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化工大唐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五十一章 以戰養戰 文 / 殷揚

    第五十一章以戰養戰

    「殖民地?」這個名詞很新鮮,李隆基,姚崇和宋璟很是驚奇。

    陳晚榮給他們解釋道:「殖民地就是把大唐的人移到這裡,讓他們安家,久而久之,這裡就屬於大唐的了。」

    李隆基點評道:「這不是移民實邊麼?」

    中國古代為了解決邊疆的穩定,採取移民實邊之策,很好的維護了邊疆的穩定。殖民地和移民實邊有些近似,卻又不一樣。

    陳晚榮微一搖頭道:「皇上,二者有些相近,卻又不同。移民實邊不過是在大唐的邊疆,而殖民地可以遠些,我們要是打下大食和羅馬帝國,要是沒有一定數量的子民在這裡居住,難以維持其穩定。」

    李隆基對這話深表贊同:「那倒是,畢竟這裡離大唐太遠,要想有效治理的確是個問題。殖民地倒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凡願去者,朝廷鼓勵,立功者,朝廷重賞。」

    陳晚榮還沒有說,他就提出來了,陳晚榮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皇上聖明!自古以來,凡作戰者,必先準備糧草,大唐此次西征,軍隊眾多,所需的糧草更多。臣以為,要是從內地徵調的話,由於路途過於遙遠,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臣決定這一仗就『以戰養戰』,利用大食和羅馬帝國的資源、糧草為我們所用。」

    「以戰養戰?」這說法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對於唐人來說他們早就在使用這一策略,卻沒有明確提出來。李隆基乍聞之下有些驚訝,繼而就是擊掌讚歎道:「說得好!大食離大唐太遠了,要是從內地調運糧草兵器,光是這路上的消耗就夠讓人受的了,必然是天下震動。」

    姚崇精通政務,眉頭一皺,提醒一句:「皇上,這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一個不好就會激起大食百姓的反抗。」

    以戰養戰說到底就是掠奪,尺度沒有把握好,必然激起事端。對他的提醒,陳晚榮很是贊同,不過,陳晚榮另有想法:「姚相,這事我考慮過了。有句老話叫『竭澤而漁』,意思是說不顧一切,把老底子都給弄得沒了。我們這次出兵西域,就得注意分寸,不能做這種事情,盡可能不激起事端。」

    宋璟也發話了:「想法是好,可是這種戰爭,要想不激起事端也難,不好辦。」

    陳晚榮卻是信心十足:「宋相請放心,我想了下,大唐在大食有幾個有利的條件。一是大食新近崛起,好多地方是新收之地,還沒有融合,這裡的抵抗還在進行,我們得利用好這條件。二是大唐在這裡的認知度比較高,在華夏歷史上,這一帶還從來沒有如此認同華夏文明,這是我們的優勢,也要利用好。」

    唐朝時期,中東對中華文明的認知度相當高。要不是高仙芝在怛羅斯戰敗,緊接著又發生「安史之亂」的話,中東未必能伊斯蘭化。

    李隆基具有卓越的戰略眼光,點頭贊同:「要讓一塊地方融為一體,需要很長時間,區區數十年哪會成功。大唐到了這裡,可以把那些反對大食的人善加對待,可以要他們做這裡的王。但是,實力不能太強,要不然不好控制,這叫分而制之。」

    這是很好的略策,陳晚榮擊掌贊成:「皇上聖明!大唐的第三個有利條件是大唐比大食和羅馬帝國更加先進,我們沒有奴僕,而他們還有。大食更是以掠奪奴僕為樂事,大唐可以倣傚在吐蕃的做法,廢除奴僕,給他們自由,給他們財產,讓他們安定的過日子。」

    唐朝的社會制度遠遠比大食和羅馬帝國的先進,廢除奴僕是唐朝最強有力的法寶,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一點,在征戰吐蕃時就發揮出了無窮的威力。儘管唐軍在吐蕃的殺戮很重,吐蕃百姓卻是全力擁護唐朝,說到底,就是奴僕們想過上好日子。

    這事,李隆基沒有理由不同意,點頭道:「說得很對,這點至關重要!蠻人只會破壞,不會建設,他們是竭澤而漁。大唐不是,大唐是仁義之邦,不僅能破壞,更善於建設。朕決定,打下這些地方後,一定要治理好,要讓這裡的百姓過上安生日子,他們才不會反抗大唐,才會真心擁護大唐。」

    老百姓的要求不高,只有那麼一點點,給他一個穩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顧一切的破壞,不可能得到這裡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罷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這裡的民心,才能長久扎根。

    姚崇大是贊成這話:「皇上所言極是有理!大唐不僅沒有奴僕,更善於建設,這也是大唐的優勢,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會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僕制度要先進得比。更在於,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文明史,積澱的文明極為燦爛,建設家園是華夏的拿手好戲。再加上李隆基這個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類似於唐朝的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陳晚榮大是振奮道:「皇上,除非萬不得已,我們不得搞破壞,要盡可能多的建設。只有建設好了,百姓才會擁戴大唐。我們還是要收稅,要不然,我們幾十萬大軍沒法過日子。不過,收稅盡可能輕。」

