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孟紅梅:雄雞一聲天下白:寫給唐代詩人李 文 / 茅盾文學獎
李賀,字長吉,福昌縣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年僅27歲。李賀自小聰穎,才思橫溢,善工詩文,名震京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之一。其詩,風格瑰麗奇峭,意象繁密浪漫,用字堅銳狠重,給人以力的震撼,夢的神往,美的享受。是唐詩,乃至我國詩壇中的一枝奇葩,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一代偉人**尤愛李賀詩。多種版本的李賀詩集,如《李長吉歌詩集》、《李長吉集》、《李昌谷詩集》、《李昌谷詩選》等,幾乎每本都被**圈劃過。至今傳世的李賀詩共240餘首,**圈過的就有83首,有的多達四五次。**在五十年代一則有關王勃的批注中,稱李賀是「英俊天才」,但「死時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在五十年代末,每次提到歷史上年輕有為的人物時,總是提到李賀,稱他多才而短命,有特殊成就。
《雄雞一聲天下白》是部以歷史的視角,散文的筆觸,考證的態度,創作而成的全面反映李賀其人其詩的長篇小說。全書50餘萬字,十二章七十六節。故事情節、書名、標題,均取自李賀現存詩作原文,準確而真實地還原了詩人短暫而壯美的一生,同時,也為其留世的詩作以及唐代文人士子生活風貌作出了更為恰切的解讀和描摹。
故事發生在安史之亂後,大唐盛世急轉直下的唐代中晚期時代。
唐貞元十年,因時任陝縣令的父親李晉肅被貶西川,五歲的李賀跟隨母親鄭氏回到故里昌谷。昌谷是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小山村。連昌河日夜不停地吟唱,故行宮連昌宮神秘詭異的色彩,南園、北園稻青竹秀的美景,純樸自然的風土人情,滋潤著李賀童年的心田與夢想。他常常帶著小奚奴,背著錦袋,徜徉在昌谷的山山水水間,尋章摘句,吟誦歌唱。
十三歲那年,在時任陸渾尉皇甫湜的大力舉薦下,李賀以諸王孫的身份進入東都洛陽國子學讀書。在這裡,他結識了權貴子弟,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之子於季友、於敏兄弟倆,以及入蜀為官多年的房式之子房次元及官宦子弟王恭元等。由於聰明好學,天分極高,且極具個性,少年李賀在贏得那些權貴子弟的友好和尊重的同時,更為自己贏得了詩名,一時間,十五歲的他詩名遠揚,名震兩京。期間,與洛姝真珠的相遇,使他第一次感到了愛情的美好。
永貞元年,西川節度使韋皋死,被其強留西川十幾年的朝廷官員陸續還朝,而李賀之父李晉肅卻音訊皆無。為此,年僅16歲的李賀便單人獨騎踏上了尋父之路。經藍田,他雨夜遇險,被善良的采玉老人石伯父子救起,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了生活在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困苦;過巫山,他巧遇被貶的「黑白子」(王叔文),與其伴而行,得以有驚無險,順利度過瞿塘峽,抵達渝州。在這裡,他收留了孤兒巴童,兩人相扶相依,一路西行,共度難關。
然而,當他們一路艱辛,歷盡磨難,抵達西川時,卻遇西川節度副使劉辟謀反,扣押了欲歸朝的十幾名朝廷官員。李賀被困其中。「西山日暮青狸哭」,他淪落到了人生極其凶險的境地。但天無絕人之路,後朝廷派高崇文率軍平蜀,李賀與其他被困人員裡應外合,粉碎了劉辟的陰謀,得以脫身,並如願找到了父親。在蜀期間,李賀不僅經歷了平叛黃洞蠻的驚心動魄,還結識了一代才女薛濤,為自己的青春歲月再添一抹亮色。
在西川滯留數月,元和元年秋,李賀隨房式回京。途中,房式被任命為宣慰使,出使河朔三鎮。李賀隨行。但出師不利,在宣慰第一站成德鎮王承宗幕府,李賀與房式被亂軍衝散,倉皇中,帶著兩名歌舞伎北逃至幽州,不期而遇同族名人李益。期間,在經受了平生第一次血與火的洗禮後,李賀創作出了《雁門太守行》、《馬》等詩作。
元和二年春,李賀自塞北返回昌谷。而此時,他的父親李晉肅已經去世數月。青草淒淒的墳頭,他悲慟欲絕,燒紙祭奠。紙燼翻飛,灰蝶悲舞。而這只是痛苦的開始。在接下來的三年丁艱期間,他不僅目睹了嵇伯的慘死,更經歷了小奚奴的逝去,給他帶來的撕心裂肺的痛楚。但是命運對她還是眷顧的,稽伯之女蘭香、當初那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女孩,已經長成了大姑娘。她的柔情與琴聲漸漸癒合了親人離世給李賀心靈留下的創傷。
