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化工大唐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三章 運籌幃幄 文 / 殷揚

    第三章運籌幃幄

    李隆基思索著道:「西域所轄之地甚廣,然而,自從漢代開始,華夏在西域駐軍就不多。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數千之眾。班超守西域,全是借用西域的力量,可以說沒有用東漢的一兵一卒,為東漢守好了西域。哥舒翰,你此去西域,朕雖然給你增兵,你也要學班超一樣,善守西域,盡可能使用西域的力量。」

    班超守西域是一個傳奇,他在西域三十多年,幾乎沒有動用東漢一兵一卒,借用西域的力量來守西域。只是到了年老之際,念鄉心切,東漢王朝對這個盡忠職守的老臣很是優撫,就下令他回朝。並且,讓他的兒子班勇接替他的位子,接著守西域。

    借用西域的力量來守西域,是這數千年的傳統策略,班超在西域的所作所為是一個巔峰。之所以如此做,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西域偏遠,道路交通不便,大軍趕到西域太困難。就是絲綢之路,也是以駝馬糞便和屍骨為路標,要想向如此險惡的地方派出大軍,困難很大。

    再者,西域太窮,養不起大軍。相較於先進的華夏而言,西域只能算野蠻了,他們刀耕火種,就是西域的軍隊也不過是木棍、青銅武器這些簡易的裝備,護甲幾乎是皮甲,比起漢軍的裝備有著天壤之別。

    漢武帝進行的「漠北決戰」,十萬精銳騎兵,再加上步兵,還有運送糧食的人,總共出動了數十萬大軍。如此規模空前的大決戰,在中國歷史上少見。漠北決戰之時,天下震動。

    因為漠北決戰的規模很大,天下震動可以理解。不過,同樣的事情在不久之後又出現了,當然,這次的敵人不是匈奴,而是西域的貳師城。漢武帝打貳師城,李廣利統率的軍隊不過數萬,比起漠北決戰來說,規模小得太多了,卻同樣是天下騷動,原因就在於西域的道路不便,運送軍需物資的人太多。

    為了解決送輸問題,漢武帝不得不把囚犯都派上來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華夏在西域並沒有遇到足夠強大的對手。班超在西域的主要敵人是匈奴,不過,那時的匈奴比起漢武帝面臨的匈奴,已經是天差地遠了。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千年難得一見的雄材大略的帝王,他當了五十四年皇帝,卻打了三十多年的仗。而且,他進行的戰爭,幾乎都是針對匈奴的。在漢軍進攻面前,匈奴節節敗退,不得不撤退到漠北。

    當時,朝廷內要求罷戰,與民休息的聲音不小。漢武帝卻不予理睬,調動全國的兵力,進行了漠北決戰,經過這一次沉重的打擊之後,匈奴一蹶不振,從此衰落。

    漠北決戰之前,漢武帝堅持大打,群臣還可以接受。漠北決戰,漢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匈奴已經不足為患了,要求罷戰的聲浪高漲。漢武帝依然不理睬,仍是對匈奴大打出手,這讓人很不理解。

    其實,漢武帝看得比誰都遠。他很清楚,經過漠北決戰之後的匈奴雖然遭到沉重打擊,並沒有喪失重新崛起的條件,必須進行戰略追擊,憑借漢朝強盛的國力,把匈奴徹拖垮,讓匈奴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事實也證明了,漢武帝的決策是正確的,應該說無比英明。正是經過十幾年的戰略追擊,匈奴再也沒有恢復元氣,最後分裂,才有到了漢宣帝時,南匈奴投降的事情。

    到了東漢,也就是班超在西域時期,匈奴的實力已經下降得太多,雖然不時騷擾西域,卻不能對西域構成大的威脅,班超善於調動西域的力量抵抗匈奴也就在情理中了。

    哥舒翰信心十足的道:「皇上請放心,臣明白!臣到了西域之後,先收大勃律。大勃律在大唐與吐蕃之間依維兩端,現在,吐蕃沒了,臣想大勃律到了該做出抉擇的時候了。若是大勃律敢有異動,臣一定剿滅。」

