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大道小說網 第101章 新軍主帥 文 / 七月初三

    第101章軍主帥

    王珪拜訪完李泰回府之後的第二天就開始履行其他諫議大夫的職責,給李世民上了幾條有針對的建議,受到了李世民的嘉獎,而同時他也得到了李世民的信任和青睞。

    而侯君集也這天登門拜訪漢王府讓李恪吃驚了不小。侯君集是誰?關隴集團的軍方代表,世家大族的豪門子弟,李世民的身邊除了李靖李績李道宗李孝恭之外能征善戰的大將。如今突然來拜訪自己,自己如何不驚呢?他和侯君集沒什麼交往,而侯君集也表現出不怎麼喜歡他。所以,李恪自始至終就已經將他劃到了李承乾或者李泰的一方,根本沒有想過跟他有什麼接觸。可是,今天他突然到訪,究竟是什麼目的呢?李恪確實不知道,他很疑惑。他一邊走一邊想,如此想著,不多時人已經來到聚義殿。

    侯君集身為李世民秦王府的老人,對以前的秦王府也就現的漢王府極為熟悉。所以,他坐聚義殿裡顯的很平靜,就像一個離家的浪子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一樣。看到李恪走了進來,他起身施禮道,「末將侯君集見過殿下。」

    李恪侯君集還沒有施禮之前就已經將他扶住,笑道,「潞國公不必多禮。」然後,一擺手道,「請坐。」

    侯君集隨著李恪的話音落座之後,李恪才開始仔細的打量起他來。就見他長的身形健壯,孔武有力,雖然還不到四十歲,但長年外征戰讓他的臉上已經有了幾條皺紋,但仍然掩飾不住他久經沙場所歷練出來的彪悍之態。

    李恪看侯君集的時候,侯君集也注視他。眼前的李恪溫爾雅,絲毫不像他以前經常看到的那個神態高傲,性格孤僻的王子。而現他表現的如此謙虛,表現的和藹,讓侯君集第一次真正的感覺李恪被刺後性情生的巨大的變化。

    李恪遇刺之後,他就沒有再跟他接觸過,即使昨天從自己女兒的口得知他的才華,還有他遇刺後的一些舉動,他還是很懷疑李恪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如今再看眼前的他的表現,淡定和從容已經超出了他的年齡,如此的城府,如此的心機,終於驗證了他的猜測。他遇刺後性情的轉變,如此掩飾自己,確實不是想當一個王爺這麼簡單。如果要不是自己女兒的敘述和他因為久秦王府而對他有所瞭解,還真被他的舉動給瞞住了。想到此處,侯君集心大定,知道自己的推測沒錯。而只有這樣的李恪值得他為此一搏。

    李恪見侯君集也注視他,忙收回目光,「潞國公能夠光臨王府,漢王府真是蓬蓽生輝啊。」他心裡已經將侯君集排除了自己所能收服的武將行列,所以心裡一直很排斥他。因此,侯君集突然拜訪他,他倒是不知道該怎麼跟侯君集交談,只是象徵性的說些客氣話,也不問他來漢王府的原因。

    而侯君集此行的目的,一是為確定李恪是否如他所想,隱藏自己的實力,有意東宮之位。二是想跟他敘敘話,拉拉關係,以至於讓李恪對自己產生好感然後再得到他的信任。所以,說話的時候也顯得很客氣,毫無世家大族的蠻橫,也無軍旅之人的粗獷。兩人倒是談的也挺愉快。

    「殿下說的哪裡話,末將連日來公務繁忙,直到今日方才空閒,特此過來探望殿下。」侯君集笑道。

    「多謝潞國公掛念,本王深感榮幸,本王也想跟將軍請教兵法韜略,排兵佈陣之道,只是將軍公務繁忙,不敢打擾爾。」李恪說的也很謙虛。

    李恪畢竟還年輕,說話方面有所欠缺,這句話一出口便被老人成精的侯君集逮了個正著,「殿下無須顧忌,末將近並無大事,公務也不甚繁忙,殿下如果有什麼問題,直接可以詢問末將,末將府恭候大駕。」

    李恪聽侯君集這麼一說,心後悔不已,悔不該太過謙虛把自己給賣了,只能訕訕一笑,「會的會的,本王一定會登門請教。」

    侯君集見自己的目的達到,而且還讓李恪自己給自己擺了一道,心高興,而李恪卻愁苦不已,但是臉上依然沒表現出來,兩個還是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聊。