元和四年秋天,守孝期滿的李賀,前往東都參加河南府試。在皇甫湜的引薦下,他拜謁了韓愈,受到賞識,並在接下來的秋試中得雋。然而,就在領取進京解狀時,卻因有人舉報家諱問題,他被拒發放解狀。韓愈、皇甫湜極力為他辯解,卻無收效。失意之際,李賀憤而離洛。途中,巧遇始任河南尹的房式。在房式的幫助下,李賀順利取得解狀,首途赴京。敷水驛,目睹中使**朝廷官員元稹。出於義憤,李賀和其他舉子,阻止了中使的暴行,捍衛了朝廷官員的尊嚴。元稹感激涕零,急匆離去。他要面見皇上,舉報房式的不法事。而所謂的不法事,正是房式無視家諱,為李賀發放進士試解狀之事。對此,李賀一無所知,依然雄心勃勃奔向京城,奔赴考場,並一舉中第,圓了自己的進士夢。曲江游宴,杏林探花,皇宮蹴踘,平康尋歡……今朝誰是拗花人!李賀深深地沉醉在這個無限風光的春天。
春天的腳步,總是那樣匆匆。不知不覺中,春已過半,領取春關的日子到了。這是進入仕途最關鍵的一步。領了春關,就已進入吏部的籍冊,剩下的就只是任什麼官職的事兒了。領不到春關,你就只能在「官」門之外徘徊。不幸的是,李賀最終沒能領到春關,原因依舊是「家諱」問題。倔強的李賀不服輸,炎炎烈日下,他像一匹堅忍的馬,四處奔走,呼籲申訴。然而,曾經的酒朋詩友,不是人微言輕,愛莫能助,便是因為妒忌自私而遠遠躲避。悲憤無奈,迫於生計的李賀,只得在秋天來臨的時候,穿著來時的那件麻衣,默默地離開了京城。
回家看望過母親,李賀隨即去了東都,卻驚聞真珠被擄河陽幕府。為了尋找真珠,也為了謀生,李賀在韓愈的舉薦下投奔了河陽幕府。為君唱起長相思。和真珠在一起的日子幸福而安寧,李賀一度淡忘了創傷和夢想。他想就這樣在河陽,和真珠和和美美地度過一生。然而,很快,這種寧靜被打破,真珠被逐,一輛破車將她拉到了大山深處,再也沒了蹤跡。這時,普寧公主和於季友河陽行獵,在普寧公主的鼓動下,李賀再赴京城,重拾舊夢。這次,他實現了夢想,參加制舉拔萃科試,並獲得太常寺奉禮郎一職。儘管只有從九品,但畢竟步入了仕途。一段時間內,李賀心態平和,生活安定。期間,他結交了權璩、張又新、李漢、楊敬之、沈亞之、沈子明等一批詩友;認識了謝秀才、縞練、朔客李氏等人,還遇見了女冠白瑤、才女上官叛兒、宮女阿甄等紅顏知己。李賀一生,惜無家室,可他卻擁有了美好的愛情。與此同時,他還見識了穎師高超的琴技,領略了申鬍子異域風情的觱篥……生活在低吟唱和,花天酒地中,絢爛著,暗淡著,快樂著,痛苦著。
轉眼已是李賀任奉禮的第三個年頭,官場的黑暗,世道的不公,讓他萌生了另尋出路的想法。元和八年暮春,天下大水,朝廷以為陰盈,出宮人二百車。阿甄得以還鄉。此事引燃了李賀南下遊歷的決心,一為尋訪阿甄,二為投靠親朋,以期提攜。
過石城,至江陵,李賀意外遇到了和二兄同事的元稹。一笑泯恩仇,在放下怨恨的那一刻,李賀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離開江陵,李賀沿江而下,前往昭關投奔十四兄,不遇,順路去了金陵,淹留多日後,繼續南下,經蘇州,到杭州,不期而遇楊敬之。二人結伴同行,隨浙東觀察使孟簡到會稽觀水兵操練。之後,便取道浮山,永州,在柳宗元貶謫處小住,過洞庭湖,一路遊歷,一路艱辛地回了京城。
京城依舊,失望和病痛讓李賀萌生歸意。第二年春天,他毅然辭官回家。春天的昌谷,流露著乾旱的表情,而繁雜沉重的課稅依然如舊。迫於生計,為了夢想,在家休養半年,身體好轉後,李賀再次踏上北上之路,棄筆從戎,投奔時為潞州節度使的郗士美。
「吟詩一夜東方白」。憑著橫溢的才華,勤奮的態度,純潔的人品,李賀受到了郗士美的器重。但這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對於李賀真正的願望與渴求,郗並沒放在心上而實實在在地去關注,解決。
李賀未免失望,但他依然堅持著。直到兩年後,郗士美兵敗,歸朝另任,他只得再次整理行裝,踏上了那條看不到盡頭的奔波之路。北方的冬天,寒冷異常。幸得朔客李氏與縞練的庇護,李賀始感暫時的安慰。但現實與夢想劇大的反差,讓他不能得過且過下去,他再次踏上漫漫長路,尋找心靈的歸宿。結果只能是失望。身體和精神已不能支撐他繼續走下去,無奈之下,他只有選擇返回家鄉。
路過京城,適逢斬首吳元濟,嚴寒的世界裡,李賀用詩歌描畫出「大旗喜」的動人景象……而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痛楚在加劇,希望的火光卻依然不熄。在一個秋蟲鳴唱,桐風驚心的夜晚,他飲下了人生最後一碗藥湯,安靜地躺在床上,用鉛水般的清淚,無聲地告別了阿彌(母親)、姐姐,隨著緋衣人和仙姬,乘赤軋車,在仙樂裊裊中,向親蒼茫深處奔去。
Lvsexs(;