    宋璟的聲音有些高:「自古以來,苛捐重稅最是亂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輕徭薄賦才是根本。」

    輕徭薄賦固然沒錯,不過,那也要有個限度,就是不能讓大唐倒帖。不僅不能倒帖,還要讓大唐更加強盛,擁有更多的財富。只有這樣,唐朝才能保證威懾力。

    李隆基的興致更高,笑道:「陳晚榮說得沒錯,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過重的負擔,盡可能把負擔向這裡轉嫁。朕已經命哥舒翰囤積糧草,以備援軍之用,要是朕沒有料錯,我們現在過去的軍隊不必再帶上很多糧草,人過去就行了。」

    他是富有遠見卓識的人,陳晚榮他們大是佩服,齊聲道:「皇上聖明!」

    李隆基擺擺手道:「說到底,就是要在西域有一個得力的人,要能把這裡治理好。你們說,派誰去好呢?」

    陳晚榮把姚崇和宋璟一打量,心裡暗想:「說到治理西域,非他二人莫屬。不過,朝中多事,二人一時也抽不開身。」陡的想起一個人道:「皇上,吐蕃局勢日趨穩定,張大人可以去西域。」

    張說治理吐蕃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這一建議非常合理。即使天生就看張說不順眼的姚崇也是沒二話:「他去自然是好,不過,這次不能再派他去了,應該別挑一人方是上策。」

    「姚崇,你舉薦一個!」李隆基饒有興致的看著他。

    姚崇想了想道:「張說在吐蕃固然成功,卻不能去西域,應該調他入朝。此事,還是宋大人去更合適。」

    此去大食之地,不用想都知道萬分辛苦,會忙得沒有時間睡覺。不過,這也是人生的一個機會,展現才幹的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宋璟不由得眼裡閃著熱切之光,很是希冀的看著李隆基。

    李隆基不置可否,接著道:「幾十萬軍隊西進,需要的補給很多,非能人不能辦到。宋璟去,的確是合適。不過,朕還在想,軍隊需要的不僅僅是糧草,被服,還要有兵器。這些,也要在西域製造。要是不在西域製造,光是兵器的運輸就會讓天下囂囂,不得不如此。因而,這個人最好懂得兵器製造,有些巧思為宜。」

    姚崇和宋璟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陳晚榮身上,照李隆基的說法,這個人非陳晚榮莫屬了。要是誰對兵器製造最有辦法,肯定是陳晚榮了,他管著軍器監,軍器監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陳晚榮忙道:「皇上,不管是誰去西域,臣願意盡心盡力的輔助。臣不會治理不是?」

    李隆基搖頭道:「不會治理,難道就不能學?」

    陳晚榮更加不敢領受了:「皇上,即使要學,也需要時間啊。這仗一打起來,哪有時間去學,得用現成的。」

    李隆基斷然道:「這事就你擔起來。你打了兩仗,吐蕃和北地都有出色表現。不僅僅是在行軍打仗上有所建樹,在處理其他事務上也有獨到的眼光,這點朕甚是放心。至於不能治理一事,朕幫你想辦法。叫他們進來。」

    高力士應一聲,快步出去,不一會兒就回轉,他身後跟著兩個人。這兩人相貌不錯,很是英俊,眼睛明亮,清澈有神,讓人一見之下就想到非等閒之輩。

    「張九齡,韓休參見皇上。」兩人向李隆基施禮。

    張九齡和韓休是玄宗一朝的名相,名垂千古,陳晚榮大是驚訝,不住在二人身上打量。

    「免禮!」李隆基對陳晚榮道:「他們二人是朕特的選出來,跟你一起去西域。他二人精通政務,正好補你不足,你就可以騰出手來打造軍器,做好軍隊的補給一事。」

    張九齡和韓休是開元盛世的名相,他們的政務能力不用懷疑。以他二人的能耐,放到哪裡都放心,居然給自己打下手,陳晚榮很是驚疑,還以為聽錯了,愣怔了一下,這才道:「皇上,臣領命!」

    「你這次去西域還是以監軍的名義去,同時,治理的事務還是壓在你肩上。」李隆基剖析道:「這樣做的好處,就是能瞭解軍隊的需要,不致於出現問題。當然啦,你主要是負責軍器製造,他二人聽由你的安排。你們能聽陳晚榮的麼?」

    張九齡和韓休一心為公的人物,哪會說個不字,齊聲道:「臣遵旨。」

    李隆基接著道:「光是他們二人還不行。朕已經挑選出三千有政務之才的讀書人,他們中有些人已經為朝廷奔走數載,有些是新選的。這次去西域,你也一併帶去。沒有他們,你們三個累死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

    李隆基有上皇之資,什麼事都想到頭裡去了,陳晚榮大是稱讚:「皇上深謀遠慮,臣一定做好!」

    「還有一點,此次西征,大軍的武器、盔甲都要在當地製造,你從軍器監挑選一批年富力強,有衝勁的人帶去西域。有了他們,軍隊才能就地補給。」李隆基特的叮囑一句:「記住,看家本領不能洩露!」