    聊了片刻,侯君集見時候不早了,這才告辭離開,而李恪也很有禮貌的將他送到門口。等候君集離開之後,李恪陷入了沉思。

    侯君集除了他關隴世家的身份之外,不但是一員能征善戰的武將,而且還是一位政務精通的能臣。歷史記載,魏征就曾向唐太宗推薦過侯君集,讓他任僕射,並說:「國家安不忘危,不可無大將,諸衛兵馬宜委君集專知。」可見其才能並非像一般的武將可比。而他自己也比較敏而好學,貞觀十二年,遷吏部尚書後現自己學術上沒有造就,欠缺很多,便憤讀書學習。後來做到了「典選舉,定考課,出為將領,入參朝政,並有時譽。」,給他的仕途上增添了光輝的一筆。

    但即使當時魏征舉薦他,李世民依然沒有任命他為僕射,他認為侯君集喜歡自我誇耀,愛慕虛榮,所以沒有重用他。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人對侯君集頗有見解,它就是衛國公李靖。唐太宗要他教給侯君集兵法,後來侯君集上奏太宗,說李靖將反,因為每到精微之處,李靖則不教授。太宗聽後責備李靖,李靖卻回答說:「此君集反耳。今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臣之術者,是將有異志焉。」此時,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跡,太宗似不相信。一次,朝後回尚書省,侯君集騎馬越過省門數步尚未覺。李靖見到這種情況,便對人說:「君集意不人,必將反矣。」至貞觀十七年四月,侯君集果然與太子承乾謀反,事情敗露後被殺,證明了李靖的預見準確無誤。而侯君集的謀反驗證了李世民的識人之能,侯君集確實不滿他對自己的分賞和職位而怨恨心,才會作出謀反之事。但是,同樣的事情上體現出李世民作為君王為大的一點,他不但沒有撤銷凌煙閣侯君集的畫像,還特赦他的妻子和一個兒子的死罪,流放到嶺南,也算是給了這個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的武將一點安慰。

    因為這些問題,李恪始終不敢打侯君集的主意,始終跟他保持著距離。因為,這個人是個危險分子,就像是定時炸彈,稍有不慎就會爆炸,傷及自己。但是,今日的交談,自己已經親口說有機會要跟他請教兵法,人家還說會府等候。這不去肯定不好,去的話就又跟他有了牽扯,讓李恪好生為難。

    時間又過了三日,朝廷討論已久的組建軍問題也有了眉目。李世民和長孫無忌、封德彝、蕭瑀、房玄齡、魏征和杜如晦等人的討論下初步確定了蘇定方關於組建騎兵的法案,李恪重騎兵組建方案也大家的討論終確定了下來。軍方案的確定後,主帥的人選就成了議題之一。

    對於這個人選,討論的時候每個人都很慎重,舉薦的人才不是當世名將,就是戰功彪赫的宿將。但終只確定下來三個人,他們分別是李靖、李績和侯君集。

    就聽見李世民御書房對著眾人歎道,「李靖是組建軍的佳人選,可是他領兵外,防禦突厥和吐谷渾邊境,短時間內難以抽身;而李績要防禦梁督師,並且要隨時做好兵攻他任務,所以也是脫不開身。其他的將領要是讓他們領兵打仗,衝鋒陷陣,確實能夠取勝。如果讓他們訓練軍,打造一支威猛的雄師恐怕很難勝任。如此,能擔任此任的也就侯君集一人而已啊。」

    「皇上所言甚是,如今朝的將領,也只有侯君集能擔當此任了。」封德彝適時的拍馬屁道。

    李世民見除了封德彝眾人都不說話,隨即問道,「玄齡、玄成還有克明,你們對侯君集出任軍練兵使有何建議和看法?」

    「皇上,臣以為侯君集能擔當此任。」魏征簡短的說道。

    「臣等人也同意侯君集擔任練兵使一職。」眾人李世民詢問之後答道,李靖、李績和侯君集三人都是他們選出來,任何一個擔任練兵使他們都不會反對。

    李世民一笑,「既然你們都同意,那組建軍主帥的問題就這麼定了。還有,蘇定方的騎兵建議不錯,其人也忠勇可嘉,就讓他擔任副使一職,協助侯君集。」

    李世民說完,看了眾人一眼,見大家都沒有反對,這才讓書省擬旨。而眾人唯有長孫無忌一人沒說話,侯君集身為李世民身邊的老人,擔任如此重要的職務他倒是沒什麼覺得不妥,只是蘇定方一個王府校尉突然升為一軍的副使這就讓他覺得值得揣摩。但是,他這件事情始終跟大家保持了一個態,因為他不想把自己針對李恪的態做的太明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