    李隆基點頭道:「如此甚好!這些年來,西域之事時有反覆,吐蕃與大食狼狽為奸,使得大唐在西域有些捉襟見肘,大勃律依維兩端。現在,要是收了大勃律,蔥嶺的道路就徹底安全了。」

    「皇上聖明!」哥舒翰讚一聲,接著說想法:「在這之後,臣當再收吐火羅,克什米爾,就與大食正面相抗了。

    「先解決道路,後正面對抗,好想法!」李隆基讚一句,道:「朕這次給你增兵三萬,其中,有三千龍武軍。再加上原先的一萬多駐軍,接近五萬了。再收集西域的兵力,十萬之眾不是問題。」

    如此多的軍隊派往西域,在華夏歷史上,只有漢武帝征貳師城能與之相比了。在唐朝歷史上,還從來沒有如此多的軍隊前往西域,哥舒翰馬上就道:「皇上,不需要這麼多。三千龍武軍臣是要的,再有一萬,也就足了。」

    姚崇很是讚賞哥舒翰的意見:「皇上,現在去西域的道路不暢,大軍太多了,補給困難,哥舒將軍所言極是。」

    李隆基擺擺手道:「哥舒翰,你的勇氣,朕很欣賞。不過,現在的西域與漢代不一樣了,你雖然要善用西域的力量,卻不能光靠西域的力量。光靠西域的力量,不可能打敗大食。漢代用為數不多的軍隊就能守住西域,那是因為漢代在西域沒有一個強勁的對手。

    「大唐面臨的局勢與漢代全然不同,大唐在西域不僅有對手,還有兩個很強勁的對手,那就是吐蕃和大食。現在,吐蕃是沒了,吐蕃的屬國必然聞風喪膽,大唐趁此機會出手,必然能讓這些屬國歸心。

    「不過,據朕所知,大食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並不多大唐差,是一個不容小視的對手。大食的主要問題就在於,剛剛創建,內部問題很多,力量不能集中。在這一點上,大食遠遠不如大唐。即使如此,也不能掉以輕心。」

    在當時,阿拉伯帝國,也就是大食,才崛起。阿拉伯帝國雖然征服了不少地方,中東還沒有伊斯蘭化,有些地方還沒有征服,實力雖然不容小視,比起後世的阿拉伯帝國,其力量遠為不如。

    畢竟,伊斯蘭化完成,穆斯林確立起了神聖的地位後,中東地區基本上是一體了,那時的阿拉伯帝國才達到巔峰。

    「皇上訓誨,臣記住了。」哥舒翰對李隆基的分析很是贊同。

    李隆基接著道:「從漢代開始,華夏就在經營西域,到如今,已經一千多年了。在這一千多年裡,華夏能用少量的軍隊維持住西域,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華夏沒有對手,而現在,我們面臨著大食這個強勁的對手,這就是大唐經營西域與漢代最大的不同所在。漢代經營西域憑借西域的力量可以完成這一使命,而大唐非得從內地派兵不可。」

    一言中的!

    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是聽說大月氏與匈奴有仇,想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等張騫到達時,大月氏已經安於現實生活,不願再與匈奴作戰,漢武帝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擊破匈奴。

    匈奴一破,西域這個原來的「盟友」也就失去了價值。西漢對西域的策略進行了調整,變西域這個昔日的盟友為屬國,這才開始經營西域。

    在一千多年裡,西域沒有出現過於強大的敵人。

    而唐朝不同,在西域不僅有強大的對手,還有兩個,一個是吐蕃,一個是大食。這兩個大國狼狽為奸,吐蕃憑借有利的地理條件,時常出擊、騷擾河西走廊,使得唐朝不得不在甘涼一帶派駐大量的軍隊。

