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回到唐朝當皇帝

大道小說網 第五百三十二章正軍備戰,先發制人 文 / 七月初三

    第二天,李恪梳洗完畢,這才進宮去覲見楊妃還有就是內侍已經傳到了李世民的旨意,讓他到兩儀殿議事,他的想先去千秋殿祝賀楊妃,再去兩儀殿楊妃即便已經是皇后了,但她依然住千秋殿,李恪進宮走了片刻就到了千秋殿的大殿這時,千秋殿傳來了說話聲,李恪沒有讓宮女進去通報,而是徑直走了進去,現是高陽和清河兩人和楊妃聊天,三人不知道聊什麼,顯然很高興

    看到李恪,高陽和清河立即起身向李恪見禮,李恪則是快步上前,向李恪施禮

    「母——母后——」李恪難以適應這幾十年的稱呼,語氣停頓了一下

    「恪兒——」楊妃也的輕聲呼喚道

    「母后——」李恪向楊妃施禮,本想祝賀李恪幾句話,但話到嘴邊卻怎麼說不出口而這時楊妃上前,將李恪拉到榻上坐下,李恪看到了楊妃眼的滴滴淚水,李恪心一緊,眼睛也濕潤了,他知道楊妃這時高興,眼的流出的是十多年的屈辱和艱辛,但李恪又何嘗不是呢?

    「好孩子,哭了你了」楊妃輕輕擦拭了一下自己眼的淚水,歎氣向李恪說道

    「母后,兒臣不苦」李恪擠出了一點笑意向李恪說道

    楊妃身邊的高陽和清河兩人也是眼圈紅紅的,泣不成聲,她們從沒有見到自己的母妃哭過,沒見過堅強英武是三哥流過眼淚,可今天她們兩人實實的看到母妃的哭泣和三個的眼淚,清河還小,她不知道母妃——不是母后為什麼會哭,三哥為什麼會流淚,只是這場面看她心頭酸酸的,她才會跟著流淚,但高陽清楚這是母妃和三哥喜極而泣,也數年、數十年艱辛到今天的壓力的釋放

    「傻孩子,母后難道就不清楚嗎?」楊妃說道這裡,便沒有說話,李恪也不言語,之後尷尬的一笑

    楊妃很清楚,自己這次被冊封為皇后,李恪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雖然,他不清楚這個代價有多大,但楊妃能夠感受到,這份代價絕對是李恪努力年的成果其實,李恪也很清楚他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他付出的天下一半的人才和軍一半的榮譽,甚至是自己軍方大部分榮譽和地位畢竟,這次跟吐谷渾的一戰,將會是大唐未來十年的唯一一戰而時間就像一把殺豬刀,即便你軍的威望多高,即便你軍聲譽多大,十年的時間足以換好幾茬的將領,李恪這次不參加吐谷渾的大戰,不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大到軍,那十年之後軍將士們誰還會記得他呢?況且,他距離上次突厥大戰已經過了四年的時間,再過十年的時間的話,那就是十四年的時間,十四年的時間足以能夠消磨掉他軍的影響力、威望和各種榮譽而長孫無忌真是因為分析到了這一點,他才會敢於冒險跟李恪合作,還有一個不能不跟李恪合作的原因就是李治,李治跟隨李恪之後,將長孫無忌徹底推到李承乾的身邊,他不能朝秦暮楚,才會同意李承乾跟李恪的合作,敢於走這樣的一步險棋至於李泰,他得到的利益也很大,將自己的勢力伸入到了軍方,將自己的人放到了漢學院,只要他漢學院的那部分才華橫溢,教學能力強悍的話,以他李泰好禮賢下士的美譽,至少會分走漢學院一少半的人才所以,這次的合作和交易,李恪的付出不可謂不大可是李恪覺得很值得,即便是為了給楊妃爭這個皇后的榮譽,他也覺得很值,跟何況他還清楚,楊妃冊立皇后對他的好處不止於此

    「母后,兒臣覺得值得」李恪笑著說道

    楊妃看到自己的兒子,英武朝氣,眉宇間隱隱露出了衣服威嚴之態,他心裡既感到欣慰,又很是擔心不已但他知道自己兒子性格,他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她也即便擔心也不會去阻止,只會默默的支持他

    李恪和楊妃聊了片刻,又跟高陽和清河兩人說了幾句話,這才離開了千秋殿房遺愛這次沒有跟隨高陽來長安,李恪的想讓高陽跟自己一同回太原去,高陽欣喜的答應了他

    李恪出了千秋殿,來到兩儀殿時,眾人已經商討大唐近跟吐谷渾朔方邊境的摩擦李恪給李世民見禮,又對上次討論的這幾位樞大佬拱手行禮,便站李泰身邊不說話,靜等大家的討論,只是這次的討論之多了一位西北道行軍大總管,那就是李績但李恪對李績一向鄙視不已,李績和李恪的矛盾也很大,這種情況下李恪沒必要遮掩自己的對李績的天都,李世民面前做戲,他便對李績愛答不理

    李世民見到李恪,現他的表情很平淡,心裡為李恪能有這樣的氣感到欣慰,楊妃冊封為皇后,這對李恪而言是一件大喜事,而他也清楚李恪剛從千秋殿過來所以,看到李恪表現出古井不波的神情,認真的聽卻大家意見,表現的很沉穩時,他的心裡就高興不已,他怕的就是楊妃被冊封為皇后之後李恪會因此心性生改變,現看來自己的想法是多餘了

