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二二三章 提前到來的盛世 文 / 殷揚
第二二三章提前到來的盛世
內侍顫抖的聲音讓群臣從錯愕中驚醒過來。睿宗這道《罪己詔》可謂很有分寸,把數十年的積弊基本上羅列了一下,只不過,他並沒有指責任何人,而是很有技巧的說「朕自即位以來莫能改,罪莫大焉!」
真要說起積弊之始,就得從武則天開始,那是母親,睿宗當然不會去揭母親的不是,含糊其詞。
這些積弊並非因為睿宗而起,他卻以一句他不能改為罪,誰也無法指責。不僅不能指責,反倒是佩服,如此之胸懷,古往今有幾人?
群臣是感動無已,有些人眼裡更是湧出了淚水,就是蕭至忠和竇懷貞他們也是不免幾分激動,不住抹眼淚!
等到內侍讀完,所有人齊聲道:「皇上!」大部分臣子感動得嗚嗚的低泣起來,含元殿上一片低泣聲。
這在唐朝歷史上從來未有過。
太平公主太意外了,對這個兄長她很是熟悉,可是,這一刻,她只覺得睿宗很陌生,陌生得她彷彿沒有見過似的。不過,太平公主對睿宗的胸懷大是欽佩:「皇兄,大唐積弊已深,非一日所成,皇兄大可不必如此。」
睿宗擺手道:「小妹,你就不要為我開脫了。這些弊端雖非朕所成,不過,朕即位一年多,卻沒有革除,朕難道就沒有罪嗎?」
一句話,把太平公主問住了。是呀,就算不是睿宗弄出的積弊,可是,他即位以來卻沒有革除,罪也不小,下道《罪己詔》也在情理中。
睿宗依然平靜,掃視一眼群臣,問道:「朕所羅列的積弊,你們都認同麼?」
這些弊端只要不是眼睛有問題都能看出來,群臣能不認同?齊聲道:「皇上聖明,臣等無異議。」
「那就好!」睿宗再道:「那你們說說,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說出來?」
聽得出,他是真心問錯,只是群臣感動之餘無心再來找這些毛病,就連李隆基和姚崇也沉默了。不是沒有遺漏的問題,是不必說了。
「這些積弊必須革除,要革積弊,就需要人才。」睿宗引用前人名言:「漢武帝曾言: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把破滅吐蕃這件大業做下去,就得革除積弊,你們說說誰能擔此重任?」
「來了!」陳晚榮在心裡暗叫一聲,同時又大讚睿宗英明。
要能完成這等大事,殿中就有兩人,一個是李隆基,另一個就是姚崇了。當然,唐朝人才鼎盛,在他們之外,當朝的張說、宋璟也有這等才氣,只不過,兩人不在朝。
群臣的目光落在李隆基身上,旋即移開,又落在姚崇身上。李隆基已經監國,不可能再派其他的事了,剩下的只有姚崇了。
太平公主預感到不妙,忙岔開話題道:「皇兄,今兒是大喜的日子,先不議這些事,好好的樂樂。」
睿宗的臉卻是一肅,義正詞嚴的道:「朕就是挑在這大喜的日子裡來議議這些事,這叫安不忘危!要是放到其他日子來議,自無不可。不過,朕不想做那種得意忘形的事!歷史上,很多帝王曾經做出過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得意忘形,最終國破家亡,身死人手!紂王征服東夷,經營江南,這些都是大功業,然而,他卻志得意滿,才有武王伐紂,弔民伐罪之義舉。小妹,難道你要朕做第二個紂王嗎?」
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臭名昭著的紂王其實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帝王,少年時率兵打到東海之濱,征服了東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疆域拓展到東海之濱,是一件歷史大事。他即位後把重心轉到開拓東南之地,經營江南上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這為後來江南併入版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只是,紂王東征高麗,弄得民怨載道,周文王、周武王鑽了這個空子,伐紂成功。都知道牧野一戰,紂王派出的軍隊是奴僕,而不是他的正規軍隊。紂王的大軍在哪裡呢?就在東南。《詩》《書》把周文王、周武王捧成了聖人,說得英明之極,若是紂王的大軍不在東南之地的話,牧野一戰,姜子牙統率的三千虎賁能得所欲嗎?
