十分清晰。

    郭嘉

    高地從上而下,層層設防,軍隊密集,人頭攢動,銀翎飛騎已經抵達高地上,先頭的防禦部隊,是張遼率領的弓箭手與弓弩兵。

    顏良,淳於瓊,鞠義都傻了眼。

    他們在低處,郭嘉在高處。

    并州鐵騎能沖嗎?鞠義的弓弩兵有用處嗎?難道用人命逆勢而上嗎?

    郭嘉,生生營造了一個居高臨下的局面。

    那一堵高牆,他們只以為是郭嘉造出來防範他們繞道包抄而建的。

    袁紹有十萬兵馬,郭嘉有近六萬,如果現在沖,很有可能把兵馬數量上的優勢消磨掉。

    出於這樣的顧慮,顏良不敢沖,只能隔著百米朝高地上叫罵。

    矛頭直指郭嘉。

    拄劍俯視下方的郭嘉不為所動。

    不管面前的人是什麼名將,就算不是顏良,是關羽,是趙雲,是呂布,是徐晃,是周瑜,是太史慈等等,他都會無動於衷。

    這些人,還不夠資格讓今天的郭嘉另眼相看。

    臣是臣,主是主。

    郭嘉要在兩軍陣前對話,對方應該是曹c-o,是袁紹,是孫策,是劉表等等君主,而不是一員武將,哪怕你是河北名將,哪怕你威震天下,你的地位,始終與我,有著天地之遙的距離。

    顏良出言不遜,甚至想通過辱罵來激怒郭嘉,讓郭嘉派軍下來決戰,可都沒有收到任何成效。

    鞠義和淳於瓊見到這幅情景,只能無可奈何地等袁紹到來,到底是硬衝還是另尋他策,讓袁紹決定吧,反正袁紹不出一個時辰就會率領大軍到來。

    一個時辰後。

    袁紹率中軍兩萬以及張頜的兩萬後軍抵達現場。

    見到這幅情景,袁紹嘴角泛起一抹譏笑。

    沒有地利,郭嘉就自己造地利。

    奇謀百出的鬼才郭嘉,難道已經黔驢技窮了嗎?

    淳於瓊跑來問袁紹該怎麼辦,是不是打算硬衝。

    袁紹像是看傻子一樣盯著淳於瓊問道:「為什麼要攻?如今已經知道郭嘉的兵馬在哪裡,何必強攻自損?你率三萬兵馬在這裡駐紮,只要郭嘉從高地下來,你就跟他決一死戰,我率兵直取長安。」

    淳於瓊恍然大悟,奉承袁紹幾句英明後就退了下去。

    當袁紹大軍匯合後,在高地上的郭嘉終於將佩劍揚起。

    郭嘉神色淡淡,遙望東方,彷彿能夠看見潼關之東桃花塞。

    「袁紹,曹c-o,來年春天,山huā爛漫,桃s-絢爛時,我會去你們墳前祭拜。」。

    更多到,地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