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二卷 乘邊據險 第八十二章 罪無可恕 文 / 天天不休

    第八十二章罪無可恕

    也許是數年前徐和叛亂後,郭嘉對待跟著徐和叛亂的益州豪族沒有做到趕盡殺絕的地步,因此張白騎覺得他有底氣向郭嘉乞降。

    不管張白騎乞降是出於無奈還是自以為郭嘉會念及舊情網開一面,但郭嘉上一次對益州豪族從輕發落只是統治益州的策略,分化益州豪族內部而已,不存在優柔善待的想法,現在,張白騎絲毫沒有讓郭嘉從輕發落的資本。[]

    當張白騎毅然決然地走上造反這條路時,他鋌而走險的後果,就是與郭嘉徹底的決裂與對立。

    過往一切功勞已經被抹殺。

    郭嘉與張白騎是敵對,是彼此的敵人。

    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張白騎比我想像的要天真,他說反就反,說降就降,難道我殺的人不夠還是對他太仁慈了?」

    郭嘉冷笑不已。

    曾經,他寬恕過張白騎一次,本以為張白騎能長點記性,卻沒料到還真有死不悔改的蠢蛋。

    秦宓默然,張白騎的確沒什麼可同情的,但郭嘉是不是給人印象太仁慈了?倒是真有一些。

    益州太平無事的那些年,郭嘉幾乎沒有降下過怒火,在每個人面前都是一副人畜無害的笑容,對百姓,對官員,無論是政策還是待遇,都越發優厚,看上去,郭嘉就像是濟世君主,他雖奉行以法治人,卻在重罰之前都會派人複查案件,生怕冤枉或量刑過重。

    說郭嘉心懷憐憫也好,心性善良也罷,秦宓知道,如果旁人以為這樣的君主不會殺人,不會有雷霆怒火,那就大錯特錯,郭嘉表面謙和,上善若水,實際上已經到了喜怒不形於色,最好的面具不是沒有表情,而是始終保持微笑,他們這些官員時常也猜不透郭嘉的心思,猜不透就意味著不能完全dong悉郭嘉的想法,這樣官員們做事就無法投其所好,只能本分規矩。

    重劍無鋒,郭嘉的鋒芒早已收斂,但他不怒則已,一怒必定令八方顫動。

    曹操與袁紹激怒了郭嘉,曹操幾乎葬身關中,本是坐收漁利,卻最終還是賠上了夏侯惇,袁紹二十萬大軍湮沒關中,文丑鞠義客死他鄉,就連劉表根本沒有踏入益州半步,也被郭嘉

    i得戰戰兢兢委曲求全,激怒郭嘉,就要付出代價。~~

    !-

    張白騎是微不足道,卻讓郭嘉更加憤怒,沒有什麼是比自己人在背後捅刀子更讓人心寒的了。

    「回復張燕,張白騎三族老少,照殺不誤張白騎想要投降,就給他一個痛快,否則,就慢慢跟他耗,反正如今他是甕中之鱉,逃不掉了。」

    郭嘉不留情,張白騎造反那一刻,彼此就沒有再講情面的餘地。

    曹操有一條極為殘酷的軍法。

    要投降,趁早

    若大軍圍城,降者不赦

    這是震懾敵人的做法,卻有那麼幾分道理。

    孤城被圍,幾乎就已經是敗亡的下場,這個時候投降,是出於無可奈何的求生本能,曹操不赦免這個形勢下的降兵,目的就是殺ji儆猴,做給以後的敵人看。

    千萬,千萬,不要讓我的軍隊圍住了你的城池

    否則,你投降我也不接受

    投降的機會,只存在勝負未分之時,若圍城之後,勝券在握,被圍困的人再想投降,對不起,晚了

    張白騎被圍困在漢平縣,十死無生,這個時候還想通過乞降來給子孫後代一條活路,簡直異想天開,不是郭嘉不給他活路走,而是他自己硬要朝閻王殿去。

    當郭嘉不接受張白騎乞降的消息傳到漢平縣外張燕大營後,張燕面無表情,邁步就朝外走去,打算將張白騎全家就地格殺。

    鄧芝擋在了張燕面前,道「將軍,不如詐張白騎,告知他主公接受他的乞降,但要他當面自刎,這樣,漢平縣眨眼可破。」

    兵不厭詐,陰謀詭計用在戰爭上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張燕卻莫名一歎,搖頭道「給張白騎留些尊嚴吧。」

