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在西漢的悠閒生活

第一卷 第一百一十七節 拯救大兵蘇武(1) 文 / 要離刺荊軻

    華燈初上,霍府一片歌舞昇平。

    在悠揚的樂聲中,張恆欣賞著霍光府上訓練出來的歌女,優雅的舞姿。

    「賢弟這葡萄倒是鮮美的很!甜而不膩,比起愚兄家的葡萄口感更甚,未知賢弟從何處尋得的好種?」霍光吃著張恆帶來的葡萄讚道。

    此時,距離張騫鑿空西域已過去了二十餘年。

    伴隨著漢室的軍隊,商人們成群結隊的湧進西域,將西域的物種源源不斷的帶回中原,因此,原本只在劉徹的百草園中才種得幾株的葡萄,如今卻已在關中各縣遍地開花。

    所以,霍光對張恆有葡萄,並不吃驚。

    張恆笑了一聲道:「家中山林之產,兄長若是喜歡,過些日子,愚弟命人再送些過來!」

    「如此,愚兄先行謝過了!」霍光笑著道。

    說話間,就有下人來稟告:「主上,蘭台尚書令張尚書來了!」

    「快請!」霍光猛的起身說。

    看得出來,霍光跟張安世不僅僅是上下級的關係,世交那麼簡單。

    「子孟兄!」沒多久,一個非常年輕,英俊的儒生打扮的男子,就從門外進來,朝霍光揖禮。

    這男子說話的時候,非常好聽,好像有一種特殊的親和力,讓張恆竟只聽到聲音,就對他大生好感。

    張恆想著,他應該就是張安世了。

    也不由得認真的觀察著這個日後權傾朝野的巨頭。

    此時,張安世還尚極為年輕,不過二十三四歲的模樣,他身高大概一米七零左右,不胖不瘦,看上去就是一個標準的文人。

    他有著一張頗為英俊的臉,眉毛很淡,看上去極為和善。

    「這位想必就是張恆張賢弟了!」張安世看向張恆,也揖禮。

    張恆連忙回禮,道:「不敢當尚書大禮!」

    張安世的名氣極大,即使是現如今也是如此。在民間,他的名氣比霍光,金日?這些天子身邊的實權巨頭還要大。這主要是因為,當初其父張湯自殺之時,他還處於咿咿學語的階段,讓人們不由自主的心生同情--趙氏孤兒的典故更推動了這股同情心。

    最重要的是,張安世是當今天子劉徹親手撫養長大的。

    對於人們來說,再也沒有這個更讓他們感興趣的故事了,因此,張安世的許多軼事都在民間有傳說。

    張恆的記憶力就有不下十個關於張安世的典故。

    當初在君子學館之時,師長在授課的時候,也是拿著這位讀書的勤奮與認真事跡鼓勵張恆及其同窗。

    真真是學習的楷模,漢室的張海迪。

    「二位賢弟就別客套了!」霍光哈哈大笑,將張安世請到席位中,命人端來兩串洗好的葡萄道:「安世嘗嘗二郎帶來的葡萄!」

    張安世吃了兩顆葡萄,頓時眉目舒展開來,讚道:「好葡萄!」

    「陛下百草園裡的葡萄近日熟了,吾今日回家,就摘了些吃過,味道沒二郎賢弟的好……」張安世在霍光面前也不顧及,大大方方的說著,自己偷皇帝葡萄的事情。

    霍光無奈的笑了一聲,聳了聳肩膀。

    其實,對於像霍光、張安世這種級別的臣子,莫說是要吃劉徹的葡萄了,便是把劉徹的百草園都搬回自己家裡,劉徹也不會責備。

    他也知道,張安世不過是在打趣而已。

    畢竟,宮中宮禁森嚴,而且張安世身居高位,沒理由去做這種自降身份的事情。

    「兄長說笑了!」張恆連忙謙虛。

    各自坐下來,霍光拍了拍手,示意歌舞繼續。

    三人雖然分主賓而坐,但都離得不遠,即使是小聲的交談,相互之間也能聽得清楚。

    三人就這樣聽著歌舞,有時候談論些長安的風物趣事,有時候談論著對儒家典籍的見教。

    張恆幸虧這段時間在家中一直有溫習以前的知識,認真研究著《春秋》《書》等儒家典籍,雖然他是懷著功利心在做這些事情,但是,正因為如此,他才研究得格外認真和仔細。

    因此,在聊及儒家經典的時候,他倒還是能插上話,偶爾還能結合後世的知識,對儒家的一些定義模糊的東西,做出自己的判斷,這也讓張安世跟霍光對張恆更加看重。

    張恆在跟張安世和霍光聊了半個時辰之後,也深深的發現了自己的弊端。

    那就是對儒家的經典,研究不夠,瞭解不夠,鑽研不夠。

    像現在這樣,跟張安世、霍光純粹聊天、交流,不辯論,他還勉強能湊合應付,但若碰上了什麼詰問,這就犯難了。

    儒家的辯難,可不是說著玩的,特別是現如今,儒家融合了法家、縱橫家、名家的一些精髓之後,辯難就成了各個學派之間論證自己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

    張恆知道,隨著他的名氣增長,遲早他會遇上別人的詰問。

    暗暗在心中下定決心,未來兩年,一定要認真的好好的,把儒家的經典吃透,這樣才有資本開宗立派。

    又過了些時候,丙吉、張賀相繼到來。

    聊天的氣氛更加熱烈了,涉及的領域也從單純的學術研討,變成了經世致用該任何的討論。

    這是張恆的軟肋,張恆很明智的開始減少發言,不到別人相詢,他不開口,即使開口也盡量選擇中庸的口吻回答。

    在經義之上,一字之差,就可能導致一場大爭論。

    「哎……」霍光忽然感歎了一聲道:「如此良辰美景,可惜子卿兄不在!」

    張安世也呆了呆,搖搖頭說:「未知子卿兄,如今是生是死……可憐孤兒寡母……」

    張恆聽的滿頭霧水,不知道他們指的子卿是哪一位。

    還是丙吉見張恆不解,就解釋道:「所言者乃持節出使匈奴未歸的中郎將蘇武!」

    張恆聽了蘇武的名字,頓時肅然起敬。

    所謂在漢蘇武節,在後世,蘇武已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名字,一個歷史名人而已,他所代表的是中國人的脊樑和骨氣。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張恆就學過蘇武牧羊的文章,因此也知道,蘇武脫困的一些事情的前因後果。

    蘇武現在在北海放羊……張恆差點脫口而出,但好在他忍住了。

    在心中想了想,一個計策就湧上心頭來。

    -0-0-0-

    第二更,12點前還有一更3000+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