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推拿作者畢飛宇簡介 文 / 茅盾文學獎
畢飛宇,
1964年生,江蘇興化人,畢業於江蘇揚州師範學院。《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代表作品有《青衣》《平原》《慌亂的指頭》《推拿》等。2011年8月,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創作歷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作品曾被譯成法文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曾兩度獲得魯迅文學獎(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項),多次獲得《人民文學》小說創作獎、《小說選刊》獎、《小說月報》百花獎、馮牧文學獎、中國小說學會獎、莊重文文學獎等。
2011年3月17日,畢飛宇的長篇小說《玉米》榮獲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成為該獎項2007年創立以來,第三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作家。
2005年是畢飛宇原創長篇小說的豐收年。在一眾一線作家各自推出長篇新作之後,以中短篇小說知名的畢飛宇在時隔8年之後,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平原》。這本小說自然也被看成畢飛宇的轉型之作。和此前的中短篇小說一樣,《平原》關注的仍然是農村題材,描寫的也仍然是上個世紀70年代,而從思想傾向上看,《平原》同樣依然保持著對現實的強烈介入感,小說中「帶菌者」的象徵提法更是直接指向現實。從這個意義看,所謂轉型,只是就小說的規模而言,《平原》在畢飛宇的創作中表現出來的延續性要大於標誌性。
繼2006、2007年的短篇《彩虹》,《相愛的日子》和《家事》之後,畢飛宇又在2008年第9期的《人民文學》上發表了其個人寫作生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推拿》。在這部作品中畢飛宇關照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師內心深處的黑暗與光明。畢飛宇在年輕時曾任教於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從那時候起,他就和殘疾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涉及殘疾人,似乎總也離不開同情與關愛。畢飛宇卻認為,小說家不可以做同情與關愛的注射器,他堅稱,人的立場是他唯一願意堅守的立場,而不可能是殘疾人立場。在畢飛宇寫作過程中,時常想迴避一些問題,他「下不去」手,但是,為了人物的飽和度與真實性,他勇敢地放棄了一些「婆婆媽媽」的念頭。他說,這一切都來自於尊重。
2011年3月17日,畢飛宇憑長篇小說《玉米》獲得了在香港公佈的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這是自姜戎和蘇童之後第三個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這個年輕的文學獎一共授予了四次獎,而此次獎項也是首次授予已出版的英文翻譯作品(《玉米》英文版由美國著名翻譯家葛浩文()教授夫婦合譯)。《玉米》講述了文革中三個姐妹的故事,評委評價其「生動地探索了文革中中國家庭和鄉村生活,通過環環入扣的家庭衝突和愛的故事,展現了個體和社會的面貌。」同時入圍的還有印度作家曼努·約瑟夫和塔比什·卡伊爾,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小川洋子。引
個人作品
著有長中短篇小說近百篇。
代表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
《那個男孩是我》(1993年《作家》雜誌)
《是誰在深夜說話》(1995年《人民文學》雜誌)
《哺乳期的女人》(1996年《作家》雜誌)
《白夜》(1998年)
《男人還剩下什麼》(1998年)
《蛐蛐蛐蛐》
《懷念妹妹小青》
《地球上的王家莊》
《彩虹》
《家事》
《相愛的日子》等引
中篇小說:
《雨天的棉花糖》(1994年《青年文學》雜誌)
《青衣》(2000年)
《上海往事》
《玉米》
《玉秀》
《玉秧》長篇小說:
《平原》
《推拿》
《玉米》(長篇)
短篇小說集:
《慌亂的指頭》
《祖宗》
《操場》等。
《畢飛宇文集》(四卷本,按照時間順序編排,200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
《這一半》
《冒失的腳印》
《輪子是圓的》
《黑衣裳》
成就榮譽
畢飛宇得獎眾多,其中有:
1、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哺乳期的女人》);
2、馮牧文學獎(獎勵作家);
3、三屆小說月報獎(《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
4、兩屆小說選刊獎(《青衣》《玉米》);
5、首屆中國小說學會獎(獎勵作家《青衣》《玉米》);
6、《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作品曾被改編成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電視連續劇《青衣》);
7、2009年,畢飛宇自願放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小說家獎」;
8、2011年3月,獲第四屆英仕曼亞洲文學獎(《玉米》長篇)。
9、2011年8月,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Lvse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