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職場校園 > 經典笑話

1卷 164 文 / 愛睡覺的病人

    比爾·蓋茨在中國哭了

    消息說,比爾·蓋茨在中國哭了。為什麼哭了,說法不一。

    有人說,他看到中國的一則報道後哭的。這則報道說,2003年「**」期間,中華慈善總會總共才收到770萬元捐款,其中只有一個富人以個人名義捐了200萬人民幣。一個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百萬美元以上的富人超過了23萬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當國家面臨那麼嚴峻的災難時,收到的捐款只不過700多萬元人民幣,而且23萬多名百萬美元以上的富翁中僅一人捐了款,只有23萬分之一。難怪比爾·蓋茨要哭。不僅僅是他要哭,凡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中國人都會感到悲哀,都會感到心痛。不是早有經濟學家說「富人有功」嗎,為什麼到該立功的時候,把頭縮進了烏龜殼裡去了呢?

    也有人說,他不是為這事哭的。他是為有人批評美國鋼鐵大亨卡耐基說的一句話而哭的。卡耐基說的這句話是:「富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據說有位中國富人卻說,「自己創造的財富是自己的」,「沒有義務送還社會」。比爾·蓋茨是卡耐基這話的忠誠實踐者,他在4年裡給慈善事業的捐贈達235億美元,相當於他現有淨資產的60%。他怎麼也想不通啊,竟然有人也敢說「沒有義務把它返還社會」。在美國,也經常有人批評比爾·蓋茨,說他捐款1億美元給印度人做抗艾滋病研究,是為了獲得免稅權;他給學校捐獻電腦和電話,說他是做廣告,反正他自己也覺得是不該賺這麼多錢了。

    不管比爾·蓋茨是為什麼而哭的,我還是覺得他哭的有些道理。有那麼些人總說國人有「仇富心理」,我不知道這「仇富心理」具體指的是什麼。按道理說,大家都喜歡富裕,沒人不喜歡富裕的,不然為什麼一提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有那麼多人擁護。看來「仇富心理」不是指的這個富。「為富有仁」,是大家歡迎的,自然不會對「為富有仁」者產生仇恨心理。那是指什麼呢?

    不知道你看過這個事後有何感想。長沙街頭明星們烤一個肉串,有人花一萬元搶著買;50克不起眼的茶葉有人花2萬元買下。然而那些躺在醫院無錢治病的老人,那些無錢上學的准大學生,他們也許只要幾千元就足夠挽回一條生命,或者能夠湊足上大學的費用,可是沒有誰來「買」他們的賬。相比之下,富人們的「斗富」,比起他們的「憐貧」要重要得多了。

    某女明星在這裡做秀賣烤肉串,結果她烤出來的還帶著焦糊味的五串烤肉串被一個老闆以17888元的天價買走,而這位老闆買下肉串後,隨手就遞給了旁邊的一個小孩。

    錢是富人們自己的,他們想怎麼花掉就怎麼花掉,誰也不會去干涉他們的。他們願意給誰就給誰,誰也不會強迫他們。但想想今天,800多萬元一輛的賓利豪華轎車在中國市面上竟然供不應求,這就有些叫人懷疑了。比起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要窮得多的中國,竟然成了豪華轎車最大的銷售市場,連美國、日本人都覺得自愧不如。人們不得不產生疑問,中國的富豪是否富得太容易了?太快了?

    富人的錢是怎麼賺來的,這是人家的商業秘密,我們無須去打聽。但馬克思說的剩餘價值是勞動創造的,資本是只能轉移價值而不能創造剩餘價值的,不知道老祖宗的這些話現在還管用麼?沒有大多數人的辛勤勞動,少數人是富不起來的。多數人也希望少數人富裕起來能夠帶動更多的人富裕。中國不是富起來的人多了,而是太少了。但是富起來了的人就該縱慾?就該揮霍?就該置國人利益於不顧?

    比爾·蓋茨哭了——此事是否屬實,我看也沒有必要去考證了。中國人的事,外國人是不會著急的。對於富人的奢侈的議論,似乎也因為人微言輕而不足道。但我們這個社會還是應該有一個尺度的。墨子曰:「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雖欲無亂,不可得也。」但願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