紂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面鏡子,聰明絕頂之人,最後卻是國破家亡,睿宗以此作擬,這份量就很重了,語氣雖然不嚴厲,不過,誰都聽得出來那種銳厲,太平公主想說卻沒有膽再說,只得道:「皇兄聖明!」
「皇上聖明!」群臣忙頌揚一句。
睿宗接著道:「既然你們都以為姚崇合適,姚崇你就領中書令,革除積弊,復太宗時的清平朝政!」
「姚崇真的復相了!這才是睿宗的目的!」陳晚榮大是驚訝,對睿宗的手段大是佩服。
姚崇復相是眾望所歸,不過,阻力很大,主要是太平公主會阻止。睿宗真會挑時候,把姚崇復相的時機選在今天,選在喜慶的時節,誰敢說個不字?
在這喜慶的時節,誰敢阻止,弄得睿宗不高興?誰弄得大家不高興,誰就是罪人,會給撻伐。
這時機選得非常好!
更重要的是,睿宗一道《罪己詔》鋪路,他把所有的罪責都攬到自己身上,搏得群臣的好感,他的決定,有幾人敢反對。再說了,他已經做到這一步了,不能要求他做得更多,就算有人想反對,也不敢反對。
姚崇復相是太平公主最害怕的事情,可是,處此之情,她是想說,卻不敢說,唯有乾瞪眼的份。
竇懷貞他們一齊盯著太平公主,見她沒有反應,也就不敢說了。
「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那些贊成姚崇復相的臣子齊聲頌揚,大是高興。
就在這時,卻有人反對姚崇復相了,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姚崇自己。姚崇上前一步道:「皇上,請恕臣不能從命!」
中書令久懸,姚崇復相是眾望所歸,他自己卻不幹,這太出人意料了,所有的目光一下子就集中在姚崇身上。
太平公主眼裡既有驚詫之色,又有喜色。姚崇自己不做中書令,那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太平公主比得到一百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還要高興。
睿宗很是意外,他把一切功夫都做足了,讓反對的人閉嘴了,他的手段一個接一個,讓人目不暇接,堪稱雷霆手段,可以說是大手筆了。到了關鍵時刻,姚崇卻不幹了,睿宗難得生氣的人,一下子氣怒上來,喝道:「姚崇,你這是何言?朕是大唐的皇帝,要你做中書令,你就得做!」
右手重重在御案上一拍,發出砰的一聲響。
這是陳晚榮認識睿宗以來,第一次看見他發火,聲勢不小。
人,都有逆鱗,若是違反了,就會光火。帝王的逆鱗給逆了就要殺人,要血流成河。睿宗已經光火了,群臣嚇得大氣也不敢出,為姚崇捏著一把汗。
姚崇卻不慌不忙,彷彿不知道危險有多大似的:「皇上若要臣領中書令,也無不可。只是,皇上得答應臣十個條件。若皇上不答應,臣寧死!」
誰敢向帝王討價還價?他一開口就是十個之多,這是驚天之事。這種驚天動地的事情,姚崇肯定是古往今來第一人!