    相應的,就不能在西域派出更多的軍隊,這才給大食以可乘之機。要不然,怛羅斯一戰,高仙芝未必折戟。

    「皇上聖明!」陳晚榮他們心悅誠服。

    哥舒翰道:「皇上,三萬軍隊,臣全要了!」

    李隆基點點頭道:「如此甚好!朕這次派你去西域,並不是要你擊敗大食,也不是要你開闢出更好的進軍道路,而是要你保得安西四鎮不失。在保全安西四鎮的情況下,你要是能打出威風來,朕沒有理由不支持。」

    來年要和後突厥大打,那麼,在西域只能取守勢。只要安西四鎮不失,將來唐軍大舉西進也就有了立足點。

    要是安西四鎮丟了,將來唐軍西進沒有戰略基地,沒有跳板,困難會大很多。因而,保住安西四鎮是唐玄宗的底線,也是一個英明的決定。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至於如何用兵,你臨機決斷就是。」李隆基很是信任哥舒翰的才華。

    這是給哥舒翰以全權,也是莫大的信任,哥舒翰大是感動:「謝皇上!」

    「你要帶走的三萬軍隊,朕已經調集到灞上,你打算什麼時間出發?」李隆基早就考慮好了,甚至把軍隊都調集好了。

    如此思慮周密之事,讓人不得不服,姚崇他們齊聲道:「皇上聖明!」

    哥舒翰略一思索,道:「皇上,臣以為越快越好,就明天上路吧!大食的氣候與華夏異,華夏還是冰天雪地的時候,大食卻是暖洋洋,可以用兵。要是我們去得遲了,後果不堪設想。」

    唐朝的西域比起漢代的西域大了許多,已經進入中東地區了。中東氣候炎熱,就是冬季,也不會像中國那般寒冷,用兵還是沒問題。

    哥舒翰的任務雖然是保全安西四鎮,不過,他還是想在大軍西進之前,打出更好的天地,為唐朝大舉西進準備更好的條件。

    「好!明天你出征,朕親臨灞上相送!」李隆基擊掌讚道:「光武帝手下的大司馬吳漢能朝受命,夕引道,哥舒翰今日受命,明天出征,是朕的吳漢!」

    吳漢是光武帝劉秀的愛將,他有兩個特點,非常人所能及,一是足智多謀,打仗果決。當他還沒有得到劉秀重視的時候,劉秀手下的將領基本上是聯名舉薦了他。二是吳漢兢兢業業,有句讚揚他的典故「吳漢不離公門」。

    劉秀曾經暗中觀察過吳漢的所作所為,當別的將領在歇息,歡慶的時候,吳漢卻在指揮他的軍隊修守戰之具。東漢開國名將不少,號稱「雲台二十八將」,這麼多的將領裡面,唯有吳漢的軍隊隨時能夠投入戰鬥。

    對吳漢,劉秀是特別喜愛,把最精銳的軍隊交給他帶領。每當劉秀要出征了,就要派吳漢做先鋒,就是史書上說的「常為軍鋒」。

    李隆基如此誇讚,是給了哥舒翰很高的讚譽,哥舒翰有些承受不起,忙道:「皇上過獎了,臣不敢當!」

    「男兒漢,當為天下先,有何敢不敢的?」李隆基扭頭對陳晚榮道:「哥舒翰的事情安排好了,朕就來給你說說你的事了。你馬上要成親,朕會來祝賀你。不過,朕要提醒你,成親固然讓人高興,也不要忘乎所以,什麼事也不做。朕要派好幾件差事給你。」

    一入仕途,身不由己,一件事還沒有完,又有事情派下來。陳晚榮雖然很不想接,不過,也明白現在李隆基新即位,事情特別多。再加上太平公主一案,大臣給誅殺了不少,他不接就沒人接,只得道:「請皇上示下。」

    李隆基安排起來:「哥舒翰去了西域,這炮兵的訓練的,你是不是該抓起來?」

    吐蕃歸來後,就在緊鑼密鼓的訓練炮兵,炮兵的規模已經擴大了不少。不過,這事主要是哥舒翰在抓,陳晚榮只是掛個名而已,一聞此言,陳晚榮不由得一愣,點頭道:「皇上請放心,臣一定辦好。」