    這是必然之事,陳晚榮大聲道:「皇上請放心,臣明白!」

    李隆基點點頭,微一沉吟道:「陳晚榮,你這次肩負重任,不得掉以輕心。你說說,你到了西域,打算怎麼做?你要知道一點,這次,朕沒打算從朝中撥錢撥糧,就地解決。」

    陳晚榮略一沉吟道:「據臣所知,西域不比吐蕃。吐蕃山窮水惡,百姓日子過得清苦,要想養一支大軍不太要能。西域就不同,有富饒的平原,美麗的山川。平原可以種莊稼,山川可以放牧牛羊,因而西域非常富饒,要養一支大軍不會有問題。關鍵是要看我們能不利用好這些資源。

    「臣是想推行新政,收拾民心。有了民心,我們就有了基石,其他的問題也就好辦了。另外,臣還想,西域太過廣闊,光靠大唐的幾十萬軍隊,不可能駐紮得了,應該把那些親近大唐的人武裝起來。給他們兵器,訓練他們,要他們幫助大唐。當然,一切要以我們能控制為前提。」

    對這一提議,李隆基深表贊成:「西域廣闊,遠超出我們的想像,真要大唐來駐守,不要說數十萬軍隊,就是百萬大軍也是不夠。利用他們來駐守,幫我們做事,這一構想很好,一定要做好。不過,你要記住一點,大唐歷來主張所有人平等,應該真誠對待他們。」

    從唐太宗時起,就實行所有民族平等政策,收效很不錯。不等陳晚榮說話,李隆基話鋒一轉道:「那些一心與大唐為敵者,也不必客氣,堅決剿滅。」

    這種情況就要用兩手策略,恩威並濟,軟硬兼施,陳晚榮沒有理由不同意,道:「皇上聖訓,臣記住了。」

    「你還有什麼想法,可以說。」李隆基盯著陳晚榮。

    陳晚榮想了想道:「皇上,此去西域,征戰很辛苦。臣是想,給將士們的賞賜應該豐厚些,與在內地征戰要有所區別。」

    這事很有必要,姚崇附和一句道:「是呀,皇上!」

    然而,李隆基的回答卻是讓人想不到,他右手一擺,雲淡風輕的道:「這事就不必問朕了,你陳晚榮自個斟酌就是了。朕已經說過了,這一戰,朝廷只出人,其他的諸如糧草、兵器、犒軍銀兩一文不出,著落在你身上了。」

    這回答太出人意外了,眾人不由得一愕,盯著李隆基不知從何說起。

    陳晚榮卻是振奮的道:「有皇上這話,臣就放心了!」

    陳晚榮心裡想的是:「你讓我處理,那就得聽我的。中東地區可是富饒之地,那裡的金銀不少,羅馬帝國的藏品就更多了,用來賞賜兄弟們再好不過了。我要讓你們窮得叮噹去,富得流油回來!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冒險精神,一撥接一撥的人不住前去西域。這東西方的紐帶不就更緊了?」

    俗話說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西域這一戰,關係重大。同時,困難也多,超乎想像。要想保持高昂的士氣,就得把他們的胃口填滿。

    中東和羅馬帝國那麼富有,要填滿區區數十萬人的胃口,不會有任何問題。當然,這尺度得掌握好,不能激起事端,更不能擄掠,得動腦子。

    至於如何做,陳晚榮已經有了想法。

    李隆基微微點頭,陳晚榮接著道:「皇上,臣以為大唐要想長久擁有西域,還需要很多人手。大唐現在的人口雖然眾多,恐怕也難以應付將來之局,這事應該早做打算。」

    不把西域變成殖民地,是不可長久控制下去。李隆基明白陳晚榮的想法,問道:「把你的話說完。」

    陳晚榮聲調提得有些高:「皇上,為了增加人口,是不是把丁稅廢除?」

    丁稅就是人頭稅,是古代王朝的稅收支柱之一,丁稅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人口的增長。廢除丁稅,肯定會促進人口的增加。

    李隆基想了想道:「你說的是個問題。不過,不征丁稅的話,朝廷就沒有錢,無法應付需要。這事,還得等等再說。」

    陳晚榮信心十足道:「皇上,這次西去,臣無論如何也要把丁稅的缺額補上來。」

    大食和羅馬帝國那麼富有,補丁稅缺額,陳晚榮很有把握。

    「既然如此,宋璟、姚崇,就著手準備廢除丁稅。」李隆基右手一揮道:「缺額一到,就廢除。」

    他還是留了一手,不過,陳晚榮一點也沒有放在心上,很是興奮的想:「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以區區六千萬人口,控制了半個地球。唐朝如今的人口遠遠不止這點,只要人頭稅一廢,人口就會更多,不說控制整個地球,控制半個地球不會有問題。」

    六千萬人口,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是曾經是個難以超越的數字。不過,中國早在兩千年前的漢王朝就達到這個數目了。唐玄宗一朝,全盛時期的人口是七千多萬,加上隱形人口,離一億不遠了。

    要是把人頭稅一廢,人口就會大量增加,再有陳晚榮的科技知識,李隆基的雄心,中華文明圈覆蓋全球未必,半個地球還是有把握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