太平公主巴不得姚崇不做中書令,藉機喝斥:「姚崇,你以為這是菜市口,可以任由你討價還價?聖意已決,你要麼做,要麼不做,何來條件之說?一開口就十個,你怎麼不說一百個?」
竇懷貞他們知道太平公主是藉機中傷姚崇,很是配合的譏笑附和。
姚崇接下來的話讓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公主所言極是,臣原本想是提一百個條件。只是,臣以為這十個條件最緊要,因為臣的每一條都是一個重大弊政。若皇上不讓臣處理這十項弊政,臣做中書令又有何意義?不如不做!」
眾人這才恍然,睿宗一聽大喜,忙問道:「姚卿,說說看。」
姚崇睿智、精明,見事透徹,他論政非常難得,群臣肅立,靜聽他的高見。太平公主絕對沒有想到姚崇的條件居然是弊政,一下子就愣住了。
應一聲,姚崇這才道:「皇上,大唐積弊數十年,弊政何其多矣。不過,臣以為當先處理十件事。一,朝廷嚴刑峻法治天下,冤獄不斷,罰不及法,臣請皇上以仁權術天下,治理冤獄,刑賞以律法為據。」
壞法之事是從武則天開始的,她為了達到權術目的,任用周興、來俊臣這些酷吏剪除異己,法治也就敗壞了。數十年來構築的冤獄何其多,想想就是一個驚人的數目。
睿宗想也沒想道:「姚卿,朕准了!朕希望你放開手腳,糾正冤獄!」
「二,朝廷雖有吐蕃大捷,但由於弊政太多,皇上求邊功,臣以為不能同時多加征伐,應該集中力量打一個,皇上能同意麼?」姚崇的第二個條件來了。
睿宗大笑道:「姚卿,這有何不可?以現在大唐的弊政,就是打一個都有些勉強,更別說多所征伐了。就依你,集中力量打一個,我們就一仗一仗的打。」
一個時期只能做一件事。唐朝的國力雖然雄厚,也不能多方出擊,那會導致力量分散。更別說了,現在的唐朝積弊甚重,集中兵力打一個敵人是最好的抉擇。
「三,自從則天順聖皇后臨朝稱制以來,宦官多有欲求,干預朝政,臣請皇上不讓宦官與政,皇上能行麼?」唐朝的宦官很猖獗,尤其是後期,其始作俑者就是武則天了,姚崇這一提議很有遠見,只是到了政衰之後,宦官又活躍起來了。
「准!」睿宗回答得特別爽快,就一個字。
「四,自從武氏宗親竊據要職以來,繼之以韋氏、安樂公主,官場混亂,臣請求皇親國戚不在要害部門供職,以前巧立名目所得之官一律撤消。」
武則天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排擠李氏,安插武氏宗親供職於要害部門,這為她登上帝位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韋後、安樂公主倣傚她的做法,安插了不少親信在要害部門。這些人,現在也還在,若是不把他們清除掉,危害非常大,睿宗右手重重拍在御案上是,只說了兩個字:「嚴辦!」
一連四條,條條是當務之急,姚崇論政真是讓人不得不服氣,人人點頭贊同,就連太平公主都是輕輕點頭讚許。
姚崇接著道:「五,近年來,親近佞幸之徒觸法犯科,依仗豪門貴戚,逃避懲處,臣請求依律嚴懲,不知道皇上能否同意?」
自從法治敗壞以後,那些皇親國戚、大臣豪門的勢力錯綜複雜,盤根錯結,他們手眼通天,因此而不受征處的奸人不知道有多少。
姚崇這一提議雖然很有見地,就是牽涉太廣,就是殿裡的大臣就有不少人牽涉其中。要是這一提議給接受的話,他們就難脫干係了,不由得大是緊張,盯著睿宗,靜候他的決斷。
睿宗並沒有馬上說話,而是掃視群臣一眼,冷冰冰的道:「你們中就有好多人牽連其中,不要以為朕不清楚。姚卿這一提議非常好,朕不僅准了,還授予姚卿臨機處決的權力。」解下腰間佩劍,叫內侍捧給姚崇:「這是天子劍,可斬一切不法之徒。你們,好自為之!」
姚崇剛正不阿,辦起事來絕不拖泥帶水,他擁有天子劍,那些作奸犯科之人就有得受了。一個不好,就會把自己給扯出來,那些心裡有鬼的大臣們暗吸涼氣,不由自主的看向太平公主,希望她來反對。
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太平公主居然大是贊成:「姚崇,你放開手腳去做,不管是誰,嚴懲就是。」
要是太平公主當上皇帝的話,她也會這麼做,雖然她反對姚崇復相,也不會反對這事。
連太平公主也站到姚崇那邊了,這些大臣開始盤算如何擺脫干係了。
「姚崇,接著說!」睿宗問話了。
「六,近年來,豪強大族行賄方鎮、公卿,臣請除租庸調以外,其餘的所有稅收全部禁止……」
姚崇的話還沒有說完,睿宗就拍板:「准!早該這麼做了。」
「七,武後造佛寺,中宗造聖善寺,皇上造金仙、玉真二觀,耗費巨大,坑害百姓,臣請禁止建造佛寺道觀。」這一條牽涉睿宗本人,姚崇也不知道能不能獲准,打量著睿宗。
睿宗萬未想姚崇這麼不給面子,居然把他也扯進來,不由得一愕,繼而就是大笑道:「直言,直言!直言好!朕准了,從今以後,不再建造佛寺道觀。」
唐朝的皇帝姓李,以老子的後人自居,對道教大力扶持。武則天建佛寺,扶持佛教,是為了和李姓扶持的道教抗衡,為她奪取帝位創造條件。
「連這一條都准了,看來睿宗這次是真的要大幹一番了!」陳晚榮在心裡暗讚睿宗的氣度,還真是寬廣。
睿宗現在是嘗到做大有為之君的甜頭,決心甩開膀子大幹一番,這就需要人才,不用姚崇還能用誰呢?