    「你要做的事情很多,要你一個人來抓,也不可能。」李隆基早就想好了:「楊思勖從安南歸來,正好派給你做副手,接著訓練炮兵。不過,楊思勖對炮兵不太熟,短時間內,你得多費心力了。」

    「臣明白!」陳晚榮領命。

    楊思勖雖是太監,卻沒有閹人那種讓人討厭的習氣,相反,他精通兵法,勇武過人,有他做助手,陳晚榮也是高興,笑道:「楊大人,我們又能在一起了。」

    「陳將軍,你不會討厭我這個跟屁蟲吧?」楊思勖爽朗的大笑起來。

    一句笑話,逗得眾人轟堂大笑,就是李隆基也不禁莞爾。

    李隆基接著道:「你的弟弟陳再榮一心想從軍,殺敵於邊關之上。好吧,朕就做一回好人,成他之美,也派給你,讓他幫著你打理。」

    這事陳晚榮無論如何也是想不到,不由得一愣,繼而為陳再榮高興:「謝皇上!」

    點點頭,李隆基又道:「王忠嗣年紀雖小,卻自有機心,難得的是,他精通兵法。再者,他跟你一起征戰過吐蕃,對炮兵比較瞭解,朕把他也派來,你就可以省很多心。」

    王忠嗣雖是童子,對炮兵的瞭解不見得比哥舒翰差,有他來,還有什麼事搞不定呢?陳晚榮是大喜過望:「謝皇上!皇上,你不怕我欺負他?」

    「你欺負他?小心你成親時,他搗你的亂!」李隆基對王忠嗣有著無比的信心。

    眾人又是一通大笑。

    王忠嗣真要發飆,搗起亂來,還真沒幾個人對付得了,陳晚榮笑笑。

    「來年大戰,炮兵必會大放異采,火炮一事,你得抓緊了。不能到時有兵無炮,那朕可唯你是問了。」自從吐蕃一戰後,李隆基時刻關注炮兵,對炮兵的運用自有其心得,深知炮兵在來年大戰中的重要性。

    氣氛不錯,陳晚榮說句笑話:「皇上,要想炮兵大發神威,您得讓臣率領炮兵上戰場。要不然,有兵無炮這事會不會發生,臣也不敢保證。」

    「好你個陳晚榮,你還敢威脅起朕來了?」李隆基噗哧一聲笑起來。

    一句說笑,逗得眾人大笑。李隆基在笑聲中道:「這事,到了來年再說。現在,你把手頭的事做好。要是做不好,來年,你就別想上戰場。」

    他還真是個好學生,現學現賣,威脅起陳晚榮了,眾人哪裡想得到李隆基也有俏皮的時候,不由得莞爾。

    玩笑話一說完,李隆基進入正題:「姚崇說得對,突厥和大食是一體,大唐這次要面臨兩個對手。一個時期只能打一個,朕決定先打突厥,再打大食。要想打大食,就得有暢通的道路,水泥一事,現在進行得如何了?軍器監的人,何時去隴西建工房?」

    陳晚榮回答:「皇上,技藝方面差不多了,沒甚問題。只是,現在是冬季,隴西更冷,建工房不太合適吧?」

    李隆基猛的站起來,聲音提高得許多:「要是朕所料不錯的話,這次大食是發狠了,哈里發肯定想把大唐趕出西域。要是吐蕃在,哈里發或許不會發狠,現在,吐蕃沒了,他不發狠也不行!

    「要是突厥也沒有了,那麼,哈里發的狠勁會比現在大得多。大食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哥舒翰此去西域,抵擋個三兩年沒問題,三兩年以後,會不會抵擋得住,很成問題。去隴西的人,得立即出發,頂著嚴寒建工房!」

    吐蕃,突厥都在的話,大食不會感到太大的威脅。一旦這兩個盟友沒有了,大食肯定是驚恐難安,必然會全力與唐朝爭奪西域,到那時,要是大軍遲遲不能西進,唐朝很可能給大食趕出西域。

    「時不我待!」李隆基最後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