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第二卷 乘邊據險 第一百零七章 三分人謀 文 / 天天不休

    第一百零七章三分人謀

    陳群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到了成都就拜見郭嘉,談完正事撇下曹操兩個女兒緊跟著坐著馬車踏上歸途。

    離開成都二百里後,陳群的馬車忽然停下,在荒郊野外的官道旁,有一輛馬車早已停留在此兩日有餘。[]

    滿寵從那輛馬車上下來,鑽入陳群所在的車廂中。

    此時此刻,坐在車中的陳群氣定神閒,與他在郭嘉面前惶恐不安緊張無措的表現盤判若兩人。

    二人眼神交匯,彼此都給了對方一個妥當的神色後,滿寵輕聲道「北,中,南,三面事宜,只剩鍾元常去慫恿韓遂了。」

    陳群輕揚嘴角,沉聲道「韓遂狼子野心,馬超若真與郭嘉聯合攻襲中原,韓遂豈會自甘寂寞?中原大戰在即,關西只想坐收漁利,郭奉孝,你太天真了。」

    兩架馬車緩緩上路,向著中原返回。

    曹憲與曹節是兩個棋子,但郭嘉無法用一種冷漠的心態來面對她們。

    府邸後院中,郭嘉與甄姜在走廊過道上看著那兩個衣著打扮精緻的小女孩,郭瑾捧著竹簡給她們講故事,但曹節的臉上仍舊掛著淚痕與不安的恐懼。

    兩姐妹表現出的姿態也截然不同,曹憲稍顯鎮定,曹節連續幾日都在悲傷落淚,似乎也因為是寄人籬下,小孩子哪怕是哭,都是無聲。

    「夫君,這樣好嗎?」

    甄姜深感憂慮,作為一個母親,她對曹憲曹節的際遇感到悲哀,同時也想要對她們包容接納,可她們畢竟是曹操的女兒,是郭嘉敵人的女兒,甄姜害怕這一雙女孩會影響郭瑾的前途,甄姜還做不到對待別人的孩子能優先於自己的孩子。

    「她們是luan世的犧牲品,我希望你能一視同仁,不要對她們有偏見,十年後,她們願意嫁給瑾兒就嫁,不願的話就由她們自己做主。」

    郭嘉摟著甄姜,感歎了一句。

    就算她們是曹操的女兒,現在這個年紀對曹操印象,對曹家的感情,恐怕不見得有多深,十年之後,長大成人,她們會怎麼選擇,都是她們的自由,郭嘉不強迫什麼,這一樁政治婚姻,只需要一個象徵性的意義就足夠了,曹操和郭嘉沒有翻臉,聯姻,代表著兩家對友好的誠意。

    曹操是不是一廂情願,郭嘉又會不會罔顧他這份誠意,其實,兩位君主的內心,都有答案。3∴35686688

    恰如郭嘉屢試不爽的示弱策略,曹操派陳群來低聲下氣聯姻,誰又能否認,這難道就不是曹操為了麻痺郭嘉的一種策略呢?

    袁紹和曹操的使者相繼來訪,手段不一目的卻不謀而合,都是希望郭嘉作壁上觀,不要打擾他們的龍爭虎鬥。

    郭嘉答應了袁紹,接受了曹操的聯姻提議,但是該做的工作,他還是要做。

    清閒了兩年多的賈詡突然被郭嘉叫上一同去軍營裡轉一轉。

    成都內的軍營是近衛軍駐紮之所,近衛軍選拔條件比較苛刻,首先不能有外來人,他們的責任是負責成都以及蜀郡的安危,所以他們的家人都居住在成都城內,這是郭嘉開出的優厚待遇,也只有讓他們的家在成都,那麼當成都陷入危機之時,這些兵的戰力會更上一層樓,是真真正正的保護家園。

    巴東與漢中各有五萬水師,加上張燕麾下四萬兵馬,這兩年嚴顏在漢中也招募了新軍四萬。

    在關中,張遼有六萬兵馬,高順所率陷陣營有四千,許褚從前有五千兵馬,現在擴充到了一萬,典韋的虎衛也擴增到了一萬,銀翎飛騎暫時交給了吳懿率領,因戰馬稀缺,西北的戰馬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中,郭嘉從各種渠道,兩年中也只是將銀翎飛騎擴增到了一萬五之數。

    關中十萬兵馬,益州二十萬兵馬。

    賈詡陪著郭嘉走在軍營校場邊上,將士們依舊刻苦cao練,郭嘉時而望一望將士們,時而抬頭望天,似乎心事重重。

    「主公是在考慮帶多少兵馬揮軍中原?」

    賈詡輕聲問道。

    其實這個時候郭嘉要考慮的事情很多,但要打中原,帶多少兵馬才是關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其實底氣來源還是軍隊多寡,戰力強弱。

    郭嘉駐足轉身,凝眸望著賈詡,淡淡地問道「我出兵十萬,能否席捲中原?」

    賈詡思索一陣後說道「主公帶多少軍隊去,取決於袁紹與曹操決戰的結果。襲取中原最佳時機是在戰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只要有一方露出敗亡之象,主公便可在那時揮軍東進。袁紹勝,主公這十萬兵馬恐難有作為,曹操勝,他的兵馬損失不會少,而又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軍心疲敝不堪重負,主公十萬勁旅以逸待勞可殺曹操一個措手不及。但,曹勝袁敗,這個結果出現的幾率……」