    乞降已經是恥辱,如果再死的不明不白,張燕實在下不去手。

    張白騎死路一條,怎麼死,還是交給張白騎自己去選擇。

    烈日當空,張燕再一次將張白騎三族老少帶了出來,押著他們一個挨一個跪在了河邊。

    張燕一現身,一直關注著河對岸動靜的張白騎就出現了城頭。

    「飛燕,主公怎麼說?」

    張白騎見張燕將他家小拖出來,明知不妙,卻還多口一問。

    張燕沒有回答張白騎,沒有絲毫猶豫地揮起屠刀。

    鮮血四濺,驚叫驟起。

    一顆人頭滾落河中。

    張白騎大驚失色,悲痛欲絕地朝張燕吼道「飛燕你怎能下得了手?你忘了嗎?他是六兒,他與你長子前年還結為把兄弟啊飛燕住手啊」

    張燕不為所動,將張白騎全家老少一一斬殺,濺了一身血的張燕站在血泊中抬頭望向漢平縣城頭,張白騎那道搖搖欲墜的臃腫身體映入眼簾。

    「張白騎,出城來戰」

    失魂落魄的張白騎忽然挺直腰板,探身傾出城頭朝張燕吼道「張燕,我要將你碎屍萬段」

    「來呀我就在此,出來決一死戰」

    張燕寸步不退,氣勢高漲,比張白騎的咆哮更加聲響,怒吼之聲彷彿貫入雲霄。

    被張燕如猛虎撲食般居高臨下的氣勢所威懾,倉皇倒退數步,渾身顫抖,提著的佩刀也噹啷掉地,他不敢,不敢出城去戰……

    親人慘死眼前,猶如夢魘摧殘著他的心靈,這一刻,他既想要復仇,又膽怯畏死,簡直求生不能,卻不敢一心求死。

    張白騎消失在城頭,渾身沾滿鮮血的張燕來到河邊,彎下腰舀起河水想要洗乾淨身上的污穢。

    可他雙手剛捧起水,眼角卻瞧見河中飄散開的鮮血,他幡然驚醒,這條河裡面,有著張白騎家人的頭顱……

    鄧芝來到張燕身後,在張燕發愣出神的時候,鄧芝猶豫半晌才開口問道「將軍,張白騎的話是真的嗎?他的兒子與將軍的長子,真的結為了異姓兄弟?」

    望著血色漸濃的河水,張燕面不改色,微不可查地點了點頭。

    他與張白騎在投靠郭嘉之前是沒有任何交集,那時流散各地的黃巾軍各自為戰,既沒有一個能夠出來整合黃巾的領導者,各地將領也沒有同氣連枝結為同盟共同進退的計劃。投靠郭嘉以後,張燕和張白騎的交情,只能用同僚來理解,不存在意氣相投或手足之情,沒有人孤立張白騎,張白騎不光跟張燕有交情,跟許褚典韋等人也有,只是到了張白騎造反那一刻,他們的私情因公事而徹底斷絕。

    「你應該知道我與張白騎都是黃巾出身吧?」

    張燕甩了甩手,站起身,仰望嚴陣以待的漢平縣,眼中閃出幾絲追憶。

    鄧芝年輕,他不到二十歲便被郭嘉破格任命派遣到了張燕的麾下,他擁有著令人期待的未來,可對於過去很多影響著歷史走向的大事,他只通過道聽途說瞭解,詳細的他根本不知情。

    黃巾起義對他來說很遙遠,在他的眼中映入黃巾賊的時候,張角已經死了,太平道也正踏向滅亡的終點。

    甚至到了今天,天下幾乎沒有幾人知道張燕,張白騎,徐和,司馬俱當年為何要一同投靠自身難保的郭嘉。

    那時的郭嘉沒有兵馬錢糧,還是朝廷欽犯,思維正常的人都不會選擇投靠這樣的一位少年郎。

    恰如當年呂布殺了董卓,如果沒有這個背景,謀士陳宮恐怕不會選擇投靠呂布,今時今日,不瞭解當時呂布殺董卓是為民除害的大英雄這個事實和時機,也就有不少人難以理解陳宮為何會投靠反覆無常有勇無謀的呂布。

    「當年太平道百萬徒眾跟隨大賢良師高舉義旗,意欲顛覆漢室,開創太平治世,只可惜兵敗洛陽,三十六方渠帥,死死傷傷,或降或逃,流落各地的黃巾餘部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我等夾帶數十萬百姓藏匿山林之中,有田不能耕,因為隨時都要打仗,糧盡食絕,奄奄待斃。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草根樹皮是家常便飯,我到今日還記得那時的滋味,簡直不堪回首。」

    張燕口氣平淡,卻道出一段令人倍感沉重的話。

    現如今,張燕風光八面,衣食無憂又是軍中大將,早已不為衣食住行而憂慮,鄧芝只看到了張燕光鮮的一面,卻不知道曾幾何時,張燕只能算是一群難民頭領罷了,要錢沒錢,要糧缺糧。

    「我後來明白,立足luan世,如果自己沒有安家立業的本事,那就追隨一個明主,能夠為主公效勞,我倍感榮幸,主公說過要讓太平道子民安居樂業,十年不到的時間,主公便實現了當日的諾言,司馬俱死了,徐和死了,張白騎也快死了,黃巾餘部的將領很快就只剩下我一人,如果有人問我主公是不是對黃巾將領有偏見,我一定會讓那人去看一看太平道子民如今的生活,這一切都是主公給的,而司馬俱等人的死,恰好證明了黃巾起義為何會失敗,我把命運交給主公,就不會再做他想,我張燕,一生為臣,便會死心塌地,何況我一匹夫,死又何妨?大賢良師想要讓開創太平盛世,這一天,主公會實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