    「李恪,談談你的想法」李世民見大家討論不休,便點了李恪的命,對於李恪軍事上的遠見和謀略,李世民很看重,而這也源於李靖對李恪的讚揚和李靖這次的太原之行,這就充分說明了李恪軍事上面的才華,不然李靖也不會跟李恪成為莫逆之交

    「父皇,兒臣認為大唐應該即刻整軍,兵朔方,一舉殲滅吐谷渾」

    沉默寂靜兩儀殿了靜若寒蟬所有的人將目光移向了李恪,即便的侯君集和李績這樣的兵家名將也吃驚的看著李恪因為,李恪的建議根本不符合長久以來的以儒學治國的國策和傳統,而像是侵略和霸權主義,吐谷渾跟大唐之間,吐谷渾不主動跟大唐開戰,作為大唐的附庸國,大唐的不會主動攻擊吐谷渾的,只能備戰防禦,但李恪要求主動出擊,還要一擊殲滅,而不是說僅僅打敗讓吐谷渾稱臣就完事了這樣不違祖制國策的言論,怎麼會不讓眾人吃驚呢?

    咳咳見眾臣都盯著李恪,李世民輕聲咳嗽一聲,便向李恪說道,「你的理由是什麼?」

    「大唐跟吐谷渾一戰不能避免,與其等待吐谷渾向大唐開戰,還不如大唐主動出擊,讓吐谷渾防不勝防的情況下一舉殲滅,徹底滅了這個附庸國呢?」李恪淡淡的說道,但語氣強硬的不容置疑,「大唐的西邊還有很多國家,被稱為西域諸國,不能徹底滅了吐谷渾,大唐就不能打通通過西域諸國的商道,即便是吐谷渾稱臣,他們只要元氣恢復,自然還會反抗大唐的統治,既然這樣何不一舉殲滅呢?」

    「殿下,要是打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商道,大唐該怎麼做?」長孫無忌倒是開口問道

    「征服西域諸國,西域設立都督府,管轄這些西域諸國,向西域遷徙姓,同五十年的時間同化西域諸國的國人,使其成為大唐的子民」李恪不暇思了的說道

    「殿下,自堯舜一直到大唐,我們都恪守富國強民的國策,不欲多起爭端,你的建議實為不智啊」長孫無忌反駁道

    李恪早就清楚長孫無忌會這麼說,因為自從他開始詢問自己大唐打通西域商道之後怎麼做時,李恪便想到了他的心思但是,李恪即便是猜到了長孫無忌的心思,他也依然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他不希望李世民和眾人現就才能,而是想大家表明自己的立場,這裡埋下一顆侵略的種子而已

    長孫無忌話說完,魏征也開始諫言,他不贊成李恪的做法,認為大唐該先禮後兵,而不是主動出擊隨之蕭禹和王珪都不贊同,蕭禹和王珪都是學問大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他們反對李恪自然猜測到了,而他也不反駁,任由大家評論和駁斥他的諫言

    只是這樣時候,李績似乎尋找到了打擊李恪囂張氣焰的機會,他見這麼多樞大臣都不贊同李恪,便也上前大聲說道,「殿下,朔方大唐出於守勢,吐谷渾處攻勢,當前大唐先要以守土位上,立於不敗之地時方才能反擊,該是以靜制動,豈能主動出擊,任由自己大軍暴露吐谷渾的鐵騎之下呢?殿下此乃謬論」

    李恪本不想反駁,他今天來兩儀殿,說出剛才那一番話,只是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但見李績然主動反駁對自己,還敢說他的話是謬論,李恪就不想這麼忍著不,其他樞大臣批評他,他倒是不說什麼,但李績敢頂撞他,他就不想忍讓,想給這廝一點教訓,便淡淡的說道,「李大總管,立於不敗之地再伺機尋找機會出擊對敵,這便是你的戰略部署?可你想到了大唐朔方的邊境線有多長嗎?大唐的守衛士卒有多少,大唐朔方的防禦有多薄弱嗎?這樣情況下,只要你採取守勢,大軍兵力必將分散,兵力部署不均勻,善意奔襲和移動的吐谷渾騎兵肯定會尋找出破綻,強行攻打,到時候你怎辦?段時間內能持兵增援嗎?再說,等到吐谷渾兵攻打大唐,那時的戰機對他們有利而對我們弊,到時候大唐將士們會面對為強大的敵人,士卒的損失會嚴重」

    李恪說到這裡,見大家李績臉色不悅,便繼續說道,「而且,被動防守只會延長戰爭時間,增大傷亡人數,對大唐不理,難道這點你都不清楚?孫子兵法則曰:故兵聞拙,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知用兵之利也難道李大總管這個道理都不懂嗎,那有何資格統兵呢?」

    李恪說完,冷冷一笑,便步言語

    李績還想反駁李恪,就見李世民冷冷的道,「今天的討論就到此結束明天再議」

    他是看到李績被李恪駁斥的顏面無存,李績還要自取其辱才這麼說,想給跟隨自己征戰過是這名老將留點顏面他很清楚,再想繼續爭吵下去,李績必敗無疑,還會敗的很徹底李世民對李恪這麼肯定,是源於這幾天他心血來潮時對蒙昭的考校,他想確切知道陸軍學院的實力但蒙昭兵法韜略過程,他為這年輕的將軍的謀略之深和理論之紮實感到吃驚便詢問他是怎學到這麼多東西,細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兵法韜略都是李恪教授的所以,今天討論,他才會將李恪召集到兩儀殿,才會主動點名讓李恪說話

    眾人恭敬的退出了兩儀殿,李恪則是跟後回到了北王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