    郭嘉要左右官渡之戰,他揮軍東進的目標,只會是曹操。

    河北遠,中原近。

    袁紹敗,不會片甲不留。

    曹操敗,恐永世不得翻身。

    只有三十萬兵馬的郭嘉在斟酌出兵的數量,十萬之數,甚至連曹操的兵馬都比不上。

    所以,袁紹帶著七十萬兵馬南下,如果戰勝了曹操,郭嘉這十萬兵馬去了也是送死。

    假如曹操戰勝了袁紹,傷亡肯定不會少,而且大戰之後三軍疲乏,郭嘉的十萬精銳席捲中原不會勞而無功。

    賈詡心裡有一個計策想要獻給郭嘉,於是開口道「主公不如借與曹操聯姻的契機進而與曹操結盟,在袁曹大戰初期,主公幫曹操,待戰至膠著袁紹露出敗象之時,主公可調轉目標將曹操置於死地。」

    這個計策毒,而且狠,更加卑鄙

    如果採用這個計策,郭嘉將失信於天下,會遭到數不盡的痛罵。

    可是只要得了中原,郭嘉一年之內就能乘勝將荊州揚州一併收入囊中,那樣的話,天下易主,做一個被人痛罵無信無義的開國君王,也不見得是個壞事。

    罵郭嘉的只會是郭嘉的敵人,掃清了敵人,還有什麼可顧慮的呢?

    袁紹若敗,曹操若死,如日中天的郭嘉還忌憚誰呢?

    劉表?奄奄待斃之徒。

    孫策?六郡之地能與半壁江山相抗?

    郭嘉從不標榜自己是個仁義君子,他只是在用行動給自己披上一件道德外衣,讓人看起來舒服羨慕就足夠,該卑鄙的時候他不會瞻前顧後。

    賈詡的計策,郭嘉只是想了一想之後,卻望著賈詡反問道「文和難道料定曹操會敗?」

    賈詡搖頭道「袁強曹弱,袁紹勝算比曹操高,袁紹兵馬比曹操多,在下不認為袁紹必勝,卻也希望主公能防範袁紹取勝的局面出現。」

    戰場勝負的因素非常多,形勢詭譎,瞬息萬變,賈詡不敢保證誰勝誰敗,但是一旦袁紹勝了,郭嘉的處境將會岌岌可危。

    吞下中原後的袁紹,絕不是僅有益州與關中的郭嘉能夠抗衡的。

    為了防止這個局面的出現,將命運主動握在自己的掌中,郭嘉應該去主動引導形勢的發展,這是賈詡的看法。

    坐觀成敗漁人得利的事情不是做夢那麼簡單,郭嘉在謀劃,袁紹和曹操難道就置若罔聞嗎?

    現在的曹操和袁紹對抗,恐怕除了對曹操死忠的文武會認定曹操有能力與袁紹一較高下,其他人多半都對曹操的前景抱著非常悲觀的看法。

    歷史上的郭嘉與荀彧都力挺曹操,不管是十勝十敗還是四勝四敗論,客觀分析出敵我形勢對比是主幹,可肯定少不了鼓舞士氣的誇大成分。

    假如曹操敗亡,曹操的支持者,文臣武將們,哪怕投降袁紹,恐怕都比不上在曹操麾下的地位,更別說荀彧這種堅定相信曹操才能實現一匡天下的人。

    賈詡不答反問「那為何主公料定曹操必勝?」

    如果郭嘉不是堅信曹操會勝,那他就不會只想帶十萬兵馬就掃平中原。

    如此少的兵馬,即便是精兵強將,與袁紹七十萬兵馬,曹操近十五萬大軍相比,能夠決定戰局嗎?

    而這十萬兵馬能夠起到最大作用的前提,就必然是曹操獲勝,袁紹生死不論,至少袁紹的兵馬撤回河北,這樣,郭嘉的十萬精銳可以佔據絕對優勢席捲中原。

    賈詡深感憂慮,生怕郭嘉這一次猜錯,等了數年的戰機,假如就這樣從指尖流逝,那將是人主的遺憾,甚至,是影響終身。

    郭嘉與賈詡對視半晌,忽然淡淡一笑,輕鬆地道「曹孟德會贏,這個,文和你不用與我爭辯。曹孟德不佔天時地利,屠城之舉失盡人心,他走到今天,靠的是人謀,儘管他的兵馬少,讓人無限地低估了他的勝算,在我看來,曹孟德應有五分勝算。」

    排除官渡之戰決定勝負的烏巢大火燒盡袁紹軍糧,在此之前,曹操和袁紹的對峙實際上是不分伯仲的。

    而郭嘉思來想去,將這一場戰爭中的變數,許攸投曹,張頜背主加上袁紹多謀寡決等因素都考慮一遍,他覺得這場官渡之戰的走向,不會與歷史上有偏差,所以,他認定曹操會贏。

    就算不考慮這些,郭嘉只有三十萬兵馬,他能帶去中原的兵力本就少之又少,硬要在勝負未分之時插手袁曹之戰,恐怕是偷ji不成蝕把米的下場。

    「但願主公的預料是對的。」

    賈詡也不反駁郭嘉,既然郭嘉有了決定,他也就不再勸,他的計策,又不是絕對能成功,只不過是給了郭嘉一個選擇罷了。

    打仗嘛,本就是三分實力,三分人謀,三分戰意,一分天意。

    郭嘉最終拍板決定「保險起見,出關東征,我率軍十二萬吧。益州留下十六萬,關中留下兩萬。」請記住的網址,如果您喜歡天天不休寫的《三國之寒men天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