「皇上聖明!」姚崇這才放心:「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損君臣互敬禮儀,臣請皇上對臣下以禮相待。」
君臣之間本有禮儀,就是臣子犯法了,皇帝依律處置就是了,也不能損及群臣之禮。有些皇帝卻不管這些,東漢明帝就是一個典型。郎中藥崧因小事惹得明帝發火,明帝抓了一根棍子去追打藥崧。藥崧沒地方躲,就鑽到床下去藏起來。明帝站在床邊吼:「你給我出來!」藥崧就回答:「天子穆穆,諸侯皇皇,未聞人君自起撞郎!」明帝慚愧不已,饒過藥崧不說,還很是信任,後來讓藥崧獨擋一面。
睿宗不是明帝,他「謙恭孝友」,對這一提議沒有任何異議,點頭道:「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姚崇接著道:「九,前朝大臣進諫,因此而罹難者不在少數,忠臣寒心,臣請皇上准許大臣直諫。」
睿宗哈哈一笑道:「魏征直諫之風,誠佳話!太宗皇上怪罪過他麼?朕不僅准了,還希望各位臣工忠直切諫!」
魏征的直諫千古有名,有時弄得唐太宗很惱火,不過,唐太宗氣歸氣,卻並沒有治他的罪,相反還請他喝酒,信任有加。
唐太宗不會殺忠言切諫的大臣,這也是從武則天開始的。因諫事而送命的大臣不在少數,是以,朝中的大臣往往有事也不說,這很不好,也是一樁急務。
此令一下,就可以復唐太宗時的舊觀了。李隆基當政之時,著名的宰相韓休老是和李隆基爭論,有時爭得李隆基人都消瘦了,有人就問李隆基為何要與韓休爭論?李隆基就說,爭論之後他就可以睡個安穩覺!
這是諫風盛行的表現。
姚崇的聲音陡然提高了:「西漢、東漢,外戚亂政,後世寒心,我朝尤甚。臣請皇上下旨把後戚不得干政寫入史冊,成萬世之法,永不復蹈!」
西漢的竇、王外戚亂政,東漢的竇氏又亂政,這讓後人歎息不已。唐朝的武則天更是稱制當皇帝,對中國歷史沒什麼好說的,反正是推動了歷史的發展。不過,對於李氏王朝來說,那是不可容忍的。
睿宗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朕一想到這事就難以平靜,是該這麼做!」
頓了頓,問道:「姚卿,你願意做中書令?」
姚崇跪下叩頭道:「皇上,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這十條建議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姚崇十疏」,把當前唐朝的積弊急務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過,這十疏原本是在一年之後,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來的,現在,卻提前了一年。
可以這樣說,著名的開元盛世就是以這十疏為開端,這是開元盛世的標誌。因為陳晚榮的到來,十疏提前了一年,李隆基雖然還沒有登基,著名的開元盛世已經開始了!
問題是,李隆基這個開拓開元盛世的皇帝什麼時間登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